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一 > 正文

分类一

亚洲3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亚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意义)

hacker2022-07-18 08:04:49分类一69
本文目录一览:1、关于亚洲各地理要素间因果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分布B.南北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亚洲各地理要素间因果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分布B.南北

A、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故A正确;

B、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故B正确;

C、各地自然环境差异,造成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不正确;

D、季风气候显著使得亚洲东部、南部水旱灾害频发,故D正确.

故选:C.

亚洲大陆地形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因素

(Asian climate)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亚洲复杂的气候。

基本特征 亚洲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气候典型,气候带俱全和气候类型复杂等突出特征。

大陆性气候强烈 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差高达101℃。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 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我国高校和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仅在亚洲列出了季风气候这一类型。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亚洲大陆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同时,亚洲拥有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亚洲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是最齐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亚洲相比,其他洲均逊色得多。

形成因素 亚洲主要气候特征的形成,是由其地理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结构诸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 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庞大地域是亚洲气候特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域所跨经、纬度之广,不仅是气候带全、气候类型复杂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导致了气候强烈的大陆性特点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巨大面积、完整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内陆,使大陆性、干燥气候范围扩大,加剧了大陆性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陆面与广阔洋面的巨大热力差异,进而导致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纬地区西接欧洲,远离大西洋,因此缺乏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本身的状况,因为其他因子的影响都是通过大气环流活动而起作用的。亚洲的大气环流位置处在从极地到赤道的所有气压带和相应的大气活动中心及完整的北半球行星风系中。对亚洲气候起主要作用的有4个大气活动中心:即冬季大陆上的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全年存在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非常发育,西伯利亚高压几乎控制了全部亚洲大陆,成为大陆反气旋的中心和秉性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其控制下形成的冬季风势力强盛,由陆地吹向海洋,加之冰洋气团南侵,致使寒潮频繁南下,多寒冷干燥晴朗天气。阿留申低压则成为西来气流的总汇,因其与西伯利亚高压间巨大的气压梯度,使东亚的冬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夏季,大陆高压崩溃,印度低压形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由海洋吹向大陆,热带辐合带和极锋给陆地带来丰沛雨水,天气暖热湿润,多阴雨天气。冬、夏秉性迥异气团的不同影响,导致气温巨大的年较差和季风气候的形成。使亚洲大陆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特点。

地形结构 亚洲中高周低的地形结构一方面加剧了气候类型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陆性气候和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部的高大山原和纵横分布的庞大山带,使气候类型更趋复杂化,山地高原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垂直气候带。同时,中部青藏、帕米尔高原,由于其巨大高度,使其冬为冷源,夏为热源,加强了冬、夏季风的势力,季风更加活跃强盛。高原对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作用,因为由于高原对西风急流的分支作用,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急流,控制着南亚西南季风的进退,只有当南支急流北跳后,西南季风才能迅速地推进到整个印度半岛。所以南亚西南季风有突发性的特点。中部被边缘山地围绕的盆地、高原,都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扩大了大陆性气候的范围,加剧了大陆性气候的强度。

洋流 对亚洲气候影响较大的洋流有二支,一支是黑潮暖流,另一支是季风漂流。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一方面使其流经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气温升高,另一方面,使途经其上的太平洋气团增温增湿,加强了东亚夏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从而突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印度洋的季风漂流对南亚和中南半岛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影响。夏季,印度洋北岸的季风洋流对南亚等地气候的影响和作用与黑潮暖流所起作用基本相同。

气候类型区 亚洲的气候类型十分复杂,中学地理课本共划分出9个气候类型区,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和地形组合区的划分一样,气候类型区可以包含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每一气候类型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型。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各洲的同类型区具有共性特征(见热带雨林气候等),同时,在分布区范围、气候要素具体特点等方面又有特殊性。如亚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与南美洲和非洲同类型区的气候相比,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特色,年均温25~27℃,年较差更小,普遍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3℃;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的半干旱区,这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类型区是没有的。亚洲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区,与北美洲和欧洲的同类型区相比,都表现出强烈的大陆性。

亚洲的地理环境如何?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从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在数

理位置方面,亚洲的北部接近北极,其大陆上最北点是太梅尔半岛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纬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过北纬80

°;亚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陆上的最南点是马来半岛上的皮艾角(北纬

1°17′),至于亚洲最南的罗地岛则更超逾赤道而达南纬11°03′。这样,

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90°,因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从赤道带

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

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为辽阔,其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经169°40′),最西点为小亚细亚的巴巴角(东经26°03′)。亚洲

东西之间占有经度达164°17′,将近全球经度的半数,东西时差达11 个小

时。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 公里。辽阔的空间增加

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间条件。

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们的边缘海,从北、东、南三方面围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

地中海和黑海。亚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疆,对于海上交通、自然资

源和气候类型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

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与增温

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

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的西部,与欧洲接壤,有很长的陆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远,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

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

件和洋流动态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大陆的影响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边缘海,每年大部分时间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的结冰期始于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于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旋中常有暖气团侵入)

以及经白令海峡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冬季较为暖和,是个冰情较

轻的边缘海,冬季一般从九月末开始结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个海域都封

冻。夏季绝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从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东西伯利亚海从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冻,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开始融化。

由此看来,亚洲北冰洋的冰期较长,喀拉海有七个月,拉普帖夫海和东西伯

利亚海可达九个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个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暂的

通航期内,冰块也给航运造成困难。当冰块漂向北边时,航道畅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块南移,航道受阻,必须由大功率破冰船导航才能通过。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地,南亚、

东南亚雨季降水量的多寡与西南季风的盛衰有密切的联系。

太平洋沿岸,在构造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上。海底地

形复杂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岛、海底山脉和深海沟带,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风气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如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等),它们对附近岛屿和大陆的气候都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亚洲地形十分复杂,在各大

洲中不仅地势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异变化明显,既有庞大高耸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广阔而平坦的低地。亚洲气候也十分复杂,不仅大陆性气候

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不仅长河众

多,而且内陆流域面积广大,同时河流、湖泊的类型俱全。亚洲几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其动物也属于典型的大陆型。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构造复杂并具有各种自然环境,所以亚洲有丰富多

样的矿产资源和热量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及海洋资源。亚洲石油、镁、

铁、锡等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亚洲既有东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较明显的纬向自然带,如北亚的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东

亚的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森林带,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

林带等;也有受海陆分布、地形结构、距海远近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制约,

而使纬向自然带的排列发生不同的区域变异。如中亚温带荒漠带即深居大陆

中部,其外围,尤其是向北和向东,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使之具有从温

带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以至温带阔叶林带的半环状结构。此外,亚洲还具有

各种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

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 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

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大陆位于回

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

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

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2)季风环流有明显的季

节变化。就基本气流来讲,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和东

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对流层中、高空,冬季为极地和副热

带西风带分别控制的地区,夏季则受副热带西风带所左右。就盛行气团来讲,

冬半年东亚大陆为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多冷锋和寒潮;夏半年

则主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常有台风、雷暴。在气候类型上,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大陆增温快,

空气不稳定,多大风;秋季大陆降温显著,空气趋于稳定,出现秋高气爽天

气。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冷季盛行东北信风,

晴朗干燥少雨;热季晴朗酷热,与冷季同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

丰富,天气较热季凉爽。

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亚洲的降水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

异。亚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

减,在中亚和西亚出现最干旱的荒漠地区。(1)马来群岛及其附近,因处于

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常年阳光直射或近于直射,温度高、湿度大,年雨量

超过2,000 毫米。由于太阳直射一年有两次越过赤道南北移动,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两次高峰,但总的来看,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2)亚洲

东、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西伯

利亚东部沿海,因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从南向北渐

减,多在600~1,000 毫米之间,是亚洲著名的季风夏雨区。这里个别迎风

山坡,降水特别丰富,如著名的世界湿角乞拉朋齐即在此区。另外,个别地

区,冬季风从海上吹来,又受地形抬升影响,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岛的

西部、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部、印度半岛东部沿海等都属冬雨较多的

地区。(3)西伯利亚,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区域。北亚降水分布,随着

距离大西洋的远近而从西向东递减,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区

大部不超过350 毫米,东北部则减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带,受海

洋季风影响,则降水又较多。北亚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冻土广布,虽降水

较少,但仍为冷湿环境。(4)西亚和中亚少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位于东北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区成为荒漠。小

亚细亚沿海及地中海东岸,因受地中海影响,冬季多气旋过境,降水较多,

小亚细亚内陆降水偏少。中亚一般是指苏联的中亚细亚、我国西藏和新疆、

蒙古这一广阔区域,由于离海较远,多为闭塞高原与盆地,且东、南方面多

高山环绕,海风难于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区甚至不足100 毫米,内陆有大面积荒漠存在。

亚洲无论就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条件复杂多

样,开发历史悠久。由于不同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

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1)水

田集约化农业。它是亚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

季风气候区域,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水田在耕地面

积中所占比重很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这一地区

是世界稻谷主要生产地带,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带,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亚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区之一,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岛上的几

个三角洲地带水田最为集中,大都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大米出口区。这一类

型地区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除我国、朝鲜等国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关系居于优势。一般来说,我国、朝鲜、日本等国采用精耕细作,单位面积

上投入的劳动量多,化肥施用量较大,单位面积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东南

亚、南亚的水利化、化学化等水平较低,多靠天收成,单产不高。

(2)旱田农业。多分布在水田区的周围,年降水量较前区为少,雨量变

率较大,须具备完整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才能旱涝保收。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

散个体经营,属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自给性农业。多种植旱田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时,种植业与养畜业结合较紧密,主要饲养马、

牛、羊、猪等。以我国华北、东北,印度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为代表性区域。(3)游牧半游牧农业。包括蒙古,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与荒漠区,同时也包括部分山区和丘

陵地带。主要利用天然草原为放牧场,逐水草而居,放养牛、绵羊、山羊和

骆驼等。畜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丰富的“绿洲”地带发

展有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4)种植园农业。为亚洲近代出现

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推行强制政策逐渐形成的。多

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一般为外资所控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种

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5)迁移农业。这是一

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种植杂粮作物为主,大多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

亚洲的位置三个方面

读图分析可知:

(1)某一大洲的位置,要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几个方面去认识.

(2)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故答案为:(1)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2)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的地理资源特点。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件和洋流动态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大陆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亚洲各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亚洲总面积4,381万589平方公里。

[编辑] 地形

亚洲的地形极为复杂。发生於第三纪的造山运动对亚洲地形影响深远。其中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冲撞,将接触带上的地壳,推挤成大陆东侧外海的东亚岛弧,并使其成为全世界地震火山最多的地区。而欧亚大陆板块受到印度板块的推挤,形成整群的新褶曲山地极高耸的青藏高原。主要山脉成东西走向,山地高耸、地形崎岖,而且连结成串,成为亚洲南北往来的障碍。而山地夹杂高原和盆地,这些地方也是大河的发源地。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为结晶性古老地块,蕴有丰富金属矿,地形也相对平坦。其中西亚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夹著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冲积的肥腴月湾。

[编辑] 亚洲水文

亚洲的河川大都发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长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条,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其次是以额尔齐斯河为源的勒拿河。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处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长254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内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恒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圣河。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国家包括中国、缅甸、寮国、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编辑] 亚洲气候

亚洲的气候在不同地区相差很大,大部分属於大陆性气候。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是常年有人居住的冬季最冷的地方,为北半球寒极,可达摄氏零下50度,年最大温差可达97度。南部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的年温差不足2度。中亚的沙漠地区年降雨不足100毫米,南亚的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最高记录甚至达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发生的台风主要袭击亚洲东部沿岸。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痴妓岁笙(2022-07-18 17:41:16)回复取消回复

    最高记录甚至达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发生的台风主要袭击亚洲东部沿岸。

  • 瑰颈傻梦(2022-07-18 16:35:44)回复取消回复

    区和丘陵地带。主要利用天然草原为放牧场,逐水草而居,放养牛、绵羊、山羊和骆驼等。畜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丰富的“绿洲”地带发展有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4)种植园农业。为亚洲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推行强制政策逐渐形成

  • 冬马哀由(2022-07-18 17:14:54)回复取消回复

    同时,中部青藏、帕米尔高原,由于其巨大高度,使其冬为冷源,夏为热源,加强了冬、夏季风的势力,季风更加活跃强盛。高原对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作用,因为由于高原对西风急流的分支作用,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急流,控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