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困难)
本文目录一览:
巴铁和中国的关系多硬
中巴关系到底有多硬?美国人中巴经济走廊反对的视角不一样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从不同中巴经济走廊反对的角度发现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了中巴友谊的硬度。
在中国,不少人亲热地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这是基于中巴关系的友好。鉴于历史的、地理的以及两国人民往来各种原因,中巴关系一直被国人津津乐道,去过巴基斯坦旅游的国人往往回国之后会感叹巴基斯坦人的热情和友好。
这也闹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出来,出现亚洲一些国家(如韩日)的人去巴基斯坦冒充中国人,在巴享受着“巴铁”待遇。
当然,有不少人问,为什么中巴关系如此友好?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一般,两国没有多少直接交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关系也不冷不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中巴关系才走上了快车道。
众所周知,第四次印巴战争,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成为了两个国家。这个时候,巴基斯坦抱上的是美国的大腿,此前一直承诺为巴基斯坦提供安全支持的美国人口惠而实不至,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巴基斯坦面临灭国的危险。
翻一下上世纪80年代前的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段时间印度对自己周边的小国实施疯狂的侵略或是吞并政策,锡金就是那个时候灭国的。如果不是中国出手相助,巴基斯坦会不会被灭国是个未知数。
指望不上美国的巴基斯坦,只能朝北望。有一点巴基斯坦还是比较靠谱的,这些年,作为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友好是持续稳定的。
美国人看到中国同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的角度不太一样,有点酸葡萄的心理。毕竟巴基斯坦以前算是美国的准盟友,但是美国人现在一眼望去发现,巴基斯坦的陆军队伍中清一色的中国坦克,美国人称这显示中巴关系的硬度。
美国军事专家卡勒·拉尔森评论道,自从近年美国同巴基斯坦关系恶化以来,巴基斯坦陆军部队装备的坦克说明了问题。
拉尔森指出,巴基斯坦陆军在役的拉扎尔坦克和哈立德系列坦克均源自中国,特别是哈立德坦克,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他在中国陆军中的原型是99型主战坦克,这是一款让世界军事专家印象深刻的陆军装备,现在源于同样技术的VT-4主战坦克正在向全球销售,成为中国武器装备技术输出的一大标志。
巴基斯坦VT-4坦克
拉尔森指出,中国同巴基斯坦关系硬是有道理的,这一点从巴基斯坦陆军的坦克可以看得出。
相反,美国人在早期出售过巴基斯坦的F-16战机,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美国人还对巴基斯坦做出了限制条款,不得使用美国制造的F-16战机对付印度军队。
试问,如果巴基斯坦采购了战斗机不用于对付印度,还能用来干什么?难道买战斗机来犁地或是喷洒农药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武器在巴基斯坦军种服役,包括枭龙战斗机、预警机以及无人机,可以预见,美国人的武器装备,将很快从巴基斯坦武装部队中消失。
为何质疑中巴经济走廊围堵印度?
近日,“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首次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对话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后在会见记者时的这一表态引发多方关注。有西方媒体从中读出了中国调停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的影响力,印度媒体则生出“围堵印度”的质疑。
这一会议召开的背景并不那么顺遂。阿富汗局势持续动荡,阿政府公开指责巴基斯坦政府支持恐怖主义,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在此背景下,应中国倡议,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26日首次举行对话。外交部长王毅主持对话,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出席。会议的三大主题是“政治互信与和解”、“发展合作与联通”、“安全合作与反恐”。
会后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称,三方重申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允许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利用本国领土从事针对其他国家的恐怖活动。三方重申,“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为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全面支持的广泛包容的和平和解进程,是在阿富汗结束暴力的最现实途径。因此,三方呼吁阿富汗塔利班尽早加入和平进程。
三国外长26日共同会见记者。王毅表示,中巴双方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从长远讲,通过阿富汗逐步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相互对接。关于具体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将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三方平等协商确定。王毅说,中巴经济走廊实施4年多来,为改善巴当地民生、促进巴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应,也为促进地区互联互通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巴经济走廊不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这些话,刚好回应了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长久质疑。“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围堵印度?”《今日印度》杂志网站26日以此为题发文称,这一举动将引起印度关注,印度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报道还特别引述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在会上的话称,中巴经济走廊的成功实施将为地区国家加强合作设立模板,“包括阿富汗、伊朗、中亚和西亚国家”。《印度时报》评论称,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到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将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且连接南亚。
26日称,中国倡议举行中阿巴外长对话,正值中国扩大在巴基斯坦的经济利益之际。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更加内向的外交政策,这场对话凸显出中国在全球热点地区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领导人寻求展示中国作为美国的负责任替代者,改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长期保持的低调政策。”
王毅2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阿巴互为邻国,邻国之间加强对话合作十分自然,也十分必要。国际社会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与和解进程的机制有很多,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也不希望受到其他国家和势力的干扰或影响。
26日发文称,在阿富汗全境,塔利班袭击几乎已成为日常。2015年7月,巴基斯坦曾主持了喀布尔政府和塔利班的对话。此后,各方再组织类似对话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巴政府否认其对塔利班有外界想象那么大的影响力。文章称,主持召开中阿巴对话,反映出中国在该地区扩大政治和外交影响力的努力,中国政府还担忧这一地区恐怖活动蔓延至中国西北边境的可能。阿政府希望在地区贸易中得到一席之地,以发展经济、改善安全形势。
巴基斯坦《国民报》25日发表社论指出,外国军队占领(阿富汗)无法长期持续,终将失败,也无法改变阿富汗的形势。美国入侵阿富汗没有产生任何好处,对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造成进一步破坏,而如中国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地区大国,正携手阿富汗政府,努力为该国带来稳定秩序。此外,从巴阿两国政府近期多层面交流可以看出,两国领导层也已经意识到,相互指责对本地区混乱的局势没有任何好处。
巴基斯坦指责印度,中国和印度对此是何态度?
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考虑到政府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态度,这一延伸计划对于印度来说可是大事。
196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印关系的急剧变化,对中巴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巴基斯坦对美国在军事上援助印度的政策感到不满,对美国扶植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没能给予巴任何援助也大为失望。巴基斯坦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明确支持中国的立场。巴基斯坦认为:边界冲突的责任在印度,中国完全是出于自卫;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不仅为了对付中国,而且是为了对付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国力虽不及印度,但也绝非小国;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非常好,主要是中国,巴铁可见一斑,这是其外交支撑,当然还有美国,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不及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关系;巴基斯坦背后有穆斯林国家支持。在军事上,巴基斯坦采取了不对称的发展战略,虽然整体实力不及印度,但在空军、潜艇等方面比印度具有优势,至少不相上下,导致印度不敢轻举妄动。还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以,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中巴经济走廊 对印度有什么影响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会处中巴经济走廊反对,而巴基斯坦又地处南亚和中亚交汇处,南近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至为关键。这也就决定中巴经济走廊反对了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重要性。这一点,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中巴经济走廊反对:
首先,帮助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是服务于中国外交的战略需要的。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关切的核心问题上,巴基斯坦都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双方之间具有高度的互信。
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伊斯兰堡是中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桥梁。与巴友好,为中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友好确立了基本的基础。二是,一个发展与稳定的巴基斯坦是中国外交战略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过去,中巴更多是进行安全战略层面上的合作,现在双方都认识到,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要双轮驱动,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国家发展似乎陷入困境,经济发展缓慢,恐怖主义滋生,分裂主义严重,以至于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失败国家”。
中国通过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能源与基础设施,让巴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为巴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因此巴总理谢里夫说,中巴经济走廊能够改变巴基斯坦命运。其要实现的更大的蓝图是,逐步将巴基斯坦发展成中亚、南亚的经济重心,成为地区货物进出口的轴心。瓜达尔港在由中方经营后,意在成为更为重要的巴国的经济中心,成为阿拉伯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帮助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当前巴基斯坦的安全与战略担忧。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印美关系急剧升温,美巴关系有所倒退,由此也带来巴基斯坦在安全上更加忧虑。随着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巴基斯坦在中亚、南亚的角色可能将得到进一步削弱。因此,中国的支持将给巴基斯坦更加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其次,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推进南亚“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一带一路”得到了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只有印度持深深的怀疑态度,迄今没有作出任何的积极表态。官方一方面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缺乏透明度,另一方面表示,印度自己提出的“香料之路”、“季风计划”并不是针对中国。
因此,印度在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可能经过巴控克什米尔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可能借“一带一路”扩大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将由此进入印度洋,凭借自身经济实力逐步将印度边缘化。印度对南亚的后院意识,使其积极阻止中国去年加入南盟发挥更大作用。
着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有助于调动印度对中国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的态度,推动印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积极性,倒逼印度与中国合作,如实施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等。与此同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也有助于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给它们树立了样板,如尼泊尔、斯里兰卡等。
再者,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对于中国影响阿富汗形势、保障能源安全确实具有一定的意义。至于说,能够化解“马六甲困境”之类的说法就纯属无稽之谈了。首先,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马六甲困境”,其次,真发生了封锁马六甲海峡的战争状态,那么中巴经济走廊的能源通道也不具有任何安全和战略上的价值。
当然,批评的声音也不时出现的。例如,认为喀喇昆仑公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有限,地理气候因素导致无法常年通车,瓜达尔港事实上的货物吞吐量很小,巴基斯坦国内电力短缺,国内安全形势差等等。然而,这些困难在其他中亚国家也一样存在。如果将巴基斯坦的重要性放到发展的、战略的层面来看,这些不足似乎都足以弥补。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林民旺邱永峥
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
在记者会上,三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同时,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这点,触碰到了某些国家的痛点。
比如印度某些媒体说,“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会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并连接南亚”,“中国要进一步包围印度”。
针对这种认为中国“过度扩张”的言论,外长王毅也进行了回应,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解进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网站称,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剑,意在印度”。印度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这些年来,印度对阿富汗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显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亿美元的战后重建援助;帮助阿富汗建设公路、电网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比如从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国际公路,耗资上亿美元的萨拉姆水电站以及造价7500万美元的阿富汗新议会大厦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并非“免费”。
比如在军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国防军要接受印度军队的全面培训,要求军官去印度培训,或者让印军来阿富汗。同时,让阿军队“承担应尽的军事责任”,说白了,就是希望培养阿富汗可以当作未来“谋局”的“棋子”,用来牵制巴基斯坦之用。
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尔港)绕道巴基斯坦,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亚地区。比如印度刚刚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亚的存在。为此,印度不惜耗费巨资在阿富汗修建战略公路,悄然渗透,苦心经营。当然,部分也源于巴基斯坦没有处理好同阿富汗的关系,2016年还曾几度在边境线上短兵相接,让阿富汗转而更加亲印。
但是,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印度虽然自诩“南亚霸主”,但是在自身经济建设上尚且自顾不暇,遑论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经济命脉”兴都库什战略公路时,除了效率低下,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公路的建设。这时,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国资金参与建设公路,印度坚决反对。
如此,阿富汗转向中国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方面,发展是主旋律,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都对经济发展有共同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有经济实力,拿得出技术与资本;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一直关系亲密,况且中国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不过度涉入内政,一定程度上也让阿富汗较为放心。
这样一来,处心积虑在南亚“谋划”的印度,丧失了阿富汗这个钳制巴基斯坦的战略抓手,能不着急吗?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2
深意
也许大家对阿富汗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国在这里长达16年的战争上。但其实,“帝国的坟墓”,历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战时美苏在阿富汗的较量,似乎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乱。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介入”阿富汗问题呢?
首先,这有助于中国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输入等重大问题。28日,恐怖分子对阿富汗首都发动连环袭击,造成至少41死84伤,“伊斯兰国”随后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面对恐怖分子回流,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安全。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中国需要阿巴两国的配合,加强反恐情报合作,一同将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是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毕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阿富汗,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投资,如埃娜克铜矿项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项目,然而却一直因阿富汗内部安全问题而难以积极推进。
而且,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都较为超脱,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这一角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其他国家的反制反应。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最大的变化是要“经略周边”、“塑造周边”。换言之,就是对周边的未来环境,中国要有自己的未来规划,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是积极去塑造未来5-10年内的发展趋势。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脉”,搭建各方和谈的平台,提供对话的便利。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阿富汗,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巴阿抛弃纷争,和平相处的基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大大改善两地的经济水平。
对于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事情,中国何乐而不为呢?
外交部长王毅、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虑
实际上,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焦虑。毕竟,将南亚和印度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印度,不希望别人轻易“染指”自己的地盘。
不妨来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态。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础,暗指“一带一路”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称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关切的项目。
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构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现在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攫取印度的发展空间。
例如本次,印度就担心该项目通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认为这个地区属于自己。印媒报道称,印度一直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但是中国却一直想邀请其他国家合作。
对此,王毅外长进行了回应,“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对于印度的“胡搅蛮缠”,中国却一直在释放善意。“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官方也多次公开解释,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等。
不过,中方的表态,似乎并未让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着抵制中国“一带一路”的先锋。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将“一带一路”写入到联合国的决议中。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莫迪6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寻求到美国支持其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也才有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一带一路”是“掠夺性经济”。
4
尴尬
印度的抵制立场,也多少让它在地区多边组织中显得尴尬。
举个例子来看。
今年,在索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六次会议的《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条款是这么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六个国家重申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声明中,八个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及诸多国际机构,都已经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加入经济走廊建设。2016年9月,伊朗总统鲁哈尼更是直接向谢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岛叔恰好在伊斯兰堡参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二轨会议)。
随着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趋势如此,印度,你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拓展阅读
印度吞并了几百个“小国”, 却因一个“硬骨头”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当地时间12月23日和24日,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烽烟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这里连日猛烈交火并造成人员伤亡。
24日晚,印度《教徒报》呼吁印巴两国和解,称“是时候该破冰了”。
然而数十年的积怨,“破冰”又谈何容易?
三个月前,印度政府发布了一份有关印巴克什米尔边界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里,克什米尔地区共有41000人由于战争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条生命在战火中消逝。
南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冲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尔地区。
而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远比数十年更加久远,它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
文| 徐聪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啦!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
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若是没有它,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
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
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
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原则,现实的地缘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酣睡,难道我的就可以吗!
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
当代南亚最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最后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则导致恶果的一个缩影。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时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
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
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
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4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
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
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
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
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