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8 > 正文

分类8

儿科生长发育测量感想(进行小儿生长发育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hacker2023-02-18 14:30:28分类82100
本文目录一览:1、儿童生长发育各年龄段的特点2、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儿童生长发育各年龄段的特点

(一)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儿科生长发育测量感想的总重量。体重测量简单精确儿科生长发育测量感想,能较好地反应儿童生长及营养状况,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儿科生长发育测量感想的重要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男较女重)及宫内状况有关。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 0.4kg,女孩为3.2 0.4kg,平均为3kg。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出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7~10 日后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第1个月可增长1~1.5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kg。

具体的体重计算公式为: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x0.25

2岁以上:体重(kg)=8(kg)+年龄x2

(二)身长(高)

身高(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3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位测量,称为身高。身高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短期疾病与营养波动一般不会影响身长(高)。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但身长的个体差异更大。婴儿期和青春期是身高的两个生长高峰。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 50cm。第一年增长约 25cm,第二年增长约10cm,2岁后至青春期增长平稳,每年为5~7cm;青春期后增长较快,可达每年7~9cm,持续 2~3年。

2~12岁儿童身高(cm)=70+7x年龄。

(三)头围

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称为头围,反映儿科生长发育测量感想了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新生儿头围平均约 34cm。在出生后最初半年增长约8cm,后半年增长约4cm,1岁时达到46cm,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接近成人头围)。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增长过速多见于脑积水,过小则提示脑发育不良。

(四)囟门

囟门分前囟和后囟,囟门直接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前囟早闭、头围明显小于正常为小头畸形;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解颅、佝偻病,或脑积水等;前囟饱满常表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于出生后 6~8 周闭合。

(五)牙齿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 颗)和恒牙(32 颗)。乳牙于 4~10 个月开始生长,出牙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尖牙例外),最晚30个月出齐20 颗乳牙。恒牙于6岁左右出第1颗;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颗磨牙)在20~30岁时出,也有终生不出者。

2岁内乳牙颗数=月龄-4(或6)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反应。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六)语言、运动发育

一睡二抬三翻四撑五抓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

1.语言发育 新生儿只会哇哇大哭,没有其他发音;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喃喃之音;4个月能发出笑声;5~6个月会发出单调音节;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以后能说简单的生活用语,如睡、吃、走等;1岁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如吃饭等;2岁后能简单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地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登梯、跳跃,动作也逐渐有力、精细和准确。

(1)粗大运动:1个月小儿在睡醒后常做伸懒腰动作;2个月俯卧时开始抬起头来;3~4个月俯卧时能抬起前半身;6个月能翻身;7个月会独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会扶走;12个月后能独立行走。

(2)精细动作:儿童精细动作的发育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2个月时握拳姿势逐渐松开;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换手与捏、敲等 探索 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18个月时能叠2~3 块方积木;2 岁时可叠6~7块积木,能握杯喝水;3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4岁时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衣服。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宝宝的一举一动随时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无论是呼吸、活动、饮食、排便、哭泣或是睡眠,尤其当宝宝需要就医时,父母常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无所适从。投身小儿科领域已12年的许登钦医师认为,现代父母知道的育儿知识不是不够多,而是弄不清楚资讯的对错真假,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几个爸比妈咪常见的求诊困惑吧! Q1 :自费检查昂贵又费时,

不做又不安心? 总是会遇到一些护子心切的父母,举凡自费检查、终身保险、脐带血…等等,只要是听起来对孩子有益处的,都会想尽办法要替孩子做。因为怕不早点知道宝宝有些什么特殊疾病,将会错失治疗的时机,于是乎造就了各大医疗院所努力推行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包括:心脏、脑部、腹部和肾脏超音波等,这些家长都希望最好帮宝宝从头到脚全部仔仔细细扫过一遍,医院也就顺水推舟发展各项自费检查项目,最后果真「做」出不少问题出来!

何必花钱庸人自扰 但这几年下来,许登钦医师个人的经验与感想是:「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实在只是徒增家长的焦虑与浪费健保医疗资源而己。虽然自费超音波检查确实会检查出一些预期之外的比较有意义的结果,但这些例子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少数的案例,只要透过小儿科医师日后门诊与健检的细心诊察,也都可以发现得出来。

自费超音波检查的结果其实大部份都是正常的东西,因为家长对这些诊断的不明了,以及被陌生的医学名词吓到,反而造成大多数家长的恐慌,还真是不值得啊!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其实正常」的检查结果 许登钦医师就将一些常见的「其实是正常的」检查结果条列给大家作参考:

◆心脏超音波-开放性卵圆孔 如果是在出生不久就做心脏超音波检查的话,几乎100%会看到这个洞。卵圆孔是胎儿心脏血液循环一个重要结构,它其实是一片可以往左心房打开的单向薄膜,负责作为胎儿血流由右心房往左心房流通的一个管道,在娘胎里面是维持生命必要的构造。出生后当左心压力渐增,就会把这片薄膜往右压贴在左右心房中问的墙壁上,因此渐渐地这个孔就密合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组织,并不是左右心房中间的墙壁上有个破洞,它与心房中膈缺损的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宝宝在出生3天内就做此检查,当然会看到这片薄膜还没有完全密合,因为卵圆孔结构上要完全密合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啊!如果依此结果告诉父母小孩心脏有个破洞,那就真的言过其实了!

但一般父母哪懂得这些,妈妈刚生完宝宝,伤口还在痛呢,听到诊断以为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真的会令妈妈难过地哭出来!接着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健保去追踪这个正常的洞,直到它完全密合,实在是浪费医疗资源啊!

很多家长想要给孩子买保险,却因为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做了这个超音波,看到了一个洞,保险公司就拒保了,接着又是与保险公司一段永无止境的周旋,真是很辛苦啊!

◆脑部超音波-管室膜下小水泡 脑部管室膜下小水泡,这其实也很常见,约2〜3成新生儿会看到,大多在6个月内会消失,原因目前医学界也还在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日后完全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及脑部发展。

◆腹部超音波-肾盂扩张 肾盂是肾脏收集尿液的蓄水池,往下就是输尿管下水道,因为小娃娃的身体很短,输尿管相对较长,因此下水道受挤压之后使蓄水池的水位稍高,这就是所谓的肾盂扩张,肾盂扩张在宝宝长高之后就会自动消失,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有病,更不是肾水肿喔!

一般肾盂扩张的大小在8mm以下大多是正常,只要半年后再追踪就可以了,除非在追踪等待它缩小的过程中,小朋友曾发生尿路感染,那就要积极去寻找肾盂扩张有没有别的原因,例如:输尿阻塞或是输尿管逆流的情形。

大多数宝宝做出来都是8mm以下的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太过担心。不过如果第一次做出来就超过8mm,或是愈追踪愈大,就要进一步详细检查罗!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定期产检别担心 看了这么多年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的经验,当然有时候会找出预期之外的结果,例如:心室中膈缺损、全肺静脉血回流异常、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上出血、胆道异常、肾上腺肿瘤、多囊肾、或是只有一个肾脏…等等,但毕竟这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许登钦医师建议,如果以下各点都有做到的话,就可以不必再做新生儿自费超音波检查了。

*定期的产检。

*妇产科医师已帮胎儿做过详细的检查。

*怀孕过程正常。

*生产过程顺利。

因为要是有问题,妇产科医师早就已经发现了。如果上述各点中曾有过状况,或真的有疑虑,但宝宝并没有什么症状的话,那就请先办好保险事宜(如果想替宝宝投保的话),再去做这些检查,以免保险公司因为上述的检查诊断又请你加做追踪检查,甚或拒保,这样只是增加麻烦及医疗浪费。如果宝宝出生后已经有某些症状,放心!小儿科医师一定会替你发现,并做仔细的检查。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如果吃药没必要,干麻看医生? 的确,孩子感冒的时候,有没有看医生,吃不吃药,对孩子的病程进展和康复时间是没有多少差别的!看医生的目的是在于「确立诊断」以及「检查有无并发症」。

经过诊察,如果孩子的状况是稳定的,就可以安心在家好好观察小朋友的病情变化,这是家长应尽到的责任,因为儿童感染症大多是病毒感染,它有一定的病程,并不会因为吃了药而改变或缩短,不是早一点吃药它就早一点好,也不是吃了药就保证病情不会有变化。

若家长抱持的心态是:「我就是不懂,都交给医生了,你要把它看好,我3天后回诊就应该要好了」,习惯性地用一般消费型态来看待就医这件事的话,只会迫使医师将所有描述过小朋友的症状都各配一种药,甚至在预期孩子若需要时才会使用的抗生素也先开给孩子,但明明还不到必定使用的程度。结果只有徒增喂药的辛苦,和孩子身体的负担而已。

抗生素不是万灵丹 首先大家要先有的概念是,抗生素不是万灵丹,真正诊断有细菌感染时才能使用抗生素,有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则要用得早、用得好、用得够。其实第一线的抗生素,用在治疗细菌性中耳炎、鼻窦炎、肺炎,这些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菌种,用于大约7成以上的常见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菌种都会有效!所以开抗生素的时候,实在不应该一下子就跳到后线的药物,除非孩子病情很严重或年纪很小。

但医师若为了打造好口碑,迎合家长们「神医有神药」的迷思,就习惯直接使用后线药物,甚至叫家长自费购买「比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起来确实几乎百分之百都好了,但长久下来一定会在孩子身上养出更多抗药性菌株,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用抗生素一定要从第一线开始,愈简单愈好。你或许要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好一点的药」,还要先试试「最普通的药」呢?前面我有提过,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护孩子,如果用第一线药物就有效的话,就不应该一开始就跳到第二线药物,否则长期下来孩子只能使用越来越后线的药物了,而且细菌突变速度永远比新药研发速度快,未来恐将面临无药可医的境地。

幼儿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

新手妈妈很多斗会觉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长的有点慢,或者是怎么总觉得自己孩子比别人的矮一点,那么,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和测量吧。

1、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

(1)形态指标

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为身高和体重

(2)生理功能指标

常用的有握力和背肌力,为骨骼肌肉系统的基本指标,肺活量为呼吸系统的基本指标,脉搏和血压,为心血管系统的基本指标。

2、测量时间

一岁以内的婴儿每三个月一次

1-3岁的婴幼儿每年2次

一般每半年为婴幼儿测量一次身高,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体重。

3、测量方法

(1)体重

正常婴儿出生时评论体重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700-800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50g,一岁时约为9kg,2岁到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加2kg,至青春前期又出现体重迅速增加。

一岁以内:

0-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1-10岁体重(kg)=2*年龄(足岁)+7(或8)

(2)身高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第一年增长最快增加25cm,一岁时达到7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到青春期前,平均每年增长5-7cm。进去青春期后出现第二次身高快速增长,一年内男孩子可增加9-10cm,女孩子为8-9cm。

2-10岁身高的推算:身高cm=(年龄*7)+70cm

3岁以内,躺着测量,3岁以后站着测量。

(3)头围

头围大小间接反应了颅骨及脑的发育。出生后2年头围增加迅速,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6个月时平均42cm,1岁时约为46cm,2岁时约为48cm,以后头围增加速度放缓,5岁时头围52cm(成人54cm)。头围过小,为头小畸形,头围过大,则可能为脑积水或其他疾病。

测量方法:测量者位于婴幼儿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婴幼儿右侧眉弓上缘,软尺从右向后颈枕骨粗隆,绕过左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数但0.1cm。

(4)胸围

胸围代表肺,胸廓及胸部肌肉的发育。新生儿胸围32cm,一般在12-18个月时胸围与头围相接近。2岁以后,胸围大于头围。1岁内如果营养状况良好,胸围可以超过头围。

(5)上臂围

反应上臂肌肉,皮下脂肪,骨骼发育的综合测量,间接地反映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1岁以内臂围增加迅速,1-5岁间增加1-2cm,5岁以下儿童,臂围超过13.5为营养好,12.5-13-5为营养中等,小于12.5为营养不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惑心淤浪(2023-02-19 02:13:02)回复取消回复

    囟门分前囟和后囟,囟门直接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

  • 鸽吻鱼芗(2023-02-18 15:49:36)回复取消回复

    膜,负责作为胎儿血流由右心房往左心房流通的一个管道,在娘胎里面是维持生命必要的构造。出生后当左心压力渐增,就会把这片薄膜往右压贴在左右心房中问的墙壁上,因此渐渐地这个孔就密合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组织,并不是左右心房中间的墙壁上有个破洞,它与心房中膈缺损的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宝宝在出生3天

  • 酒奴奢欲(2023-02-18 17:04:13)回复取消回复

    而造成大多数家长的恐慌,还真是不值得啊! 医师为你解答儿科门诊常见困惑 「其实正常」的检查结果 许登钦医师就将一些常见的「其实是正常的」检查结果条列给大家作参考: ◆心脏超音波-开放性卵圆孔 如果是在出生不久就做心脏超音波检查的话,几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