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国民经济2013(蚌埠市经济发展)
本文目录一览:
- 1、新蚌埠站的蚌埠火车站的沧桑巨变
- 2、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 3、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 4、蚌埠人均GDP及其增长情况
- 5、2012蚌埠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城市化率是多少。。。急求!!!谢啦
- 6、蚌埠巨变
新蚌埠站的蚌埠火车站的沧桑巨变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位于东经117°12、北纬32°57。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总人口323万人,其中市区面积44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4万人。兴起于交通,发展于商贸,火车拉来了一座新兴的城市。本世纪初,蚌埠还只是渔村古渡,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逐渐发展成为皖重要交通枢纽和皖北商贸重镇。
公元1907年,清政府照会英、德两国驻华大使,特派督办大臣袁世凯与英、德银行议订修建津浦铁路事宜,经过5个月的谈判,最终将该路定名为中国国家天津浦口铁路,于1908年1月13日正式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
1908年8月,津浦铁路北段,天津--徐州段工程开工。对于渔村古渡蚌埠集,这是个天大的福音。封闭、偏僻、落后的乡村环境和面貌将被击碎。
1908年9月,为勘察淮河铁路桥的桥址,英籍总工程师德纪带领一帮西装革履的工程技术人员,踏上了蚌埠这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事实上,德纪为这条铁路选择过桥址,最初也并没到蚌埠集,这条铁路南段,自徐州到浦口,从地理常识出发,应该取直线,过淮河的铁路桥址当选在下游的五河境内,但那里地势低洼,是历史上的水乡泽国。于是,桥址首选淮河中游的临淮镇。然而,临淮镇的地势,也令德纪失望。德纪不得不带着他的工程技术人员继续自临淮关向上寻找,经过勘察、比较,发现距临淮关上游的蚌埠集较为适宜。当然,德纪既不是为了把铁路非要选在蚌埠古渡,更不会把蚌埠集纳入建桥通车的视野,而是看上了遥远的地质年代经过沧桑巨变,大自然赋予淮河南岸蚌埠集的地利条件,可供架设铁桥,经南岸向东南通车。
当德纪需要在图纸上最终标出具体铁路桥址时,忽然之间,落日的余辉照射下的一片闪闪发光的珍珠滩,深深地吸引了德纪的目光,蚌水流珠的美丽景色使他的心为之震撼,而蚌埠集以南的那座蚌山,其余脉裸露着伸向淮河的岩石滩,更是令他兴奋不已。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儿,正是理想中架设铁路桥建立桥墩的最佳位置。
1909年1月,津浦铁路南段,徐州--浦口段工程开工。蚌埠古渡就此喧腾。淮河的浪花,轻轻地拍打着淮河堤坝。
淮河岸边,为建桥运输各种材料的船只,首尾相连,桅杆林立,绵延十里有余;蚌埠集上那条由北向南的老大街,沿街突兀搭起成行成排的工棚,住满了来自河北、河南、唐山、天津等地的建桥筑路工人。
建桥伊始,约两万名民工云集蚌埠,使昔日只有500余户人家的蚌埠集一时繁盛起来。蚌埠淮河铁路自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工兴建,历时18个月,桥长586.23米,9孔,桥墩8座,计建筑费100万银元。
1911年5月15日,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蚌埠火车站相继建成。
蚌埠火车站是津浦线上的一等客货运站,遂成皖北地区铁路交通的枢纽。
1911年12月7日,津浦铁路全线贯通,通车营运。
蚌埠火车站营运之初,只是几间砖瓦平房和大席棚。建站通车初期,每周仅试运行两趟旅客列车,客运量很少。由于它处在南段徐州至浦口之间,无论南来北往的火车,按那时的车速,当晚只能到达蚌埠,车头需在此添煤加水,旅客下车在此住宿,于是,蚌埠又成了津浦铁路的重要宿站。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客货运量不断增加,1953年旅客发送人数已达55万余人次,货物发送达36万余吨,设施经多次扩建亦得到改善。1953-1958年间,先后新建旅客候车室,用水泥等材料改造旅客站台。1954年该站站线由原来的6条增加至7条,并延长了股道长度。1987年完成旅客发送量409万人、中转换乘123万人,比解放初期增长10倍;货物到达和发送量292万多吨,比解放前增长15倍。1995年,该站有股道24条,总长为35635米,其中到发线9条,调车线4条,其它用途线11条。另有货物线11条,专用线22条。1995年日均接发旅客列车108列,最大旅客集结量6000人,日办理行包3600余件,年旅客发送量359.5万人,货物发送量84.04万吨,旅客到达量431.1万人,货物到达量101.9万吨。
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蚌埠市的发展变化
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里面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70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淮河流域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让这个雕塑站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要更好地去学习,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发明了很多工具,也留下了好多思想上的财富。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淮河文化广场的建筑则是音乐的凝固,我们正在感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白天来看你们觉得漂亮,要是到了晚上你们再来看,喷泉是音乐喷泉,开放的时候音乐叮咚流光溢彩,广场内华灯齐放,那才叫美不胜收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的视线就被几位老者给吸引过去了,只见他们热烈谈论着地势,比划着方向,商量着哪一块最适合做他们将来晨练的地方……
广场行人地道的入口处,墙壁上的画,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桥、火车站、老同源茂、篾匠街、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的原貌,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风光、花鼓灯、广场新姿、科普知识等为主题的系列照片,我们围着那个地道口转了好长时间,里里外外都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看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地道上方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新思维、新生活、新发展”引起了我的注意,红红的大字让人顿感这个城市昂扬的开拓气息扑面而来,是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憧憬未来还得脚踏实地地干,老照片提醒着我们,城市的过去记忆,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记忆,每个人只要你努力,就会越走路越宽,每个城市不也正是如此吗!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市人民的广场,是健康休闲的广场,是文化的广场,也是蚌埠未来展望的广场!
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2014年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据统计,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蚌埠人均GDP及其增长情况
蚌埠 2010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636.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7621元,增长13.8%。
2012蚌埠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城市化率是多少。。。急求!!!谢啦
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7万公顷蚌埠国民经济2013,其中,小麦面积23.69万公顷,稻谷面积10.7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6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8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61万公顷。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9.4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1% ,其中水田11.13万公顷,下降0.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62万吨,增长1.3%。农用薄膜使用量0.99万吨,增长2.9%。农药使用量0.63万吨,增长11.8%。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1.21万公顷,增长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43.38亿元,增长4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20.67万平方米,增长37.6%蚌埠国民经济2013;房屋竣工面积191.70万平方米,下降27.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7.68‰,比上年上升2.20个千分点;死亡率8.07‰,上升3.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9.61‰,下降1.3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67.81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常住人口318.30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蚌埠巨变
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里面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70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淮河流域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让这个雕塑站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要更好地去学习,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发明了很多工具,也留下了好多思想上的财富。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淮河文化广场的建筑则是音乐的凝固,我们正在感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白天来看你们觉得漂亮,要是到了晚上你们再来看,喷泉是音乐喷泉,开放的时候音乐叮咚流光溢彩,广场内华灯齐放,那才叫美不胜收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的视线就被几位老者给吸引过去了,只见他们热烈谈论着地势,比划着方向,商量着哪一块最适合做他们将来晨练的地方……
广场行人地道的入口处,墙壁上的画,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桥、火车站、老同源茂、篾匠街、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的原貌,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风光、花鼓灯、广场新姿、科普知识等为主题的系列照片,我们围着那个地道口转了好长时间,里里外外都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看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地道上方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新思维、新生活、新发展”引起了我的注意,红红的大字让人顿感这个城市昂扬的开拓气息扑面而来,是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憧憬未来还得脚踏实地地干,老照片提醒着我们,城市的过去记忆,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记忆,每个人只要你努力,就会越走路越宽,每个城市不也正是如此吗!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市人民的广场,是健康休闲的广场,是文化的广场,也是蚌埠未来展望的广场!
建置沿革
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春秋战国时期, 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埠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南宋宝佑五年( 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 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等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 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 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综合实力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74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56亿元,增长13.3%,其中工业增加值96.48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03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比例为21.8:38.4:39.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8942元,增长9.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6.5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0.5万人,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32.4万人,增加0.5万人;第三产业53.6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16.7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
基础建设
龙湖大桥建成并于9月29日通车。延安路、航华路、兴业街南环线、燕山路、红旗五路、黄山大道、长青路、新淮路、解放一路等已竣工或正在建设中,实施了26条三四类道路和小街小巷改造。实施路灯新建、改建工程28项,在二钢路等新建路上安装路灯314盏。树木移栽2300棵,成活率达95%。火车站广场、东海游园、雪华风荷园、陶店花坛、张公山公园、南山公园等园区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新建胜利路与解放二路交叉口垃圾站一座,完成青年街、珠城路两座垃圾站的改建任务。一批新的小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阿尔卡迪亚、龙湖香都二期、新新家苑、沁雅二期、金山花园、名流花苑等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走进蚌埠 社会事业 科技概况
科 技 概 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工业强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若干规定》、《蚌埠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蚌埠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蚌埠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等涉及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财税优惠等方面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28个,正在实施的火炬计划项目16项,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6亿元,出口创汇1.66亿美元,利税4.44亿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201.8%、97.6%、58.6%。
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和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培育、筹备中。在这些领域中已经涌现出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如丰原生化的柠檬酸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2004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位居全省出口创汇企业第一位。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院校、科研机构为外援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全市现有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这些机构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市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速度。
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央、省、市政策引导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221家,涉及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环保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机械、化工、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8677万元,利润6946万元,上缴税金6538万元,出口创汇2687万美元。年技工贸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企业长期从业人员总数8021人,其中科技人员1937人,高中级职称1024人,大专以上学历 1549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自《专利法》实施以来至2004年底,全市共申请专利1419项,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蚌埠市专利申报资助办法》、《蚌埠市实施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2002年—2004年全市共资助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79项。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新工艺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5年以来,共获省、市科技成果358项,这些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学技术奖390项次,在我市和省内外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在安徽省,除合肥之外,蚌埠是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全市现有7所省、中央驻蚌科研院所,12所高等院校,91个地方科研机构,5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驻蚌科研单位科研经费多、技术装备条件好、高层次人才密集,有一批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的重点学科。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的优势,将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市政府建立了驻蚌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成果发布和产学研对接活动。此外,还结合蚌埠市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了浙江大学、上海嘉定市、福建泉州市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伙伴,定期进行互访,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和完善了蚌埠科技信息网和蚌埠技术市场网,在网站上开辟了科技政策、信息服务、市场政策法规、招商引资、难题招标、服务指南、专家人才库、可供转让项目、技术需求等栏目,搭建起了蚌埠市网上技术市场的平台,为企业与科研单位、企业与大专院校、企业与企业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
市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0多个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为新兴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帮助创业者将其发明和科技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对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系列调研和咨询活动,发挥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决策参谋作用。
据抽样调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5元,比上年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同比增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