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一 > 正文

分类一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微软亚洲研究院周礼栋)

hacker2022-06-09 16:07:24分类一94
本文目录一览:1、曾经的信息学竞赛党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本文目录一览:

曾经的信息学竞赛党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这二十几年中国奥赛金牌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的去向

     转自义乌中学网技术组教研网()

今年全国赛时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计算机协会理事长李国杰提出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奥赛到底带给学生什么,当前社会上的说法很多,应该进行一下调查,看看当年奥赛的精英们现在干什么。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我个人觉得,让适合干什么的人干什么,是最高境界。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只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最适合干的事情,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进步,中国在去功利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Matrix博客),这二十几年中国奥赛金牌现在的去向,在这里强转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了,向Matrix及帖子的原创者表示感谢。

至少很大部分人现在都是有为的科学家

陈 恂 1987物理银牌 摩根大通银行 分析师

唐鹏飞 1987物理铜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徐剑波 1988物理银牌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

何宏宇 1988数学金牌 美国Georgia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陈 晞 1988数学金牌 加拿大Alberta大学副教授

查宇涵 1988数学银牌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葛 宁 1989物理银牌 清华华环技术公司 副总经理

邱东昱 1989物理银牌 南洋理工助理教授

林晓帆 1989物理银牌 HP实验室 研究员

柴海新 1989信息学铜牌 清华博士, IBM北京研究中心

庄 骏 1989信息学铜牌 清华博士

杨洪波 1989信息学铜牌 现在美国

罗华章 1989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博士,美国某软件公司任职

俞 扬 1989数学金牌 美国俄亥俄大学 讲师

霍晓明 1989数学金牌 美国斯坦福统计学博士,Georgia工程系助理教授

唐若曦 1989数学银牌 美国哈佛统计学博士

颜华菲 1989数学银牌 美国麻省理工数学博士,TAMU副教授

吴明扬 1990物理金牌 美国俄亥俄大学计算机工程博士

陈伯友 1990物理铜牌 WPI电子工程博士

段志勇 1990物理铜牌 美国耶鲁物理博士

江晓晔 1990信息学金牌 现在美国

杨 澄 1990信息学银牌 美国斯坦福博士

李 艰 1990信息学银牌 现在美国

汪建华 1990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数学博士,美国某软件公司任职

王 菘 1990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数学博士,Yale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

库 超 1990数学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数学博士,UIC数学系任教

王泰然 1990物理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物理博士,新泽西NEC公司研究员

宣佩琦 1990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

任宇翔 1990物理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物理phiysi计算机科学

夏 磊 1990物理金牌 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杨 澄 1991信息学金牌 清华大学 美国斯坦福博士

夏西远 1991信息学银牌 新加坡读研究生

罗 炜 1991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

张里钊 1991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

王绍昱 1991数学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 数学博士

王 菘 1991数学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数学博士,Yale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

陈 涵 1992物理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计算机科学博士,IBM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 翌 1992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本科

石长春 1992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 博士,D.E.Shaw研究中心研究员

罗卫东 1992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物理博士

张霖涛 1992物理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电子工程 博士,微软硅谷研究所研究员

孙燕峰 1992信息学银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软件工程师

杨保中 1992数学金牌 美国斯坦福金融博士生

罗 炜 1992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博士

何斯迈 1992数学金牌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

章 寅 1992数学金牌 美国康内尔计算机科学博士,德州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张俊安 1993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 电子工程博士生

李林波 1993物理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电子工程博士生

贾占峰 1993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电子工程博士生

黄稚宁 1993物理铜牌 美国普林斯顿 电子工程博士生

郭远山 1993信息学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

柴晓路 1993信息学铜牌 上海得易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DealEasy)首席系统架构师

张 辰 1993信息学铜牌 现在美国

袁汉辉 1993数学金牌 原美国麻省理工数学博士生,因精神问题被退学

杨 克 1993数学金牌 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Google公司职员

杨 亮 1994物理金牌 美国哈佛物理博士生

田 涛 1994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博士,QUALCOMM公司研究员

饶京翔 1994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本科

李万钧 1994信息学金牌 微软美国总部高级财务分析师

高光平 1994信息学金牌 微软研究所

张 健 1994数学金牌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数学系博士

姚健钢 1994数学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数学博士生

彭建波 1994数学金牌 美国纽约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奚晨海 1994数学银牌 美国匹兹堡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王海栋 1994数学银牌 美国斯坦福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於海涛 1995物理金牌 美国哥伦比亚物理博士生

毛 蔚 1995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生

谢小林 1995物理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物理博士生

倪 彬 1995物理金牌 美国普渡大学 通讯工程博士生

蒋 志 1995物理金牌 美国普渡大学 通讯工程博士生

赵 鹏 1995信息学金牌 加拿大 UBC 计算机科学硕士生

杨 域 1995信息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本科与硕士

林 凌 1995信息学金牌 现在美国

张 辰 1995信息学银牌 现在美国

高光平 1995信息学铜牌 微软研究所

常 成 1995数学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电子工程博士生

朱辰畅 1995数学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数学博士

王海栋 1995数学金牌 美国斯坦福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林逸舟 1995数学银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姚一隽 1995数学银牌 法国巴黎理工大学 数学系博士生

刘雨润 1996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张 蕊 1996物理金牌 美国斯坦福 电子工程博士生

徐开闻 1996物理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物理博士生

倪 征 1996物理金牌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陈汇钢 1996物理金牌 美国马利兰大学 电子工程博士生

王小川 1996信息学金牌 搜狐高级技术经理

陈 磊 1996信息学金牌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李申杰 1996信息学金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王益进 1996信息学金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陈华一 1996数学金牌 法国巴黎理工数学系博士生

闫 珺 1996数学金牌 美国斯坦福金融博士生

何旭华 1996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生

王 列 1996数学银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统计系博士生

蔡凯华 1996数学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 数学博士生

刘 拂 1996数学铜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生

赖柯吉 1997物理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电子工程博士生

连 乔 1997物理金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王晨扬 1997物理金牌 美国斯坦福金融博士生

倪欣来 1997物理银牌 美国马利兰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王新元 1997物理银牌 清华大学研究生

魏小亮 1997信息学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易 珂 1997信息学银牌 美国杜克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陈 磊 1997信息学铜牌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孙晓明 1997数学金牌 清华大学 计算机系博士生

倪 忆 1997数学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数学博士生

韩嘉睿 1997数学金牌 美国斯坦福 统计学博士生

安金鹏 1997数学金牌 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

陈宇翱 1998物理金牌 中国科大研究生

邓志峰 1998物理金牌 美国斯坦福 物理博士生

吴欣安 1998物理金牌 美国斯坦福 应用物理博士生

刘 媛 1998物理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物理博士生

章准平 1998信息学金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申 杰 1998信息学金牌 微软亚洲研究所

徐 宙 1998信息学银牌 新加坡NUS研究生

季 焘 1999物理金牌 加拿大McGill 物理博士生 (拿到美国加州理工, 普林斯顿的offer)

蒋 良 1999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段雪峰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 博士生

张志鹏 1999物理银牌 美国斯坦福 金融博士生

贾 旬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物理博士生

邵 铮 1999信息学金牌 美国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分校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齐 鑫 1999信息学银牌 美国康内尔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瞿振华 1999数学金牌 美国德州大学 数学系博士生

刘若川 1999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生

朱琪慧 1999数学银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宋均亮 2000物理金牌 香港中文大学 物理硕士生

恽之玮 2000数学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 数学博士生

袁新意 2000数学金牌 美国哥伦比亚 数学博士生

吴忠涛 2000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生

戚 扬 2001物理金牌 美国哈佛 物理博士生

吴 彬 2001物理银牌 美国斯坦福 电子工程博士生

肖 梁 2001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 数学博士生

膜拜一下……

微软全球副总裁(是个中国人)是谁?

微软全球副总裁(是个中国人)是张亚勤。

2006年-2014年9月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

张亚勤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任总裁, 负责新兴业务。

张亚勤加入百度之前,曾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他于2003年创建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2004年晋升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2006年,他创立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加盟微软之前,曾在美国 Sarnoff公司工作,负责数码影像、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加盟Sarnoff之前,在美国GTE 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

1997年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 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5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张博士在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包括1997年“年度最佳研究工程师奖”,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2004年IEEE“行业先锋奖”,IEEE Transactions最佳论文奖, 香港科技大学名誉院士(Honorary Fellow),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 年度美国华裔工程师奖”及“2006年度美国亚裔工程师奖”。他还担任多个省市的政府顾问和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海外代表,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走廊国际顾问团 (IAP)成员,澳大利亚信息与通信技术(NICTA)顾问。

张亚勤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语音识别新突破:微软AI小胜人类专家

将人类之间的对话转录成文字一直是机器的噩梦。即使语音文件质量很高,没有任何背景噪音,算法依旧要努力区分不同的声音,中断,犹豫,纠正,以及冗长会话中的细微差别。

微软研究院的一篇新论文宣称他们的语音转录技术已经能小胜人类对话转录专家,即使人类专家的文本已经接受了另外一个人的复核。研究团队并没有将此成就归功于算法或者数据上的突破,而是对现有的AI架构进行调整。

为了测试他们的算法能否跟人类分出胜负,研究者们首先要确定一个基线。微软找来一个第三方,他们有一个确认100%正确转录的音频。测试分两个阶段:一个人听写音频,第二个人听音频并纠正转录的错误。比照正确的文本后,专业人士的错误率为5.9%和11.3%。

在学习完2000小时的人类讲话后,微软的系统也听写了同样的音频,错误率为5.9%和11.1%。这0.2%的差距就是少了12处错误。

微软的下一个挑战就是让这一水平的语音识别在更加嘈杂的环境里工作,比如在车内或者在趴体上。视线这个对微软而言极为重要,而且它也远远超出了转录本身。

这项研究是微软力图让人机对话更加流畅和轻松的重要一步。如果电脑无法理解一个人的画,那么它完成指令或者回答问题就会更加困难。微软要想取得其他方面的突破,这是基础。今年早些时候,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说人工智能是该公司的未来,而会话能力则是它的基石。

尽管它取得了成功,但是人工智能系统跟人类转录员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它不能理解对话中那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嗯”。出现“嗯”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在对话中正在思考,或者是让对方继续说话,比如“嗯哼”。专业的人类转录员可以注意到这是犹豫还是确定,但是机器就会忽视这些微小的线索,它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文:许叔/煎蛋网

关于煎蛋:资深新鲜事推送鸡。网站 Jandan.net,公众号:煎蛋(公众号ID:jandancom,并没有i)

中国IT界最牛的十个人

  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

  按:《计算机世界》报于2000年初组织了一次“世纪评选”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根据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评出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的10个人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谭浩强教授名列第二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他的功绩是把千百万非专业的人引入计算机的大门。1.张效祥——中国IT见证人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40年来,张效祥从我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到我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研制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中期,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率先在我国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机系统,为我国巨型机的研制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由于其对计算机的突出贡献,张效祥被聘请或当选为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国家高技术计划评估监督小组成员等,并长期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2.谭浩强——计算机科普作家如果告诉一个外国专家,一本计算机方面的科技书籍卖出了400万册,他肯定会不相信,然而就是这本叫作《BASIC语言》的书发行量现在已经超过1200万册,而它的作者就是谭浩强。在80年代,谭浩强在中央电视台主讲BASIC,观众达到100万人,而以后的几种计算机语言的电视讲座使谭浩强的学生最多。许多人买书就是冲着“谭浩强”这个名字去的,有人说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知名品牌。1984年,谭浩强等人创办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谭浩强的功绩在于使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了解了计算机,把他们引入计算机的大门,为中国计算机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王选——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是IT业内业外家喻户晓的人物。70年代参与著名的“748”工程,以其独特的“轮廓加参数描述”技术思路实现排版技术跨越,并成为研制汉字激光照排主导人物之一。同样令人敬佩的不仅是王选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在专业学科中表现出的优异才能,在致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他也堪称开风气之先。4.柳传志——中国IT产业乐队首席指挥柳传志的价值、贡献、意义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界,他提出的“贸、工、技”企业动作方式,为弱势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他总结“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长期困顿于计划体制下疏于管理的中国企业指明了管理的要义;他对联想“国有民营”模式的产权改造,为中国企业解决在转型时期积累下的大量产权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柳传志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领袖级人物。5.倪光南——站柜台的研究员和被解聘的院士倪光南是中国计算机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他主持开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是中国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的象征,被誉为“站柜台的研究员”。他的联想式汉卡让联想从中关村普通一个做贸易的公司一跃成为一家高科技公司;1988年,联想打到海外去,倪光南带领一支精锐的研发队伍在香港研发出了后来为联想带来巨额利润的联想板卡和联想微机。由于与联想高层主管在发展道路上存在分歧,1999年,已经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解聘,留下许多遗憾和困惑。6.王志东——中国互联网运动的先锋成功地将自己从程序员改造为经理人、国内“互联网运动”的先锋人物。从一文不名到今天最火爆的互联网公司的CEO,从被迫从“新天地”出走到辗转创立新浪网,王志东当是1999年最受瞩目的国内IT明星之一。除了广东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之外,王志东的年轻、厚道和越来越成熟的职业人作风、个人品牌以及对互联网业的敏锐感情,同样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据说为了更充分的国际化,王志东现在正苦练英语口语。7.杨芙清——中国软件“青鸟”在中国计算机产业,杨芙清以大力倡导、积极实践软件工程研究著称,并以解决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研制闻名软件业。她取得的成就令人眩目:在国内首先研究解决了共享资源和多道程序协调运行的概念和方法,并研究成功集成电路计算机DJS11机(150机)操作系统。用PCM方法,层次管理结构设计实现了DJS200/XT2操作系统,且全部用于系统程序设计语言SCY书写。倡导研究软件工程支撑环境,以解决软件的开发手段,为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环境。进行了软件工程核心支撑环境BETA-85、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究开发。承担了软件生产智能化技术研究,领导研制了多语言混合编程环境KM系统。主持了南京市汽车制造厂转向器厂和北京电视机厂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研制成功了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系统MISGS。作为北大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时期以来,杨芙清不仅致力于科研开发工作,还在北京大学这个著名的教学阵地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IT人材。杨芙清现正在软件工程开发环境的标准化与实用化和软件生产智能化技术研究领域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8.李国杰——“产学研”探索者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带头人,人们对李国杰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双重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兼曙光公司总裁。李国杰和曙光公司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如何将“知识--科技成果--市场”三者运作成良好性互动的时代风彩。高性能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这方面的研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曙光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研究水平和应用水平的一面旗帜。美国留学期间的李国杰在智能计算机、有效搜索算法和VLSI处理器阵列这三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而他在日常也不忘对年轻科研工作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看到中国的缺陷又不失振兴中华的信心,既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不迷迹西方生活”。9.施振荣——微笑创时势1989年被《FORTUNE》评选为“与亚洲做生意不可不认识的二十五位人物”之一,1995年被《世界经理人文摘》推选为“全球15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之一,1996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25位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这就是施振荣,台湾宏集团董事长。 像他的企业一样,出生在台湾省彰化县的施振宽松拥有全球性的荣誉。他总能带来新鲜的思想,他的微笑曲线、XC理论无不是对IT行业深刻理解后的点睛之解;而他奋斗、创造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他打破了华人企业难以长大的谶语,这中间的经验产在是每一个想要做大、作“百年老店”、进500强的国内企业需学习的。10.刘积仁——促进软件产业化的排头兵刘积仁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他不仅作为学术带头人,在跟踪国际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最新潮流、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把眼光投向中国巨大的应用软件市场,于1991年创办软件企业--东大阿尔派及东软。从3万元科研经费、3台普通微机、3名年轻教师和一间半教室起家,创造性地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北大学网络工程研究室发展成为拥有上市公司东大阿尔派在内的大型软件企业。公司现有工程师1900多名,总资产9亿元。刘积仁在探索发展民族软件产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荣誉。 原作者:《计算机世界》编辑部 来 源:《计算机世界》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管理团队

院长 洪小文博士

洪小文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负责研究院在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无线与网络、平台器件以及媒体通信等领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博士同时还负责搜索技术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国搜索产品的开发。

来到中国之前,洪博士曾担任微软公司自然互动服务部门的架构师,在架构和技术层面上对微软语音服务器、自然用户界面平台和微软支持平台等诸多获奖产品的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洪博士1995年加入微软总部任高级研究员。此前,洪博士曾任苹果公司的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术总监,带领其团队研发出苹果中文听写机产品并获得多项工业界大奖。

洪小文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Fellow)和《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期刊的编委,在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及大会上发表过100多篇的学术论文。洪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继续深造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马维英博士

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负责带领研究团队从事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自然语言计算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过去几年里,马维英博士的研究团队已经有大量的核心技术转化进微软搜索和在线服务产品中。他的团队还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论文,包括国际信息检索大会(SIGIR)、国际互联网大会(WWW)和国际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等。在马博士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在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2001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马维英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美国加州的惠普实验室工作,从事多媒体自适应传输和移动因特网的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的研究。从1994年到1997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马维英博士参与了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Alexandria数字图书馆(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开发的互联网图像检索系统Netra被其他研究人员广泛引用,并且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检索系统之一。

马维英博士是ACM信息系统学刊(TOIS)和ACM/Springer多媒体系统学报的编委。同时,他是第17届国际互联网大会(WWW)的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2007环太平洋多媒体大会(PCM)的程序委员会主席,2008亚洲信息检索研讨会(AIRS)联合主席。马维英博士曾经担任过2005国际多媒体建模大会 (MMM) 、2005国际图像和视频检索大会 (CIVR) 的联合主席。另外,他还参与组织其他许多国际重要会议并担任程序委员会成员,比如ACM Multimedia, SIGIR, CIKM, KDD, 和WWW等学术大会。迄今为止,马维英博士已经在互联网搜索、信息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数据挖掘、自适应内容传输和移动访问等领域发表了250余篇论文。

马维英博士于1990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郭百宁博士

郭百宁博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网络图形学技术、基于网络应用的虚拟环境技术、几何模型、基于图像的模型和绘制、纹理合成、真实感图形图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郭百宁博士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视觉及计算机图形学会刊的副主编。他曾经担任过国际程序委员会的委员,参加过多届国际图形学大会,包括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图形学大会(ACM SIGGRAPH),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可视化大会(IEEE Visualization),欧洲计算机绘制技术大会(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亚太计算机图形学大会(Pacific Graphics),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虚拟现实软件与技术大会(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固体与物理建模大会(ACM Symposium on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郭博士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四十多项技术专利。

郭百宁博士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亚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负责下一代图形系统的研究。郭百宁博士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赵峰博士

赵峰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负责机算机系统、无线与网络、硬件计算、软件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赵博士是微软总部雷德蒙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网络嵌入式计算组。他领导开发了微软研究院传感器尘粒、微型网络服务、SenseWeb和SensorMap、数据中心基因组、焦耳计量器以及GAMPS数据压缩。 借助多项赵博士研发的技术,如今的微软数据中心被誉为全球仪表化与监控最为密集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赵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学会传感网络汇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创刊总编辑,并且撰写或合作撰写了超过100篇技术论文和书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方法》(与Leo Guibas合著)。赵博士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研究奖(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与美国海军研究局青年研究奖(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的研究曾被BBC国际频道,商业周刊及科技评论等著名新闻媒体报道。

赵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获得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加入微软之前赵博士曾在位于硅谷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作,领导该中心的传感器网络研究,并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技术战略总监 张益肇博士

张益肇博士于1999年7月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语音方面的研究工作。 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技术战略总监,负责研究项目沟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履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新职位之前,张博士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是2003年工程院的创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带领团队开发Windows Mobile和Windows的产品,并建立起一支多学科技术产品孵化的团队。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张博士曾担任研究院语音组主任研究员和高校关系总监,他的团队成功的把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引擎转化到了中文版Office和Windows中。

他曾是Nuance Communications公司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是电信领域自然语言界面研究的先驱。在Nuance工作期间,他曾从事自信度分析,声学建模,语音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研究人员开发了 Nuance产品的日文版本,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他还曾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了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东芝 ULSI 研究中心发明了一种新的电路优化技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

张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语音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副院长 李世鹏博士

李世鹏博士于1999年5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及多媒体计算组主任研究员。李博士同时负责协调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兴趣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媒体内容分析、图像与视频编码、高清电视技术、多媒体在无线与网络上的通信与在线播放技术、可伸缩媒体编码技术、应用层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无线通信与网络、P2P网络技术、新媒体格式及系统、多媒体广告技术、数字医疗及用户意向挖掘等等。

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李博士在美国Sarnoff公司(前身为David Sarnoff研究中心及RCA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任研究员。李博士致力于广泛的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对MPEG-4和H.264国际标准里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作出重大贡献。1998年他发明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高清电视解码器。早在2000年他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起了P2P传输流媒体的研究工作。他带领他的团队在2001年率先成功地研发了横跨太平洋的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的流媒体系统原型。他是可伸缩编码的倡导者并对H.264/AVC国际标准里的可伸缩扩展标准的制定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于2006年首先提出5“D”的多媒体2.0概念,对新一代互联网多媒体的研究和发展指出了方向。他在图象/视频处理、压缩和通信、数字电视、多媒体及无线通信领域写作和合著超过2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还拥有60多项被批准的和90多项正在被批准的相关美国专利。他合著了Marcel Dekker出版的专著《多媒体系统、标准和网络》(2000)、Wiley Sons出版的《Wiley通信大百科全书》(2003)、Academic Press出版的《IP与无线网络中的多媒体》(2005)中的有关多媒体编码的章节。他合编了SPIE出版的《视觉通信及图像处理专刊》(2005)以及Springer出版的《计算机科学讲座:多媒体信息处理进展》(2008)。

李博士是IEEE电路和系统协会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委员会秘书长、多媒体系统与应用委员会会员,IEEE通信协会多媒体通信委员会委员,IEEE信号处理协会多媒体信号处理委员会历任委员。他现任《IEEE视频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及《视频通信和图像表达》期刊的副主编。他担任过IEEE PCM2000特殊程序主席、IEEE PCM2001会务主席、VCIP2005程序主席、Packet Video 2006大会主席、ICME 2006领域主席、IEEE ISM 2006宣传主席、IEEE PSIVT 2006主题主席、IEEE SiPS 2007评奖主席、IEEE ICME 2007特殊程序主席、PCM 2008的程序主席、及ISCAS 2009领域主席。他还担任着VCIP 2010和CIVR 2010的大会主席。李博士同时还在几十个国际多媒体大会上担任过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博士是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博导。

李博士于1988和1991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Lehigh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曾于1991至1992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任助教。

李博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一个两次(1987、1991)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他也是第一个同年获得两次Sarnoff成就奖的研究员 (1997)。李博士曾获得VCIP 2007最佳论文奖、MMSP 2008最佳论文奖(海报)、以及《IEEE视频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2009)最佳论文奖。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VCIP 2005最佳学生论文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年中,李博士培养了三位MIT TR35奖(世界上35岁以下的最有潜力的35位创新者)的获得者。

副院长 张峥博士

张峥博士于2002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组,任项目负责人。张峥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领域(含系统研究组和无线和网络研究组)。张峥博士曾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包括IPTPS, ICDCS, WWW, USENIX MobiSys,USENIX ATC等。

张峥博士198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7年作为复旦大学首批本科跳级的13名学生之一进入研究生课程;199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留学;1992年获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春转至伊利诺思香槟分校求学(UIUC),并于1996年秋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张峥博士一直在惠普中央实验室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有多项成果在国际相关会议发表,取得专利,并成功转移到产品中。

张峥博士也是网络杂志《新语丝》和 《 国风》的创办人之一,以“竹人”为笔名主持编辑《海外留学生年度诗选》首二卷,并曾在 《国风》主持 《艺廊》及 《半瓶诗铺》专栏。

副院长 宋罗兰

宋罗兰于1994年加入美国微软任系统工程师,之后前往东京负责微软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商业应用系统开发,包括销售、市场、客户支持、人事以及行政。她成功管理过多个关键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亚洲区IT团队:从招聘人才,制定战略计划,到管理几百万美金的运作资金。因为出色的工作,宋罗兰被提升为高级地区IT经理,负责亚洲12个子公司的业务。

1999年宋罗兰回到美国总部担任高级项目经理,负责系统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公司网站的后台主要系统运作支持。其后,她作为高级商务经理,开发全球技术社区,并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拉美的团队一起将“MVP”(最有价值的专家)推广到全球,使之成为全球技术社区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经过19年的海外生活,宋罗兰于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总监,负责整个亚洲地区的高校关系。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希望她的热情与经验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挖掘并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潜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野欢痞唇(2022-06-09 22:48:22)回复取消回复

    计算机图形学大会(ACM SIGGRAPH),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可视化大会(IEEE Visualization),欧洲计算机绘制技术大会(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亚太计算机图形学大会(Pacific Graphics),

  • 寻妄笑惜(2022-06-09 19:58:27)回复取消回复

    学术大会。迄今为止,马维英博士已经在互联网搜索、信息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数据挖掘、自适应内容传输和移动访问等领域发表了250余篇论文。马维英博士于1990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

  • 鸽吻西奺(2022-06-09 21:26:20)回复取消回复

    ID:jandancom,并没有i)中国IT界最牛的十个人  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  按:《计算机世界》报于2000年初组织了一次“世纪评选”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攀,根据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评出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的10个人微软亚洲研究

  • 晴枙嵶邸(2022-06-09 17:55:07)回复取消回复

    b和SensorMap、数据中心基因组、焦耳计量器以及GAMPS数据压缩。 借助多项赵博士研发的技术,如今的微软数据中心被誉为全球仪表化与监控最为密集的云计算基础架构。赵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学会传感网络汇刊》(ACM Transac

  • 孤鱼节枝(2022-06-09 22:35:38)回复取消回复

    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语音识别新突破:微软AI小胜人类专家将人类之间的对话转录成文字一直是机器的噩梦。即使语音文件质量很高,没有任何背景噪音,算法依旧要努力区分不同的声音,中断,犹豫,纠正,以及冗长会话中的细微差别。微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