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合作经济研究会)
本文目录一览:
- 1、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怎么样?
- 2、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 3、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简介
- 4、新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有那些企业?
- 5、我的家乡山东的30年来的变化
- 6、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怎么样?
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怎么样?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立于1983年10月,是一所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正规化、多学科、综合性公办高等院校。1992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为适应建立公务员制度和培养公务员的需要,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 学院设有教学、管理、党务机构等共22个,其中教学机构设有管理工程系、行政管理系、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经济贸易系、财务与会计系、金融系、基础部、公务员培训部、工商管理培训部、 成人教育部共10个教学系(部)。 学院重视科研,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建有党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务员制度研究所等5个独立研究机构,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挂靠在学院。建院以来,累计完成科研成果1862项,其中有3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出版著作、教材360多部。《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质量逐年提高,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学院始终坚持把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促进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院校”。 学院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任行政学院院长,并成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多家省直部门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该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立于1983年10月,是一所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正规化、多学科、综合性公办高等院校。1992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为适应建立公务员制度和培养公务员的需要,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已培养出40000余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既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又培养高、中级国家公务员和全省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综合性管理学院。
学院占地总面积1304亩,其中新校区占地1100亩,一期建设工程15.6万平方米;老校区占地204亩,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楼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
学院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较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36个,计算机、电教设备1300余台(套),图书馆藏书4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万册,期刊1100余种。此外,校园网等其他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设有教学、管理、党务机构等共22个,其中教学机构设有管理工程系、行政管理系、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经济贸易系、财务与会计系、金融系、基础部、公务员培训部、工商管理培训部、 成人教育部共10个教学系(部)。
目前,学院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商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会计、会计电算化、法律事务、涉外旅游、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文秘、商务英语、保险实务、公共关系等22个普通专科(高职)专业;其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律事务、会计为我院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学分互认试点专业,列专科(高职)一批招生。成人教育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经济学等7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律、审计学等19个专科专业。同时,还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联合开展了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为重点,以文、史、理、工为基础,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体系。
学院重视科研,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建有党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务员制度研究所等5个独立研究机构,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挂靠在学院。建院以来,累计完成科研成果1862项,其中有3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出版著作、教材360多部。《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质量逐年提高,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学院是省级对外友好交流单位,承担着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教育合作“行政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与美国代顿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行政学院、新加坡有关机构、俄罗斯D?N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新莫斯科学院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在教学、科研、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取到良好效果。
学院始终坚持把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促进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院校”。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简介
【学校名称】
全称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山东行政学院(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简称:经干院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前身为1980年2月建立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的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1983年10月改建为山东省工业管理干部学院,1986年6月更名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主要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的综合性的公办高等院校。1992年12月,省政府为适应建立公务员制度的需要,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学院承担起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及成人高等教育、山东省高中级公务员培训和省属企业干部培训三大功能。
[编辑本段]【学校层次】
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正规化、多学科、综合性公办高等院校。
山东省唯一的一所既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又培养高、中级国家公务员和全省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综合性管理学院。
[编辑本段]【学校性质】
公办院校
[编辑本段]【学校地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东路1号
邮编:250014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学院占地总面积1304亩,其中新校区占地1100亩,一期建设工程15.6万平方米;老校区占地204亩,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楼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
学院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较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36个,计算机、电教设备1300余台(套),图书馆藏书4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万册,期刊1100余种。此外,校园网等其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他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重视科研,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建有党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务员制度研究所等5个独立研究机构,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挂靠在学院。建院以来,累计完成科研成果1862项,其中有3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出版著作、教材360多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质量逐年提高,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学院是省级对外友好交流单位,承担着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教育合作“行政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与美国代顿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行政学院、新加坡有关机构、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新莫斯科学院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在教学、科研、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取到良好效果。
学院始终坚持把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促进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院校”。
学院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任行政学院院长,并成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多家省直部门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山东行政学院是山东省政府为适应全省建立公务员制度的需要,于1992年12月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80年4月的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1983年10月,改建为山东省工业管理干部学院。1986年6月,更名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建立以后,与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行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自此,山东行政学院成为一所既承担高、中级公务员和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任务,又培养经济、行政等本专科学历人才的综合性干部院校。【组织结构】
财会系: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实务 计算机系: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工程师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 金融系:金融与证券、金融管理与实务、金融保险、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 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 行政管理系:文秘(办公自动化方向)、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 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公关与策划方向)、涉外旅游(涉外酒店管理方向)、连锁经营管理 基础部:马列教研室、德育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
新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有那些企业?
泰开发区成为山东县市开发第一区,列山东县域开发区龙头
在9月29日揭晓的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评选中,新泰经济开发区一举夺魁,园区规模、产值、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位,名符其实成为全省县市经济开发区的龙头老大。这次评选活动,由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发起,二十多个省直单位和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经过实地调查、暗访和测算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其经验和做法在9月27日“山东省县域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受到省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高度肯定和称赞。
2003年以来,新泰市把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一环来抓,将其摆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地位,通过培育园区经济竞争力,实现了县域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在园区建设中,新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强有力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科技立项等诸多措施,使产业园区成为具有较强地区竞争力的先行军,成为招财、聚财、立业的宝地,并且拉动起全市的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煤电化、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等七大特色产业逐渐作大作强,一区多园集约型发展为新泰的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年时间,新泰开发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0.2平方公里扩大到19平方公里,进区项目由过去的6家增加到262家,项目总投资由过去的几千万元增加到256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由过去的1000万元增加到17亿元。2005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6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财政收入1.1亿元。今年1—9月份,区内新建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利税3.9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
产业园区的核心功能就是聚集增效。新泰开发区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为平台,首先,依托大企业招商,吸引新矿集团建立工业园2处,园内项目23个。莱钢集团新泰铜业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1.46亿元,固定资产6200万元,生产的1#电解铜连续十年保持省优称号,产品出口美国、朝鲜、非洲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硫酸铜生产基地。这些项目年新增销售收入64亿元,利税9.4亿元。其次,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企业招商,吸引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项目落户园区,山东赛特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特种电磁线,年产值12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基地,50%的产品出口到泰国、印度、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爱克电缆、新申纺织、泰丰钢业等已成为外向型企业的龙头,累计实现年产值21亿元,利税3亿元。再次,依托优势民营大企业招商,拉动民间资金转变成民间资本,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平阳纺织等60多家规模企业进驻园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新泰开发区创新产业环境,着力推进骨干企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科技、高产值、节能降耗的企业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提高。3年时间,投资近20个亿,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供热、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土地平整“九通一平”,完成区内绿化面积61万平方米,将开发区建成了生态型、园林式“绿色”园区。一条条延伸的园区干道,一片片亮丽的园林街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标准厂房,尽展企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式的创业环境吸引了200多名高科技人才参与到开发区的经济建设中来,成为新泰开发区乃至全市高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地。短短3年时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起32家,高新技术项目160余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泰山天盾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是机械部、煤炭部、建设部定点生产矿用提升绞车和建筑卷扬机的高新技术企业,年生产能力600/4000吨,销售收入1亿元。色母料有限责任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已发明9项国家专利,研制开发品种达1600余种,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色母料生产基地。六合饲料、正大焦化、青岛依东制衣、泰丰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扎根结果。另外,新泰开发区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有效地外溢到园外,并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产业化的优化组合和升级,极大的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亿源机械研究所位于山东省新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专门从事社会科学技术产品创新、前沿科学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员工400名,下设生产部、质控部、研发部、销售部和后勤部,具有规范化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运行和管理机制,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经申请了二十一项发明专利,获专利证书6项,授理15项,2项填补了国家和世界空白。现有专利项目有:煤炭助燃固硫剂、多功能地震仪、井下空气净化车、追肥器(压缩方便肥)、安全输液挂钩、森林灭火弹。
所长李臣忠2007年9月被中国国际权威专家协会授予:权威专家称号。2007年、2008年,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08年6月,本单位由CHC全国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工作委员会核准确认为:全国首届行业质量管理督察,研究所被评为全国首届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本单位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其中硕士研究生13名,本科生40余名,有高级职称的16人。多年来一直从事雷素雨气体导弹和积雨云催热弹的研究开发工作,2008年10月13号,成立世界第一家雷接收站。本单位有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生产设备以及严格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目前,亿源机械研究所共有科研机构3个,具体如下: 多功能地震仪研究所、井下空气净化车研究所、雷素雨气体导弹和积雨云催热弹研究所。
亿源机械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以人类生命为天,以科学创新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我们忠诚的技术合作。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新汶矿业集团新申纺织厂 矿山锻造厂 田泰电缆厂 电厂 山东泰丰矿业集团钢铁厂 莱芜钢铁新泰铜业公司都在开发区 有很多很多
还 有说不上来制造什么的厂子这都是我东拼新凑才弄到的这些资料 我说的这些厂子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对你有用处。
这都是
我的家乡山东的30年来的变化
朋友结合实际进行修改: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变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也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且取得了瞩目成就。在这个历史的节点,山东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所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焕喜,这位省内知名的农经界专家,这位山东30年农村改革历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带领本报记者沉淀历史,整理思绪,回顾山东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苦历程,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并对未来山东农村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三十年:三个三步走
记者:您对30年来山东农村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什么评价?
高焕喜: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紧紧围绕的核心是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30年来,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伟大成果都得益于改革。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是改革促发展,改革促开放;90年代末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和开放倒逼改革,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改革在国内具有榜样和标杆的作用。在中国农经学界,有“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的说法,这就说明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开放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缩影,其改革的路径对全国甚有意义。
记者:30年来山东的农村改革是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进步的?具体的历史进阶又是如何实现的?
高焕喜:要促进生产力,必须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改革首先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这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大包干”。众所周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实际上山东东明的某些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地分了,农村的改革山东农民走得很靠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人和生产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改变了以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利益与生产挂钩不直接,对发展生产没有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做到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使得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了,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到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步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山东省,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推进,从西向东推进的。
1985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农村普遍实行,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有了粮也有了钱,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苍山蒜薹”事件。当时,粮食主要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尚未放开的市场难以消化迅速增加的农产品,从而出现了卖粮排队的情况,甚至有棉农卖棉花要排整整一天的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这时,一方面需要调整农村中的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一方面要切实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并要让农产品卖到较好的价钱。这时,诸城提出了“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农工商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到1992年,潍坊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市场问题,即农产品交换问题,提供了松散的组织制度保障,这使得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环节的利益关系较为理顺,实现了不同生产经营部门间的初始的利润平均化的格局。这样,改革就进入了第二步。从农业产业化实施以后,农民的经济行为更加理性,农村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把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的情形。到1993年,政府正式肯定了农业产业化,萌发于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也是山东农村改革为全国农村改革所做的巨大贡献。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农民与企业因农产品买卖关系不断出现问题,出现了因市场价格变动,企业或农民不按原合同价格履约,甚至毁约等情形。因为农业产业化的利润分配还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的,遇有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矛盾。这时,从生产关系层面孕育并出现了第三步改革:农业企业化。在90年代末的淄博临淄等地,出现了土地入股、农民合伙、龙头企业租赁农民土地搞种植养殖等情形。这时伴随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开始步入低谷。不少农民企业家把乡镇企业挣的钱转手投资农业生产,有的大面积承包荒滩,承包荒山,农业企业化就是这样萌发的。所谓农业企业化,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理念和机制来改造传统农业,把各种要素按企业要求重新优化组合,这就能解决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提升农业效益。今后的趋势是,推进农业企业化,升级农业产业化。
记者:国家针对农村的改革和开放,制定了哪些具体重大的政策变革?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方针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以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政策好不好、适用不适用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上层建筑这个层面看,国家实行的涉农的若干重大政策调整,确实起到了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因为适应了农民的要求,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一步,从1979年起,国家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升30%,农产品的大幅涨价,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使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当农村改革逐步推进的时候,城市中的改革却步伐很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超过了城市。此时的市场极度饥渴,各种商品非常短缺,几乎生产什么都能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层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二步,1983年,中央号召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此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山东的乡镇企业有了发展,胶东地区走在前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为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乡镇企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悄然兴起,农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空前涌动,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社会阶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世纪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关注,到2000年以后,这方面的改革迈出了第三步,国家相继推进了农村的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减免农业税,“农民种地再不用交税了”,中央政府郑重宣布全国农民从此免交农业税,这是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形在历史上短期局部也偶尔出现过),这是历史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
记者:30年来,农村的改革和开放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缩小城乡差别上,产生了哪些变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焕喜: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均衡的发展,有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产业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因此,农村的改革必须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协调城乡关系。从社会关系、城乡关系的层面看,这方面的改革也走了三步。
第一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管理很严,市场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许的,不允许农民到城里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活跃了城市市场,这是城乡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开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国家进一步放松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冲破了分割城乡的就业樊篱。在这之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的就业流动很难,农村人要“跳出农门”进城,只有上学、参军、招工三条路可走,而能够真正实现进城梦想的农民少之又少。给予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打工”权之后,农民真正有了通过自身的工作而改变命运的权利。这时,一个叫“民工潮”的新词汇开始出现,这股人潮的涌动深刻地改变了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过去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农民工和城里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平等,但毕竟使农民有了更多机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层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融入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都是这种“统筹城乡”思路的体现。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政策上,国家正在将农村居民统一纳入、统筹考虑,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因此,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三个层面看都分别走了三步,这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又相互促进、促动的,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山东省农村的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您认为这三十年来山东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高焕喜:山东省农村改革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的经验:
第一,山东省农村改革三十年来政策稳健,连续性强。山东省的政策历来以稳健著称,农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改革,不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政策稳步推进,衔接良好,没有出现“上一任挖,下一任填”等瞎折腾现象,保护了农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当然,山东省农村改革政策的稳定性与山东作为儒学发源地,倡导中庸之道的传统思想影响也有关。
第二,嫁接组合,善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为对接港澳,我国南方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而北方改革开放稍晚于南方,传统体制的东西多一些。山东省介于南北方之间,有效地将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嫁接组合的基础上,谋求创新突破,这种结合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山东省农村改革之所以比较成功,与这种思维与做法紧密相关。而充分运用这一思维与做法,将市场与计划完美结合的典范就是寿光。上世纪90年代初,寿光的大白菜产量巨大,销售压力随之而来。我们在寿光组织召开了培育市场的理论研讨会,当时探讨的就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会后全国各大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由此全国很多地方要求购买寿光的大白菜等蔬菜,从而架起了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大钟寺蔬菜市场来自寿光的蔬菜一度占到市场份额的40%以上。以此为契机,寿光开始倡导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建起了号称“江北第一家”的蔬菜批发市场,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除寿光之外,山东省各地包括昌邑经验、招远经验、牟平经验、胶州经验、胶南经验等都是立足当地实际,有效进行嫁接组合,实现创新的鲜活例子。
第三,落点扎实,重视县域。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把县域经济当作一项工作重点抓在手上,善于总结和运用县域创造的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山东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也很明显:在全国第一次百强县评比中,山东省占了23席,位列第一;1992年李鹏总理在常熟主持召开全国第一个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个发言介绍经验的就是山东;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广东、苏南、浙江并列,是全国的四大亮点之一;2000年以来,山东省的县域经济出现了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很多经验都是由县域总结的。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必须从县域切入,从县域着手解决,牢牢抓住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善用专家,勤于调研。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组建了农业专家顾问团,由省委老领导、著名农业专家陆懋曾担任顾问团总团长。省里许多重大决策大都咨询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也经常向省里提出建议。去年,我曾提出的重视培育农村大户、着力打造农业名牌得到了分管省领导的肯定,被吸收进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经常深入实际,组织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决策科学性。
第五,巧抓重点,方法得当。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善于抓重点、抓典型、抓“两头”,比如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促强扶弱,提出三十个强县三十个弱县,针对不同的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省提出的突破济南、突破菏泽等战略也是抓重点的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山东省总结出多种以县域为基础的特色模式,比如莱西的村级财务公开,莱芜完善乡镇功能,章丘的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县域园区的发展,山亭的高标准起步跳跃式发展,泗水的走出贫困模式,金乡的农贸带动,高唐的工业带动等等,省里往往通过开现场会等方式积极推广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陵县、诸城、寿光、山亭等许多县(市、区)都开过现场会。
记者:山东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独有的特点有哪些?
高焕喜:在山东省三十年的农村改革中,有四大亮点应该是举国公认,也是让人信服的。
第一是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出了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的决策,即农业生产加快推广良种,在种植(包括粮、棉、蔬菜、水果等)、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问题上加快良种化进程。正因此,山东省的农业良种普及率最高,普及得最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能出现众多的全国第一,比如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产、畜产品等总产量,都曾在全国一度第一或目前依然位居第一。这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优势的取得与良种工程的开展、普及是密切相关的。实施良种工程结合实施良法等耕作制度的改良,并且要培训农民、教育农民如何使用良种良法,这恰是依靠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山东叫响的,从1987年在诸城开始出现,到1992年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当时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时肯定了这一具有改革意义的做法,并加快了在全省范围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对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山东当时农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提升了山东农业的知名度,从更高层面看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公平交易和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商贸部门的利润相对公平分配问题。
第三是农业国际化。山东是最先在全国叫响发展外向型农业口号的省份之一。我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山东农业的出路在国外”、“实施农业国际化”的观点,为什么呢?首先,山东农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山东省离日本、韩国都很近,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其次,周边其他省份的农业急起直追,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曾做过统计,2000年寿光蔬菜在北京大钟寺批发市场的份额由40%下滑为14%。这迫使山东省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使农产品走出国门,抢占国外市场正当其时。为此,我们曾做了大量调研,到许多地方宣讲实施农业国际化的必要性。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与基层对农业国际化的重视,山东省的农业国际化得到了迅速推进。截至2007年,山东省的农产品出口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四是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30年来,山东省曾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县域改革与发展的典型,以县域为抓手为载体,对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山东经济在全国GDP排名中位居席次,与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繁荣紧密相关。据统计,山东省GDP总量的80%都是县域经济创造的。
这四大举措是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成就。
山东农村改革开放前瞻
记者: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高焕喜:我省的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诸多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增收先增岗”。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匹配。只有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问题,农民增收才能成为现实。当然,同时还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智、政府增服、财政增扶的问题。此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效益低,农业中叫得响的名牌少;二是农村规划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建设浪费问题;三是生产规模小,土地流转困难。我之所以提出培育农村种植大户的建议,就是希望农村土地能够适当集中;四是农业生产资金缺乏,农民融资困难。在农民融资问题上存在大银行看不上眼,小银行不敢贷款给农民,农民民间融资又无法无据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必将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
记者:下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焕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政府对农村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考虑实行转移就业、拓展就业予以补贴;对吸纳就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奖励;对培育就业人才予以扶持;积极投资兴办创业孵化机构等。
第二,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的骨干力量,抓好了可以带动更多农户和基地,也是农村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第三,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品牌是产品内在质量品质的外在表现,品牌打出去之后,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比如大泽山的葡萄有的能卖到200多元一公斤,胶州大白菜能卖到50多元一棵。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打造农业名牌,要想在农业发展领域走在其他省份的前面也必须打造名牌。
第四,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现在的农村人才缺乏,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连高中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培养的农业人才也想找机会“跳出农门”。为此,我们应通过培育农村各类生产经营大户为农村发展培养和保留住精英人才,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农村妇女的培养。因为今天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轴心要素。
第五,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上世纪90年代我省涌现出一批农村合作组织的典型,但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远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民不论大户还是小户都需要通过中介组织与市场对接,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之急需。下一步我们应重视培育发展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各类中介组织。
第六,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现在国家有能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今年国家拿出了58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块资金的使用筹划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的情况下,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第七,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社会各界和地方各级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领域和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八,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选好一个人,带起一个村;选好一个长,救活一个厂”。选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担任村领导,让他们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致富,同时要重视对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和培养,要营造稳定的培训机制对农民和村官尤其是村干部进行不间断滚动式的培训。
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怎么样?
我个人感觉不咋的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立于1983年10月,是一所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正规化、多学科、综合性公办高等院校。1992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为适应建立公务员制度和培养公务员的需要,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已培养出40000余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既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又培养高、中级国家公务员和全省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综合性管理学院。
学院占地总面积1304亩,其中新校区占地1100亩,一期建设工程15.6万平方米;老校区占地204亩,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楼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
学院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较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36个,计算机、电教设备1300余台(套),图书馆藏书4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万册,期刊1100余种。此外,校园网等其他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设有教学、管理、党务机构等共22个,其中教学机构设有管理工程系、行政管理系、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经济贸易系、财务与会计系、金融系、基础部、公务员培训部、工商管理培训部、 成人教育部共10个教学系(部)。
目前,学院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商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会计、会计电算化、法律事务、涉外旅游、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文秘、商务英语、保险实务、公共关系等22个普通专科(高职)专业;其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律事务、会计为我院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学分互认试点专业,列专科(高职)一批招生。成人教育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经济学等7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律、审计学等19个专科专业。同时,还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联合开展了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为重点,以文、史、理、工为基础,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体系。
学院重视科研,不断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建有党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务员制度研究所等5个独立研究机构,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挂靠在学院。建院以来,累计完成科研成果1862项,其中有3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出版著作、教材360多部。《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质量逐年提高,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学院是省级对外友好交流单位,承担着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教育合作“行政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与美国代顿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行政学院、新加坡有关机构、俄罗斯D?N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新莫斯科学院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在教学、科研、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取到良好效果。
学院始终坚持把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促进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委托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院校”。
学院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任行政学院院长,并成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多家省直部门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目前,在院党委的领导下, 学院正在朝着“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集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公务员培训、经济管理培训于一身,三足鼎立、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管理学院”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