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园区建设成为两业融合的承载区(两业融合试点区域)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提高开发区项目承载能力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充足的建设资金是保证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多渠道、宽领域的融资体系,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破解资金难题的有效途径。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性投资和发展扶持资金,采用多种形式筹措社会闲散资金,积极推进BT、BOT、PPP等模式,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二是完善现有融资平台,加快担保公司组建,通过股权、债券、租赁、信托、基金、保险等多渠道扩大融资能力,为园区企业融资创造更大收益;三是建议各类市场主体在开发区设立银行、小贷公司、风投公司、创投公司等金融机构,多渠道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如:中关村科技园主要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调整用地思路,提高产出效益。
坚持土地往上往下立体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按照开发区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核心区、集约区;二是调整用地指标和用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用地效率;三是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实行“空地”招商;四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行“无地”增资或“零地”招商,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
(三)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完善科学的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规划区内的土地要统一预征、统一规划,尽量避免不可置换农田,合理调整规划;二是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周边投资环境,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从框架型建设向功能性建设转变,营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
按照合理规划分区、优化整合资源、加快产业集聚的原则,以主导产业带动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聚群式和链条式发展。一是整合辽源经济开发区与龙山工业开发区、辽源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区,实施“一区两园”深度融合发展,扩大辽源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辽源经济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带动龙山、西安两园的发展。达到产业集聚、投资集中、资源集约。二是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完善自身的优势产业,与周边区域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做到产业发展与功能分区相协调。如: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建制镇中,起初由1人生产到十人、百人乃至整个镇都生产同一种产品,并且从各乡镇分散办企业到开发区集中办企业,再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产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把园区建设成为两业融合的承载区,产业园区发展进程加快。目前把园区建设成为两业融合的承载区,政府纷纷鼓励当地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产业园区向高新化发展。把园区建设成为两业融合的承载区我国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国际、
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业园区内部也开始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大多数
产业园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产业和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第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迅速。目前,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观念在产业园区的
建设中已经得到把园区建设成为两业融合的承载区了充分的重视,我国许多地区也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的
计划与设想。
两区建设是什么内容
北京日前正在大力筹备和推动“两区”建设。“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事关北京发展的大局。总体来说,“两区”建设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对北京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机遇。
日前,通州区召开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动员部署大会,全面启动“两区”建设。
作为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时代重任。该区于2018年1月被批复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第二批综合试点,2019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实施方案中,被明确为四个综合试点示范区中唯一的先导区。
在先导区示范带动下,城市副中心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0.2%,2019年上升为59%,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外资外贸集聚作用凸显,今年已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6.4亿元人民币。
此外,城市副中心依托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核心承载区,聚焦行政办公、文化旅游、高端商务,探索金融创新,聚集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在政务服务、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环境、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等专业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了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9年,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信贷、包容普惠创新等多个营商环境指标全市排名第一。2020年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全市排名第三、注册金额和增速居全市第一。目前,运河商务区已集聚了一批符合产业定位的高精尖企业入驻,已引入总部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企业70家。张家湾设计小镇依托创新中心楼宇资源,已承接市级企业超百家,其中88家已完成注册。
作为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唯一的先导区,以及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副中心将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先导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由过去试点式、局部的制度创新向系统化、整体性制度创新转变,为全市乃至全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