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本文目录一览:
儿科重点汇总(5节-3)
新生儿的分类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周龄等方面对新生儿进行分类。内容较多且繁杂,不易掌握,现在对该知识点梳理总结。
按胎龄分类
足月儿
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早产儿
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又称未成熟儿
过期产儿
指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
按出生体重分类
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2500g者,大多数为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正常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按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小于胎龄儿(S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有早产、足月、过期小于胎龄儿之分。我国将胎龄已足月,而体重<2500g的新生儿称足月小样儿,是小于胎龄儿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类型
适于胎龄儿(A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大于胎龄儿(L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按出生后周龄分类
早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由于处于子宫内、外环境转变阶段,体内脏器发育尚不完善,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需加强监护及护理
晚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第2~4周的新生儿。一般情况较稳定,但仍应加强护理
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儿科重点汇总(5节-1)
新生儿的分类方法、特点及护理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容易掌握,现在对知识点梳理总结 。
一、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目前分别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周龄等方面对新生儿进行分类。
1.按胎龄分类
(1)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又称未成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
2.按出生体重分类
(1)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2500g者,大多数为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2)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3)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3.按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有早产、足月、过期小于胎龄儿之分。我国将胎龄已足月,而体重<2500g的新生儿称足月小样儿,是小于胎龄儿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类型。
(2)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3)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4.按出生后周龄分类
(1)早期新生儿:指出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由于处于子宫内、外环境转变阶段,体内脏器发育尚不完善,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需加强监护及护理。
(2)晚期新生儿:指出生后第2~4周的新生儿。一般情况较稳定,但仍应加强护理。
5.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二、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外观特点与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外观特点见表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胎儿肺内充满液体,足月儿约30~35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28周时出现于羊水内,但量较少,直至35周时迅速增加,作用为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不易萎陷,有利于肺泡内保存气体。足月儿安静时呼吸频率40次/分,如持续超过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
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比较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水肿,毳毛多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头 头更大,占全身的1/3 头大,占全身的1/4 头发 细而乱,如绒线头 分条清楚 耳廓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良好,耳舟成形,直挺 乳腺 无结节或结节<4mm 结节>4mm平均7mm 外生殖器 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阴囊少皱裂;女婴大阴唇不发育,不能遮盖小阴唇 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阴囊皱裂形成;女婴大阴唇发育,可覆盖小阴唇及阴蒂 指(趾)甲 未达指(趾)尖 达到或超过指(趾)尖 跖纹 足底纹理少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以上,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时间一定要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及肺不张。
(2)心血管系统:足月新生儿在睡眠时平均心率为120次/分,醒时可增至140~160次/分,且波动较大,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早产儿心率偏快,安静时平均为120~140次/分。
(3)消化系统: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新生儿易有溢奶,早产儿更多见(多见)。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但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足月儿除胰淀粉酶外,其余消化酶均已足够消化蛋白质及脂肪;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故脂肪消化吸收较差。早产儿在缺氧缺血、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由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呈墨绿色,3~4天排完。早产儿由于胎粪形成较少和肠蠕动无力,胎便排出常延迟。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提示)。早产儿肝功能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程度亦较足月儿重,且持续时间长,同时肝内糖原贮存少,肝合成蛋白质亦不足,常易发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
(4)泌尿系统:婴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造成水肿或脱水症状。高钠饮食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易发生钠储留和水肿;早产儿由于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如不注意补钠,易产生低钠血症。
新生儿肾脏处理酸负荷能力不足,故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早产儿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用普通牛奶人工喂养时,由于蛋白质量多,酪蛋白含量高,内源性氢离子产生增加超过肾小管排泄的能力,常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改用人乳或婴儿配方乳喂养,可使症状改善。新生儿肾小管对糖回吸收能力低下,早产儿尤甚,当葡萄糖输注率过高时常有尿糖出现。
(5)血液系统: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生后数小时由于不显性失水及排出小便等,血红蛋白值上升,以后逐渐下降,约于第1周恢复至脐血水平,早产儿下降幅度大而迅速。足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3~10天降为(10~12)×109/L,早产儿较低为(6~8)×109/L;分类计数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血小板计数均在(200~300)×109/L。足月儿血容量平均为85ml/kg(50~100ml/kg),早产儿血容量范围为85~110ml/kg。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重300~400g,占体重10%~20%(成人仅2%),出生后头围生长速率每月为1.1cm,至生后40周左右逐渐减缓。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应、拥抱反射,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可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亦自然消失。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与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以上原始反射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在新生儿期,年长儿的一些病理性神经反射如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反应,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则不稳定,偶可出现踝阵挛。
由于脑室管膜下存在着胚胎生发层组织,血管丰富,在无明显外伤或窒息情况下,亦常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
(7)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早产儿尤甚;产热依靠棕色脂肪,其分布多在中心大动脉、肾动脉周围、肩岬间区、颈及腋窝等部位。早产儿棕色脂肪少,常出现低体温,甚至体温不升。
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新生儿正常体表温度36.0~36.5℃,核心(直肠)温度36.5~37.5℃。适宜的环境湿度为50%~60%。室温过高时,早产儿因汗腺发育差,体温易升高,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出汗散热,但如水分供给不足时即可发生脱水热。
(8)能量和体液代谢:新生儿热能需要量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和生长的能量消耗,在中性环境温度下,基础热能消耗为50kcal/kg(209kJ/kg),加上活动、食物热力作用、大便丢失和生长需要等,每日共需热量约为100~120kcal/kg(418~502kJ/kg)。初生婴儿液体需要量与其体重和日龄有关。足月儿每日钠需要量1~2mmol/kg(10%氯化钠0.6~1.2ml/kg),<32周早产儿约需3~4mmol/kg(10%氯化钠1.8~2.4ml/kg);新生儿生后10天内不需补充钾,以后每日需钾量1~2mmol/kg(10%氯化钠0.75~1.5ml/kg)。早产儿皮质醇和降钙素分泌较高,且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素反应低下,常有低钙血症。
(9)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擦伤;脐部为开放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血清补体含量低,缺乏趋化因子,故白细胞吞噬作用差;T细胞对特异性外来抗原应答差;免疫球蛋白IgG能通过胎盘,但与胎龄增长有关,早产儿体内含量低。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重可下降6%~9%,最多不超过10%,足月儿生后7日、早产儿生后10日恢复至出生体重。其原因可能与最初几天进食较少、不显性失水增加及排尿、排便等有关。
生理性黄疸:约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于生后第2~3天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其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参见后述。
乳腺肿大:男女足月新生儿均可发生,生后3~5天出现,如蚕豆至鸽蛋大小,是因为母亲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出生后母体雌激素影响中断所致,多于2~3周后消退,不需处理,如强烈挤压,可致继发感染。
(二)新生儿的护理(简单了解)
1.保暖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早产儿应根据体重、日龄选择中性温度。保暖时注意事项:①新生儿头部占体表面积20.8%,经头颅散热量大,低体温婴儿应戴绒布帽;②体温低或不稳定的婴儿不宜淋浴;③使用热水袋时应注意避免烫伤;④放置母亲胸前保暖时应注意避免产妇因疲劳熟睡而致新生儿口、鼻堵塞,窒息死亡。
2.喂养目前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弱者可推迟喂养,但应静脉补液,以防低血糖。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鼓励母亲按需哺乳。在无法由母亲喂养情况下则可首先试喂10%葡萄糖水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乳,每3小时1次,乳量根据所需热量及婴儿耐受情况计算,遵循由小量渐增的原则。患病儿不宜胃肠道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液。
早产儿以母乳或库奶喂养。必要时亦可使用早产儿配方乳。由于早产儿胃容量小,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低,容易溢乳,可试喂10%葡萄糖液2ml/kg,.以后给奶量2~5ml,如能耐受,每次增加1~2ml,直至达到每日需要热量。体重<1500g者哺乳间隔时间为1~2小时,>1500g则2~3小时一次。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喂养,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内容物,有残留奶则减量,如持续仍有残留奶则改用鼻空肠导管,仍有困难者可用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液。
新生儿生后应立即肌注维生素K11mg,早产儿连续用3天,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生后4天加维生素C,10天后补充维生素A500~1000IU/d,维生素D400~1000IU/d。4周后添加铁剂。早产儿还应补充维生素E和叶酸,1周2次。
3.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置软垫避免颈部曲折。出现青紫则间断供氧,以维持血氧分压在50~80mmHg(6.7~10.6kPa)。呼吸暂停早产儿可采用拍打足底、托背呼吸、放置水囊床垫等法,无效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常用氨茶碱静脉滴注,负荷量为5mg/kg,每日维持量2mg/kg;亦可用枸橼酸咖啡因静注,负荷量为20mg/kg,每日维持量2.5mg/kg;严重呼吸暂停时需用面罩或机械正压通气。
4.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脐部、皮肤皱褶处及臀部的护理,有感染者及时治疗,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
5.皮肤黏膜护理刚出生新生儿可用消毒植物油轻拭皱褶及臀部,24小时后去除脐带夹,体温稳定后即可沐浴,每日1次,以减少皮肤菌群集聚。每日大便后用温水洗臀部,以免发生红臀。脐部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脱落后如有黏液或少量渗血,可用碘复涂抹,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包扎,如有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烧灼局部。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可喂温开水清洗口腔。
6.预防接种新生儿期应接种卡介苗与乙肝疫苗。详见预防接种节。
7.新生儿筛查有条件地区应逐步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新生儿期筛查。
儿科护理学理论第十章重点知识点
导语: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与疾病预防、住院患儿的护理、小儿常用护理技术、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等的儿科护理内容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你都清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练习吧。
1. 血压的计算公式:2岁以后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收缩压=年龄 * 2 +80 mmHg
2. 艾森曼格综合症:室间隔缺损时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青紫,即称~。室间隔缺损体检: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稍增强。
3. 动脉导管未闭(差异性紫绀):肺动脉压力增高,可致使右心室肥大和衰竭。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可产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亦称。
4. 法洛四联症由以下四种畸形组成:
①肺动脉狭窄(最主要)
②室间隔缺损
③主动脉骑跨
④右心室肥厚。主要表现为青紫;患儿多有蹲踞症状;长期缺氧致使肢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也增生肥大,指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血栓、脑脓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缺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轻症者置患儿于膝胸卧位即可缓解,重症者给予皮下注射吗啡,并及时吸氧和纠正酸中毒等处理。
5.心衰的临床诊断指征:烦躁不安面苍白,心率呼吸快起来,肝脏肿小便少,心音低钝奔马跑。
6.使用西地兰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三查七对及交接班管理,按时按量服药
②每次应用洋地黄前应听心率,使患儿心率大于90次每分,年长儿小于70次每分时需暂停用药,与医生联系
③严格按剂量给药,如用量小于0.5毫升应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用1毫升注射器抽取,再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泵入,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④西地兰与钙剂有协同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
⑤注意有无心率过慢、心率失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色视、视力模糊、嗜睡、头晕等毒性反应。
7.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合大动脉错位。
儿科重点汇总(4节-1)
第四节知识点比较零散,并且比较重要,婴儿喂养、计算奶量,不容易掌握,现在对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四节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儿童营养基础
能量需要
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4、9、4)()
小儿能量需要分下列5个方面:
1.基础代谢所需 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生命进行最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基础代谢所需在婴儿期占总能量的5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 (230.12kJ)/(kg•d)(),7岁时约需44kcal(184.10kJ)/(kg•d),12岁时约需30kcal(125.52kJ)/(kg•d)。
2.食物热力作用 指在消化和吸收食物中营养素的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与食物成分有关,蛋白质食物的热力作用最高()。
3.活动所需 此项能量所需与身体大小、活动类别、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活动所需能量个体差异较大,并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一般婴儿约需15~20kcal(62.76~83.68kJ)/(kg•d),12~13岁约需30kcal(125.52kJ)/(kg•d)。
4.排泄丢失 通常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即8~11kcal(33.47~46.O2kJ)/(kg•d),当腹泻或胃肠道功能紊乱时可成倍增加。
5.生长发育所需 此为小儿所特有(),生长发育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成正比。每增加1g体重约需能量5kcal(20.92kJ)婴儿期占总能量的25%~30%。
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即为机体每日总能量的需要量。年龄越小相对地总能量需要量越大,1岁以内婴儿平均每日每千克约需95~100kcal(397.48~418.40kJ),以后可按每3岁减少10kcal(41.84kJ)推算,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约为50~60kcal(209.20~251.04kJ)。一般婴儿期基础代谢占总能量的50%,食物的热力作用占7%~8%,生长和活动所需占32%~35%,排泄丢失占10%。
营养物质和水的需要
糖类 糖类是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糖类经消化吸收后最终都分解为葡萄糖,作为机体能量来源。一部分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组成糖蛋白或糖脂,为体内重要物质,核糖及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重要成分。儿童膳食中,糖类所供给的能量比例,婴儿期一般占总能量的 40%~50% ,2岁以上应占总能量的55%~65%。
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是次要供能营养素,也是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某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需依赖食物供应,称必需脂肪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植物油含必需脂肪酸较动物脂肪为多。脂肪组织是体内储能主要形式,又具保暖、隔热作用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6个月以下婴儿为45%~50%,6个月~2岁为35%~40% ,2~7岁为30%~35% ,7岁以上为25%~30%。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保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亦可供能,占每天总能量8%~15%婴幼儿期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处于正氮平衡,需要的蛋白质相对较年长儿和成人为多,年龄越小蛋白质供给量相对越多。婴儿期需要量约为1.5~3g/ (kg•d)。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动物蛋白质优于植物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生理价值较低,大豆蛋白质却富含赖氨酸,如豆米或豆面同食则可互补有无,提高膳食的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互补作用)。
矿物质与维生素 虽然两者不能提供能量,但参与酶系统活动或作为其辅酶,对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极其重要。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人体含量大于其体重的0.01%)与微量元素(人体含量小于其体重的0.01%)两类。维生素需要量虽极小,但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K及部分维生素B除外),必须由食物中获得。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C)两大类。()
膳食纤维 来自植物细胞壁,为不被小肠酶消化的非淀粉多糖。无产能功能,不被消化吸收,以原形排出,软化大便并增加大便体积。具有改善肠道功能和肝脏代谢的作用。
水的需要
水为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体内一切生化、生理过程都需要水。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较成人(60%~65%)为高。
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水的来源绝大部分来自饮用水及食物中含的水分,体内组织代谢及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水,称内生水。
混合膳食约100kcal(418.40kJ)产生水12g。婴儿期平均需要量为150ml/(kg•d)(考点),以后按每3岁减少25ml/(kg•d)推算(),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 (kg•d)()。
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物,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
①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人乳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酪蛋白和乳白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酪蛋白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
所含白蛋白为乳白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
②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有利于脑发育;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解脂酶,有利于消化吸收。
③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有利于脑发育;有利于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有利于肠蠕动;有利于小肠钙吸收。()
④含微量元素如锌、铜、碘较多,母乳铁含量虽与牛乳相似,但其铁吸收率达49%,而牛乳中仅4%,故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低()。
⑤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故较少发生佝偻病。⑥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有助于食物消化。
(2)母乳pH为3.6(牛乳pH为5.3),对酸碱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食物消化。
(3)母乳含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物质)()。
①含有SIgA,尤以初乳中为高(),有抗感染和抗过敏作用。
②母乳中尚有少量IgG和IgM抗体,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调节免疫功能。
③人乳中的催乳素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④含有较多的乳铁蛋白,可抑制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⑤其他:如双歧因子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的生长,减少肠道感染。补体和溶菌酶含量也高于牛乳。
(4)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5)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6)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哺乳期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有利于计划生育;哺乳母亲亦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
母乳的成分变化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5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微量元素锌、白细胞、SIgA等免疫物质及生长因子、牛磺酸等都比较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②过渡乳是产后5~14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
③成熟乳为产后第15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量和营养成分都渐减少。
每次哺乳时分泌的乳汁中成分也有差异,初分泌时蛋白质高而脂肪低,而最后分泌的乳汁则蛋白质低而脂肪高。()
母乳喂养方法
时间:目前主张尽早开奶,按需哺乳。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开奶,()既可促进母乳分泌又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发生,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产后母婴同室,不宜过早加喂牛奶或乳制品,以后根据小儿睡眠规律可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1次,夜间逐渐停1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根据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准。
方法:为了使乳房尽量排空,以刺激乳汁分泌,每次喂哺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另一侧,下次喂哺则从未吸空的一侧开始,使每侧乳房轮流吸空,否则多量乳汁存留在乳房内,抑制母乳分泌,使乳量逐渐减少。
哺乳时应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使婴儿口与乳房含接良好,吸吮才有效,并可预防乳头皲裂。
不宜哺乳的情况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
乳母患有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喂哺。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时,通过胎盘或血液传播,
因此乙型肝炎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证()。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断奶 随小儿年龄增长,母乳的量和质逐渐不能满足小儿所需,而小儿消化吸收功能也渐成熟,乳牙萌出,咀嚼能力增强,已可适应半固体和固体食物,故自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以补充小儿营养所需,又为断奶做准备。
在增加辅食同时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一般于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母乳量仍多者也可延至1.5~2岁,但切忌骤然断奶,以免因小儿不适应其他食品而引起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人工喂养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6个月婴儿时,可选用牛乳、羊乳,或其他兽乳,称为人工喂养。()
牛乳
牛乳成分特点: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但其成分并不适合婴儿。
1)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牛乳所含乳糖较人乳为少,故喂食时最好添加5%~8%的糖,
且主要为甲型乳糖(),有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牛乳蛋白质含量虽较人乳为高,但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氨基酸比例不当;牛乳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难消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含磷高,影响钙的吸收。
2)微量营养素比例不当:牛乳含锌、铜较少,含铁量虽与人乳相仿,但其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3)肾负荷重:矿物质成分较高,不仅使胃酸下降,且加重肾溶质负荷,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肾功能较差的婴儿。
4)牛乳缺乏各种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
婴儿配方奶粉:是以牛乳为基础的改造奶制品,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于人乳,适合于年幼婴儿喂养,为0~6个月婴儿人工喂养的首选。()
奶量计算法(奶量供应估计):婴儿每日牛奶需要量个体差异较大,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一般按每日能量和水的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418.4kJ)/kg,每日水需要量为150ml/kg。()
①婴儿配方奶粉摄入量估计: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约5kcal ()(20.92kJ),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约为100kcal()(418.4kJ)/kg,则每日婴儿配方奶粉摄入量约为 20g/kg()。使用时按年龄选择,一般按一平勺配方奶粉4.4g加温开水30ml或一平勺配方奶粉8.8g加温开水60ml(即重量比为1:7)冲调成乳汁。
②全牛奶摄入量估计: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OOkcal(418.4kJ)(),其中全牛奶 100ml供能67kcal(280.33kJ),糖8g供能32kcal(133.89kJ)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约为 100kcal(418.4kJ)/kg,故婴儿每日需8%糖、牛奶100ml/kg。
例如:一名3个月婴儿,体重 6kg,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600ml(600ml全牛奶,48g蔗糖),每日需水900ml,故除全牛奶外尚需分次供水共约300ml。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全牛奶与水可同时或间隔喂给。
羊乳 其成分与牛乳相仿。但其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也少,故羊乳喂养者应添加叶酸和维生素B12,否则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
不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婴儿,都应按时添加过渡期食物(辅食)。
1.添加过渡期食物(辅食)的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应在小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2.添加过渡期食物(辅食)的时间和步骤(4个阶段)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所需及消化吸收功能的成熟情况,按月龄顺序增加各类过渡期食物(辅食)。
1~3个月:汁状食物,如水果汁、青菜汤、鱼肝油和钙剂。
4~6个月:泥状食物,如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果泥。
7~9个月:末状食物,如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豆腐、饼干、馒头片、面包片、熟土豆、芋头等。
1O~12个月:碎状食物,如粥、软饭、烂面条、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汁泥末碎---支离破碎)()
待续
儿科重点汇总(4节-3)
第四节知识点比较零散,并且比较重要,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单纯性肥胖重点提示,现在对知识点梳理总结!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简称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临床常见三种类型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多有长期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摄入不足。如果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即可致病。
2.疾病诱发最常见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常见原因哦!);先天畸形(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痢疾等)的恢复期;肠道寄生虫病;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性疾病等使营养素的消耗量增加;先天不足(如早产、双胎)等因追赶生长而需要增加可引起营养不良。
(二)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最先出现的哦!),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病久者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顺序很重要哦!)。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营养不良程度加重,逐渐出现全身症状及生化代谢改变。常伴活动减少,易疲乏,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头发干枯等表现。重度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消失殆尽、皮包骨样、面如老人,反应差、呆滞,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低体温、脉搏缓慢,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可低平。
2.目前的分型分度标准(适用于5岁以下儿童)(变动哦!)
(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该指标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该指标主要反映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如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为重度。该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三)诊断 结核病史、临床表现,并进行有关体格测量和相关辅助检查,可诊断本病。
(四)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 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见),亦可见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二者兼有。
2.各种维生素缺乏 常见者为维生素A、D缺乏,也有维生素B、C的缺乏。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不明显,而在恢复期生长速度加快时则症状比较突出。
3.感染由于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易继发各类细菌、病毒、真菌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特别是腹泻病,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 可突然发生,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一般无抽搐,若未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很重要的并发症)。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1. 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如腹泻时的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 肾衰竭、自发性低血糖、继发感染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眼部损害等。
2.祛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改进喂养方法等。
3.调整饮食 应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能力和对食物耐受情况逐渐调整饮食,不宜操之过急,尤其对于中、重度患儿,热量和营养物质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否则引起消化紊乱反而加重病情。饮食选择时应选择小儿易消化吸收又含有高热量与高蛋白质的食物.。除乳类外,可用蛋、鱼、肝、瘦肉等,热能不够时可在食物中加少许植物油,此外应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整体原则)。
(1)轻度营养不良:热卡从80~100kca1(334.72~418.4kJ)/(kg•d)、蛋白质3g/(kg•d)开始,逐渐增至热卡150~470kcal(627.6~711.28kJ)/(kg•d)、蛋白质3.5~4.5g/(kg•d),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至热卡100~120kca1(418.4~502.08kJ)/(kg •d)、蛋白质 3.0g/(kg•d)。
(2)中度营养不良:热卡从60~80kcal(251.04~334.72kJ)/(kg•d),蛋白质2g/(kg •d),脂肪1g/(kg•d)开始,逐渐增加,约1周后增至热量12Okcal(502.08kJ)/(kg•d),蛋白质 3g/(kg•d),脂肪1.8g/(kg•d),以后按轻度营养不良同样步骤调整。
(3)重度营养不良:热卡从40~60kcal(167.36~251.04kJ)/(kg•d)、蛋白质1.5~2g/(kg•d)、脂肪1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按中度营养不良同样步骤调整。
4.促进消化 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A、B、C,锌、铁等),血锌降低者口服1%硫酸锌糖浆,从0.5ml/(kg•d)开始,逐渐增至2ml (kg•d),补充锌剂摄入可促进食欲、改善代谢。必要时可肌注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每次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增进食欲(促进合成哦!)。对进食极少或拒绝进食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2~3U/次,每日 1~2次,在注射前需先服20~30g葡萄糖或静注25%葡萄糖40~60ml以防发生低血糖,每 1~2周为一疗程。
5.中医治疗 针灸、推拿、抚触、捏脊等疗法可起一定促进食欲作用。中药可服用参芩白术散等健脾补气药以帮助消化,促进吸收。
6.其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他治疗 病情严重者、伴有明显低蛋白血症或严重贫血者,可考虑成分输血或输注白蛋白。同时可给予要素饮食或进行静脉高营养,酌情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静脉滴注。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小儿均值的20%以上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婴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数值和年龄段掌握!)。
(一)病因 有遗传因素、营养过度、活动过少、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1.患儿食欲旺盛且喜食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2.肥胖体型但全身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腹部、肩部、面颊部、乳房等处尤为明显,因脂肪过多致腹部、臀部、大腿皮肤出现白色或紫色纹。男孩因大腿会阴部脂肪堆积过多,阴茎埋入 会阴部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或因乳房部脂肪丰厚而误诊为乳房发育。
3.明显肥胖儿童常有疲劳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
4.过度肥胖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护士儿科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少,出现低氧血症、气急、发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
5.由于怕被人讥笑而不愿与其他小儿交往,故常有心理障碍(如自卑、孤独、胆怯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有关辅助检查,单纯性肥胖症诊断不难。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均值的10%~19%为超重,体重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体重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体重超过50%为重度肥胖。体质指数(BMI):是评价肥胖的另一种指标,指单位面积的体重,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I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可诊断肥胖症。辅助检查项目有:①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者可有β脂蛋白增高;②可有糖耐量曲线异常,高胰岛素血症;③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的峰值也较正常小儿为低;④肝脏超声波检查常有脂肪肝(分度和辅助检查)。
2.鉴别诊断
(1)伴肥胖的遗传性疾病:①Prader-Willi综合征:呈周围型肥胖体态。身材矮小、智能低下、手脚小、肌张力低、外生殖器发育不良;②Laurenc-Moon-Biedl综合征:周围型肥胖、智能 轻度低下、视网膜色素沉着、多指(趾)、性功能低下;③Alstrom综合征:中央型肥胖、视网膜色 素变性、失明、神经性耳聋、糖尿病。
(2)伴肥胖的内分泌疾病:①肥胖生殖无能症(Frohlic syndrome):本症继发于下丘脑和垂体病变,其体脂主要分布在颈、颏下、乳房、下肢、会阴及臀部,手指、足趾显得纤细,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延迟或不出现;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虽有皮脂增多的表现,但均各有其特点,不难鉴别。
(四)治疗
1.控制饮食 限制热卡,推荐高蛋白质、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食谱,鼓励多吃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尽量避免含热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奶油、糖果等。应该养成少吃多餐,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2.增加运动 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原则。
3.心理治疗鼓励孩子自觉地控制食量,树立信心,坚持运动锻炼。
(五)预防
1.加强宣教 纠正越肥胖越健康的错误观念。在怀孕后期母亲应该开始预防,要适当控制饮食,防止胎儿体重增加过度。
2.强调母乳喂养减少添加高糖、高脂肪的辅食,饮食量要适度。6~8个月的婴儿若已有肥胖,应限制奶量,减少精制米面食品,以控制摄入过多的能量。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偏爱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等**活动。
4.定期进行体重监测,及早发现肥胖倾向。(治疗与预防简单了解)
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
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
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新生儿由于肠道发育还没完全,而且臀部皮肤细嫩,因此经常会有便秘、腹泻、尿布疹、红臀等等的问题,下面我为你分享的是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欢迎参考。
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1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汇总: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最低峰出现在生后3-4天;
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时婴儿期和青春期;
学龄期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智力发育更为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事指个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的年龄是12谁;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乳牙出齐的时间是2.5岁;
小儿开始出现恒牙的'时间是6岁;
小儿头围和胸围大致相等的月龄是12个月;
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1-1.5岁;
听觉发育完善的年龄是4岁;
训练小儿定时小便的习惯开始的时间宜为3个月;
小儿最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阶段是幼儿期;
婴儿输液常选择头皮静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一小时内体重低于2500g者;
早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
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
新生儿正常的呼吸频率是40-45次/分;
新生儿科护理知识大全2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大便: 新生儿大便里面,隐藏了很多宝宝身体里的小秘密。爸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便便的性状、排便次数等,去了解宝宝消化状态和适时调整孩子饮食。爸妈对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数要心中有数,留意便便的颜色有没有异常,有没有特殊气味等。
婴儿尿布疹: 尿布疹是发生在裹尿布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继续发展则出现渗出液,表皮脱落,浅表的溃疡,不及时治疗则发展为较深的溃疡,甚至褥疮。
臀部护理: 宝宝肌肤娇嫩,特别是臀部经常被尿布包裹着,容易引起尿布疹。保护及护理宝宝的臀部肌肤,成了新手爸妈的一项必修课。护理宝宝臀部,最重要是勤换尿布,让宝宝臀部保持干爽。
脐带护理: 宝宝脐带切断后,脐带残端会逐渐干枯变细而成为黑色。通常在出生后3—7天内,脐带残端会逐步脱落。脐带结扎剪断部位容易感染,同时脐带可直达宝宝的体内血管,因此在断脐后,对脐带残端的护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