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猪肉通货膨胀的原因)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想问问,为什么石油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呢.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 2、猪肉价格上涨不断,是不是和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呢?
- 3、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 4、请大家和我说说粮食与石油能影响一个国家的什么?越详细越好
- 5、近期 猪肉涨价涨的非常厉害,请问猪肉的涨价是不是预示着金融通货膨胀的前奏?请大神深度分析一下
- 6、简述当今物价上涨是否违背价格规律,它和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1800字)
我想问问,为什么石油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呢.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70年代后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美国和产油国达成石油交易美元结算。石油美元挂钩,所有石油结算全部用美元。 石油价格和美元币值负相关,美元下跌石油价格会一定程度上涨,黄金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价格波动与石油有类似。历史上黄金石油有合理比价关系,1盎司比15桶原油。但也不是绝对的。 美元的大幅下跌意味着通货膨胀加剧,投资者避险情绪加剧,会推高黄金价格。
石油做为一种资源,每个国家都缺一不可,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大型的石油进口国,像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中国、日本,石油进口成本上涨,必然导致交通运输费用的上涨,接着各种产品的成本都会上涨,这样就会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 总的来说,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性产品,现在石油价格上涨是一些石油期货机构炒作的结果。
猪肉价格上涨不断,是不是和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呢?
猪肉价格不断上涨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导致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和通货膨胀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控制非洲猪瘟导致大量生猪被捕杀,造成市场上生猪供应严重不足,让猪肉价格一路飙升。
从2018年8月3日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开始,为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了控制非洲猪瘟在国内的流行,就开始采取捕杀疫区生猪的方式来控制疫情。非洲瘟疫普查的范围是非常大的,疫区周围3公里都是捕杀的范围。而且发生非洲猪瘟的疫区大部分都是生猪的主产区,这些主产区在短时间内是不允许继续养殖生猪的,这就造成生猪从源头上的缺少。
生猪越来越少,也就直接导致猪肉的价格越来越高。要知道生猪的生长周期是非常长的,从仔猪生长到可以出栏至少要8个多月的时间。猪肉需求量大,生猪的生长期又长,这就更造成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了市场上猪肉的缺乏,就会直接导致猪肉价格暴涨,这才是猪肉价格上涨不断的主要原因。
猪肉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不但猪肉,任何的物品只要是供应不足都是会涨价的,比如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吃的一些反季水果和蔬菜,价格高也都是因为供应不足,并不是因为通过膨胀。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来应对猪肉价格上涨,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政策就会出现明显的效果,让猪肉的价格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
希望采纳
请大家和我说说粮食与石油能影响一个国家的什么?越详细越好
这个问题很大,我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美国福特政府时期的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一句话,“掌握石油,就掌握所有的国家;掌握粮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了货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从这句话里你可以看出你所说的那些东西的分量。先说石油,石油的价值不单单是能炼成汽油,它的衍生物有很多很多,而且跟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毫不夸张的说人的衣食住行跟石油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他你是寸步难行。正是这种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的依赖性,使它有很高的价值,于是就成了投机倒把的商人手上最有效的敛财工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不可再生资源!此外,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经济的衰退使得美元大幅贬值,但石油的价值没有贬值,它需要达到没贬值时候所获取的利润或更高的利润时,它就不可避免的要抬高价格。你所说的会不会因为石油和粮食而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个人认为为了粮食的原因不会太大,因为它是可再生的,而为了石油是很有可能的。伊拉克战争不就是个例子吗,前两天的新闻说是各大石油公司已经和伊拉克签订了开采计划,战争邪恶的本质是再也握不住了。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嘛,石油作为世界公认的黑黄金,不免会成为人们争相掠夺的财产,战争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中国最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有4个,1.台海问题2.钓鱼岛问题3.中印克什米尔问题4.南海问题。如果中国和日本为了台海问题打了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海峡掐断了日本和西亚的海上贸易往来,包括最重要的石油贸易,如果中国和东南亚、越南有什么战事,肯定是为了南海的石油!
粮食的上涨也有上面的一些原因,它是生活的所必须品、美元贬值,此外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何谓通货膨胀,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实际的需要量,因为货币都是有所对应的黄金量的,打个比方吧,如果货币发行量大于所现有的黄金量的一倍,那么就是说现在的纸币只能代表原有黄金量的一半价值,理所当然,为了得到另一半的价值,你就必须付出双倍的纸币,也就是说物价上涨了一倍。
以上的内容就是我自己对问题的一些看法,因为我年龄有限,阅历有限,看问题可能不是太全面,望请理解。
近期 猪肉涨价涨的非常厉害,请问猪肉的涨价是不是预示着金融通货膨胀的前奏?请大神深度分析一下
本来就是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相当严重。完猪肉粮食石油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了。反正等着吃土吧。
简述当今物价上涨是否违背价格规律,它和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1800字)
通货膨胀(Inflation)物价水平上升。狭义通货膨胀的标准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在中国谈到价格的上升,首先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通货膨胀,也就是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太多。去年我们新增贷款规模将近10万亿,今年约七八万亿,明年大概也不会太少。这样大规模的新增贷款的投放,使得我们流通中的货币确确实实太多了,这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初美国金融危机在2008年刚刚产生时,我国采取了非常及时的应对措施,就是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状态是处于正常曲线之下的。使宏观经济回到正常曲线上去,有两种目标模式选择:第一是时间最快,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经济回到正常状态上去,目标函数要求是时间最短;第二种是成本最低,就是从低于正常状态回到正常状态,目标函数要求是成本最低。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选择了前者。这种以时间最快为目标模式的回归方式,结果使经济超出了正常状态。同时又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是得益于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并不是说由于出现了现在的结果,就要去否定当时采取的政策。当时采取的政策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政策不可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果当时采取成本最小的目标模式,中国经济也许无法如此迅速恢复,率先取得企稳回升的成绩。
另外还有输入性通胀因素。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这些价格的上涨必然传导到国内,造成我国这一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加上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我国未来通货膨胀压力骤然增大。对于这一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我们没有办法去制止它,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应对它、适应它。
成本推动物价上升
如果仅从通货膨胀去看价格的上升,也许只是在做短期的观察,毕竟通胀只是短期因素。关注长远的价格因素,就不得不关注成本。从长期来看,成本才是真正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目前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增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工业生产面临极大的成本上升的压力。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工资调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达18.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同比上涨9.8%。另外,农业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来自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
成本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短期难以改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继续付出高成本的代价;二是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新技术,导致新产品的高成本;三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和全球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要求;四是劳动力价格回归价值的需要和劳动力与就业结构出现新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温桂芳说,现在出现的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货膨胀也好,不完全是货币因素,其中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解决物价问题不光是在物价上下功夫,要注意控制成本增长,而且要正确认识当前成本上升的必然性、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推高我国物价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明显增多,在农产品和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企业面临高成本困境,城乡居民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目标开始转向“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涨幅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范围内。当前,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货币政策用力过度,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扩大供给、减免税收、增加补贴、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在积极应对通胀压力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b一、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与特点分析/b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物价上涨形成的通胀压力日渐加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7.9%。上半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6%。〔1〕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及特点更为特殊: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部分产品尤其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物价上涨的直接诱因。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社会a rel="nofollow" href="theory.people/GB/40557/70935/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收入分配/a结构“金字塔”底层、日常支出中以食品等刚性需求为主的低收入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2〕 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发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今年以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导致PPI涨幅一直保持高位,6月和7月同比涨幅更是连创8.8%和10%的新高。PPI的持续走高反映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特征,而PPI持续创新高,向CPI传导力量会越来越强。 三是受国际因素影响的输入型通胀所推动的物价上涨。今年5月和6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CPI指标都在攀升,有些达到了十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石油和粮食价格,进入了一个上升的周期,今年以来都在以30%的速度上涨,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国内。在我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国际因素推高我国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热钱”涌入中国避险套利也加大了国内通胀风险,国际性流动性过剩对本次通胀压力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此之外,当前物价上涨还有长期的、历史的原因。生产要素价格的长期扭曲、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等都是推高物价的深层次原因。 b二、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b (一)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要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减轻通胀压力。新剑桥学派则反对用紧缩政策、压低就业的办法来治理通胀,主张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进行适当的松紧搭配运用,配合实施收入政策和劳动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减少通货增长率就是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供给学派认为,要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运用减税、减少对企业活动的限制等刺激生产力的方法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反通胀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占有明显统治地位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基本都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中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控制信贷、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等,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和增加税收等。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涨”局面中逐步放弃了单纯依靠抑制需求治理通胀的政策,开始采用主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不再是一味从紧,两者的组合也更加灵活。80年代美国政府就以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松紧”搭配的政策,一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实施减税措施,当经济走出滞涨后再实施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帮助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摆脱滞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价的稳定,变治理通胀为积极预防通胀,治理通胀同样采用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控制公共支出、削减赤字,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供给抑制通胀。 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一是治理通胀要重视采用更加主动的政策措施,既要尽力减轻通胀的负面影响,也要积极从源头化解通胀压力、遏制通胀蔓延,在一些情况下,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这些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二是在保持各种政策协调配合打出“组合拳”的同时,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加大某些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三是政策的制定也要注意着眼长远,着眼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不应仅仅是应急之策,注意在治理通胀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我国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缓解当前通胀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结合当前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有效解决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是难以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调整供给结构;二是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较长〔3〕,在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传导阻滞,政策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显现;三是抑制输入型通胀压力效果不明显,通胀压力在全球不断蔓延的今天,一国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完全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四是过度紧缩可能削弱实体经济的活力,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攀升,经济下滑;五是在经过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余地已显狭小。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在应对当前通胀压力中则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时滞短、指向性强,在强势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治理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胀压力时,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直接、有效地改善短缺商品的市场供给,抑制过快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同时也可为其他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作用,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财政政策可以在抵御通胀压力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实现“压通胀”和“抓增长”之间的平衡。受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今年我国净出口的增速可能会大幅下滑。在外需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求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拖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稳定并刺激社会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更大困难,“误伤”经济实体,损害经济运行效率。实施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从紧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因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而受到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 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再次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应对可能会持续时间较长的通胀压力。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观察的情况下,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b三、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b 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和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在保障供给、帮助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提高居民抗通胀能力等方面大有作为。未来甚至可以考虑设计一套应对居民消费品价格或企业生产成本短期内过快上涨的财政应急预案,当物价涨幅在一个连续的时期内超过某个设定限度时,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展开力度不同的应急救助和财政扶持,使通胀时期财政扶助政策规范化、制度化。 ——完善财政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防范自然灾害损失,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税费;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全力化解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加大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机具、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购置环节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生产,维持市场供应;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预案,预备充足的财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减免粮食在收割、运输、储存和交易环节的各项税费,提前预备充足的运力,确保粮食尽快投放市场。对肉类、油脂、乳类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加工环节增值税减免和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生产成本压力,降低食品出厂价格。限制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出口,继续采取有效降低粮食出口的税收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出口关税,严打农产品走私,尽最大可能减缓国际粮价上涨风险向国内传递的速度。 ——定向加大对城乡低收入者和在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力度,缓解其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平稳渡过物价上涨期。在生活必需品领涨的情况下,处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金字塔”底层的劳动者的日常支出以食品等刚性需求为主,对于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更加敏感。对于涨幅较大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如猪肉、食用油,政府可以考虑采用向城乡特困家庭发放专项食品和生活用品券的实物救助方式,安排定点发放,保障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适时加大补贴高等学校学生食堂的专项资金的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指数化调节机制,确保社会保障金发放标准能够及时调整,最大限度缓解物价上涨对老年、失业人口和“低保”家庭生活的影响。 ——对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与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大规模减税,帮助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延长中国经济的繁荣周期。要素成本上升是否能够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的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将取决于生产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关键是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4〕当前,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应当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适时提高纺织、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轻外需萎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减缓劳动力价格上涨给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稳定社会就业需求。更多的向a rel="nofollow" href="theory.people/GB/40557/56837/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自主创新/a企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减缓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压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内部消化要素成本上升的能力,减少PPI上涨向CPI的传导速度和影响程度。此外,还需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 ——对个人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提高居民抗通胀风险的能力。通过减税措施不仅可以减轻居民生活压力,还能够刺激社会需求,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当前可以考虑,降低边际税率;取消利息税,改变物价上涨背景下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停征证券交易印花税,进一步降低股票交易成本。 ——长期坚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消费支出比例,消除社会恐慌心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通过限制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途径,减少流入高资源消耗产业的资金,抑制市场对国际石油、原材料的过度需求。通过增加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力度,降低居民在公共支出体系的分担比例。在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同时,增强抵御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社会恐慌心理引发抢购囤积而进一步推高物价现象的出现。科学甄别并谨慎审批高资源消耗型项目,控制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直接投资,同时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资金避开高资源消耗项目,让社会资金更多地支持节能产业的发展,缓解国际石油、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