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一 > 正文

分类一

包含长川体育场的词条

hacker2022-08-04 03:00:31分类一95
本文目录一览:1、长川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2、

本文目录一览:

长川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长川商标总申请量39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28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1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长川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春晚的诗意简短?

春晚这首诗和诗意,如下:1.原文: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2.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的邮编?

兰州市永登县邮编,兰州市永登县邮政编码 邮编地名730300城关镇体育场路 武胜驿镇旅丰村 中堡镇汪家湾村 城关镇百灵观村 柳树乡孙家井村 城关镇高家湾村 中堡镇鲁家庄村 中堡镇何家营村 中堡镇五里墩村 中堡镇大营湾村 柳树乡红砂川村 中堡镇罗城滩村 城关镇东坪新村 武胜驿镇五段村 武胜驿镇大利村 中堡镇塘土湾村 中堡镇刑家湾村 武胜驿镇长丰村 城关镇解放街 城关镇合作街 城关镇西坪村 柳树乡清水村 城关镇胜利街 柳树乡教场村 城关镇永尧路 城关镇和平街 城关镇友好街 城关镇新民街 城关镇民乐街 城关镇五渠村 中堡镇中堡村 城关镇青年街 城关镇民主街 城关镇卫生巷 城关镇西林巷 城关镇人民街 城关镇建军街 城关镇团结街 城关镇旧市场 城关镇中华街 730301中堡镇清水河村 730302龙泉寺镇水槽沟村 龙泉寺镇长涝池村 龙泉寺镇杨家营村 龙泉寺镇官路沟村 龙泉寺镇土门川村 龙泉寺镇胡家湾村 龙泉寺镇费家营村 龙泉寺镇童家窑村 龙泉寺镇大涝池村 龙泉寺镇碱柴井村 龙泉寺镇河西村 龙泉寺镇深沟村 红城镇徐家磨村 红城镇华家山村 龙泉寺镇龙泉村 龙泉寺镇花园村 龙泉寺镇福山村 龙泉寺镇瑞芝村 红城镇玉山村 红城镇宁朔村 红城镇进化村 红城镇野泉村 红城镇凤山村 红城镇下河村 红城镇永安村 龙泉寺镇 红城镇 730303大同镇王家坪村 大同镇泉水沟村 柳树乡康家井村 大同镇郭家墩村 大同镇贾家场村 大同镇跌马沟村 大同镇保家湾村 柳树乡韩家井村 大同镇南同村 大同镇新农村 大同镇安山村 大同镇北同村 大同镇高岑村 大同镇长川村 大同镇青寺村 大同镇 730304苦水镇上新沟村 苦水镇周家庄村 苦水镇十里铺村 苦水镇转轮寺村 苦水镇大沙坪村 苦水镇新屯川村 苦水镇苦水街村 苦水镇胡家坝村 苦水镇下新沟村 苦水镇沙湾村 苦水镇寺滩村 苦水镇大路村 苦水镇 730306柳树乡李家湾村 城关镇满城村 柳树乡山岑村 柳树乡黑城村 柳树乡复兴村 柳树乡柳树村 柳树乡涧沟村 柳树乡牌路村 柳树乡营儿村 730311秦川镇上华家井村 秦川镇五道岘村 秦川镇尹家庄村 上川镇达家梁村 上川镇砂梁墩村 秦川镇西小川村 上川镇红井槽村 秦川镇石门沟村 上川镇下古山村 秦川镇保家窑村 秦川镇小横路村 秦川镇薛家铺村 上川镇上古山村 上川镇甘露池村 上川镇涝池滩村 上川镇黄茨滩村 秦川镇六墩村 上川镇四泉村 秦川镇独山村 秦川镇振兴村 秦川镇西昌村 上川镇祁连村 秦川镇榆川村 秦川镇秦昌村 秦川镇新园村 上川镇五联村 秦川镇回川村 上川镇古联村 上川镇东昌村 秦川镇炮台村 秦川镇源太村 上川镇天山村 秦川镇建新村 秦川镇新昌村 上川镇苗联村 秦川镇龙西村 秦川镇边墙村 秦川镇胜利村 上川镇 秦川镇 730314中川镇陈家梁村 中川镇史喇口村 中川镇何家梁村 中川镇陈家井村 中川镇芦井水村 中川镇周家梁村 中川镇宗家梁村 中川镇廖家槽村 中川镇赖家坡村 中川镇方家坡村 中川镇尖山庙村 中川镇倒水塘村 中川镇华家井村 中川镇坪岘村 中川镇红玉村 中川镇西槽村 中川镇兔墩村 中川镇北坪村 中川镇元山村 中川镇 730315树屏镇哈家嘴村 树屏镇刘家湾村 树屏镇上滩村 树屏镇东沟村 树屏镇毛茨村 树屏镇崖头村 树屏镇杏花村 树屏镇树屏村 树屏镇 730317武胜驿镇武胜驿村 武胜驿镇火家台村 武胜驿镇烧炭沟村 武胜驿镇缸子沟村 武胜驿镇富强堡村 武胜驿镇霍家湾村 武胜驿镇石家滩村 武胜驿镇石门岘村 武胜驿镇聂家湾村 武胜驿镇道顺村 武胜驿镇金嘴村 武胜驿镇黑林村 武胜驿镇兑角村 武胜驿镇奖俊阜 武胜驿镇新民村 武胜驿镇向阳村 武胜驿镇马荒村 武胜驿镇三庄村 武胜驿镇兰草村 730323坪城乡白土嘴村 坪城乡高家湾村 坪城乡英鸽嘴村 坪城乡火石洞村 坪城乡井儿沟村 坪城乡长山河村 坪城乡歇地沟村 坪城乡坪城村 坪城乡三岔村 坪城乡中塘村 坪城乡横沟村 坪城乡小砂村 坪城乡满塘村 坪城乡 730324民乐乡南沟村 民乐乡普贯村 民乐乡淀龙村 民乐乡下川村 民乐乡西川村 民乐乡玉泉村 民乐乡小有村 民乐乡黑龙村 民乐乡井滩村 民乐乡宽沟村 民乐乡安仁村 民乐乡红岭村 民乐乡大湾村 民乐乡铁丰村 民乐乡先锋村 民乐乡清泉村 民乐乡卜洞村 民乐乡细沟村 民乐乡柏杨村 民乐乡中川村 民乐乡八岭村 民乐乡漫水村 民乐乡前庄村 民乐乡 730326通远乡团庄村 通远乡临坪村 通远乡张坪村 通远乡边岭村 通远乡青岭村 通远乡上坪村 通远乡牌楼村 通远乡涝池村 通远乡晓林村 通远乡捷岭村 通远乡 730331七山乡苏家峡村 七山乡前山村 七山乡雄湾村 七山乡官川村 七山乡庞沟村 七山乡岢岱村 七山乡鱼盆村 七山乡长沟村 七山乡地沟村 七山乡 730332河桥镇马莲滩村 河桥镇蒋家坪村 河桥镇乐山村 河桥镇南关村 河桥镇七里村 河桥镇主卜村 河桥镇马军村 河桥镇敖塔村 河桥镇河桥村 河桥镇四渠村 河桥镇团结村 河桥镇 730333连城镇明家庄村 连城镇浪排村 连城镇永和村 连城镇牛站村 连城镇丰乐村 连城镇连城村 730334连城镇东河沿村 连城镇淌沟村

壕股塔的 门是什么门

◆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祃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民国时,凡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 二月初二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称土地诞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谓之‘撑腰’。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

◆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依次为稻等作物生日。(见本篇农业习俗部分)

◆ 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节、55米长。

◆ 三月三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是日竞往小武当进香”。桐乡、平湖乡间妇女头戴荠菜花,谓入夏头不晕。晚食螺蛳谓“挑青”。嘉兴人在门上挂野菜花,裹以红纸,称为“野菜花开结牡丹”,以图吉利。妇女、儿童于是日头插荠菜花。民国时期,是日嘉兴有迎水会习俗,在参加水会的船上扮演各种戏文,从南堰出发至北门结束。

旧时桐乡濮院三月初三举行“珠宝会”,约始于明朝后期,初称神会,民间称之为珠宝会。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万历三十八年,濮院镇神会,结缀罗绮,攒簇珠翠,为台阁数十座,阁上率用民间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备极巧丽,迎于市中。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至清初,神会改称佑圣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民国时已停止。

◆ 清明

古代清明为与春节相似的大节日,俗谚云:“清明大似年。”因其时春光明媚,又在农事蚕事繁忙前夕,所以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均于其时举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并借机踏青。建国后,各地清明扫墓习俗不变,并有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先烈的新风俗。近年,人们多于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 立夏

旧俗相传立夏为“酒仙生日”,人家饮酒者多。亦有秤人的习俗,谓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国时期,是日吃“麦芽扬饼”。立夏前后,市上亦有麦芽搨饼出售,称为立夏搨饼。旧时立夏还兴吃樱桃、海螺蛳等。是日儿童各凑柴米,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谓“烧野米饭”。劳动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农谚曰:“跨出丝车,踏进水田”。意指即将开始插秧。烧野米饭、秤人等习俗,建国后仍多见于农村。

◆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旧时郊区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端午节吃棕子、酱鸭广泛流行,至今不变。

◆ 分龙日

旧俗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嘉兴“水龙会”集中在南湖举行。此俗延续至50年代。

◆ 烧“汰脚香”、“赛花船”

旧时嘉兴新丰及平湖县一带农村,插秧完毕,农民都上寺庙烧香称“汰脚香”,有的地方举行“赛花船”。据记载,“赛花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船上竖宝伞,挂彩旗,参赛的船均是小巧玲珑,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赛舶船”。近时此俗消失。 ◆ 献灶日

旧俗六月初四为“献灶日”,祭祀灶君菩萨。

◆ 荷花生日

旧俗嘉兴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嫘祖)生日,盛行于清乾隆及民国时期,是日市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农民去烟雨楼侧雷祖殿(嫘祖殿)进香。此日南湖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渡载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以纸扎灯,下系木片,中燃红烛,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兴。

◆ 长工生日

嘉兴风桥乡一带旧俗称七月初一为“长工生日”,是日镇上市况热闹。

◆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旧俗是日晚,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捣凤仙花染指甲。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日演戏,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

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是日南湖盛会再度出现,不亚于六月二十四夜。

◆ 七月半

俗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民国时期,城隍庙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焚化纸锭,名“寄库”。前一夜,乡村妇女纷纷汇集城隍庙,席地而坐,烧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间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馄饨代替团子。桐乡县东南部与海宁市西北部农村,七月半吃馄饨。建国后,“伴城隍:等活动废止,但民间祭祖、吃馄饨等习俗仍延续。

◆“地藏王”诞辰

旧俗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此夜点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灯形,内置油膏、香屑之类,大街小巷遍地皆是,点燃后形同白昼。民间一说“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说“烧九四香”,是为元末的张士诚烧香。张原为农民起义领袖,在苏州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所灭。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烧香称“九四香”,后讹为“救世香”,甚至称为“狗屎香”。旧时,此日人家抱婴儿到庙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于是日都穿新鞋。此风俗久废。

◆ 烧八寺香

民国时期,八月初八嘉兴大批农民(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进城烧“八寺香”。八寺者:楞严寺、精严寺、祥符寺、天宁寺、报忠寺、金明寺、东塔寺、茶禅寺。另有加烧“四塔香”的,四塔指:东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国后废。

◆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又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女郎于是夜种罂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怕解罗衣种罂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种植的罂粟供观赏。此俗久废。

◆ 观湖节

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旧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国时期本地人延续清代旧俗去郊区胥山、城内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区新丰乡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脉,“广寻数丈”,附近群众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于是日在寄园举行“同期”,拍曲赏菊。桐乡濮院重阳兴吃赤豆糯米饭,称“增智饭”。建国后,有关重阳诸习俗渐淡。80年代后,定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 十月朝

旧俗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民国时期,农民进城至纸扎店购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国后此俗已废。

◆ 冬至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殖焚烧废棺。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人家在冬至前后腌鱼肉,准备过年,称“年鱼”、“年肉”,又腌制青菜、雪里蕻,为入冬蔬菜之备,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是日,上坟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择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 腊八

旧俗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以果枣等物煮粥,名“腊八粥”,近时,尚有少数人家保持此习俗,精严寺等寺庙亦煮粥供信徒。

◆ 送灶日

旧俗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称“送灶日”,有打扫室中灰尘之俗。民国时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馅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会言人家过失,用馅糖等物糊其口,俗称“醉司命”,用麻秸、芦席等做成“轿子”,取出灶君像塞轿内焚烧。此俗建国后城内渐废,农村仍存在,唯仪式已简化。

嘉兴旧俗此夜还吃赤豆糯米饭、小汤团、饴糖做的元宝、炒毛豆等。

送灶过后为“谢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择一天夜晚举行,供品丰盛,具桌围、点红烛、线香。供品上插红纸剪的花鸟人物和如意,称为“年花”。用糯米粉制成成套大小元宝。还用红线悬挂活鲤鱼。

◆ 农历除夕

是日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旧时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塌棵”与“脱苦”谐音。嘉兴吃年夜饭,花生称“长生不老”,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均取其吉利之意。饭不能吃尽,以示年年有余,饭吃毕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剩饭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鱼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计手执灯笼,奔走催收欠帐。债户则躲避逃债,旧习过半夜后欠债就可延期归还。理发店、浴室一直营业至半夜。守岁;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

嘉兴有哪些风俗?

◇嘉兴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祃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民国时,凡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 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 “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二月初二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称土地诞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谓之‘撑腰’。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依次为稻等作物生日。(见本篇农业习俗部分)

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节、55米长。

三月三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是日竞往小武当进香”。桐乡、平湖乡间妇女头戴荠菜花,谓入夏头不晕。晚食螺蛳谓“挑青”。嘉兴人在门上挂野菜花,裹以红纸,称为“野菜花开结牡丹”,以图吉利。妇女、儿童于是日头插荠菜花。民国时期,是日嘉兴有迎水会习俗,在参加水会的船上扮演各种戏文,从南堰出发至北门结束。

旧时桐乡濮院三月初三举行“珠宝会”,约始于明朝后期,初称神会,民间称之为珠宝会。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万历三十八年,濮院镇神会,结缀罗绮,攒簇珠翠,为台阁数十座,阁上率用民间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备极巧丽,迎于市中。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至清初,神会改称佑圣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民国时已停止。

清明

古代清明为与春节相似的大节日,俗谚云:“清明大似年。”因其时春光明媚,又在农事蚕事繁忙前夕,所以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均于其时举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并借机踏青。建国后,各地清明扫墓习俗不变,并有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先烈的新风俗。近年,人们多于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立夏

旧俗相传立夏为“酒仙生日”,人家饮酒者多。亦有秤人的习俗,谓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国时期,是日吃“麦芽扬饼”。立夏前后,市上亦有麦芽搨饼出售,称为立夏搨饼。旧时立夏还兴吃樱桃、海螺蛳等。是日儿童各凑柴米,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谓“烧野米饭”。劳动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农谚曰:“跨出丝车,踏进水田”。意指即将开始插秧。烧野米饭、秤人等习俗,建国后仍多见于农村。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重午”。是日斗草、吃粽子、饮雄黄酒、吃咸鸭蛋,又有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之俗。挂菖蒲、大蒜、艾叶;燃熏苍术、白芷,有消毒、驱虫的用意。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佩挂香囊,妇女头上插黄茧剪成的小老虎,门上贴道士所送的黄纸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悬钟旭画像,都为驱邪祛病之征。旧时郊区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黄、雄黄等物驱虫),在大门上贴“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字幅。又将蒜头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称烧蒜头,此俗至今仍存。端午节吃棕子、酱鸭广泛流行,至今不变。

分龙日

旧俗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嘉兴“水龙会”集中在南湖举行。此俗延续至50年代。

烧“汰脚香”、“赛花船”

旧时嘉兴新丰及平湖县一带农村,插秧完毕,农民都上寺庙烧香称“汰脚香”,有的地方举行“赛花船”。据记载,“赛花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船上竖宝伞,挂彩旗,参赛的船均是小巧玲珑,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赛舶船”。近时此俗消失。

献灶日

旧俗六月初四为“献灶日”,祭祀灶君菩萨。

荷花生日

旧俗嘉兴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嫘祖)生日,盛行于清乾隆及民国时期,是日市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农民去烟雨楼侧雷祖殿(嫘祖殿)进香。此日南湖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渡载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以纸扎灯,下系木片,中燃红烛,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兴。

长工生日

嘉兴风桥乡一带旧俗称七月初一为“长工生日”,是日镇上市况热闹。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旧俗是日晚,妇女在月下穿针乞巧。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捣凤仙花染指甲。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七夕习俗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日演戏,一般都点演《牛郎织女》。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

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是日南湖盛会再度出现,不亚于六月二十四夜。

七月半

俗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有“探亡人”、“烧阴香”等活动。民国时期,城隍庙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焚化纸锭,名“寄库”。前一夜,乡村妇女纷纷汇集城隍庙,席地而坐,烧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间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馄饨代替团子。桐乡县东南部与海宁市西北部农村,七月半吃馄饨。建国后,“伴城隍:等活动废止,但民间祭祖、吃馄饨等习俗仍延续。

“地藏王”诞辰

旧俗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此夜点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灯形,内置油膏、香屑之类,大街小巷遍地皆是,点燃后形同白昼。民间一说“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说“烧九四香”,是为元末的张士诚烧香。张原为农民起义领袖,在苏州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所灭。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烧香称“九四香”,后讹为“救世香”,甚至称为“狗屎香”。旧时,此日人家抱婴儿到庙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于是日都穿新鞋。此风俗久废。

烧八寺香

民国时期,八月初八嘉兴大批农民(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进城烧“八寺香”。八寺者:楞严寺、精严寺、祥符寺、天宁寺、报忠寺、金明寺、东塔寺、茶禅寺。另有加烧“四塔香”的,四塔指:东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国后废。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全国同俗。嘉兴独特者,中秋夜有载酒游南湖之举。又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女郎于是夜种罂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诗记述:“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怕解罗衣种罂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种植的罂粟供观赏。此俗久废。

观湖节

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称“重阳糕”。旧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国时期本地人延续清代旧俗去郊区胥山、城内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区新丰乡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脉,“广寻数丈”,附近群众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于是日在寄园举行“同期”,拍曲赏菊。桐乡濮院重阳兴吃赤豆糯米饭,称“增智饭”。建国后,有关重阳诸习俗渐淡。80年代后,定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十月朝

旧俗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民国时期,农民进城至纸扎店购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国后此俗已废。

冬至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殖焚烧废棺。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人家在冬至前后腌鱼肉,准备过年,称“年鱼”、“年肉”,又腌制青菜、雪里蕻,为入冬蔬菜之备,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是日,上坟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择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腊八

旧俗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以果枣等物煮粥,名“腊八粥”,近时,尚有少数人家保持此习俗,精严寺等寺庙亦煮粥供信徒。

送灶日

旧俗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称“送灶日”,有打扫室中灰尘之俗。民国时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馅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会言人家过失,用馅糖等物糊其口,俗称“醉司命”,用麻秸、芦席等做成“轿子”,取出灶君像塞轿内焚烧。此俗建国后城内渐废,农村仍存在,唯仪式已简化。

嘉兴旧俗此夜还吃赤豆糯米饭、小汤团、饴糖做的元宝、炒毛豆等。

送灶过后为“谢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择一天夜晚举行,供品丰盛,具桌围、点红烛、线香。供品上插红纸剪的花鸟人物和如意,称为“年花”。用糯米粉制成成套大小元宝。还用红线悬挂活鲤鱼。

农历除夕

是日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守岁。旧时嘉善农村,年夜饭有吃“塌棵菜”习俗。“塌棵”与“脱苦”谐音。嘉兴吃年夜饭,花生称“长生不老”,黄豆芽称“如意菜”,酱蛋称“元宝”,均取其吉利之意。饭不能吃尽,以示年年有余,饭吃毕不可说“吃完”,要说“吃好”等。剩饭盛在新饭箩,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鱼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计手执灯笼,奔走催收欠帐。债户则躲避逃债,旧习过半夜后欠债就可延期归还。理发店、浴室一直营业至半夜。守岁;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于枕下,有的在枕下还放荸荠、桔子、花生等果物。

解放以来节日活动

解放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化,许多旧俗被淘汰,一些有价值的节日风俗被保存下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总的特点是形式从简,迷信内容淡化或被破除。解放后,党领导树新风、破旧俗,新的节日习俗在形成中。国家以法令规定了国定节日,元旦、春节和国庆日都放假庆祝,人们利用节日娱乐、休息、旅游、家庭欢聚或探亲访友。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和教师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和妇女、教师、儿童的关怀,每逢节日都进行有意义的庆祝活动。植树节,绿化植树成为群众性活动。近些年,在许多传统节日趋于简化的同时,春节则有越来越隆重之势,操办年货、吃年夜饭愈加讲究,放爆竹、放烟花,倾城震动,日夜连绵,特别是各种礼花,五彩缤纷,齐放时,布满城市上空,有的人家花费数百元,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影响安全和卫生,火警、伤人事件频频发生。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后,齐集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已成为80年代以来的惯例。近年又时兴全家去饭店吃年夜饭或包租卡拉OK演唱。有些青年对过外国节日感兴趣,虽不是基督徒,在圣诞节也纷纷往基督教堂看圣诞典礼,教堂内人满为患。80年代以来,在圣诞节,新年,特别是青年人中,流行亲友之间致寄贺卡,成为多年不衰的时尚,贺卡多数购自商店,有的自行制作,卡上书写美好的祝词,付邮投寄,十二月下旬邮筒常为之塞。贺卡考究的有声响或立体画,价格不菲。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只影玖橘(2022-08-04 03:46:00)回复取消回复

    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已成为80年代以来的惯例。近年又时兴全家去饭店吃年夜饭或包租卡拉OK演唱。有些青年对过外国节日感兴趣,虽不是基督徒,在圣诞节也纷纷往基督教堂看圣诞典礼,教堂内人满为患。80年代以来,在圣诞节,新年,特别是青年人中,流行亲友之间致寄贺卡,成

  • 怎忘沐白(2022-08-04 13:28:23)回复取消回复

    室中灰尘之俗。民国时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馅团子或麦芽馅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会言人家过失,用馅糖等物糊其口,俗称“醉司命”,用麻秸、芦席等做成“轿子”,取出灶君像塞轿内焚烧。此俗建国后城内渐

  • 竹祭笙沉(2022-08-04 13:37:21)回复取消回复

    旧俗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民国时期,农民进城至纸扎店购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国后此俗已废。冬至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

  • 北槐辞慾(2022-08-04 13:31:32)回复取消回复

    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 “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

  • 听弧西奺(2022-08-04 14:21:50)回复取消回复

    王家坪村 大同镇泉水沟村 柳树乡康家井村 大同镇郭家墩村 大同镇贾家场村 大同镇跌马沟村 大同镇保家湾村 柳树乡韩家井村 大同镇南同村 大同镇新农村 大同镇安山村 大同镇北同村 大同镇高岑村 大同镇长川村 大同镇青寺村 大同镇 730304苦水镇上新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