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足球联赛 > 正文

足球联赛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hacker2022-06-15 00:42:31足球联赛45
本文目录一览:1、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农村区域经济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不在是农村的主导行业,第二、三场产业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逐渐成为了支撑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形态下的不健康发展的形式,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装备水平的落后,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由于发展规划的不完善,不合理,一些优势资源的作用不仅没有的到很好的发挥,反而遭到了破坏。再加上农村局与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发展不够均衡,而且这种不均衡的情况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这些都是影响大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主导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非常久远,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时代的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提示,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些主要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加强了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关注。

2020年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是我国基本国情吗?

是的。

1、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1.77、1.85、1.62倍,省际之间人均GDP差距最高达4倍以上。

2、城乡发展不平衡

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8.52%,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约80%的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十分明显。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倍。

3、收入分配不均匀

2016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如果考虑到房地产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问题就更加突出。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看病难、择校难、养老难,仍然是人们关心和烦恼的问题。第五,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不平衡。人民对更好的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总体不良问题依然突出。

扩展资料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

1、历史原因。

2、传统产业依赖能源资源,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地区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了海陆空交通枢纽的发展。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会导致区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了比较优势,如现代金融、软件和生物技术。这些产业都是不依赖于传统区域发展要素的产业,以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发展的重点是领先优势。

5、中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一直被认为是狭长的。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这五大引擎一直以来都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也很明显,沿海地区好于中部,东北地区好于西北。

重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重要经济区是全国性或区域性发展的经济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表7–3列出了我国21个重要经济区与北京、天津2012年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2012年,重要经济区面积164.3×104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1%。重要经济区人口87572.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4.7%;平均人口密度533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8倍。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北京、天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7倍以上(图7–4)。沈阳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和北部湾经济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1倍左右,说明这些经济区人口还有进一步集聚的潜力。重要经济区平均城镇化水平约为57.0%,比全国平均水平(52.6%)高出4.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最高的是北京、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天津,大于80.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城市化率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038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420元)约3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天津、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以上;中原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则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看,重要经济区以占全国1/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我国六成的人口,贡献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成以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扣除有交叉经济区的重复部分,东部重要经济区国土面积59.3×104km2,占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的64.7%;聚集人口43247万人,占东部地区人口的84.0%;平均城镇化水平6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约16万亿元,占东部地区的9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887元,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7722元)8.9%。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三个极。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加快。扣除有交叉经济区的重复部分,中部7个重要经济区国土面积47.3×104km2,占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的46.0%;聚集人口22235万人,占中部地区人口的61.9%;平均城镇化水平4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约8.2万亿元,占中部地区的7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93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32427元)14.1%。

表7-3 2012年重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备注:1.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有重复,重复面积5242km2,人口235.1万,城镇人口143.2万人;

2.黄河三角洲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部分重复,重复面积18469km2,人口565.2万人,城镇人口245.6万人;

3.江苏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重复,重复面积8001km2,人口729.7万人,城镇人口428.1万人;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有重复,重复面积6945km2,人口291.7万人,城镇人口133.2万人;

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长株潭城市群有重复,重复面积1361km2,人口53.3万人,城镇人口26.7万人;

6.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与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有重复,重复面积23529km2,人口791.2万人,城镇人口614.8万人;

7.珠江—西江经济带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有重复,重复面积48069km2,人口3107.38万人,城镇人口2332.43万人;

8.合计已扣除了重复部分。

国家将西部地区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扣除有交叉经济区的重复部分,西部4个重要经济区国土面积44.5×104km2,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6.5%;聚集人口15579万人,占西部地区人口的42.8%;平均城镇化水平4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约5.2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的4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255元,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31357元)6.1%。可以看出,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重要经济区的人口、经济聚集和发展程度还有很大的潜力。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扣除有交叉经济区的重复部分,东北3个重要经济区国土面积13.6×104km2,占东北地区国土面积的17.3%;聚集人口5010万人,占东北地区人口的45.7%;平均城镇化水平6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约3.3万亿元,占东北地区的6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054元,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46014元)43.6%。

图7-4 2012年重要经济区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论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新形势,新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经济组织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全世界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或多边贸易协定。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据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4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253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197个是自由贸易区或者是关税同盟。特别是在坎昆会议失败以后,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构成了重要的挑战,增加了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面临挑战,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规划。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积极参与了一些具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性质的“论坛”、“会议”或“组织”。特别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标志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其后,一些国家或地区组织(海湾六国、智利、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墨西哥等)相继提出要与中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但有的政策调整,会暂时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使出口出现了不确定的因素。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加快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

二、有选择,有重点

在进行双边经贸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的档次,保证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在进行双边经济合作时,应采取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积极融入、稳步发展的方针。

笔者认为,近期应该考虑与以下几个国家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或着手研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

1、东北亚地区--韩国

近年中国与韩国的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发展都很顺利,2003年中韩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63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中韩之间也达成很多共识,并且韩国一直在拉中国,与日本、韩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但由于日本的原因,使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拿到政府决策层面。而且,日本正在与韩国商谈有关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事宜,想使中国边缘化。因此,中国应该与韩国尽快达成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避免被日本抢先,以此来达到牵制日本的目的。这既可以避免由于韩日双边贸易协定而使中国边缘化,又可以达到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并与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结合起来。

2、南亚--巴基斯坦或印度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关系近年发展很快,特别是与印度的关系。印度也想与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同时,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是完全有可能的。据说,在前不久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也试探过同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可能性。

3、东南亚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在中国与东盟签订的10+1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框架中,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五个领域中的与东盟的5个国家相关。而且实现这一地区的发展,也可以使中国实现西南大通道的构想。

基于上述考虑,应该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作为一个重点合作区域进行推进,这样既可以实现西南大通道的构想,又对10+1自由贸易区起到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泰国进行全面合作,进而促进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全面合作进程。

4、中东地区--阿联酋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虑,在中东地区我们可以考虑与阿联酋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

2003年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进出口额为58.1亿美元。而且,阿联酋具有把中国商品出口到中东地区其它国家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功能。

5、南美洲--智利

智利与中国的关系近年发展也比较顺利,2005年11月18日,中智两国在韩国釜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而且,中智两国将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中智建立自贸区将给两国带来双赢的结果,为两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新契机,智利可能成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桥梁。

6、大洋洲--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近年来多次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区域合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曾多次提出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双边合作。

7、非洲--南非

非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因此,我们应首先着手与非洲最发达的南非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为未来占有更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三、积极参与,努力推进

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整合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

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整合中国国内的合作优势。这里主要指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最紧密的经贸安排已经签字,并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有些领域进展的速度还要加快,否则就会落后于10+1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无法形成中国自己的优势。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在2003年10月的10+3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已经提出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但具体的问题是如何推进,这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位置,意义非常重要。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3、积极推进10+1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中国在10+1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中,已经抢占了先机,快于日本及其它国家。但中国一定要快速推进,防止日本个个击破战略对中国构成的威胁。

4、扩大在APEC的发言权

APEC会议的主导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其中的发言权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中国应该提出有利于自己和发展中国家的主张,扩大中国的影响,增加中国的话语权。

5、把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纳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

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现在有一定困难,近期的一些条件不太成熟。但作为长期中长期的战略,应该把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纳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中,统筹安排,有步骤地实施。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体状况?要数据!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共实现的生产总值约占中国全国四分之一,增速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十五点四、百分之十四点一和百分之十二点六,均高于全国百分之十点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百分之九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六,都大大低于全国百分之二十九点八的增幅,江苏省的投资增长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点七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倚重投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时间高位运行,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趋势性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阶段。今年以来,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要素资源价格过高等不利因素的冲击,长三角区域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内需的拉动作用增强。以上海为例,1999~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4%、44.2%和7.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寻求内需与外需的均衡增长。第一,投资稳步增长,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以浙江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拉动经济增长提高0.25个百分点。从边际资本——产出效率来看,2000~2003年,投资效率呈现升高趋势;2001~2005年,投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消费需求趋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来,上海市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90%左右,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浙江省消费需求每增加1%,经济增长0.47个百分点,年均13%的增长中大约有6个百分点归功于消费。第三,出口结构趋于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我国对内对外开放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需逐渐壮大,与内需均衡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持续优化。近年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长三角地区逐渐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01~2005年间,浙江省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从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后一段时间,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正着手进一步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投资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业,为此,双管齐下:第一,继续“开放门户”,向外延伸发展的触角。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竞争机制,加快优胜劣汰和资产重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三、区域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先者,原因在于重视地区间资源要素的互动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为了促进苏北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江苏省一贯推行产业、财政、科技和劳动力的“四项转移”。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苏南地区鼓励企业尽快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到要素相对充足的苏北。五年多来,省内外共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947个,项目总投资额2431.4亿元,实际引资额982.8亿元。进入“十一五”时期,江苏省仍继续推动境内外产业和科技成果向苏北转移,加快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如今,苏北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同时,这种产业和资源要素的转移也为苏南企业拓展了发展的新空间。未来时期,苏北在苏南地区的产业扶植下,将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协调,长三角的发展后劲也将进一步增强。

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经济仍将平稳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资比重与速度降下来,才能给结构调整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好转。

据了解,今年以来,江、浙、沪三地正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重点加大对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资增幅。

而与此同时,消费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数据显示,江苏、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超过了当地GDP的增速。

3.FDI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利用长江三角洲各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数据对长江三角洲FDI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与当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关联度.对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改革开发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再传佳音,经过一年“盘整”之后,长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经济增长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提升,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加速,经济结构趋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质量提高的特征。

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基础高增长的基础上再次突破“新关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800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9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除投资外)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回暖发展态势。初步统计,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82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亿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达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栅陕了0.1个百分点,表明长三角地区经过2005年盘整后走出新的增长阳线。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9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长三角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增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69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4%,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各地区发展的重点。

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投资的效应充分显现,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长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1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从房地产投资来看,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6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房地产投资从过热走向平稳,长三角地区投资依靠房地产拉动增长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场消费稳中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上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6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个百分点,汽车、住房、装修装潢等消费热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从上半年统计数据看,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呈现出口增长快于进口的特点,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2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累计达到1605亿美元,增长27.0%,进口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实现贸易顺差364亿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进出门总额、进口总额增速首次出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象,其中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但出口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商务部确认的到位注册外资158亿美元,上半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长三角地区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55%以上,反映出经过调整后的长三角仍是外资投向的重点。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稳定。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总体较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5城市(缺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687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总体趋好。

居民收入增加较多。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呈现稳步增加态势,1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达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3.5%,16个城市中除嘉兴、湖州外,增速都达到两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值达到5773元。

经济增长环境有利

市场物价走势温和。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均值为101.4,物价上涨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个百分点,比2005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物价形势趋于稳定,与全国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66434亿元,比年初增加686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9828亿元,比年初增加5821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490亿元,比年初增加2539亿元。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业调整的前提下,长三角经济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长。长三角地区上半年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逐步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由此也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继续在新一轮增长周期高增长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蓝殇花桑(2022-06-15 01:45:25)回复取消回复

    。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9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总体较好。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5城市(缺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687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1611亿元,

  • 夙世沐白(2022-06-15 05:40:00)回复取消回复

    整,会暂时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使出口出现了不确定的因素。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加快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二、有选择,有重点在进行双边经贸合作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