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足球联赛 > 正文

足球联赛

成都2017经济目标(成都经济规模)

hacker2022-10-29 07:00:49足球联赛166
本文目录一览:1、成都的变化有哪些?2、成都经济发达吗

本文目录一览:

成都的变化有哪些?

一条路,艰辛走过;一条路,风雨兼程;一条路,见证的是沧海桑田的巨变;一条路,记录下的是成都交通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成都市共同的发展之路……

六十年斗转星移,六十年挥汗如雨。

1949年到2009年,从上千个村不通公路到村村通水泥路,从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到县县通高速公路,从只能靠仅有的30余条公交线路出行到快速公交、地铁、轻轨、城际铁路纷纷进入人们生活,从市区到近郊区县需要整整走大半天到全域成都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60年来,成都交通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密如蛛网、宽广通达的高等级公路遍布在城市的东西南北,绵延于川西平原的四面八方。

成绩固然可喜,但成都交通人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区域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只有将成都率先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先机;只有着力构建起一个既覆盖“全域成都”又辐射中西部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才能为实现“新三最”目标提供最有力的交通保障。

于是,成都交通人又勇敢地挑起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的重担,按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扎实推进成都交通事业的全面建设。

一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大会战正在悄然打响, 一张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渐形成……西部最大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必将崛起在四川成都!

一个故事

过去:只有一条老路 到趟都江堰就要半天时间

回顾60年成都交通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到成(都)灌(县)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从坑洼不平、行车困难等外路到现在正在改造的6车道快速通道,60年来,成灌路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成都市交通志》记载,建于1925年冬的成(都)灌(县)马路,是成都市的第一条公路。但由于当时的公路均是在各地军阀把持下修筑,多数为土路,路面凹凸不平,行车困难,有“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说法。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包括成灌路在内的成都市主要公路仍然处于等级很低、通而不畅的状态。“那时候,我们到都江堰去一趟就需要整整半天时间,清早就要出发,中午才能到,”说起成都公路的发展历程,与公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市交委建管处处长高月谨感慨万千,他说,成灌路虽然大大拉近了成都与都江堰的距离,但远远不是现在所想象的方便与快捷。

“公路通过的场镇特别多,有的时候过一个场镇就要半小时一小时;再加上交通秩序混乱,车辆拥挤,事故频繁,堵车严重……通行能力的确是十分有限,”高月谨说,不仅是成灌路如此,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全成都一、二级公路总共才只有17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0.4%,整个成都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十分有限,“那个时候都江堰、蒲江、邛崃这些三圈层郊县的同志到成都来开会,为了能够确保赶得上,都是头天下午就要出发,晚上住在成都。”

高月谨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市公路部门依靠群众,采取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方法,对全市的公路进行过一次大面积的拓宽改造,成灌路也成为了我市第一条通过机械化方式进行路面铺筑的公路,“原来那些老路上铺的沥青,重车一压、太阳一晒就软了,这次改造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不过,尽管路面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整个公路路网的密度依然很低,且在路网中“占大头”的仍然是三级路、四级路,甚至等外路,“出行还是很不方便,开车需要半天才能到三圈层的情况依然存在。”

现在:走高速走快速通道 半天办完事还可以打来回

“清早出门、中午才到”的局面终于随着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等高等级道路的大量修筑而彻底打破:1993年5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简阳段通车,结束了四川、成都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成绵、成雅、成乐、成南、成灌、绕城……一条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成都与周边区(市)县的联系,直到2004年10月1日,随着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成都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成都交通的发展也走上了“高速时代”。

“现在我们通知早上9点开会,最远的都江堰、蒲江、邛崃、金堂的同志都完全赶得上,再也不用提前一天来了,”高月谨说,成灌高速公路于2000年7月建成通车后,都江堰到成都40多公里的距离,最多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加上进城也就是1个小时多一点,“吃过早饭再走,刚好合适。如果会结束得早,能开车回都江堰吃午饭。”

未来:坐地铁快铁 30分钟到青城山耍

现在,随着成灌快速路、成郫灌干道(IT大道郫灌段)、国道317线老成灌路的等一系列交通建设项目的相继上马,从成都前往都江堰将不再只有成灌高速一条“独木桥”可以选择,而是将形成“多通道、多方式”并存的局面。“成灌快速通道最快今年年底就可以通车,成郫灌干道明年通车,老成灌路的改造也将在明年上半年完工……到那个时候就又是另一种局面了,”说起近几年来成都公路建设的“大步流星”,高月谨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说,道路的建设,不仅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给沿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

更让人兴奋的是,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这一我市首条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从去年开始动工兴建,更是给沿线群众带来了无限憧憬。到明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后,乘坐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电动车组列车从青城山来到中心城区,耗时不超过30分钟。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中将随时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周五的下午,结束了一周繁忙工作的你就近“钻”入地下,通过换乘地铁来到地铁2号线郫县犀浦站,无须出站便直接登上成都至都江堰的城际列车,不到30分钟的时间,便已经来到美丽的青城山脚下,淡淡清风中,与三朋四友喝着夜啤酒,吃着冷淡杯,摆摆龙门阵……“大餐”过后,“洗”去一身疲惫的你再坐夜班动车原路返回市区家中,不过才晚上十一、二点而已……

一串足迹

□1963年,全省第一条黑色路面——川藏公路成都至新津段告成,继后成阿、川陕、成渝、成温邛、成彭等公路也由泥结碎石路面改铺筑成黑色路面。

□1979年,全省第一条一级公路——川陕公路梁家巷至天回镇段加宽改造工程完工,成都市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

□1993年5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简阳段通车,结束了四川、成都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2001年12月16日,全长85公里、总投资43亿元、当时全国建成的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绕城高速公路——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宣告我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状+放射”的高速公路网。

□2004年7月,累计投资18.5亿元,全市新改建6700余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宣告完成,成都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这一战略目标。

□2004年10月1日,伴随着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成都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

□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5月29日,随着命名为“成都号”的荷兰皇家航空波音777—200大型客机顺利降落在双流国际机场,成都乃至中西部地区第一条直飞欧洲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

□2008年11月4日,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开工建设,这是西南地区首条城际快速客运专线,也是我市首条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2008年12月29日,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新建成都铁路东客站双双开工,标志着穿越成绵乐片区的城际客运专线正式动工兴建,也意味着全国铁路六大枢纽客站之一、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成都东客站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2008年12月3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这一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港和客货集散地,年飞机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均将超过2008年的2倍。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建成后,成都也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国内第四个拥有机场第二跑道的城市。

一些变迁

道路建设翻天覆地:

60年 从没有高等级公路到县县通高速

翻开成都公路交通史,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1949年,成都市有公路497.3公里,路面大都破烂不堪;有桥梁118座,总长3329.8米,除少数石拱桥为永久性桥梁外,区域都是半永久或临时性桥梁。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仅有4763公里,且没有形成公路网,断头路多,从成都市区到区县的公路更是弯多、路窄、等级低,混合交通流量大。全市有5个乡和1015个村不通公路,四级路和等外路占了公路总里程的4/5,等外路中又有2/3是土路,雨季不能行车,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更谈不上快速直达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而不畅”已影响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成都经济的发展。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这样的数据:2007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982.8公里,高速公路438.8公里,一级公路647.6公里,二级公路1697.7公里;到2008年底,成都市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9472.617公里,公路密度157公里/百平方公里,不管是路网密度还是道路等级,成都的公路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一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县县通高速公路”两大宏伟目标,从而彻底改变了成都交通“通而不畅”的面貌,“出门还要看天气”,“天晴就通、下雨难行”的历史一去而不复返。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想回家,开车1个多小时就回去了,想想我刚来成都那会儿,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次得走上半天时间,”对于“县县通高速”和“村村通水泥路”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家在大邑农村的老王禁不住啧啧称赞,他说十几年前回一趟家那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转公交车、坐中巴车、走路、坐拖拉机,实在是“麻烦得很”,遇到下雨更是只有打消回家的念头。而现在,高速公路通车了,水泥路更是通到了家门口,“管它天晴下雨,开车带老婆孩子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方便得很哦。”

人们出行畅通快捷:

60年 从转车半天到公交车通达城乡各地

从中心城区前往周边二、三圈层区(市)县,不用到客运站买票坐车,而是在最近的站点坐公交车,也无需久等,票价还非常便宜——即便是在10年前,这都还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从县城坐中巴车到成都,不堵车,不要等太久,那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就是这想都不敢想的事,却在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很快实现:2003年4月28日,随着我市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第一条城市公交线路——百花中心站到温江公交站的309路公交车的正式开行,“坐便宜快捷的城市公交到郊县”这一广大群众心中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现实。仅仅到2004年底,我市便已开通中心城区直达郫县、龙泉驿区、温江区的城市公交线路12条,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初见成效。说起公交车开出城开进区(市)县,沿线群众总会乐呵呵地说,“出门就有公交车坐,我们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了。”

从2005年开始,全市交通部门加大了工作开展力度,依托城乡路网优化、重点镇建设等有利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公共交通客运一体化进程,到2007年底,我市已实现公交化改造以及新增公交线路和准公交线路共141条,龙泉、新都、郫县、温江、双流、华阳六个相邻组团开往中心城区的所有客运线路全部实现了公交化改造,二圈层及全市30个重点镇实现镇镇通公交,全市三个圈层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市域范围内的公交出行条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随着一条条通往二、三圈层的城市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一个覆盖“全域成都”的快速路网体系的逐渐形成,更是进一步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的便捷出行。“根据快速通道的建设规划,快速通道在建成以后都规划要开通公交线路,很明显,开行于快速通道上的公交线路肯定都是‘快速’的,”市交委负责人高兴地说,在“全域成都”的快速路网之上,还同时覆盖着一张快速公交网,“快速路通了,快速公交跟着上。”这样,市民在市域内就可以坐着快速公交走快速通道,速度提上去,票价降下来,实现便捷、惬意地在全市范围内轻松穿行。

一份展望

全域成都:形成1小时交通圈

让人兴奋的还远远不止这些。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响亮口号,为成都交通建设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宏伟的《中西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规划》的出炉,一幅“全域成都”内便捷穿行的美妙蓝图已跃然纸上……

根据市交委最新披露的“全域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2030)”,成都市域内将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全长323公里的9条地铁线路,全长373.7公里的7条客运专线和全长111.9公里的旅游铁路。以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域成都”的交通构想更是让人们对未来市域内的便捷穿行充满期待:中心城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将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600个中心村对外通道实现双向2车道连接。当这一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的时候,就算从三圈层一些边远的乡镇出发,通过农村公交到最近的轻轨站或是城际铁路站换乘,通过最快捷的轨道交通进城,也不会超过1个小时,市域内将实现1小时交通圈。

而在中心城区内,随着9条地铁线路的相继建设,整个中心城区内将形成一个不超过30分钟的地铁网络;再加上城市公交的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三级结构网的形成,城市快速公交将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那个时候,中心城区的出行将变得迅捷无比,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将宣告形成,”市交委负责人满怀憧憬地说道。

畅行全国:8小时通江达海

市域范围内道路建设密如蜘蛛网,人们出行畅通无比;走出成都,成都市民仍然可以享受到最快捷的出行服务。高速公路“两环+12射”,铁路“两环+12射”——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成都对外交通的未来蓝图都让人兴奋无比。

尽管早在2004年就已经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城市,境内已建成“一环+八射”共437公里的高速公路,但成都从来没有因此而停下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步伐。根据规划,未来成都还将新增环成都经济区、成什绵、成自泸、成南(巴)、成安渝、第二机场高速公路,实现从成都直接放射出去的高速公路达到12条,远景形成“二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成都境内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约800公里。

随着全省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将实现成、德、绵、乐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和成渝城市群经济圈高速公路4小时交通圈,除西面的马尔康、康定和南面的西昌、攀枝花之外,市民通过平均时速在1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前往省内各主要城市,都可以实现4小时之内互通。

铁路方面,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以及铁道部和四川省签订的部省纪要,成都将在既有宝成、成昆、成渝、达成4条铁路的基础上,新增成西客运专线、成兰铁路、成贵客运专线、成渝客运专线、川藏铁路、川青铁路、成都—西宁—张掖铁路和成昆铁路新建双线8条出川铁路大通道,以成都枢纽为中心的放射线将达到12条。按照目前的规划、建设进度,5年过后,这12条放射线成都段都将建成通车,成都便将形成一个内外两环、连接12条出川大通道的“两环+12射”铁路路网格局。

随着这一系列铁路项目全部建成,成都至绵阳、乐山、内江等地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至重庆、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至西昌、康定、西安、贵阳等地形成2小时交通圈,至兰州、郑州、武汉、长沙、昆明等地形成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广州等地形成6小时交通圈,至沈阳、上海、格尔木等地形成8小时交通圈,成都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

通达全球:15小时走世界

飞机,世界上最快速的交通工具。立志要打造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成都,当然也会全力打造一个国际性的航空枢纽,使成都在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

为满足客流迅速增长的需求,从去年开始,我市便已经正式启动了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的建设,按照2015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为目标设计,项目总投资为133.56亿元。目前,第二跑道即将投入使用,新航站楼建设也已经全面开工,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重要航空枢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而随着航空业的迅猛发展、支线航班的愈发增多,成都的航空客流量必然还会大幅攀升。为满足未来航空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战略目光的成都交通人又按照国家规划成都大型机场的初步定位,对成都第二机场的选址进行了多次深入论证,规划在成都建设第二机场。规划中的成都第二机场将预留5条以上的跑道,最大可满足年客运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00万吨的需求。同时,第二机场还将开通10条以上国际直达都市区航线,并加密半径100公里的支线机场15点布局,从而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在成都最终形成“一市两场”的布局。

“今后,成都市民飞往世界各地,都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必须飞往北京、上海或广州等地转机,而是从成都直飞目的地。”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将增强与世界各大主要城市的联系,构筑起一个国内的2小时航空圈,快速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拉萨等东南西北各主要城市,一个亚洲范围内的4小时航空圈,快速通往日本、新加坡、蒙古、巴基斯坦等东南西北周边国家,以及一个世界范围内的15小时航空圈,快速飞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东南西北世界各地。

宏伟蓝图已然绘就,快马扬鞭加快建设。市交委主任胡庆汉说:“当蓝图变成现实的那一天,我们通江达海的梦想就会实现,蜀道难行的历史将一去而不复

成都经济发达吗

成都经济发达,属于二线城市,潜力巨大。

成都(Chengdu),简称蓉,四川省会,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 。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南与眉山相连。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10区5县,代管4个县级市。2014年末,成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万人 。

成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望江楼、青羊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将于2017年、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将于2016年在成都举办。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56.6亿元,居副省级市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武汉),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四川五大经济区怎么划分的

1、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8市。

2、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4市、28个县(区)。

3、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5市、34个县(市、区)。

4、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市(州)、22个县(区)。

5、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

拓展资料:

四川五大经济区是四川省政府印发的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2016年9月,四川省政府印发的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围绕区情特点和发展潜力,提出战略指引和发展重点,为各个经济区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

规划目标

成都平原经济区:GDP年均增长7%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2.68万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9126亿元)。

川南经济区:GDP年均增长7.5%左右2020年经济总量7500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5221亿元)。

川东北经济区:GDP年均增长7%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6900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4979亿元)。

攀西经济区:GDP年均增长7%以上2020年经济总量3100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240亿元)。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GDP年均增长7%左右2020年经济总量670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478亿元)。

参考资料:

四川省政府官网

未来五年 四川五大经济区怎么建?

成都晋升全国超大城市,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相信大家都关注到成都2017经济目标了成都这样成都2017经济目标的一个城市,的确也是晋升为全国超大城市。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喜讯,成都地区人民都表示十分的开心。因为毕竟对于成都这样一个城市来说,的确是十分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人想要去前往成都旅游,因为这样的一个城市的确是拥有非常美丽风景的,同时也是致力于自己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非常遥遥领先的

在成都的街头,我们自己可以看见高耸入天的大楼,并且对于这样的一些高楼大厦来说,也是让人感觉到了都市的繁华。但是在成都的一些乡下,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活方式也是十分的纯粹美好的。所以就造成了一些让他们自己在成都生活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十分的惬意。其实对于这样的一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在南方城市中的确首屈一指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一些地区,就是因为有了成都这样一座城市的发展,才带动了整个四川地区的发展。而且对于这样的一些周围的地区来说,也是受到了一些保障,并且在很多人都愿意去成都这样一座城市去看的时候,也是给这一座城市增添了旅游业的发展。那么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当中去生存的时候,大家也会感觉到,虽然说房价、物价都是非常的贵,但是的确能够给人一种一线城市的感觉。

并且关于这样的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确是非常的遥遥领先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南方城市经济带的带动下,这样的一些南方城市,在自己当地的一些努力,包括人民的一些努力的情况下,都已经发展成了非常好的一种模式。

成都的历史?

成都,简称蓉,是四川省省会,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间“移秦民万家实之”,传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县。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老子指归》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下闳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万户,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时,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为导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国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县。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刘备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在以今青龙街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位置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成都仍属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辖六县。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间,隋蜀王杨秀沿着旧城,扩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围四十里。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诃池(今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后为五代前后蜀的宫苑)。隋时成都为益州蜀郡治,辖十三县。

进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其间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县。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县改称华阳县,成都也改称“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公元879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防卫,又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内有大街坊一百二十个。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来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还是叫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两县。后李顺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失败后,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纸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钱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成都产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顶峰。李白、杜甫、陆游,以及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籍、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音乐、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治所。当时四川共辖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管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成都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成都也改称“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随后清军攻入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在成都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一座繁华似锦的名都会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成为麋鹿纵横、虎豹出没之地。

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运的开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渐被重庆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和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导,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国初年,裁废道制,后废府,成都仍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当时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这一大变革,改变了1000多年来两县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迈进的开始。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成都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川出征和补充兵员总数达三百四十万人,阵亡、负伤、失踪者达六十四万余人,约占全国总伤亡官兵数的20%,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许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战争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一方面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战争。

建国后,1950年成都为川西行署驻地,1952年起成为四川省省会,并列为中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83年5月,国务院决定,温江地区(除广汉、什邡两县外)并入成都市,实行市辖县的体制。1990年以后先后实行了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市、建区。成都市现面积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户籍人口1103万人。现辖9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6县(金堂、双流、郫县、大邑、蒲江、新津)。

【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前罄?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崔宁之妾任氏(人称浣花夫人)出家财募众数千人,自帅以击之,杨子琳败走,成都得保。任氏护卫成都有功,朝廷封她为冀国夫人。成都人奉她为守护女神,后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兴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开成都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学者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范镇参加纂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三范在中国史学、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史学名著。?

【设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商人之间货款的支付凭证。"交子"最早出现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间发行流通。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统一管理交子的发行与流通。?

四川省经济最好的城市排名

四川经济发展最好成都2017经济目标的城市有成都、绵阳、德阳。

1、成都。成都是成都2017经济目标我国的十五个新一线城市之一,经济水平在不亚于重庆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成都的经济水平在国内一直排名前十。成都的经济水平能有现在的这个高度,和成都的旅游业是离不开关系的,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这些都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绵阳。绵阳也是四川的第二的城市,绵阳有成都2017经济目标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这也是其经济水平较高的一个原因。虽然绵阳的经济水平在四川排名第二,但是绵阳的经济水平却连的成都的六分之一也赶不上,绵阳应该推进北川羌城这些旅游景点。

3、德阳。德阳可以说是四川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因为在最近两年,德阳的经济增速一直四川最快的,德阳的未来发展肯定是不可预测的。德阳的经济发展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德阳的旅游资源不丰富,没办法大力发展旅游业。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笙沉二奴(2022-10-29 08:37:34)回复取消回复

    藏铁路、川青铁路、成都—西宁—张掖铁路和成昆铁路新建双线8条出川铁路大通道,以成都枢纽为中心的放射线将达到12条。按照目前的规划、建设进度,5年过后,这12条放射线成都段都将建成通车,成都便将形成一个内外两环、

  • 鹿岛千鲤(2022-10-29 13:40:15)回复取消回复

    展将产生巨大作用。更让人兴奋的是,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这一我市首条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从去年开始动工兴建,更是给沿线群众带来了无限憧憬。到明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后

  • 丑味旧竹(2022-10-29 08:42:56)回复取消回复

    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

  • 拥嬉矫纵(2022-10-29 15:36:36)回复取消回复

    城市 。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