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珍爱生命)
本文目录一览:
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其包括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大学生从小就会产生影响,并且越来越深,直到其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减弱。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平日里也很少交流,总是做各自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从小就可能形成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在心理存在交流障碍等。而若是在一个时常出现争吵的矛盾家庭,大学生从小就受到不和睦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长大后也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导致其在大学中也表现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4、家庭经济的影响
家庭经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相互攀比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攀比中处于弱势,受到讥讽或是嘲笑,就有可能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家庭中,甚至是父母身上,认为是父母的不中用才导致自己在别人面前丢脸等等。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5、父母期望和观念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中最主要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在大学生阶段,父母的期望和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首先是期望,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从小便是班级中的优生,因此父母从小便有较高的期望。但是进入大学后学生整体水平都一样了,这样大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不如以前的学习表现,这就和父母之间的高期望产生了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是观念,父母和大学生的成长时代不一样的,受到的理念熏陶也不同,因此不少父母往往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这就导致和学生自身的观念形成冲突,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比如在交女朋友、勤工俭学等问题上,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二、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建议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压力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这一问题与中国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想要在短时间内转变是不现实的。从家庭源头着手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现实,那么就需要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对来自于家庭的各种压力因素形成正确认识,避免将自己桎梏在心理压力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条件,家庭条件就包括了家庭结构、经济情况等,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家庭条件,明确这些条件不论是好还是坏,都是父母在自己的意愿和努力下所得到的,其和大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不需要将家庭中的好与坏带入到自己身上。其次,要正确认识父母的期望和观念。与父母之间的认知冲突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需要引导大学生对父母的期望和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即父母的期望不论高还是低,观念不论对还是错,都是出于对自身的关心,出发点是正确的,因此不能质疑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同时,矛盾既然存在,就需要解决。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就某些问题作出协商,达成一致,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
2、组织心理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承压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受金钱诱惑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强化,以便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弱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大学生抗挫折压力差的问题,可以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体验挫折和失败,通过不断的失败和挫折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过独木桥”的活动,设置一个独木桥让学生进行过桥活动,并在其中设置一些困难障碍阻拦学生,为学生创造失败体验。再比如针对大学生容易受金钱诱惑的问题(如女大学生裸贷、取卵购手机),教师可以借鉴“变形计”的形式,让大学生到贫困山区进行支教活动,或是开展送温暖活动。通过贫困山区的实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对金钱的过分追求是错误的,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况不容忽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认识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直接影响,了解家庭结构、经济情况、父母期望等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压力,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压力和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实践活动等方式,逐步弱化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
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建议母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母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其包括母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母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我,否定自我。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具有塑造自我与人格的重要力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探索家庭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抽取了10所高校的932位大学生,对其原生家庭的信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每个家庭的父亲、母亲及子女同时参与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原生家庭中家庭背景、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婚姻冲突子女知觉的中介效应,并最终构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综合作用模型,阐明了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作用路径,最后,在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综合作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了家庭治疗取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验证了其立即性与追踪性效果。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5个研究分析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一着重考察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类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作为家庭背景的变量,以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作为反映心理适应的指标,分别考察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前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总体上较好,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幸福感、自尊和较低水平的心理症状。(2)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所在地为地级城市的大学生其心理品质发展得更为积极,对自我评价更高,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不佳。(3)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对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下家庭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在心理幸福感与自尊上就越是有优势,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与高中的大学生心理症状最少。父亲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存在不同,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未显示出优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较佳。(4)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其中母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更为广泛。就心理幸福感、自尊而言,父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就越有优势,就心理症状而言,父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的大学生心理症状最少。此外,母亲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大学生会更多的出现躯体化、强迫、敌对、偏执等症状。研究二关注夫妻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婚姻满意度问卷、婚姻调适问卷、婚姻健康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各婚姻关系变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父母婚姻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男大学生父母的婚姻调适得分更高、母亲的婚姻满意度更高;非独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父母婚姻互动水平更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大学生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婚姻调适得分更高。(2)父亲与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对子女的心理适应影响较大,对子女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均有显著预测作用。(3)多群组路径分析发现,父母婚姻关系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作用路径。在男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城市群体、高家庭经济地位群体中,父亲与母亲婚姻满意度的预测路径显著,在女生群体、非独生子女群体、农村群体、中低家庭经济地位群体中,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更广泛,父母婚姻调适对子女心理适应的预测路径也显著。研究三重点考察亲子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以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亲子关系的指标,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了不同教养方式与教养类型下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男大学生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情感温暖与母亲干涉保护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与不良教养方式的得分均高于农村来源的大学生,表现为高反应高要求的权威型教养类型。(2)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的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具体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益,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则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此外,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影响较大。(3)大学生父母的教养类型可以分别分为情感温暖型、过度管束型、冷漠拒绝型,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宽松型与专制型相对应。其中,情感温暖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最积极,冷漠拒绝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最消极。(4)家庭教养类型可以分成:慈父慈母、严父慈母、慈父严母、严父严母四个类型。其中,慈父慈母组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最佳,严父严母组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最差。与慈父严母组相比,严父慈母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优势,这说明了母亲教养行为在家庭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四着力于中介效应的探讨,以婚姻冲突子女知觉为中介变量,分析了个体知觉因素在原生家庭影响效应中的中介效应,构建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综合作用模型,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修订后的大学生版婚姻冲突子女知觉问卷含有冲突认知与涉己程度两个分量表,其中冲突认知分量表由冲突特征、威胁感知、冲突稳定性、三角关系四个因子构成;涉己程度分量表由自我归因和殃及自我两个因子构成。修订后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用于大学生群体对父母婚姻冲突感知的测量。(2)父母婚姻关系与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呈正相关,与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惩罚严厉、否认拒绝)呈负相关。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呈正相关,积极教养方式与婚姻冲突子女知觉呈负相关。(3)父母婚姻关系通过教养方式、婚姻冲突子女知觉两个中介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产生影响;婚姻冲突子女知觉还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心理症状、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五设计了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目的在于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有效方法。8次团体训练后对团体辅导的立即性效果进行了检验,而后在团体辅导结束5周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了追踪测量,检验了团体辅导的持续性效果。结果发现:经过8周的团体辅导,实验组成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与自尊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心理症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成员在没有接受干预的条件下,其心理幸福感、自尊及心理症状得分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追踪性测量发现,实验组小组成员在自尊总分、心理幸福感总分以及自主性、个人成长、与他人积极关系、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几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前测相比差异仍然显著,说明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