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禅定的体验)
本文目录一览:
请谈谈自己的禅定体验
我最早对禅感兴趣大概是在十九岁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知道我喜欢佛法,送了我一本《禅的故事》。看了书中中、日禅师们的故事,我被宗门禅深深地吸引了。那时因为还喜欢静坐,有一天晚上睡前就照着书后古印度的调息方法双盘静坐。
我在深长细匀的呼吸中注意着呼吸之间,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觉得所坐的双台床和房间像是消失了,我也没有了重量和呼吸,就像浮坐在太空中一样。我从未有过这种体验,感觉很新鲜,也很轻松、舒畅。我正要继续下去,忽然听到父亲下中班回来的开门声——因为父亲一向见不得我静坐,每次都要斥责讽刺一番,为了耳根清静,我忙睁开眼拉上蚊帐。(我睡的双台床就摆在门旁的客厅里,一进门就能看到我。)父亲进卧室休息后,我再专心调息入静,却不能恢复先前的状态,只在空寂中看到眼前有些金色的小亮点似连成了三条短短的小链子。
后来看到讲四禅八定的书,认为当时只是体验到了未到地定。
不久后的一天(六一儿童节),午饭后看了《晚晴集》,心境恬淡,意识清净像要入定,我又到床上静坐。刚开始感到头有点紧,想放松,就冥想身体如枣核形螺旋扩散于无限,由此入定,在空寂中没有念头,呼吸也顺其自然,似有似无,外面的情况都不知道了,恍惚中看到旁边有几个星球像小泥丸一样在周围若隐若现。后来收摄意识想出定,结束前最后一刹那(睁眼前)看到远方的空间左上方出现了一个皮包骷髅头,略近长方形,右边一半为暗蓝色,左边一半似为浅黑色,不知是什么。定中感觉只过了半分钟,睁开眼一看,已经过了约一个小时。
九一年我主修净土,有一晚一个人在家,就在客厅的沙发上双盘静坐,配合深长细匀的呼吸默念佛号:那默阿弥陀佛;前四个字吸气,后两个字呼气。越念越慢,改成只念四字佛号,从四个字一次呼吸变成两个字一次呼吸,再后来连佛号也忘了。忽然又进入状况,像沙发消失又坐在空中一样,然后感到身体里另有一个很轻的身体向上升起来要离开躯壳,已经出去了一半。我从未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担心出去了回不来,连忙睁开眼睛看着地下,恢复常态。
两三年后,我向一个年轻时睡觉就经常有这种灵体出游经历的朋友请教,他告诉我:没事,只要想回来,动一下念马上就能回到躯壳里。
后来学习了安祥禅,四禅八定那一套就没再理会了。
九二年二月收到第二本《中华禅学》季刊(第十六期),在院子里阅读耕云老师九一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讲的〈禅、祖师禅与安祥禅〉(又名禅是生活化的宗教,比较长),还未看完,忽然睁着眼睛进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状态,只有十分清醒的直觉,没有念头,身体也似变轻了,周围家人走动知道但是意识不动,一切仿佛是电影而我是没有主观意念的旁观者.后来去上中班,这种状态保持了大约四个小时.后来我写了一首明心偈记述当时的心境:"自己当家作主,不受外界左右,清水能显日月,虚空更无烦忧。"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宗门禅讲的行住坐卧皆在禅定中——感恩耕云老师的同化力加持!
过了两年,阿牛师兄寄给我耕云老师讲的佛法在世间录影带,我约了初学的任老师去有录像机的朋友家看。看了半个小时后,我的心境被导师同化得清静光明,面前有一片新绿加淡金黄色的光芒闪动着,我转头去看坐在旁边的任老师,她来时还因生病(感冒)蜡黄憔悴的脸已变得十分红润光泽。第二天她告诉我感冒已经好了。耕云老师的心光同化加持力真是不可思议,只要是善良、心垢业障不太重的人都会很快相应,可谓立竿见影。
又过了两年,一天我去城里见台南来旅游的某师姐,请她回去时顺便转交两千五百元助印捐款(我只捐了一千元)。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周围的一切变得像虚幻的海市蜃楼一样,我心里空空如也,没有一点念头,纯是老马识途一般地走回家。同学打电话来和我聊婚姻观,知道该怎么回话,讲了半个多小时,这种状态也还在,讲完话就没有念头了。当晚睡着以后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光。
这种离执禅定的状态后来还体验过一次,也是只保持了四个小时左右,一觉醒来第二天就没有了,说明我还有心垢业障需要反省忏除,不然尚非法器,虽有导师的加持,也不能做到秒秒安祥;不做去执禅定(反省忏悔消业障)的功课,确实不能到达无执禅定啊。
我的禅定体验(二)
认真读南师《如何修证佛法》后四讲及开头一讲,结论不外灵明自觉静坐为上(后来学习南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结尾讲“练气不如平心”,高见),与耕云导师《谈心》中开示静坐心法相同。
下夜班睡后感觉身体发热,也未病。某晚静坐,恍惚中似听到“啪”的一声(后来觉得很像拉电灯开关的声音),自觉己急速地在黑暗的隧道中飞驰(不用腿,似无腿),途中见到左边有几个有图案的黄色金属门,不大。进到一个大室内,有一个白袍白顶巾的端庄中年美妇在一个很大的木桌后伏案抄书,我的灵知似不满意看到的是一个女人,又向旁边扫描,右边(她左边)的壁前书架前有一个黄褐色皮肤的矮个黄袍老比丘在翻书,我对他没感觉,有回过来看那个伏案抄书的端庄中年美妇,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直觉她就是我,我也是她。然后“醒来”,仍在静坐。静坐中感觉胸中路左边一竖经凉,似为密宗所说左脉。
这可能是我碰巧搭对线,看到了自己的前身吧!难怪母亲说我从小就很乖,性格像个女孩子,想必是前世遗留带来的习气。后来两天正巧看到电视新闻说巴基斯坦的女总理将会被迫下台,她的服装和我定中看到的那样很像。在后来又看到孟加拉的女政治家的传统服装,也有点像。
其它的禅定经验,只有两次可以提一下:一次是在1994年左右,有一阵我经常下午在家中(旧居)的院子里用莲花坐姿式静坐一小时左右,有一次双手分别在胸前和腹前结观音甘露印和金钢三钴印,手指搭成的圆圈对着中丹田和下丹田,恍惚中看见这两个位置各有一个黄色的气团,比乒乓球略小一点。另一次(时间记不清了,大概是94年后98年前,)是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静坐,同时用录音机播放着唱念观音圣号的佛教音乐,也没有刻意调心,忽然似入定了,闭着肉眼也看到了盖着双腿的淡蓝色被子,被子上还有一片红光,但不太亮。那次静坐了一个半小时。
关于禅定自己会有哪些感受,禅定的姿势规定是什么样的?
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从“戒”至“慧”的桥梁。
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如是,自坏坏他,修行就一团糟了。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之世,这种在修行中自坏坏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业障重的人,欲发心修殊胜之行,须先修学忏悔业障,等业障较轻薄之后,再进修胜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因为魔属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净戒,则与染法相应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与染法相应故,即为魔之内应,魔即得其便。又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称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习佛定者,必须同时亦持佛戒。
第三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一定要有善知识在旁就近指导才好。须“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会出事。
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禅定又如何理解?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与坐禅 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
如何禅修?禅定是怎样的?
禅修的基础是戒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
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
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
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他应当: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
第一、少外缘
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色界和无色界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
禅那 禅定有什么区别
禅那是梵语音译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又叫做“禅”。禅定是梵语意译。所以禅那与禅定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其实是一个意思。禅那就是禅定。但是禅定,常常分开解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就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悟明心的境界,佛的境界,这些都是禅。定则是达到禅的境界的手段。
比如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一种定,这种定能让我们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禅的境界)。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称为四禅天,定是心统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有之,出了三界的出世间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范围小,定的范围大,禅也是定的一种。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
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扩展资料:
禅定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禅定训练技巧,同时也是催眠技巧,用来做自我催眠练习,效果良好。
1.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2.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3.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禅与禅定之路体验刍议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4.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禅那通常依禅支(jhànaiuml;ga)分为四种,即:
1. 初禅(pantilde;hamajhàna),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和一境性;
2. 第二禅(dutiyajhàna), 有三个禅支:喜、乐和一境性;
3. 第三禅(tatiyajhàna),有两个禅支:乐和一境性;
4. 第四禅(catutthajhàna),有两个禅支:舍和一境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禅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