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小青龙汤病因病机)
本文目录一览:
- 1、大青龙汤的组成是什么?
- 2、青龙汤的配方
- 3、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区别是什么?
- 4、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方歌分别是什麽
- 5、大青龙汤组成是什么?
- 6、大青龙汤证、桂甘龙牡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过躁,其机理有何异同?
大青龙汤的组成是什么?
大青龙汤的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枣。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扩展资料
加减化裁: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配伍特点: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青龙汤
青龙汤的配方
大青龙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分别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来为大家详解。
大青龙汤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杏仁9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生石膏30克。
space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方论】本方为伤寒无汗,表邪不解,阳郁化热而形成表寒兼内热之证候。表寒不解,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表实证;当汗不汗,卫阳被表寒闭郁而化热,阳热内扰,故见烦躁。此处之表寒与内热,二者病机虽然相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内在联系。所谓“不汗出而烦躁”之“烦躁”乃因不得汗出,阳郁不宣,非单纯表寒不解。因本方证为外寒兼内热,故不用麻黄汤,而用本方外解风寒、内清烦热、表里双解是也。
方中麻黄为主药,辛温发汗;桂枝助麻黄增强发汗之力,桂枝又有解肌祛风通络之功;生石膏清热生津,杏仁降气平喘,甘
草、枣、姜调和营卫,缓中益气。诸味相协,则外解风寒内清余热c
【医论】本方首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伤寒来苏集》柯韵伯日:“此麻黄汤证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诸证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挟邪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汤之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桂麻二方之不及也”
总之,本方为麻黄汤之变方,用治风寒外束,闭热于经,乃麻黄汤证见烦躁而病势更剧烈者,为解表清里、表里双解之发汗峻剂。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区别是什么?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区别如下:
1、适合治疗的伤寒类型不同:大青龙汤在治疗中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也就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它主要是为了让人出汗的,用于太阳中风,体表发热,身上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人。而小青龙汤在使用的时候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用于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它主要是为了化饮,用于伤寒、干呕、发咳、小便不利、咳喘的人。
2、在药方上也有所不同:大青龙汤是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尖,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而小青龙汤是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临床应用:
1、内科:流感: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暑热:高热、无汗效果、急性肾炎: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2、外科:隐疹: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3、儿科: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方歌分别是什麽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痰稀此方宜;
干姜麻桂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大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大青龙汤组成是什么?
大青龙汤主要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以及大枣等中药成分。
组成服法: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内涵
大青龙汤出现在《伤寒论》的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上面的这段话可理解为如下含义:“太阳中风”在这里是个互辞,是汉代常用的修辞方式,其含义是指与“与太阳中风汗出、脉浮缓的情况不同的意思”,意在强调和加强。
这里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和麻黄汤的情况完全一样,都是寒邪束表收缩毛孔血脉导致的结果。而这里的“不出汗而烦躁”是已经由于风寒束表闭合毛孔导致了很严重的内热。
这时一方面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麻黄汤的组合)来解表散寒,大青龙汤中麻黄的量比麻黄汤多一倍,同时兼有打开毛孔散热的功能;另一方面用石膏来清热养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证、桂甘龙牡汤证,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过躁,其机理有何异同?
大青龙汤中言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一为外有寒郁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汗不得出,内有热重,火热扰神而伤气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大剂量麻黄发汗解表,石膏清内热,有升散之性,表里双解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的意思,风热具除
桂甘龙牡汤中烦躁则是火逆下之烧针烦躁,大汗伤心阳,心阳虚而烦躁,龙骨牡蛎均为阴药,固涩之力需桂枝甘草引阴入阳,收敛虚浮阳气(这些浮越阳气才是烦躁根本),桂枝甘草也有补心阳,养阴用(炙甘草汤的心动悸脉结代)
干姜附子汤证,方中条文说得很清楚,下之后(寒凉伤阳),复发汗(伤卫阳),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这代表阳虚阴盛,阳虚无根,白日烦躁,入夜阳虚难入阴,阳不入阴,所以难眠,阴盛阳弱故而安静),所以这个烦躁根本是阳虚阴盛(不是上条桂甘龙牡汤里的单纯的心阳虚),以干姜附子大温其阳,因其阴盛,不用担心温燥伤阴
茯苓四逆汤方中烦躁应为(条文太少大青龙汤儿科病历分享了,以方测证吧)发汗伤阳,后误下,易伤阴,阴阳两伤,以阳虚为主,方中以人参补气安神养阴(仲景时的人参有养阴液作用)附子干姜温阳,茯苓甘草健身养阴
全手打(周末闲点哈)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