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2016经济(靖边gdp2020)
本文目录一览:
陕西省靖边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啊?
2020年,靖边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63.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15.63亿元,增长0.0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2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8.1:63.7:28.2调整为9.5:59.3:31.2。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7.24亿元,占GDP比重达26.8%。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0-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靖边和定边哪比较富裕
靖边和定边比靖边比较富裕。
靖边是陕西县比定边富裕的城市。陕西最有钱十县榆林4县上榜。靖边县位于第四,定边县位于第十。
第一名:神木市。虽然7月刚刚撤县设市,但2016年全省十强县,神木以904.8亿元GDP稳居榜首。神木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着独特的陕北风光。红碱淖、石峁遗址、高家堡古镇、二郎山等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其中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蓝天白云下浩瀚的湖水和迷人的晚霞,让人神往。
第二名:府谷县。陕北双雄,去年一起入围了2016百强县榜单,府谷县也以392.5亿元GDP排行全省十强县第二名。府谷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文庙,龙兴寺,千佛洞,七星庙等景点。府谷的老城,是一个建造在黄河边的古城。府谷老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如今游客看到古城是明朝初年兴建,距今约500年历史,这里也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
第三名:韩城市。2016年陕西县域经济十强县,韩城位居第三。韩城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党家村,司马迁祠,古城三庙,梁带村遗址等景点。韩城古城值得一游,如今古城街区内也依然存留有较为完整的元代庙宇建筑,以及旧时的店铺与古朴街巷的风貌。
第十名:定边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高亢的陕北民歌、贫瘠的黄土高坡,定边还有不输茶卡盐湖的花马池。除了盐,定边还有三大宝——麻油、皮毛和甘草。古时候的定边,官道四通,边商八达,凝成了边塞线上的商贸网络大体系。
靖边县的经济怎么样啊?
经济被炒热成分很大靖边2016经济,消费比较偏高。由于有资源优势靖边2016经济,当地靠资源来赚取原始积累靖边2016经济的人比较多,热钱充斥的一个县城。
靖边县的经济发展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6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42元。实现财政收入1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2011年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GDP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增速高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3.6个和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242.22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36.04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4.9∶82.6∶12.5调整为5∶82.7∶12.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2246元,比上年增加4096元,增长5.2%;按年均汇率折算,达12734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8.7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04%,较上年提高3.01个百分点。2009年进入中国百强县排名第93位,2010年进入中国百强县排名第95位。2011年已跨入陕西省经济强县前五名,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前十行列。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GDP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59.4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40.9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5∶82.7∶12.3调整为5.3∶81.8∶12.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8872元,比上年增加6626元,约折合14084美元,分别是全省、全市的2.1、1.1倍。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4.8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46%,较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据出土文物推断,早在石器时代靖边地区即有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制品有石器、陶器等。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的砖瓦生产。东晋十六国时,有了石灰生产。明代以后,砖瓦、榨油、酿造、铁器制造、缝纫等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民国时期,有石匠、砖瓦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皮匠、鞋匠等各色工匠二三百人,出现了纺织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工业陆续建立,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4万元(私营),主要工业产品有铁制小农具、砖瓦、布鞋、车马挽具等。1958年,在“大跃进”、“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靖边县将私营企业全部转为国营和集体企业,全年共突击办起各种工业企业2229个(国营6个,集体2223个),国营企业有职工131人,年总产值117.4万元。由于图形式,搞浮夸,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浪费严重。次年,绝大多数企业倒闭下马,全县国营、集体(含公社办集体企业)工企业减至41个,总产值121.8万元,共有国营企业职工215人。生产方式基本仍为手工生产。
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动力机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69年,有企业19个(国营3个,集体16个),总产值52万元(国营27.7万元,集体24.3万元)。国营企业职工82人。70年代后,有了简单的机器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磨面机、动力水车、水泵等。同时,社队企业逐步兴起。
1979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为49个(国营8个,集体41个),总产值360万元(国营205万元,集体155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8%。
至1989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为41个(国营15个,集体26个),总产值上升到947.6万元(国营720.7万元,集体226.9万元),国营、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4.5%(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是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61万元,是1949年的1400倍。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12.7亿元,增长10.4%,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8.7%。县属工业企业19家,实现产值17亿元,增长52%。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0.2%,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2012年生产原油354.11万吨,增长1.1%,其中:长庆集团在靖作业区原油产量256.1万吨,增长0.8%;延长靖边采油厂原油产量98.01万吨,增长2%。天然气25.19亿立方米,下降5.7%;原油加工量338.4万吨,增长11%。 土地革命后,靖边县农民普遍得到了土地,劳动生产的热情特别高,但是由于刚分到土地,有的劳力多而缺少牛犋,有的有牛犋却缺少劳力,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不少困难。
40年代末,在组织变工队的同时,开始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1952年,全县已组织起1186个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5个。1954年,常年互助组发展为355个。
1953年,靖边县委在高渠村搞试点,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了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翌年,相继在沙渠、双伙场、九里滩、旧城、高家峁等地建立初级社13个。到1955年底,全县共建初级社95个。初级社的建立,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同年底统计,全县粮食总产量为3003万斤,比1949年的2435万斤增长23.3%。
为了尽快改变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县大部分初级社相继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未建初级社的地区大部分直接建立了高级社,年底建成高级社161个,入社农户1.7万户,9.62万人,占总农户的97%。到1957年,全县共建高级社189个。由于高级社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一时难以适应,因而生产积极性低落,出现大量宰杀牲畜、拉牛退社等现象。较上年,大家畜存栏减少0.63万头,羊子减少3.55万只,粮食总产减少139万斤。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发布后,中共靖边县委根据中央精神,撤区并乡,在短期内突击建成17个农村人民公社(以下简称人民公社),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其时公社组织规模较为庞大,最大的梁镇人民公社(包括今三岔渠、中山涧、东坑等乡),下设3个管理区,14个生产大队,47个生产队。1960年,县委为了纠正社、队规模偏大、不便管理的状况,将人民公社调整为20个(另有1个国营农场)。1961年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又将人民公社划分成23个,下辖177个生产大队,1631个生产队。平均每社867户,4913人。以后经过部分调整,到1983年,全县共有25个人民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196个生产大队,1740个生产队,38677户,181628人。平均每社辖7.5个生产大队,66.9个生产队,1487.5户,6985.7人。
从1982年起,靖边县有些专业户、重点户为了扩大生产,自动联合兴办企业或承包集体企业,也有的是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集体与国家联办,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联合体。这些经济联合体以自愿互利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或按股分红。1982年,有经济联合体7个,年纯收入2.75万元。到1988年,全县经济联合体发展为79个,从业人数349人。经济联合体全年总收入77.8万元,纯收入46.8万元,其中上交国家税金5.3万元,提留6.2万元,个人分配35.3万元。
随着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靖边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员收入显著提高。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479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44万元,林业产值906万元,牧业产值1048万元,副业产值187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与实行承包责任制前的1980年比较,总产值提高89.4%,其中种植业产值提高168.6%,林业产值提高203%,牧业产值提高87.1%,副业产值减少40.1%,渔业产值提高100%。据县统计局农民经济调查队对全县不同类型区的6个典型村的抽样调查,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8年为311元,比1985年初实行承包责任制的237元增加了31.22%。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7亿元,增长13%,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11.79亿元、1.02亿元、14.02亿元、0.22亿元和1.4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65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07亿元、0.69亿元、7.92亿元、0.12亿元和0.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