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足球比赛 > 正文

足球比赛

苏东坡写不吃猪肉的诗(苏东坡写过哪篇文章赞美猪肉)

hacker2022-07-13 01:27:22足球比赛91
本文目录一览: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写的?2、

本文目录一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写的?

苏轼。

出自北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全诗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思想主题:

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赏析:

此诗第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於潜僧绿筠轩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后面诗句是什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为何口出此言?

苏东坡当时借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坚决反对王安石倡导的变法,又因乌台诗一案被贬黄州,他用诗来表达了当时他不满的情绪。

现在当我们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味的时候,仿佛可以穿越千年,看到苏东坡那不屈的灵魂,就像他在穿林打叶的风雨中,竹杖芒鞋,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肉是江南地区一道传统著名的菜品,用的都是肥瘦相间的猪肉,菜品外貌就像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一般。

苏轼在被贬时期,仕途经历相当的不顺,当时在黄州苏东坡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在当时困难的日子里,能够缓解他困境的,一方面是诗词之美,另一方面就是口腹之欲的美食。做美食就像做人一样,有些事是要需要时间的,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等待,尽管在等待的时间里有些煎熬,但也不乏有开心在里面。

被贬黄州时期,苏轼发挥了他吃货的本色,并且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被贬以后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美食,他吃的东西以肉食为主,甚至还专门写了不少的诗词,而且他做的还挺有经验就像做东坡肉时少著水,柴头的烟焰不能起,最后待他自熟,火候足的时候才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怡然自得。

这首诗中,借滑稽通俗的的表像来表达当时苏轼做事情的原则,其实同理可以说做事,做事要有准备,预则立不预则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谁写的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此君是用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

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诗的开篇首句化用典故,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后一句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俗态媚骨。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前文皆为议论,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

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纵遇空宴(2022-07-13 02:47:25)回复取消回复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

  • 孤鱼邶谌(2022-07-13 06:12:09)回复取消回复

    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

  • 舔夺揽月(2022-07-13 03:01:08)回复取消回复

    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於潜僧绿筠轩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后面诗句是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

  • 夙世一镜(2022-07-13 07:32:28)回复取消回复

    ,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