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场地地震基本烈度6度和7度哪个高)
本文目录一览:
- 1、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地震加速值0.1g是几级抗震
- 2、水平地震加速度值和地震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
-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其中0.1g是什么概念啊?
- 4、地震加速度值7度0.10g是什么意思
- 5、抗震设计时,烈度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呀,比如7度罕遇对应的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呀
- 6、加速度和烈度有什么样的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地震加速值0.1g是几级抗震
三级抗震。建筑工程分为以下2个抗震设防类别:
结构物在强烈地震中不损坏是不可能的,抗震设防的底线是建筑物不倒塌,只要不倒塌就可以大大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轻灾害。
一般,在设防烈度小于6度地区,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较小,可不予考虑抗震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即使采取很多措施,仍难以保证安全,故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所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6~9度地区。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扩展资料: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防
水平地震加速度值和地震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
一、传播方向不同
1、水平地震加速度值: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同轴的波。
2、地震峰值加速度值: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二、传播速度不同
1、水平地震加速度值:水平地震加速度值要小于地震峰值加速度值。
2、地震峰值加速度值: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
三、人体感觉不同
1、水平地震加速度值: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2、地震峰值加速度值: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加速度值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其中0.1g是什么概念啊?
0.1g代表地震加速度值,地震加速度值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中国的新地震烈度表(1980)规定,烈度为Ⅶ、Ⅷ、Ⅸ、Ⅹ时相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25g、0.25 g、0.5 g、1.0g。
抗震设防烈度与建筑所在地区有关,是设计结构计算时打算让结构抵抗的破坏力大小,衡量的指标是加速度。
扩展资料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评定烈度的高低,制订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加速度值
地震加速度值7度0.10g是什么意思
地震加速度(earthquake
acceleration)是指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在日本地震烈度表中即包含有与每一烈度相当的地震加速度值。地震加速度值为2.5~8厘米/秒2
时,多数人可以感到;达到25~80厘米/秒2
时,
房屋强烈摇动。
1.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的新地震烈度表(1980)规定,烈度为Ⅶ、Ⅷ、Ⅸ、Ⅹ时相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25g、0.25
g、0.5
g、1.0g。在日本地震烈度表中也包括有与每一烈度相当的地震加速度值。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
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按下法取得:
首先计算加速度反应谱,
得加速度的平均值Sa,则A=Sa/B
B为动力放大系数
再计算加速度反应谱,
得谱速度的平均值Sv,则
Tg=2PiSv/Sa
Pi为数学公式中计算面积的pi。
抗震设计时,烈度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呀,比如7度罕遇对应的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呀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 0.04 0.08(0.12) 0.16(0.24) 0.32
罕遇 — 0.50(0.72) 0.9(1.2) 1.4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加速度和烈度有什么样的关系?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地震烈度7度的地面水平加速度;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
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
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