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欧洲煤炭资源分布)
本文目录一览:
- 1、西欧旅游区主要有哪些国家?在自然和人文旅游方面有什么特点
- 2、法国最丰富的矿 产资源是?
- 3、几个国家的经济特点
- 4、在线等 法国·美国·中国·日本·巴西生产什么矿产
- 5、为什么法国煤矿资源很丰富却还是煤炭第二进口国?
西欧旅游区主要有哪些国家?在自然和人文旅游方面有什么特点
西欧(Western Europe)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9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亿多(1958).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流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5亿多(1988).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形成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
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2)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
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
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深受冰川影响: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自西向东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成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将大西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内陆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气候与农业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
②、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③、农业生产——耕地、劳力都不足——农业现代化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
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5)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征:
气候、地形-------决定本区水文特征-------河流众多,河网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变化小,水流平稳,长河较少,通航里程长,有结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 河:德、奥(维也纳)、斯、匈(布达佩斯)、克、南(贝尔格莱德)、保、罗、乌——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纬45度、东经30度左右
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瑞士、法、德(鲁尔区、法兰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经工农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区,航运便利
法国塞纳河——巴黎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
德国易北河——汉堡(德国最大港口)
③、主要运河
多瑙河---莱茵河运河
基尔运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2、 国家和居民
(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并重.
法国是工业和农业都有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工业分布: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呈“十”字型分布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英国————————————————————波兰
意大利
(4)发达的旅游业
条件: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历史上灿烂文化;各地独特风土人情
主要旅游地:希腊雅典巴农台神庙;意大利罗马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挪威奥斯陆峡湾和午夜太阳;荷兰鹿特丹花卉、风车、围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手表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
中海沿岸沙滩风光、斗牛比赛;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时装节;英国伦敦白金汉宫、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墓地
3、英国
(1)西欧的岛国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颁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3)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集中地区(小麦、大麦):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4)首都伦敦
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河谷十阴雨天气十燃煤粉尘),现在工厂大多将燃煤改为使用石油、煤气或电能,雾已少见.
4、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政策;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作物分布:小麦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畜牧业主要在西南部丘陵地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全国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世界著名时装和化妆品中心,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塞纳河流经.
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 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5、德国
(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
中部谷地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有利: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围发展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
衰落原因 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综合整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南部中心,啤酒之都
法国最丰富的矿 产资源是?
铁矿最丰富。法国主要矿藏为铁矿,次为铝矾土和钾盐矿。铁矿蕴藏量约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煤炭储量几近枯竭,所有铁矿、煤矿均已关闭,所需矿石完全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约78%的电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56.5万公顷,覆盖率28.6%。
几个国家的经济特点
实在太多了法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先说一个法国法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
法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与生产布局变化
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曾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资本主义大国和第二大殖民帝国,但由于本身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的不同,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生产布局的特征,与英国有较大的差异。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虽然实施了保护关税等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拿破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等原因,延缓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当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并垄断了世界工业品市场和确立了世界海上霸权之时,法国才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时期(1820~1870年) 蒸汽机迅速增加,从1820年的39台,增加到1869年的32789台。机器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并在印刷、造纸、金属加工工业中迅速推广。煤炭和生铁的产量增长了10几倍,分别从工业革命前的88万吨、11万吨,增长到1869年的1346万吨和138万吨,钢铁产量达10万吨。机器大生产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势力,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农场日益发展,其中一部分是在小农两极分化中,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农场;另一些是在大革命中掠夺了大量土地的资产阶级经营的农场,这些资本主义农场虽仅占全部农户的5%,但却占有全国40%以上的耕地。在此期间法国的小麦增长了1倍左右,农业产值增长了1.5倍,农业产值从超过工业产值的近50%,到60年代末降为占工业产值的62.5%。
在此阶段,法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经济大国,但却比英国落后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法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1)缺乏煤、铁资源。法国的煤炭资源从储量到质量,远不能和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拟,而且多分布在闭塞的地区。如最早开采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中央高原东北边缘的卢瓦尔河上游与罗讷—索恩河谷之间,地势崎岖,卢瓦尔河水浅流急,罗讷河比降大,均不利航行,运输不便;50年代后大力开发的北部诺尔—加来煤田,虽位置条件较好,但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又深,开采不利,很长一个阶段,北部煤田只具有地方性作用。法国的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但洛林高原的铁矿含磷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冶炼困难。
(2)农村中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在全国的农户中,占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长期存在,对法国经济有着强烈的影响。首先,小土地所有制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工业缺乏劳动力(不象英国在“圈地运动”中,使大量农民进入工厂);其次,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一家一户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贫困,并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买不起机器,有机器在小块土地上也不宜使用,使农业生产发展不适应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正象马克思所说的法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缓慢,是造成整个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资金不足。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法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在工业革命时期,金融资本家也大发其财,积累了巨额财富。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的政局动荡;工业生产缺乏原、燃料和廉价劳力,利润较低;广大小农生活贫困,为高利贷提供了广泛的活动场所,所以法国的资本中,信贷资本居领先地位。银行家把钱借给国家;并通过银行,以发债券,提供贷款等借贷资本形式向外国政府与企业进行资本输出;同时从事各种投机活动。高利贷资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经营工业的资金,使国内的工业由于资金缺乏,而发展缓慢。
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法国中部采煤、冶金工业集中区和北部以里尔—鲁贝为核心的工业区。中部区内,勒克勒佐、圣太田在采煤工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工业,成为法国最早的重工业区,有法国“鲁尔”的称号,其附近的里昂,在传统的丝绸纺织的基础上,形成丝纺织工业,全国4/5以上的丝织机集中在这里。北部工业区,以诺尔—加来煤田的开采为动力,在德南建立了钢铁工业,并随着英国人在此投资和输入技术、机器,在原有毛纺织业和麻纺织业的基础上,棉纺织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采煤—钢铁—纺织为主的工业区。这两大工业区的规模和水平远不能与英国中部老工业区相比。由于法国煤炭缺乏,又运输不便,除两大工业区外,只在西部港口地区和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小规模的工厂分散分布。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的铁路线路逐步修通,并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状铁路网。铁路为巴黎地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巴黎传统的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得到很大发展,并建立了重工业。所以直到产业革命完成的60年代末期,巴黎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在法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服饰和奢侈品的生产,在60年代末期,其产值为全部采矿与金属加工工业产值的2.6倍,巴黎是主要的中心。
由于法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到60年代末工业革命完成时,已被美国和原西德所超过。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朝(1870~1913年) 法国的经济仍发展缓慢。1870年法国发动了普法战争,并很快宣告失败。普法战争使法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战争使法国损失了约130亿法郎,战后又付出了50亿法郎的赔款,并将铁矿资源丰富的洛林地区和工农业都很发达的阿尔萨斯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使法国丧失了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万人口和约1/4的纱绽及一些工矿业。这样使得原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加突出:矿产、燃料严重不足;资金更加缺乏,生产设备陈旧无力更新,国内企业投资进一步缩小,而大量资金外流;小农经济仍在总农户中占多数,而且在高利贷和赋税重压下,贫困破产,一方面土地进一步集中在大农场主手中,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农经营更加土地分散,生产落后。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870年法国工业占世界10%,1913年降为6%,与俄国相当。
在此期间,法国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加剧,形成垄断,过渡到帝国主义。因其工业发展缓慢,资本集中的程度,远不如美、德等国。但其银行资本集中程度很高,并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形式与英国不同,英国资本大多输向殖民地,经营殖民地的工业和庄园,而法国资本仍以借贷资本形式投放出去,正象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在俄国,并且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法国帝国主义与英国殖民帝国主义不同,所以叫做高利贷帝国主义。”
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法国加紧殖民掠夺。到1914年法国的殖民地达1060万平方公里,相当其当时本土面积的20倍,并统治了5550万的人口。先后侵占了亚洲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刚果、加蓬、马达加斯加岛和西非大部分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等地。法国对殖民地残酷榨取,同时设立银行,硬性发行公债,进行债务剥削,并廉价收购原料和产品,而很少对殖民地的生产企业投资,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相比,法国的殖民地工业更加落后,经济结构极其畸形。
这个阶段中,法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于铁路建设的大量需要,和1879年托马斯炼钢法的发明,用碱性耐火材料做炉衬,可消除生铁中的磷,使钢铁产量迅速增加,从1870年的8万吨,增加到1913年的2200万吨。北部地区的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的使用,使阿尔卑斯山区开始建立工业用水力发电设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短距离输电比较合算,所以,在东南部铝土矿开采的基础上,在阿尔卑斯山区建立了炼铝业和电化学工业。以里昂为中心的丝纺织工业,由于用电作动力,有了很大发展,并在印染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化学工业,纺织机械也逐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建立的新工业部门——汽车制造、化学、机器制造、电机制造等,大多分布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地区。东部汝拉山麓地带,由于普法战争时期阿尔萨斯等地移民的涌入和企业的迁移,使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工业布局已显现出集中于勒阿弗尔—马赛—线以东的特点。
到1913年法国的从业人口中,农业占37.4%,工业占33.8%,农业从业人口仍超过工业从业人口,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工业国。
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领土是主要战场,经济受到很大损失。由于法国是协约国成员,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战后法国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第一,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取得对萨尔煤产区的代管权。洛林丰富的铁矿,因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虽然含磷高,能够大力开发利用,洛林的收复使法国炼铁生产能力提高70%,炼钢能力提高50%,从此成为法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萨尔丰富的煤田,特别是优质的炼焦煤,大大缓解了法国煤炭不足的问题。萨尔地区直到1959年才并入原联邦德国。阿尔萨斯丰富的钾盐,发达的农业与纺织业,增强了法国工农业的实力。原料、燃料问题的解决,钢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为法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二,德国付给法国81.5亿金马克的赔款,并多以低折价的实物,特别是以煤炭来偿还,对法国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第三,法国从德国手中夺得了叙利亚、黎巴嫩、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扩大了殖民地版图,对战后原料、粮食基地和工业品市场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对遭受战争破坏地区的恢复,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20年代,法国工业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重工业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48%,在经济中确立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工农业国。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中,法国的危机时间持续得特别长,经济一直处于严重衰退之中,使法国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1937年降为仅占5%,同时农业危机也因其小农比重大,技术水平与单产低,价格高,国内、国外市场均狭小,而更加深重。当法国还没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第二次大战即爆发,法国大片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战争期间,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44年8月法国才获得解放。
这一阶段(1914~1945年),法国的汽车、航空、化学、电机、橡胶等工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其它部门,如机械制造、冶金、采矿工业也有较大增长。巴黎仍是汽车、飞机、机械制造、化学等工业的中心。沿海港口勒阿弗尔和马赛附近用进口石油发展了石油工业。克勒蒙菲朗成为重要的橡胶工业中心,里昂在原有纺织工业的基础上,人造纤维工业发展起来。以巴黎盆地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由于资本主义大农户比重大,拖拉机、各种农业机器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其劳动生产率和单产大大提高,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所以,东部地区的工、农业仍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战后经济的恢复,使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刺激了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工业投资的重点是重化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并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设备,使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也开始向机械化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0年代末,戴高乐执政后,法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超过美国(3.9%)、英国(3%)和原联邦德国(4.7%)。其经济增长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更新,扩大和兴建了一些工业部门,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钢铁、化工、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都实现了大型化。
(2)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为农业提供大量农用机械、化肥、燃料油等,并降低价格,同时鼓励扩大农场规模和支持农产品出口,到60年代中期,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并增加了出口。
(3)重视教育与科研工作,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4年法国除大学以外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7%,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4%,此比重居资本主义国家首位。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法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在1951~1975年的25年间,年均增长4.3%。
(4)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共同的农业政策,使法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国的国外市场扩大,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从1955年占出口总额的23%,增加到1976年占50%,在此期间,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额增长了23倍。法国是共同体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可从共同体的农业基金中获得大量出口补贴。同时共同体的价格政策,使得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可用保证价格收购,保证农户少受损失。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法国农业的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战后实施国家“计划调节”。从1947年开始执行第一个“计划”(1947~1953年)至第三个计划称为“现代比与装备计划”;从第四个计划(1962~1965年)起,改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每个计划都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确定重点发展的内容和计划指标,如1970~1975年的第六个计划,强调调整工业结构;1989~1992年的第十个计划,核心是为迎接1992年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作准备,加快经济适应性调整。这些计划虽然对私人企业没有约束力,但由于政府通过国家预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各种信贷机沟,在财政、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推动“计划”的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调节和促进作用。
1974年以后,由于国际上石油价格暴涨,使法国这个能源缺乏的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国内经济部门间比例失调,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在新技术革命中,法国又起步较晚,所以自此,进入经济缓慢发展时期。1965~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0%,而1980~1990年下降为2.2%,低于美国和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2.4%。
战后,由于原、燃料进口的数量和比重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敦刻尔克、福斯临海钢铁企业的建立,塞纳河口勒阿弗尔、鲁昂和地中海沿岸马赛一福斯石油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多种工业的发展,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西南部地区,随1949年拉克气田的发现、1954年帕朗蒂石油储量的增加以及比利牛斯山区水电的开发,使其成为法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之战争前后航空工业向西南地区疏散,使其发展成为法国的航空、宇航工业区,图卢兹、波尔多、巴荣讷、波城等均为航空工业中心,同时化学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生产力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变。
在线等 法国·美国·中国·日本·巴西生产什么矿产
法国:曾经是铁矿的生产大国,现在由于国内矿石品位低,生产成本高,已经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除此之外煤、铝土储量较丰富,但出口量不高。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也以进口为主
美国: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稀土、铁矿石、钼、铜、铅、锌、金、银、硼、硅藻土、天然碳酸钠、重晶石等矿产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7.1%(煤炭)、14.8%(稀土)、4.3%(铁矿石)、31.4%(钼)、7.4%(铜)、12.1%(铅)、13.6%(锌)、6.4%(金)、9.3%(银)、23.5%(硼)、27.2%(硅藻土)、95.8%(天然碳酸钠)和12.5%(重晶石)。分别列居世界第1、3、7、2、2、3、3、5、6、2、1、1和3位。此外,美国的石膏、滑石(和叶腊石)、高岭土、膨润土等矿产储量或资源量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
美国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国5大油气区30多个油气盆地中。5大油气区分别为:墨西哥湾含油气区、北美地台含油气区、加利福尼亚含油气区、落基山含油气区和阿拉斯加含油气区。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路易斯安纳、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等4个州。其中,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储量占美国总储量的22%,路易斯安那州占20%;阿拉斯加占20%;加利福尼亚州占18%。美国煤炭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伊利诺斯州、怀俄明、西弗吉尼亚、堪萨斯、宾西法尼亚、德克萨斯和印第安那等州,其中,蒙大拿州和伊利诺斯州是美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两个州,蒙大拿州煤炭资源量占美国煤炭总资源量的24%,而伊利诺斯州占美国煤炭总资源量的21%。美国金属矿产资源如铜、铅、锌、金、银、钼、铀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内华达、犹他、亚利桑那、蒙大拿、爱达荷、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等州。铁矿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区一带。美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则遍布全美各地,但以东部和西部地区居多。
中国:同样是矿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近18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但是生产条件良莠不齐,矿源大多较为贫瘠,特色是煤矿、铜矿、钨矿和稀土矿等,能源和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
日本:矿产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基本没有矿产的输出能力,矿产种类多但是数量少,矿床小、矿层薄、矿石杂质含量高。基本自给的矿产有硫化铁、硫磺、石灰石和石膏,另外日本银矿丰富,曾经大量输出至中国。
巴西:世界第二大铁矿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外还大量生产铀矿、铝矾土、锰矿,此外铬矿、镍矿和金矿的储备也很丰富
为什么法国煤矿资源很丰富却还是煤炭第二进口国?
因为煤炭种类有很多种,有的是动力煤,有的是工业用煤,需求不一样,当然就要进口了,中国也很类似,同样需要进口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