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心理健康辅导(儿童心理辅导室)
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我们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校规、班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似乎学生的一切必须服从老师的意志,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其生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于是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自制能力,通过在班级中建立一定的鼓励惩罚机智,从而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以营造班级气氛为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将一周学生的行规情况进行评比,定期开展才艺展示,各类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评比中得到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控制力是较差的,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迁就过多,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特点,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本周,在我班就发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因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离婚后,对她打击很重,觉得心情压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时都和同学在一起,和别人说这事会让人笑话,压抑在心中的愤怒无人倾诉,于是就在某天早上将别人的眼镜丢在垃圾筒里。以寻求发现,事后她还不肯承认,在我的诱导下她终于承认,我立刻和其家长取得联系,一边批评教育,一边做她的心理辅导,告诉她有不开心和压抑要和老师家长沟通,而不要自己寻求一种不合理的方法解决,这是很愚蠢的。她终于在我们的开导下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的错误,并表示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
三、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识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依赖于我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以便对日常心理行为能进行正确地鉴别,分清是非。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能辨别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传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识。
四、积极诱导学生构建并完善自我调控机制
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非积极因素和动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够预料到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随时铲除消极心态,努力按社会的规范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行为。在每一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考试前,总有一部分同学视考试为无所谓的态度、消极怠学、虚度时光,一发现这些学生的消极思想后,就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多给予一些鼓励等;于是这些同学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优化环境,教学生自我调整,做到防患于未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儿童福利院如何化解“甜蜜负担”
儿童福利院是国家供养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每逢节假日会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带着爱心物品前往儿童福利院慰问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们。不少人在捐赠之余,会要求孩子们合影、互动,而一些企业和单位组织的慰问活动,更是会举行仪式以示隆重。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献上一份爱心本是好事,但对于前呼后拥的慰问活动,不少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感觉“有点累” 。院方建议大家平常可多关注这些特殊的孩子,尽量不要在节假日扎堆前往,别让扎堆爱心成为孩子们的“甜蜜负担”。 一、扎堆爱心成为孤残儿童的“甜蜜负担”(一)扎堆爱心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作息生活。 孩子们的作息时间是比较规律的,有固定的吃饭、学习和休息时间,但参观造访的人们来的时间不固定,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从健康的角度讲,每天人来人往,就像一个公共场所一样,不适合儿童的成长。虽然从事接待活动的是那些年龄相对大些、身体条件好一些的孩子,但是一个接待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又要马不停蹄地参加下一个活动,往往疲惫不堪,在频繁接待外面团队,与陌生人零距离互动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感染疾病,甚至造成交叉感染。 (二)扎堆爱心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 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由于从小就与其他正常双亲家庭的孩子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心灵成长、性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味的同情只会让这些孩子越发的感觉自己的不足,越来越自卑。 面对节假日这种蜂拥而至的爱心,加上频繁的要求亲密合影,容易触景生情,触及到自己本就敏感的身世,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献爱心绝对要赞扬,但方式方法务必小心,尽量用对待正常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孤残儿童,这是对他们心理的保护,也是对他们心理的磨练。过度的关爱或者用怜悯的方式,反而容易导致他们心灵受伤。 (三)扎堆爱心影响儿童福利院的正常工作。 节假日扎堆爱心让儿童福利院接待压力很大,儿童福利院的婴幼儿居多,加上残障儿童大幅提高,给本来紧张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院方在接待工作中不能出一丝乱子,既要照顾好婴幼儿的生活,又要保证爱心活动中孩子们的安全,还要做好爱心活动的各项安排和妥善发放捐赠物品。往年每逢节假日,儿童福利院都会收到许多文具、旧书籍、儿童衣服及糖果、饼干等物品,都是前往慰问的爱心人士自发送去的。院方表示:“感谢爱心人士的好意,但送来的这些慰问品,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市民扎堆献爱心,带来的蛋糕、月饼、粽子等保鲜食品,孩子们吃多了不消化,也不便于保存;铅笔、作业本等文具,读书的孩子们也已较为充足;市民送来的衣服,许多并不适合孩子们穿;毛绒玩具本身清洗难度大,儿童福利院一些孩子又呼吸道有疾病,不能玩这些。 二、让多样化、均衡、最适合的爱心汇聚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应提升慈善爱心活动的组织、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真正推进慈善爱心事业服务水平的发展与进步,让现在的“爱心旺季”走出尴尬的境地,让爱的奉献如阳光般温暖,而不是成为一种尴尬。 (一)设置专人负责捐赠活动的接待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 儿童福利院可设置专门的科室从事对外接待和宣传工作,接待人员根据本院近期情况,合理安排爱心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对所急需物品和所面临的困难在网上列举出来,让大家有针对性的给孤残儿童送去温暖。爱心人士在去儿童福利院之前,就可以通过浏览院方网站或电话预约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近期活动安排,避开高峰期。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的时候,能以福利院孩子们的需要为出发点,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在接待过程中,接待人员要积极引导爱心人士在采集一些影像时尽量不影响孩子们,通过搞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出具正式的捐赠证明等形式满足爱心人士的要求。 (二)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多加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凡尘的天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从小经受磨难,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他们,关爱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在爱心活动的时候要多关注他们,多跟他们进行互动,以鼓励、关爱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多多陪陪他们,在日常的闲暇时间,也可以多过来看看孩子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院方可与相关医院、学校、公益机构联合建立孤残儿童心理辅导机制,对孩子们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观察,面对面的解决孩子们心中的困惑。通过把这种心理咨询活动长期的做下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纯洁的心灵,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走好每一步。 (三)加强与社会爱心人士结对,让孩子们“回归家庭”。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还是更需求稳定的陪伴和关爱,研究发现,寄养或者生活在模拟家庭中的孩子,在体能、语言、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都要快得多,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来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和孩子有固定时间的长期稳定的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比如与社会上健康家庭结成共建对子,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育孤儿”的一帮一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将孩子接到结对家庭,带孩子出去看电影等,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跟正常人交流,这样可以满足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阅历的需求,也能够真正感受到亲情,给孩子们一个"家"的概念,希望他们能一样有正常的生活。(荆门市社会福利中心陈荆立)
如何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福利机构特殊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1.机构养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福利院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照顾是一种封闭的团体式的照顾。虽然满足了儿童24小时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但这种养育环境,客观上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比较淡化的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三班倒。对于机构中的儿童而言,就像有二到三组不同的父母。儿童的照顾者经常更换,无法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照顾,造成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因此机构中长大的儿童缺少家庭生活体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依恋关系,缺少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身体、智力以及人格的社会化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失去母亲的儿童,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其身体发育、情绪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缺陷,这些孩子成人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的粗暴、冷酷、冲动等。
2.教养者自身素质对孤残儿童的影响:机构中的保育员、特殊教育老师等工作人员众多,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于家庭教养中父母“教”与“育”,但他们又集众多角色,既要担负着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又要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而不同的教养人员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会有分歧,易出现不一样的教养行为,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
3.儿童特点:福利院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入院有期,出院无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福利院的儿童在个体认同、同辈团体方面发生困扰,从而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儿童福利院缺少实现社会化所必须的场合和舞台,儿童自身受生理、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人格特质所限,影响了儿童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他们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也怪僻、孤独、自私和神经质,而培养不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扮演不成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二、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机构教养环境:营造家文化。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呵护和关爱,让从事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必须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把被动的、单纯的工作责任,变为主动的、亲情的家长责任,从亲情的培养到孩子依恋情结的建立让每个孩子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内生活,在保育员的怀抱中长大。创设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不同室区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福利院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区设置假山盆景、鱼缸、秋千椅,在楼道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小主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2.教养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言传身教”,教养者良好的文化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浸透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养者要用良好的行为去带动、教化和影响孩子们,要培养他们稳定的心境、开朗的性格。要因人施教,教养者既讲民主,又不放纵,多放手、少捆缚,多鼓励、少责罚,当孩子的意愿与教养者不一致时,不要乱用权威,应以说服为主,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孩子尊重但不放纵,关爱但不溺爱。要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结合孩子们兴趣、挖掘潜力,创造环境,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儿童自我实践,使孩子们从教养人员长期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发挥机构社工专业心理辅导、纠正行为偏差,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培训专业人员开展新生婴儿早期抚触,利用义工资源开展模拟亲子的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小班化结构教育等让儿童在类似父母的怀抱中享受亲情,享受成人怀抱中的安全感,获得身体接触带来的快感,对培养孤残儿童良好的情商,降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行为偏差,其根源可能更多的是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社工、心理咨询师专业介入是增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拓展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增加孤残儿童的社会接触和社会交流机会,对培养孤残儿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极为有效。通过教给孩子们基本社会交往技能,融洽伙伴感情,丰富他们的文体生活,激发他们生活情趣,培养其活泼健康的心理品质。
机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孩子,尤其是关注孤残儿童群体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儿童福利机构的教养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中融入真情、奉献爱心,充分认识机构教养的重要作用,利用社会有利资源促进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怎么加强福利院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保障孤残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市儿童福利院通过培养塑造孩子们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着力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教育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将文体、音乐、手工、绘画等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培养健康的品德。
二是注重兴趣爱好培养。根据儿童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培养自信心。
三是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定期邀请儿童心理健康专家来院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解决孩子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
四是社工积极介入。以社工主题活动为主线,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积极介入孤残儿童心理调整,通过整合资源、改善环境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逐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回归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