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建议1:
开展开学复课衔接工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对于入学后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学校要提前预判,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可提前发布开学后的教学计划安排和作息时间表,让学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备。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迎接开学的行动准备,通过准备返校物品、制定复学计划等方式提升对新学期的期待和信心。上好“复学第一课”,平稳度过开学第一周,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卫生健康等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居家学习生活期间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课堂教学可延续线上教学时的一些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在线学习到课堂的平稳过渡。对于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帮助,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建议2:
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学校在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根据师生的反馈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学前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充分了解全体师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开学后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同时,要关注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性和隐蔽性,有些心理应激症状会延迟出现,国外疫情形势发展也可能给师生带来心理困扰,进行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时要注意定期、多次、全面掌握。
建议3:
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开展工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采用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在疫情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进行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
建议4:
针对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
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1、统一设置课程
全市义务段学校须开设“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中学段(职业学校)开展集中与个体访谈辅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专项教育,在地方课程中保证每学期小学生中年级不少于2课时、高年级不少于4课时,初、高中学段(职业学校)学生不少于8课时。
2、统一教学规范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须做到“三有”,即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课时、有教学教案,并纳入学校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列入学科教学评价范畴,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鼓励学校创编校本教材。
3、统一组织活动
各地各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如开展师生工作札记、优秀教案、手抄报、电脑小报、校园心理剧评比等。在校园网站开设“阳光心苑”栏目,组织师生撰写科普文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制定师资培养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有计划地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5、组织各级专业培训
为搭建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学平台,让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各类学科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今年,将继续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市级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同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引领教师钻研业务,聚焦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6、发挥专家资源优势
鼓励学校采取“聘、请”的办法,吸纳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心理教师,缓解专业教师数量不够、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根据师生需求,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心理访谈互动活动,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有心理困惑师生和家长的需求,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7、完善市级指导中心
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职能,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对师生心理素质进行调研与分析,充分利用教育网站的辐射作用,丰富 “阳光心苑”、“在线咨询”等专栏,构建师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
8、加强阳光心园建设
按照《扬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创建标准》、《扬州市学校心理访谈室评估标准》,继续在全市城乡中小学开展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阳光心苑”—学校心理访谈室的创建工作,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9. 营造浓烈教育氛围
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媒体、宣传橱窗、班级板报等,定期开辟“心苑”健康教育专栏,为师生营造健康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畅通师生互动渠道,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感、所悟、所思。
科学运用研究成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科研工作,让教育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独有的专业性、特殊性和规律性,掌握学生身心生长发育和成长规律,科学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要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访谈、学科融入等途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尤其要重视关心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 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 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徐闻县第一中学吴银燕【内容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给现代的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形式 原因 对策 近几年,我国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导致了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何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压力越来越多,中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多种多样,但是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在学校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一听说考试,学生心里就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生中尤为突出。一旦成绩不好,挫折感就“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出现。 2、自信心不足。 由于长辈们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缺点看多而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于是就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心。尤其一些学困生更是对学业、前途、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变得抑郁。 3、人际关系不协调,敏感。 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交往,以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和别人多谈”,“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孤独、寂寞”等。 4、“逆反心理”现象突出。 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等具体表现,有时与家长敌对、与人抬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5、“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会感到“烦燥不安”,成绩开始下降,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诱因探讨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良好的品质。相反,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彼此冷漠、疏远,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也变得冷酷、自私,缺乏爱心,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对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在家中称王称霸,说一不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对孩子严厉粗暴、苛刻,动辄打骂,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这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冲动、冷酷、好斗、自卑等问题。2、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学校的“功利主义”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同时,学校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国教育机构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在我国的中小学,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无处诉说,无法解决。学生在学校里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和空间。在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的局面如果延续下去,学生中将会有大量的心理疾患得不到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轻视或漠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学阶段正是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品质形成时期,物质条件的改善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学生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权势、物质享乐的崇拜,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因素,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形成肯定会造成大的冲击。中学生已经成为上网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网络已日益成为当代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精神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的出现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可以开阔中学生的视野,增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途径,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很多中学生对网络痴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过分迷恋上网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生理危害。长时间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离感和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和肠胃病等身体疾病。今天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很难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青少年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上网、聊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帮助学生排解心中的孤独,满足情感表达和性需要。因为社会开放程度和社会道德限制,中学生情感和性需要往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 三、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讲究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 父母要讲究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谈。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当他们的看法的确有问题时,不要大惊小怪,要心平气和、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才能愿意与父母交谈。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要舍得让孩子吃亏,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性格;舍得让孩子吃苦,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同时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家长应当在合适的时机把正确的性知识教给孩子。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一定要平等,切忌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其实,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教育者也不用刻意地去准备,也不必费心地去营造气氛,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发现孩子的“秘密”后,“大人”们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2、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3、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5、用网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即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可发现潜在的严重心理障碍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针对有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咨询与治疗,可建立心理理疗与保养内容。它主要针对有些同学因学习方法不当、人际交往不良、单相思,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造成心情压抑,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一些同学心理障碍的时间较长,甚至还从小开始就有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网络生存的需要,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学校建立并开放校园网吧,健全学校管理体制。结合家庭教育与管制,坚持以疏导为主,堵为辅,做到堵导结合,严格管理校园网吧,正确引导。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消灭种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全的个性,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使中学生更好地享受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使中学生健康、顺利地走向网络时代。
如何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提要:当前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人们的精神负担也更为沉重,心理健康也就成了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的说,它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高中生活紧张而富有挑战,具有健康的心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保障高中正常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就变的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更有甚者,因家长或老师的一句批评就离家出走,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这种种现象提醒我们,一定要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位学生的高中生活都充满阳光。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生特有的年龄、生理特征,使他们成为了一个心理多变的特定群体。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征有别于社会上的同龄人。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有很大的市场,虽几经改革,几番创新,但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成绩。每年的高考,都演绎着同样剧幕,“几家欢乐几家愁”。唯分数,唯智力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畸形发展,加上学生年龄还小,成长经历单一,缺乏艰难的磨炼,对升学就业的担忧等,至使其心理素质明显发育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现象。高中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在其生理成熟起步先行的情况下,情绪波动应属正常现象,也是与外界磨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一项科学性的系统工程。素质的好坏体现在心理状态的正常与否,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方面,外现于行为习惯及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整体素质则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也关系到以后其社会交际活动的展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从面向未来,关心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关注高中生产生的一些个性心理障碍,着手解决其个人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使其沿着健康方向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理顺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当前处在变革期的学生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于简单化把学生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德育不力,用惩罚、强制教育、训导、思想灌输等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不仅有失偏颇,也徒然加重学校德育的负荷。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服务于学生,应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代替。学生德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而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品德和才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要搞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从教育的形式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财力物力的提供,辅导人员专业素质和编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所以,我们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教师要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会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才会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我们就应帮助孩子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应试能力、理想教育等。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训练活动,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三、结语我坚信,属于他们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宝贵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因为未来是属于那些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总之,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教育引导的方式疏导学生的不健康的意识和想法,使每一位高中生都得到关怀和帮助,使他们的高中生活紧张、丰富而没有遗憾。 参考资料:1、《心理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咨询师对你说》 叶斌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钱铭怡 北京大学出版社5、《心理学和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