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猪肉价格国家调控政策)
本文目录一览:
- 1、生猪价格由于供给波动厉害,政府该不该干预市场,在价格低的时候收储猪肉,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收储的猪肉
- 2、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 3、我国进口猪肉减少26%,猪价进入3级预警期,高价猪肉是否即将来临?
- 4、猪肉价格疯涨,国家储备肉也没办法缓解吗?
生猪价格由于供给波动厉害,政府该不该干预市场,在价格低的时候收储猪肉,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收储的猪肉
政府不该直接干预市场。
1、政府在价格低的时候收储猪肉,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收储的猪肉,这种做法不属于直接的行政干预市场,是一种经济干预手段。实际上在此过程中政府也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当事人之一参与市场交易,因此它不影响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发挥作用;
2、农民之所以会因为生猪价格的价格剧烈而遭受大量损失,一方面在于农民的生猪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一条龙生产模式,各个生猪养殖户还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没有协作和联系,而且与下游的经销商没有达成固定的合作,致使他们的生产具有盲目性,毫无前瞻性和预测性,生产来不及应对价格变化,因此遭受损失很正常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生产联盟,上下垂直化一体化生产,在生产前进行合理的预估,确定生猪的合理养殖量;二是政府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生产指导,成立生猪行情的研究组织机构,定期发布生猪市场的行情,指导养殖户进行合理生产等。
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1.直接调控
它是指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对价格总水平进行控制。最常见的是国家对所有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管制,采取固定价格模式,把定价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也就控制了价格总水平。这种形式破坏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虽可求得某一时期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但从长远看,是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会给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稳定也只是暂时的,因此,它只是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权宜之计。
2.间接调控
它是指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价格总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国家不直接控制价格,而是对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各种因素或条件进行调节,即通过经济政策,规定、法律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约束,从而达到调控价格总水平的目的。如国家通过税收、财政、信贷、分配、投资等杠杆或制度,以及价格相关条例和法规规范价格行为,调整产业和消费结构,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平衡,以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
它是指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直接管理和控制,对一般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国家通过双重调控手段,达到有效调节和控制价格总水平的目的。世界各国现在大多采用此调控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调控价格总水平的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直接调控的方式。即以法律为依据、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对放开的价格进行必要的间接宏观调控,对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国家直接管理和调控。这样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又达到了调控价格总水平的目的,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
我国进口猪肉减少26%,猪价进入3级预警期,高价猪肉是否即将来临?
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我国进口猪肉减少26%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猪价进入3级预警期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并不一定意味着高价猪肉即将到来的,猪肉的价格不仅要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还要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在多个方面的影响,猪肉的价格不会一味的上升,也不会一味的降低,是会保持在一个基本相对平衡的状态的,虽然说进口的猪肉减少,但是我们是一个产能大国,自己来供给自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人们不必对猪肉的价格感到恐慌。
一、猪肉的价格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的属性,这两个属性都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猪肉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商品,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这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之下,市场才得以有序的进行下去,所以猪肉的价格不会疯狂的上涨或者是下降的。
二、养殖户的减少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上涨。
上一个阶段猪肉的价格还在疯狂的下跌,所以养殖户为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必然会减少猪肉的出栏,或者是减少生猪猪肉价格调控管理办法了饲养,这样上市的猪肉就会减少。商品的价格也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养殖户供应的猪肉减少了,猪肉的价格可能是会上涨的,但是如果养殖户没有减少猪的养殖,那么猪肉的价格还是不会过分的上涨的。
三、我国进口的猪肉减少。
我国的进口猪肉减少,是政府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的一项调控措施,猪肉现在已经进入了三级预警时期的,猪肉的价格可能会存在上涨的现象,但是也是不会一味的上涨的,毕竟市场对价格有调节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猪肉的价格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猪肉价格疯涨,国家储备肉也没办法缓解吗?
2019年对于中国来说,大家对猪肉都有一些疯狂,面对着猪肉市场的价格上涨,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家的菜篮子里猪肉会不会越来越贵?会不会吃不起肉?然而,这种担忧都是多虑的,因为猪肉价格的终于降了。
昨日(9月24日),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周(9月16日至22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36.39元,比前一周下降0.4%。一个月前,国务院定下“生猪保供稳价五大举措”后,多地出台政策,一手防控非洲猪瘟,一手稳定生猪生产。上周三(18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就表示,从近期监测情况看,猪肉价格趋于稳定,国庆节期间物价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
除了猪肉,菜价也下降了,据商务部数据,整体来看,上周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6%。肉类批发价格小幅波动,其中猪肉价格为每公斤36.39元,比前一周下降0.4%;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为每公斤64.66元和62.08元,比前一周分别上涨0.2%和0.1%。禽产品批发价格涨幅放缓,其中鸡蛋、白条鸡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1.69元和19.21元,分别上涨1.3%和0.4%,涨幅比前一周分别回落1.1和2.1个百分点。水产品批发价格小幅回升,其中大带鱼、鲢鱼、鲤鱼价格分别上涨2.9%、1.9%和0.3%。
而这次稳定猪肉价格的定海神针就是大名鼎鼎的猪肉收储机制,继上次的1万吨储备冻猪肉首次投放市场后,不到一周时间,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也即将投放。24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19年9月第2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出库竞价交易1万吨冻猪肉,按标的进行挂牌,其中每个企业交易成交数量不超过300吨(含)。
相信每个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经济学中一个商品的价格是由这个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所共同决定的,如果一个商品出现供给不足,但需求却持续旺盛的时候,就会出现价格上涨,直到需求下降到和商品价格相匹配的水平。然而,如果这个商品是一个低价格弹性的商品的时候,由于这个商品的价格相对刚性,那么即使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的时候,大家因为必须要购买还是会果断购买,结果就会出现了价格的失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涉及到大家日常吃饭的商品往往都是这种低价格弹性的商品,比如说大米、面粉等等,而在菜篮子里最重要的就是猪肉,这些商品即使价格大幅度上涨,大家还是不太会降低购买,但是一旦放任其涨价必然会严重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没有呢?有,这就是收储机制。
所谓收储机制,一般都是指国家收储,就是国家在商品价格较低的时候把商品用低价购买商品然后储备起来,一方面保护了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做好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之后出现了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就会评估如果价格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水平的时候,就会把储备的商品释放到市场上从而平衡物价水平,保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平衡储备的做法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但是,当时的收储其实只能对一些比较容易保存的比如说大米、面粉等粮食进行储备,对于蔬菜、猪肉等就没什么办法了,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冷冻保鲜技术的普及,让菜篮子的收储也变成了可能。早在1995年发布的《国家储备肉定点生产厂、储存库管理试行办法》就对储备猪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说明,当猪粮比低于5.5:1时,国家发改委根据宏观统计数据提交收储或投放计划,并由国务院决定是否实施,商务部进行组织工作,并由华商储备管理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发布公告和组织收储或投放冻猪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