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实例分析(地震剖面的形成过程)
本文目录一览:
(二)主要煤层地震剖面解释
研究区内主要含煤地层除局部为古近纪五图群、济阳群含煤地层和侏罗纪坊子组含煤地层外,其他均为石炭-二叠纪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这些不同时代的含煤地层因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或因覆盖层岩性和厚度的不同,或因煤层厚度和层位差异,或因表层条件以及岩浆岩侵入等条件不同),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特征亦形成了各自的变化特点,但宏观特征基本是一致的。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波波组特征,间接反映了地下地层的地质结构特征和产状,波组的连续性反映的是地质体横向上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特征;地震波波组振幅强弱、频率高低以及视周期的大小反映的是地下地质体层间距的变化信息。
图5-17 黄河北煤田务头勘查区时间剖面
图5-18 大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
图5-19 小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
图5-20 褶曲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
图5-21 叠加剖面上向斜的回转现象
图5-22 火成岩侵蚀煤13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1.3煤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特征(阳谷-茌平煤田)
3煤层及其围岩附近形成的反射波为T3波,该波组一般由一强一弱两个正相位(煤层变厚时可能有2~3个强相位);其能量强弱与煤层厚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地质意义明确,能量较强,信噪比高,连续性好,一般可连续追踪(图5-23),是研究3煤层赋存状况、褶曲形态和断层发育规律的主要依据。
图5-23 3煤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资料来源于阳谷-茌平煤田张秋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2.1、4、7、10、11、13煤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特征(黄河北煤田)
煤1反射波T1波:以煤1为主形成的反射波,由一个相位组成。该反射波信噪比较高,能量较强,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发育范围较小,其主频约为70~75 Hz,是煤1煤层宏观结构及煤系地层构造解释的主要依据(图5-24)。
煤4反射波T4波:煤4为主产生的反射波,一般上距T1波约30ms。由一个相位组成,该反射波能量中等~强,信噪比较高,波形变化不大连续性较好,煤层赋存地段能连续追踪(图5-20)。
煤7反射波T7波:煤7附近产生的反射波,上距T4波约35~40ms。由一个相位组成,该反射波能量中等~弱,该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波组特征明显(图5-24)。
煤10煤层反射波T10波:煤10附近产生的反射波,一般由一个相位组成,该反射波能量中等~弱,但有时波的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波组特征明显(图5-24)。
煤11煤层反射波T11波:煤11附近产生的反射波,位于T10与T13波之间。由一个较弱相位组成,该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差,波组特征不明显。
图5-24 1、4、7、10、13煤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资料来源:济阳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煤13煤层反射波T13波:来自煤13煤层的反射波。13煤层顶、底板与围岩之间存在较大波阻抗差异,因而,发育有一组波组特征明显、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的反射波T13,该波组偶有弱的复合波跟随出现。当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时形成的反射波的波组层次有变化,亦较复杂,界面较近的煤层的反射波多呈复合反射波形式出现。当13煤层埋深大于1000m,深部13煤层的反射波,由于能量衰减及受到浅、中层反射层的屏蔽和新生界内部、底界的多次波及全程二次波的影响,深部T13波能量要稍弱,连续性也稍差。
3.古近纪五图群含煤地层主要煤层反射波特征
古近系反射波层次比较丰富,波的动力学特征比较明显,在五图群含煤段有泥灰岩、煤1、煤2和煤4层位,泥灰岩位于含煤段上部,变化较稳定,是地质上重要的标志层之一,由于其钙质成分较高,与其围岩相比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可以形成能量较强连续的反射波,命名为Tg波,Tg波是解释泥灰岩构造的依据。煤1、煤2 和煤4 是可采煤层,三层的厚度和间距都比较稳定,均可形成较好的反射波(图5-25),尤其是煤2和煤4煤层厚度较大,反射波能量相对较强。煤层反射波以煤层编号分别命名为T1、T2和T4。是煤层构造解释的主要依据。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聂 鑫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聂鑫(1986—),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地质解释方向的研究。邮箱:miracle8618@yahoo.com.cn
摘要 地震属性从各个侧重角度充分提取地震信息,在用于划分地震相、改进地震资料品质、进行断裂检测效果明显,识别上超、顶超、削截等地层终止方式有着较大的优越性。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中国东部某油田地震资料上的实际应用,表明图形均衡属性明显提高了地震的分辨率;余弦相位属性在识别层序界面、不连续信息的获取上优越于原始地震数据;利用多属性组合进行断裂分析,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发现的小断层和微断裂都可以被突显出来。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地震剖面 地质解释
1 地震属性概念及历史
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推导变换出的关于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以及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值。它们是地下地质构造、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以及其他相关性质的表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就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数据中提取隐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与岩性、物性或油藏参数相关、可以为地震地质解释提供直接信息的一项技术。它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信息极大地引导了解释人员对地质现象的正确认识,从而增加了地震方法的应用价值[1-6]。
回顾地震属性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地震属性、挖掘地震属性、利用地震属性。地震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时间信息进行目标层位的确定与构造图件的绘制,随着地震技术的日益快速发展,人们发展了地震属性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属性进行辅助性地震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尝试利用楔状模型的振幅响应进行薄层调协厚度解释。到了70年代,出现了 “亮点” 技术,开始利用地震属性进行油气的检测。80年代初,Ostrander发现含水砂岩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减少,而含气砂岩反射振幅会随偏移距增加而增加。这一现象使人们开始关注和利用叠前地震属性,这也同时将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应用于含气砂岩的识别。随着地震地层学的发展和应用,人们使用最多的是三瞬属性。进入90年代,随着三维地震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地震属性的应用进入了普及和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出现了具有明确地质含义的三维地震属性,如入倾角、方位角等,打消了地震属性使用者的顾虑,推动了地震属性的广泛应用。此外,相干体技术在断层解释与地质异常体检测中的成功应用,使三维属性体技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总之,随着具有明显地质意义的属性的不断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地震属性分析逐渐由线性向非线性发展,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发展。各种属性分析方法如通过聚类、神经网络或协方差进行多元属性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储层特征分析和地质建模[7-23]。
2 地震属性及其地质含义
据统计,现已有的地震属性达数百种,但实际地震解释上常用的只有几种。目前研究人员尚无法找到全部地震属性与岩石地质特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大量油气勘探实践和经验的统计结果表明:油气储层性质与地震属性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统计相关性(表1)[24-27]。
表1 地震属性可能反映的储层性质[1]
3 地震属性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实例
各类地震解释软件都已开发了属性选择的软件包,解释人员可在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来选择所需要的属性。本文使用Petrel软件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Petrel软件中的属性包继承了地震解释软件Geoframe属性包的大部分内容,在它的基础上还有所扩充,加入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运用地震属性提高地震数据质量
地震信号处理类属性通过对地震信号的基本处理,进行信号改造,包括对地震信号振幅增益、图形均衡、相移、地震数据求导等,突出需要的成分,提高分辨率,使之有利于层位解释与构造信息的分析。
通过属性的计算,得到了通过信号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现以图形均衡属性(Graph-ic equalizer)为例,比较分析信号类属性在提高分辨率、刻画构造信息、提高信号质量的作用。图形均衡属性是通过应用或高或低或带通滤波,采用10个阶位作为频率控制点,提高或压制某些频率的信号,是改进和减小选择频率成分的有效的工具。
现以中国东部某油田地震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所选测线位置如图1中AA’位置所示,本文所用的剖面分别是测线AA’中选取的典型特征段。
图1 选区范围及测线位置
该油田地震工区主频为20 Hz,通过图形均衡属性,将30~50 Hz部分频率提高,地震信息中将高频的成分突出,分辨率得到提高,图2为提高前和提高后同相轴的变化,及断裂信息的凸显。图2(左)为原始地震数据,图2(右)为通过图形均衡后将频率为30~50 Hz的信息突出后的数据。
图2 原始地震剖面(左)与图形均衡后剖面(右)对比
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信号滤波,提高了30~50 Hz的频率信息后,同相轴分辨率明显提高,同相轴连续性增强,高频信息的增加同时也突出了断裂信息,使原来不明显的断层突显出来,有利于小断层的展布特征分析和构造特征的研究,图形均衡是地震属性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信号分析类属性还包括初始振幅、振幅增益、相移、地震数据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时间增益、自动增益等。这些都可对地震数据做某些方面的改善,对地震数据优化,为解释人员提供更理想的地震数据。
图3 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层序界面处反射特征示意图(据VanWagoner等,1990)
3.2 运用地震属性进行地层特征分析
在地震剖面上,层序界面常常表现为不协调的反射终止类型(图3),界面之上常见上超、下超反射,之下常见削截、顶超反射。其中,削截和顶超是层序界面识别的首要标志。顶超代表无沉积作用面,表现为以很小的角度逐步向层序顶面收敛;削截意味着地层沉积期后、经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或海平面下降而出露地表、遭受长期侵蚀作用。两者都反映上、下两套层序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此外,由于沉积时背景的差异,有时强振幅反射同相轴所显示的上、下地层表现出截然的差异(图4)。
利用地震属性来突出层序界面的终止反射类型,可以帮助解释人员更方便开展工作。现以余弦相位属性(Cosine of phase)为例,说明地震道属性对分析对象的应用。余弦相位属性是在对地震道做希尔伯特变换后提取瞬时相位后,取相位的余弦得到的。仅包含相位信息,不包含振幅信息,使得较弱振幅的相位信息和较强振幅的相位信息同等体现出来,凸显出弱反射的信息,所以,也称均一化的振幅。余弦相位属性能用于层序地层划分,层序边界确定,砂体进积特征刻画、地震相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终止类型的研究等。
地震数据中提取了余弦相位属性,从余弦相位属性剖面来看(图4),突出相位不连续性,顶超现象明显,反射终止特征突出,同相轴连续性较原始剖面好,立体感强,消除了振幅的影响,突出了弱小的相位变化,增强了横向连续性,可以通过相位信息来确定地震内部反射结构,有助于层序界面的划分。在地震层位解释过程中,有利于进行层位的自动追踪。
图4 原始地震剖面(左)和余弦相位属性剖面(右)
3.3 运用地震属性进行构造特征分析
利用地震属性可以突出地震数据里的断裂信息,进行剖面的构造分析。计算原始地震数据的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提取数据体的二阶导数属性。导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一阶导数求的是信号的斜率,表征信号的变化,二阶导数表征信号斜率变化的速度,对数据求二阶导数突出了地震信号中的变化特征,如断裂引起的同相轴突变。由于地震信号是由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正弦(余弦)信号叠加而成的,对其求二阶导数后,仍然是由正弦(余弦)信号叠加而成的波形信号。
对地震数据进行二阶导数的同时,相位偏移了180°,所以要对二阶导数属性进行级性翻转,相移180°归位。这样,既突出了构造变化特征,又符合地震信号的真实相位。构造平滑属性体的提取是在相移180°属性体上提取的,增加地震反射纵向和横向上的连续性,也改进了存在的边缘检测。
图5 分别是原始地震剖面和经过“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的时间剖面,可以看出,经过多属性“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得到的剖面断裂信息更加突出。
在做断裂分析的流程中,每一步都是以上一步作为母体所生成新的属性体,新的属性体按照流程设计再形成新的属性体,称为多属性研究,这就要求先要对单个属性逐一分析,分析能反映地质特征的有用属性。
在进行断裂分析方面,三维地震相干数据分析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28~30],该方法通过地震道的互相关来检测地震数据体的相似性,突出地震同相轴的不连续性,并在解释小断层、识别断裂系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Bahorich M和Farmert在墨西哥湾、北海等地区进行了断层的解释,Kenlicth等人也在特立尼达地区利用相干技术对砂岩储集层进行了预测,但并未涉及储层和沉积相研究,国内也利用相干地震属性来识别和描述断层[29~31]。
图5 原始地震剖面(左)与经“二阶导数-相移180°-构造平滑” 后属性剖面(右)
4 总 结
地震属性的应用已经在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具有明显地质意义的属性的不断应用,以及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如何便于解释人员根据解释的目的在众多的地震属性中选择合适且有效的属性,并且能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属性来指导解释,是解释人员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地震解释工作的关键所在。解释人员需要利用经验或数学方法,优选出对所预测目标最敏感的、个数最少的地震属性或多个地震属性组合,可以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从而开辟了地震油气勘探研究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政璋,赵贤正,王英民,等.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陆基孟主编.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312~339.
[3]Taner M T著,隗寿东摘译.地震属性[J].油气地球物理,2006,4(1):55~59.
[4]Taner M T,Koehler F,Sheriff R E.Complex seismic trace analysis.Geophysics,1979,49:344~352.
[5]Taner M T,Sheriff R E.Application of amplitude,frequency,and other attributes to stratigraphic and hydrocarbon deter-mination.In:C.E.Payton(ed.,).Seismic Stratigraph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y,1977:301~327.
[6]毛凤鸣,戴靖主编.复杂小断块石油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1~100.
[7]于建国,姜秀清.地震属性优化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91~294.
[8]陈遵德.储层地震属性优化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9]刘文岭,等.多信息储层预测地震属性提取与有效性分析方法[J].石油物探,2002,41(1):100~106.
[10]Brown L F,et al.Principles of seismic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M].IHRDC,1979.
[11]Lyons W J,Herrmann F J,Grotzinger J.Singularity analysis:A tool for extracting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content fromseismic data[A].71st Ann.Interat Mtg.,Soc.Expl.Geophys.Expanded Abstracts,2001.
[12]Sidney.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J].The Leading Edge,1997,16(5):445~456.
[13]Ruben D.Complex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y multlparameter constrained inversion[ J].Reserch Workshop on ReserviorGeophysics.1998.
[14]Mallat S,HwangW L.Singularity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with wavelet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Theory,1992.
[15]Russell B,Hampson D,et al.Multiattribute seismic analysis[J].The Leading Edge,1997,16(10):1439~1443.
[16]Brown A R.Seismic attribute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6.
[17]Michelena R J.Similarity analysis:A new tool to summarize attribute inform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8.
[18]Barnes A E.Seismic attributes past,present and future [A].Expanded Abstracts of 69th Annual Internat SEGMtg,1999.
[19]Lazaratos S K,Rector,J W,Harris,J M,et al.High-resolution imaging with cross-well reflection data[A].61th SEGmeeting expanded abstracts,1991.
[20]Schaack M V,et al.High-resolution cross-well imaging of a West Texas carbonate reservoir:Wave field analysis andtomography[A].62th Annual Meeting of SEG,America.1992.
[21]Marfurt K.3D seismic attributes using a semblance-based Coherency algorithm[J].Geophysics,1998.
[22]Latimer R B,Van Riel P.Integrated 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A Gulf of Mexico 3D case history[C].Paper Submitted for GCSSEPM 1996 Research Conference,1996.
[23]Carcione J M,Tinivella U.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 seismic velocities and AVO effects[J].Geophysics,2000,65(1):54~67.
[24]倪逸,等.储层抽气预测中地震属性优选问题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6):614~625.
[25]陈军,陈岩.地震属性分析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1,40(3):94~99.
[26]牛彦良,等.地震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3,12(3):1~4.
[27]王宝珍,杨文采,等.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258~264.
[28]Bahorich M,Farmert S.3-D seismic discontinuity for faults and stratigraphic features~the coherence cube.The LeadingEdge,1995,14(10):1053~1058.
[29]李玲,冯许魁.用地震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自动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增刊1)
[30]佘德平,曹辉,等.应用三维相干技术进行精细地震解释.石油物探,2000,39(2):83~88.
[31]Kenlicth,Davies D K,et al.Flow unit modeling in complex reservoirs.1996 AAPG Annual Meeting,Volume 5.San Di-ego,CA,USA,May 1996:336.
Study on Seismic Attribute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Nie Xi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Seismic attributes underline seismic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which havegreat advantages in dividing seismic facies,improving quality of seismic data,detecting fault aswell as identifying stratigraphic formation ending mode,including onlap,toplap and truncation.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some study area,it can easily tell that graphic equalizer at-tribute can improve the seismic resolution very well,and the cosine phase attribute is much betterin define the sequence interface and discontinuity information than the original seismic data.U-sing multi -attribute combinations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can tell apart the micro-fracture whichis hard to observe from the seismic profile.
Key words:Seismic attribute Seismic profil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和不整合面解释的实例
2.3.3.1 构造解释
这里引用由A.R.布朗介绍的实例,即由Texaco特立尼达承担作业的合作组织在拉丁美洲特立尼达近海的“东南沿海合作区块”进行的工作。
1973年开始勘探,完成了2250km的二维地震测量,编制了主要储气层更新统-上中新统三角洲砂岩(Pelican-3)的顶面构造图(图2.14)。并钻探了三口井,于1977年公布发现了天然气和凝析油。图中显示出研究区有三条北西-南东向的断裂,并有四个断块(鼻)构造。当时认为中间的断块构造是一个大型气田,并有边水衬托。
由于要确定开发平台的位置,在寻找答案时于1977年和1978年进行了两次三维地震测量,所编制的构造解释图见图2.15和图2.16。
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与二维地震的构造解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
1)P-1井和P-2,P-3井之间的横断层不复存在。
2)中间巨大的断块气藏的位置向西南方向转弱,并且形成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
3)北部和东部形成了数个小型的断块构造,并有可供钻探的含气远景。
图2.14 由二维资料解释的特立尼达近海Pelican-3砂岩层构造图[6]
等值线间距250ft(76m)
图2.15 由三维资料解释的Pelican-3砂岩层构造图(据东南部的构造圈闭而未据井内的水面勾绘)[6]
等值线间距250ft(76m)
图2.16 由三维资料解释的Pelican-3砂岩层构造图(据东南部的地层边界和井内的水面勾绘)[6]
等值线间距250ft(76m)
4)三维解释成果引起了Pelican气田开发方案的很大变化,解释圈闭面积是增大的。准确的构造解释导致减少了钻一口原设计的干井和错误定位开发平台的可能性,从而取得了明显的开发经济效益。
2.3.3.2 不整合面解释
Espoir油田位于非洲象牙海岸近海,1980年发现,为了探测Albian不整合面的构造高点,进行了三维地震作业,主要目的是准确地完成该区的精确构造图。
横穿全测量区的三维资料大致说明了Albian不整合面反射的改善(图2.17),可归纳为:本区内储层段顶面成图的重大修改与成图的主要构造闭合范围的改变。与以前的成果相比较,新图上Albian层面的闭合面积在东Espoir范围内增加了,且构造顶部(尤其是在A-2X井附近)向南移动了。
一个特别重要的成图变化为由A-4X井证实的Albian不整合面的侵蚀高部位特征,它是由三维资料彻底解决的。图2.18为通过A-4X井附近特征的358测线的两种形式。左侧剖面为二维偏移资料,尽管在大约2.7s的图中心部位有个异常迹象,但特征本身并不清楚。右侧剖面为三维偏移后的同一资料,可见资料详细且改善显著,还能看到Albian内部的陡倾斜反射切割平点——它在A-4X井内确定的流体接触面附近。平点的轻微倾斜起因于倾斜的水底面。三维图件证实了A-4X构造与西部较大构造是分离的。
图2.17 通过Espoir油田A-1X井位的测线525,清楚显示Albian 不整合面以下的旋转断块[6]
图2.18 通过A-4X井所钻构造的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剖面的比较表明:Albian不整合面侵蚀高和流体界面(平点)的确定得到了改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