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06(经济学人2021年5月8日)
本文目录一览:
- 1、找两篇在The economist发表的文章,请大家多帮忙,谢谢了~~~
- 2、《经济学人》杂志好在哪?
- 3、世界经济学家排名
- 4、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非洲的城市化表现
- 5、香港教授丁学良:谁是中国5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找两篇在The economist发表的文章,请大家多帮忙,谢谢了~~~
Argentine lending
Who needs credit?
Life can limp on without modern finance—but not forever
May 8th 2008 | Buenos Aires
WHILE the ripples of America's subprime-mortgage crisis have spread far and wide, Latin America—a place long associated with financial disaster—has remained improbably calm. Banks have reported no unpleasant surprises. Brazil and Peru have been blessed with coveted investment-grade ratings. Surprisingly, perhaps the fleetest country of all has been Argentina. Since it emerged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1-02, it has been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conomies. It is expected to expand faster than most of its neighbours again this year. How has such a perennial economic miscreant proven so resilient to the credit crunch?
Quite simply, it barely has any credit. Back when its economy virtually collapsed, the country suffered a run on its banks, followed by a freeze on withdrawals, a massive currency devaluation, and the largest sovereign-debt default in history. As a result, bank lending to the private sector shrivelled, from 23.8% of GDP in 2000 to 10.8% in 2003. Since then, it has rebounded to a piddling 13%; by contrast, the ratio in Brazil was 36.5% in 2006. Almost all of these loans in Argentina are accessible only on a short-term basis.
Such limited access to financing has often been associated with low levels of growth and investment. But investment has doubled as a share of GDP since the crisis. The Argentine case would thus seem to call into question just how valuable a modernised banking sector and capital markets actually ar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it would be dangerous to draw the wrong lesson from the country's creditless growth spurt.
Related items
* Brazil and Argentina: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Mar 19th 2008
Once its recovery began in June 2002, Argentina became a paradise for business. Unemployment of over 20% kept wages down, and the devaluation gave exporters an edge on foreign competitors. The ample productive capacity left idle by the crisis meant firms could expand without making big investments. And the windfall profits reaped by agricultural exporters, thanks to record commodities prices, enabled many of them to finance new projects out of earnings. Hence the economy could grow at almost 9% a year with little need for credit.
But such a fortuitous confluence of factors could not last. Starting in early 2005, inflation picked up, a sign that the installed capacity was starting to limit output. Salaries and prices for raw materials increased sharply, cutting into profits. And farmers were particularly hard hit when the government nearly doubled the taxes it levies on farm exports. Now, just as companies need to embark on big investments if they are to keep growing, their margins are no longer big enough to pay for the expansion and they need to borrow.
So, the time is ripe for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to recover. But a number of things are in the way. Foremost is Argentina's business risk. Thos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which represents over 40% of GDP) can neither save nor borrow legally, lest they become known to the taxmen. The rest remain cowed by memories of the crisis. Although Argentines have poured their savings into property, fuelling a construction boom, they still hold about four-fifths of their deposits abroad.
Inflation, fuelled by a public-spending binge, state-mandated wage increases, and a cheap currency, is not helping either. No one knows how high it is. The consumer-price index is doctored to keep the official rate below 10%, but private estimates suggest it is near 25%. Without a reliable gauge of inflation, lending is almost impossible, even for the medium term. And the central bank has kept interest rates strongly negative in real terms, encouraging workers to spend their wages rather than to save. As a percentage of GDP, bank deposits of over 180 days shrunk by 29% in 2007. “It's a dysfunctional market for money,” says Daniel Marx, a former finance official. “The price signal doesn't enable savings and investment to meet.”
Argentina's immunity to financial shocks seems enviable, but it isn't cheap. “To keep growing at this rate, credit will have to do its part,” says Martin Redrado, the central bank president. Eventually, Argentine living standards will stagnate if credit is not given its due.
《经济学人》杂志好在哪?
《中国经济学人》创刊于2006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业务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一本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兼及社会科学其他相关领域的全英文学术期刊。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最新学术进展,发表关于中国经济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传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科研成果。《中国经济学人》将体现学术性、实证性、贴近性和可读性的办刊风格。将向世界展示:以理性、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观察、研究和认识中国,《中国经济学人》贡献给世界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学术投影。
世界经济学家排名
世界十大经济学家
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人2006,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经济学人2006,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立者,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经济学之父”,因代表作《国富论》而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是世界上最为有名的经济学家之一。
【 详细】
2、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1772年4月18日一1823年9月11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经济学人2006他的税收理论。
【 详细】
3、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 详细】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其代表作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通论》)、《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 详细】
5、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CH(又译为海耶克,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社会思想家之一。哈耶克获颁英国的荣誉勋爵,美国的总统自由勋章,主要代表作包括《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等。
【 详细】
6、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详细】
7、米尔顿·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他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弗里德曼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其代表著作为《资本主义与自由》。
【 详细】
8、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马歇尔的代表作品为《经济学原理》。
【 详细】
9、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经济学大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提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MAIgoo名人编辑整理了约翰·纳什的代表作为《实代数流形》。
【 详细】
10、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1903-1983),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因《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闻名于经济学界。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
【 详细】
11、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蒙代尔,1932年10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后在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195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MAIGOO小编整理了罗伯特·蒙代尔的代表作品,有《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人类与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 详细】
12、约翰·贝茨·克拉克
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他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经济学有广泛影响。克拉克的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为纪念他对经济学的贡献,美国经济学会设置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奖励青年经济学家。
【 详细】
13、道格拉斯·诺斯
道格拉斯·诺斯(1920-2015),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1942、1952年他先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等。
【 详细】
14、艾伦·格林斯潘
艾伦·格林斯潘,1926年3月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87-2006),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他英国爵士称号,法国人也给予他法国荣誉勋章的荣誉。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红地毯上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他的公文包里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引擎”的秘密,许多人将其与美国总统的核按钮相提并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非洲的城市化表现
2006年,根据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经济学人2006的最新统计数据,非洲现在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大陆。目前,有37%的非洲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53%。然而,非洲的城市化正面临各种严重问题,特别是贫民窟问题。
经济学人》:非洲的城市化的增长地区——(其中有图解)
另外,有一篇文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和动因 张增玲,甄峰,刘慧著(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里面有细节!!经济学人2006你也可以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和世界上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城市化进程要慢了许多。1856 年,非洲有2万人口以上的城市9个,6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个。大多分布在近海的地方。1990年,非洲城市人口只占25%。而且非洲内部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以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例,东非城市人口比重占21%,中非占33.2%,北非45.9%,南非 48.1%,西非占36.6%。非洲较大的城市有开罗,其人口为1100万,其次是阿尔及尔270万、开普敦240万。非洲国家共同的特点是都只拥有一个以出口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亚洲、南美洲相比,其城市人口增长率具有更高的水平。
非洲城市化水平南北两端较高、西部沿海和中南部地区居中,撒哈拉地区和东部地区低的格局更为突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的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
具体表现:
1、 非洲人口增长堪称世界之最。这个情况严重影响着非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粮食、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交通、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难题。 在1986~1990年间,非洲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大大超过世界人口1.7%的年均增长率),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为1700万。据统计,1950年非洲人口仅有2.2亿,1980年即达4.3亿,在30年间大约翻了一番。到1990年底,非洲大陆人口已达到6亿,大约是1950年的2.8倍。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0年非洲人口将接近8亿,到2025年将达到16亿。 在非洲,除搏茨瓦纳、埃及、突尼斯、塞舌尔等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高于经济增长率,致使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目前,非洲大陆约有1/3人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28个国家被列为世界最穷国家。
2、人口的迅速增长还导致非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20世纪60 年代初,非洲许多国家粮食自给率为98%,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降到50%左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非洲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由1965年的0.5公顷下降到1987年的0.3公顷。人口不断增长,对木料及燃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非洲每年约有380万公顷森林被毁,约占非洲大陆森林总面积的1.8%。由于乱砍滥伐、过度种植和随意放牧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旱涝灾害不断出现,失去植被保护的地面不断扩展,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据估计,撒哈拉大沙漠每年以六七千米的速度向南扩展。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计,从1975年到2000年,仅水土流失一项就将使非洲粮食产量下降25%,越来越多的人将处于饥饿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将近50%的非洲人享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大约55%的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35%的儿童营养不足。1990年,70%的非洲人至少得过一种疾病,目前,非洲人均寿命为53岁,是世界最低的。
3、现有的教育设施也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猛增的需求。据统计,35%的国家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0%,整个非洲有2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无法进入小学,中学的失学率更高。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最近估计,非洲大陆约有3.6亿文盲,占非洲总人口的60%,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40%。
4、由于耕地减少,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内罗毕、阿比让、达累斯萨拉姆等非洲城市的人口增长了7倍。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人口比1950年增加了16倍。据非洲经济发展中心预测,到2000年非洲国家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将达60个,而1950年只有1个。 城市人口极度膨胀使失业状况日趋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水电、卫生、教育、商业以及其他设施无法满足要求。80年代以来,非洲失业率一直在40%左右,由于失业严重,抢劫、偷盗等犯罪活动猖獗,以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香港教授丁学良:谁是中国5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中国到底有没有合格经济学人2006的经济学家?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哪些经济学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行列?由华尔街电讯(wswire.com)编制的2006年(第二届)《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排行榜于2月24日正式揭晓经济学人2006,张五常教授继续名列榜首经济学人2006,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名列第二,而倍受争议的郎咸平教授位居第三。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除吴敬琏外,其余9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欧美名校,受过正规而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的约有6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只有大约100人。目前而言,中国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学界和财经媒体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非常有限,经济学人2006他们的观点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全球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华尔街电讯对全球著名学府279位经济学教授(含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书面调查,有39位中国教授被点名说有学术水准,除经济学人2006了上榜的10位经济学家外,刘大中(1914—1975)、蒋硕杰(1918—1996)、杨小凯(1948—2004)等3人已故,邹至庄、黄有光、石寿永、李其、李龙飞、王江、白聚山等23位经济学家工作或旅居在海外。华尔街电讯董事会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教授指出,“评判一名经济学家是否合格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经济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创造力?有很多人有一流经济学的教育背景,但他们没有创新思维,这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的。”蒙代尔表示,中国有很多名牌大学经济系,但没有一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前列,无法与麻省理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相提并论,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学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专业、非常严肃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出成果。”华尔街电讯评选经济学家的指标包括3个方面:学术影响力(70%)、经济影响力(25%)和社会影响力(5%)。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华尔街电讯总编辑丁海森说,“和第一届评选相比,学术影响力的权重已经从60%提高到70%,以后这个权重还会持续增加。在美国拥有终身教职的中国经济学教授有数百人,他们中有的已经跻身主流经济学家行列,比如白聚山、洪永淼在计量经济学;钱颖一、许成钢在转轨经济学;石寿永在货币经济学;张春、陈志武、王江、周国富在金融学方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2005年底,著名学者丁学良质疑中国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准,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华尔街电讯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确有三多:一是经济学正教授很多,二是经济学教授带研究生太多,三是经济学博士多如牛毛。有过在美攻读研究生院的人都知道,在美国当正教授的很少,副教授往往是系里的研究骨干。如钱颖一,90年开始在斯坦福任教,90年代中期就是公认的目前世界上转轨经济学中最好的学者之一,但他直到99年离开斯坦福时还只是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华尔街电讯对经济学家的评测,目的是斧正被妖魔化的经济学家形象,肯定经济学家对经济改革的贡献,倡议社会(包括经济学界)停止对经济学家的人身攻击和谩骂,回归理性科学的争论和探讨。华尔街电讯(wswire.com)是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财经新闻和商业媒体机构,将读者定位为金融专才、商界领袖、经济学人和媒体精英,为他们提供独有的综合财经信息平台,集财经解读、金融工具、商业资讯、信用评级等产品于一身。据悉,华尔街电讯近期还将推出2006年《中国500经济学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