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是独立性)
本文目录一览:
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
1.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制定并遵循一套行业道德规范,是注册会计师维护行业形象,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基础。
目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2. 遵守质量控制准则
目前,财政部已发布两个质量控制准则,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以及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同时遵守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
3. 遵守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
审计中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和 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有什么区别?
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
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应当对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估计。如果已决定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或者已确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将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则不应再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如果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产生重大怀疑时,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会计报表不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则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应当首先予以披露,并进一步披露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企业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因。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
1、以持续经营为基础。
2、报表项目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3、根据重要性原则。
4、收入和费用项目不能相互抵消。
5、至少提供两年的报表数据。
6、在报表显着位置披露有关内容。
7、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所谓“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的报告文件。
1、审计报告类型
当前,审计报告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为:
(1.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该类审计报告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的反映是合法、公允和一贯的,能够满足非特定多数利害关系人的共同需要。
(2.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反映有所保留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恰当的,但个别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3.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是指与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相反。即认为会计报表不能合法、公允、一贯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
(4.无法(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说明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无法发表意见的一种审计报告类型。
2、审计报告内容
一般来说,有关于一份审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其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1.标题。审计报告的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2.收件人。通常为审计业务委托人。审计报告应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3.范围段。范围段应说明的内容有: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反映的日期或期间;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
(4.意见段。该段落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
(5.签章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址。
(6.审计报告日期。
如何审计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审计方法:
1、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亦称详细审计,实质对被审计方的有关会计账项进行逐笔核对,以检查是否有错弊出现的一种审计方式。
账项基础审计早期阶段:审计程序首先是以原始凭证或其他会计文书核对分录账,其次以分录账核对总账,最后复核总账后与试算表和资产负债表核对。账项基础审计后期阶段: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第一,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审计人员逐步开发了专门的审计技术方法,而不是把审计对象局限于现成的审计纪录。第二,开始引进“抽样测试”方法,而不再单纯的是原有的逐笔详查。
综上,账项基础审计目的就是防止和发现错误与舞弊,其方法主要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详细检查。然而,这种方法自身之内也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围绕着账表事项进行详细审查,既耗时又费力,已经无法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其逐步让位于制度基础审计,又称为系统基础审计。
2、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要审查对象的一种审计方法。其目的是鉴证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具体方法是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的抽样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如果评价的结果证明内部控制系统值得信赖,在实质性检查阶段只抽取少量样本便可以得出审计结论;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内部控制系统不可靠,就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扩大审查范围。可见,制度基础审计将重点放在对于系统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
3、制度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较:
账项基础审计强调直接对控制系统所产生出的结果进行检查,并不深入检查系统的内部;而以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方式则着重剖析系统内部结构,分析产生最后结果的全部过程中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研究系统内部是否存在足够的控制环节,检查这些控制环节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如果整个系统经过分析和一些选择性测试后,显示出有足够的控制因素在发挥作用,可以防止错误的发生,这同样标志着系统所产生的结果是正确的特性。
4、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必须从高于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的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首先应充分把握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中出现差错和舞弊的风险情况。适应这种局面的方式之一,是发展一种新的、多维的审计技术——风险导向型审计,来缓解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风险。目前,风险导向型审计成为财务报表审计的主流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是鉴证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其方法主要为在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设计并执行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以合理发现重大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