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青海煤炭地质105勘探队)
本文目录一览:
- 1、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怎么样?
- 2、青海煤炭105地质勘探队属于什么单位
- 3、青海省天峻县孤山煤矿的中标公司是什么公司,有开采权吗?
- 4、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 5、青海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 6、众口称赞说煤航——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系列报道之六
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怎么样?
简介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直属于青海煤炭地质局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成立于2001年4月,是在青海煤炭地质研究所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的基础上、集中全局优良资产和高新技术组建起来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的、以适应国家“三性地质”需要和承担各类地质勘查施工的专业性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该院设置合理、学科齐全、装备精良、技术全面、工作高效等特点,在青海省煤炭地质勘查有较高声誉,2002年荣获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青海煤炭105地质勘探队属于什么单位
青海煤炭地质一○五勘探队建队于1950年,是隶属于青海煤炭地质局主管的中央驻青事业单位,1965年2月从吉林省调入青海省西宁市,从此扎根高原,开始了艰苦创业的漫漫历程。
青海省天峻县孤山煤矿的中标公司是什么公司,有开采权吗?
如果这个孤山煤矿的公司已经中标了话,那么他是有资格去采矿的,因为他已经中标了,国家已经允许他进行采矿权了。
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组织开展了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及机构情况
我省地质勘查行业主要包括属地化改革中划归我省管理的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测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环境地质局,未属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质局和中国建材工业中心青海总队,具有勘查资质的公司及矿山企业等。本次调查不包括未属地化管理的单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人员5240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329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39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225人,其他产业731人。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9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5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809人。
(二)勘查资质分布情况
全省颁发勘查资质证书共26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其中≥1类甲级资质单位有11个,占总数42.3%;≥1类乙级资质单位有7个,占总数26.9%;≥1类丙级资质单位有8个,占总数30.8%。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18个,其资质级别相对较高,全部为乙级以上资质。全省11个甲级单位全部为国有地勘单位,另外7个为乙级单位,分别占全省甲乙级资质级别的100%、87.5%。全省核定颁发的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共112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8个,占总数的7.1%;水工环调查15个,占总数的13.4%;固体矿产勘查25个,占总数的22.3%;液体矿产勘查13个,占总数的11.6%;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总数的0.86%;物探14个,占总数的12.5%;化探9个,占总数的6.0%;遥感3个,占总数的2.8%;工程施工13个,占总数的11.6%;岩矿鉴定与测试11个,占总数的9.8%;选冶试验2个,占总数的1.8%。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职工4965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的3067人(专业技术人员177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14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从事工程勘察的职工有369人;从事矿业开发的职工22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719人。全省从事地质勘查业人均年工资2.38万元,退休人员共7640人,人均年工资2.33万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增加了7%。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离退休人员工资略有增加,增资比例为4.6%。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地勘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地质勘查开发主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6.28亿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25.6%。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增加了38.12%,生产性资产增加了68.3%,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场经营收入达2.4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38%。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地质勘查开发主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在地质勘查方面投资增加较快,全省各国有地勘单位及大型矿山企业所属的勘查资质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有地勘单位的技术装备及野外工作条件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性资产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达2.8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间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项目资金支出为10317.7万元(省财政4683.1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889万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4745.2万元);争取国家资金4475万元;地勘系统投入资金5442.8万元;重要商业性地勘项目资金7864.5万元。实际完成地勘投入2.35亿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实各类地勘项目137项。其中省地勘项目50项;国家地勘项目32项(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6项,矿产资源补偿费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5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6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项目4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项);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项目42项(其中地矿局21项,有色地勘局8项,煤炭地质局4项,核工业地质局5项,环境地质局2项,建材地质总队2项);重点商业性地勘项目13项。
集中资金,捆绑使用,加大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重点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格尔木市卡而却卡铜矿,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泽库县瓦勒根金矿、都兰县五龙沟金矿区、格尔木市驼路沟钴矿、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区、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区、曲麻莱县加给龙洼金矿、杂多县东莫扎抓铅锌银矿等一批我省重点矿区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1817万元,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3103万元。由于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来,省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资金20%~30%是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的。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以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为主,兼顾重要成矿带地质科研和水工环等基础工作。
(四)商业性勘查工作情况
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日趋活跃,联合勘查及市场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完成计划内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场项目,加大联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市场地勘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含省外招标项目)。其中,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勘查和祁连县红川金矿勘查与加拿大有关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引进外资近30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不断开辟新的矿产开发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推动工程勘察、基础测绘、化验测试、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等其他产业发展,各类产业在市场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地勘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是支柱性产业建设进度加快。依托本省优势资源,以钾肥生产为主的察尔汉盐湖霍布逊钾肥生产线年产6万吨KCl项目已竣工投产,加上原有的格尔木地矿化工总厂,察尔汉盐湖矿山企业钾肥生产能力可达到8万吨/年。
二是以黄金生产为主的五龙沟金矿、果洛龙洼金矿及松树南沟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矿山筹建全面推进。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滩间山岩金矿于2006年1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黄金2.6吨。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场项目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地勘单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项目,合同总价值8000余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与国家和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勘延伸产业及服务业分体运行与分块管理,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地勘主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地质找矿成果显著
2006年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确定一批成矿远景区,为进一步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江源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完成4.2万平方千米,为该地区环境保护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柴达木盆地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为该地区查明了一批有开采价值的水源地;贵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项目,结束了4万人吃高氟缺碘水的历史;工程地质提供了大批建设工程资料,保证了全省道路、房地产、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工需要。
(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凸现
提交了多处可供勘查或开发的矿产地。省重点勘查项目均取得较好成果,各矿区资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评价速度明显加快。加大对外引资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取得成效。
(三)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收益有所增加
为充分发挥现有探矿权的潜力,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金联合勘查,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地勘主业,加快了我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基地与和谐地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是我省地矿局开展“创建平安基地、构建和谐青海地矿”活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按照“服务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为本,亲情服务”,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服务内容,职工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局近几年在加强基地建设中也有突出成绩,职工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队伍安定,单位凝聚力增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和谐的发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一)加强地质勘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以地质勘查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做好勘查工作,实现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经济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利润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以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面向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国家急需矿种和重点区带,强化找矿意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找大矿、找好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奋斗目标。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拓宽找矿空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发展和壮大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重点安排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青藏铁路沿线、柴达木盆地、“三江”成矿带北段的勘查评价工作;兼顾鄂拉山地区;适当安排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矿产勘查评价工作;提交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6处。
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地下水(热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等;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特长,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稳步推进对外合作,扩大找矿空间
在做好省内、外已有地勘项目的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有实力的矿业公司进行联合风险勘查,加强境外周边地区的矿产勘查与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国内、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基地,壮大经济实力。
(三)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壮大矿业经济
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3~4个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开发项目。延长矿业开发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矿山要加强管理,通过挖掘潜力,扩大资源,完善工艺技术,保证正常生产,增产增效。
(四)扩展地勘延伸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地勘延伸产业建设,对现有的地勘延伸产业(钻探及工勘、测试、测绘),要积极开拓市场,稳定发展,同时不断拓宽其他业务,积极承揽工程建筑、测绘、土地测量等任务。
五、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时,我省各地勘单位地勘费的预算基数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地勘费计划为基础。而当时原地勘费计划在核定经常性费用、增资以及执行地区性补贴资金方面,未能充分考虑我省实际情况和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等具体情况,未全额下达经常性费用计划和增资等资金计划,导致我省地勘单位地勘费资金缺口巨大、地勘费的预算基数严重偏低,影响地勘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突出,严重困扰着地勘产业经济的发展。地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野外一线技术力量严重短缺;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高素质能够承担大型综合、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在专业技术队伍学历结构上,高层次高学历比例严重偏低。因此难以满足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离退休人数较多,负担重。我省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1:1.65。离退休人员至今未进社会养老统筹,全部费用均从地勘费用基数中承担,造成国拨地勘费60%以上用于发放离退休人员生活费。
四是内部下岗、待岗人员多,经济负担过重。他们中大多数是原从事野外生产的各类生产工人,技能单一,职工下岗后无技能参加市场竞争。
五是大调查项目中,对青海省困难因素诸如海拔高,交通差,干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虑不充分,造成整个项目费用不足。
六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有地勘单位可继续执行将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政策,但实际办理转增国家资本金手续困难。
六、对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托优势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总体部署,按照“一业为主、两翼延伸”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勘查开发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其他相关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地勘行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以寻找大中型矿床为主攻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的安排,寻求地质找矿新的突破。加速对资源潜力大、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矿床的勘查评价,做到统筹安排,发挥勘查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质成果质量。
(二)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增强地勘单位发展活力
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搞好股份制运作,使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企业经营上,可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经营方式多元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确的利益分配导向机制,努力向生产一线、野外倾斜。建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
进一步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干部竞聘、竞争上岗,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拼搏奔小康。
(三)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培养培训计划。围绕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研究人才建设规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保证地勘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加强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制定相应的内部优惠政策,如工资、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加大地质设备更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积极促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装备精良、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地勘队伍,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
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服务。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五)明确权益分配
国家勘查资金项目的权益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物化劳动过程中地勘单位的利益,尽快明确权益比例。
(六)集中资金建设骨干产业项目
通过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资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集中资金培育上规模的骨干产业项目,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经济总量。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青海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达肯大板山东南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东起大煤山西麓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西至大煤沟煤矿中部,南起小煤沟组顶部露头界线,北至大煤沟井田南部边界,面积为4km2。地理座标为东经96°10'15″,北纬37°29'40″。行政区划属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管辖。矿区地理特征表现为东部和南部由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及古生界绿泥片岩组成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的高山,西部为第四系组成的冲积平原。
一、地质背景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央坳陷带柴达木台缘褶皱带,褶皱带内地层分布总的方向为NW-NWW,组成青海煤炭地质局哈华林了三个隆起带。在隆起带之间形成坳陷,大煤沟矿区即位于达肯大坂山—绿草山—欧龙布鲁克山隆起带与中吾农山隆起带之间的坳陷中。
(一)构造特征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为一走向NWW向单斜构造,单斜层为红山向斜的南翼部分。矿区内褶皱十分发育,均为短轴背向斜,轴向北西或北西西向,一般南翼较缓,倾角30°~45°,北翼较陡,倾角60°~70°,有时地层甚至倒转。褶皱在深浅层表现不一,往往浅部地层褶皱剧烈,深部地层仍表现为单斜层。
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发育两组断裂,一组为NWW或NW向断裂,断裂规模较大,断裂倾向NE或NNE,倾角50°~60°,为逆断层或压扭性断层,具有多期活动性质,是本区主要断层。另一组断层为NNW向或NNE向,断裂规模小,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在本区不发育。
(二)地层特征
大煤沟地区出露的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现将沉积盖层序列及特征分述如下:
1.下侏罗统小煤沟组
分布于小煤沟井田南部,主要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沼泽—湖泊相灰白色砾岩、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达肯大板群之上。
2.中侏罗统大煤沟组
岩性为灰、灰绿、灰黑色泥岩、炭质页岩,黄灰色砂砾岩、粉砂岩夹有煤层或煤线,油页岩及菱铁矿层,与下伏地层小煤沟组为整合接触。
3.上侏罗统
(1)采石岭组:为一套陆相杂色碎屑岩系,岩性为紫红色、灰白色、灰绿色砂砾岩及紫红色泥岩,厚245m。与下伏大煤沟组多为连续沉积,局部不整合接触。
(2)红水沟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系,由浅棕红色泥岩和兰灰色砂岩薄互层组成,夹有黄绿色或杂色含砾中粗砂岩,厚度472m,与下伏采石岭组整合接触。
4.白垩系犬牙沟群
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系,岩性为灰白色、棕黄色、浅紫色砂砾岩夹灰绿色泥岩,纵向上具粗—细—粗或者细—粗反序旋回,与下伏红水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古近系
古近系划分为古新统路乐河组、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渐新统上干柴沟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黄绿色、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含轮藻、介形虫和植物化石,厚度1650~3812m。与下伏犬牙沟组不整合接触。
6.新近系
新近系划分为中新统油砂山组和上新统狮子沟组。油砂山组岩性为绿灰色砾岩、砾状砂岩、砂岩与棕褐色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厚1000~5500m;狮子沟组为灰色砂质泥岩条带,厚500~2500m。与下伏干柴沟组整合接触。
二、油页岩特征分析
(一)油页岩特征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油一层颜色为褐灰色,风化后呈浅褐色,页理极发育,呈纸片状,用火柴不易点燃,含油率相对较低。平均体重2.0t/m3。据CK47井采样分析,最大含油率13.9%,最小3.7%,油一层平均含油率8.30%。
油二层颜色为灰黑色、黑色,风化后为浅灰色,呈薄片状,平均体重为2.0t/m3,矿层有时夹有菱铁矿夹层,油页岩含油率高,火柴可点燃,经本次化验分析,含油率为11.19%,青海省煤田地质105队经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含油率为8.30%,平均含油率为8.92%,有机质中C含量51.34%,H含量4.56%,O含量26.74%,N含量0.86%。油页岩工业成因类型为高灰分中含油率油页岩。
(二)油页岩沉积环境
小煤沟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早期沉积环境以河流相为主,形成砾岩、砂岩粗碎屑沉积。随着构造沉降,其后转化为河流—沼泽相环境,沉积了A层和B层煤。随着构造进一步沉降,晚期主要为三角洲—湖泊相沉积。
中侏罗世伸展作用减弱,地势平缓,水域范围较大,普遍出现沼泽化,总体为宽缓浅湖型坳陷。仍属大陆性温暖潮湿气候,植物繁盛,有机质丰富,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经采样分析,干酪根类型指数为87.1,为腐泥型油页岩;另一样品干酪根类型指数为-10.7,为腐殖型油页岩。晚侏罗世时期,大地构造背景发生巨大变化,总体上处于挤压环境,早期的伸展构造发生反转,湖盆逐渐萎缩,水体进一步变浅,此时期由温暖潮湿转变为炎热干旱的气候环境,沼泽相和半深湖相不发育,形成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浅湖相沉积。
(三)油页岩分布特征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发育3层油页岩,从上至下分别为顶部油页岩层、油一层和油二层。顶部油页岩层分布于大煤沟井田,赋存于大煤沟组七段顶部;油一层和油二层分布于小煤沟井田,分别赋存于大煤沟组一段的下部和上部。顶部油页岩层经采样分析,油页岩含油率在0.9%~1.8%,故无工业开采价值。
油一层为一单斜岩层,走向NWW,倾向NE,倾角在浅部一般为20°~30°,深部倾角较陡一般在60°~70°(图8-17)。油页岩矿层总体分布稳定,沿走向从西向东,油页岩层数减少,厚度变薄,东部大煤沟剖面露头厚度为3.92m。沿倾向浅部的油页岩厚度较小,深部的油页岩厚度较大。
油二层矿层也为一倾向NE的单斜矿层,浅部倾角一般在25°~40°,深部倾角较大,一般在60°~70°。油页岩矿层厚度较稳定,由西向东油页岩厚度逐渐减小。沿倾向厚度有向深部减薄趋势。油一层和油二层在大煤沟地区均有出露,油页岩埋深较浅,油一层埋深在0~403.5m,油二层埋深在0~631m。
图8-17 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小煤沟第21勘探线剖面图
三、油页岩资源评价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地质勘查工作
大煤沟地区地质勘查工作最早始于1957年,西北地质局632队进行了1∶20万地质图填绘工作,确定了煤系地层的时代及各时代地层的分布范围。
1958年5月,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第15分队通过地质调查发现了大煤沟煤矿,估算了煤的C2级远景储量为8700万t。
1958年7月~1959年1月,海西州地质队煤田分队在大煤沟进行了勘探工作,施工钻井7口,累计进尺1983.34m,采集各种样品274个,提交了《大煤沟煤矿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获煤C1+C2级储量9064万t,油页岩储量2992.5万t。
1959年5月~1960年,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第12分队在大煤沟填制了1∶5000地形图和1∶2000地质图,施工钻井12口,并完成了部分槽探工作。施工了2口专门水文井,完成部分简易水文地质工作。
1975年,青海省煤田地质局105勘探队在大煤沟地区大煤沟井田进行了精查勘探,获煤A+B+C1级混合储量8000万t。
2.勘查程度与精度
大煤沟地区先后进行过多次地质勘探,共完成钻井65口,这些钻井主要目的是对煤炭进行勘探,集中分布于大煤沟井田和小煤沟井田。小煤沟井田北部的油页岩含矿区虽然完成了部分槽探和钻井,但数量较少,仅有数口钻井。
这些钻井、槽探和野外露头测量大致查明了油页岩矿层的分布特征,但对于油页岩矿层深部的赋存特征、厚度变化特征控制程度较低。特别是油页岩分析测试资料较少,影响了对油页岩质量评价的精度。
(二)资源评价
1.资源评价
1961年,青海省地质局海西州地质队煤田分队提交了大煤沟矿区油页岩储量2992.5万t,其中油一层储量1340.60万t,油二层储量1651.90万t
表8-16 大煤沟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变化表单位:万t
原储量计算时按油页岩厚度0.5m,含油率6%统计油页岩厚度和矿区边界品位。本次资源评价时,按油页岩最小厚度0.7m,含油率3.5%重新统计油页岩厚度并重新计算油页岩资源储量(表8-16)。经本次评价,大煤沟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7922.09万t,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050万t,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688.13万t,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65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199万t。
2.资源预测
大煤沟油页岩预测区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在矿区西北部的深部区,矿区的边界由CK41控制,油一层和油二层厚度分别为6.13m和14.0m,含油率为8.30%。油一层预测面积由西北边界油一层最大埋深544.5m至埋深1000m计算,预测面积0.70km2,油二层预测面积油二层最大埋深631m至埋深1000m计算,预测面积0.57km2。厚度分别采用CK41井油一层和油二层厚度6.13m和14.0m,含油率为8.30%,体重采用大煤沟矿区平均体重2.0t/m3,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油一层潜在资源量859.81万t,油二层潜在资源量1590.79万t。潜在资源量2451万t,油页岩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674万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203万t,页岩油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56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42万t。
众口称赞说煤航——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系列报道之六
煤航,在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中,是各地方项目办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软件应用找煤航,技术培训找煤航,解决难题找煤航,煤航是所有项目单位心中最可信赖的技术权威。
煤航的全称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在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整个过程中,煤航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一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因此也赢得了方方面面的热情赞誉。
煤航是从事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数码航空摄影、地理信息系统研建、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等高科技的专业局,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航摄、测绘设备和非常密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西部3S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国家《甲级测绘许可证》、《甲级勘察设计证》的首批获得者,荣获过国家勘察设计金奖,在国内外承揽完成了数百项地理信息工程并受到广泛好评。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实力的专业单位,自然成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技术支撑合作伙伴的首选。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09年8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张文若(中)带领遥感地质院院长康高峰(右一)等在西藏检查矿业权实地核查情况
2007年8月底,国土资源部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矿业权实地核查由部开发司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实地核查。9月,发展研究中心决定联合在矿山地质测量领域颇具实力的煤航,通过项目联系,共同组成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技术管理部和全国项目组,承担技术支撑工作。煤航的总体工作任务为: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和制定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指南与技术要求;对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汇总全国成果,建设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接受任务后,煤航立即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办,由分管院长牵头,成立技术管理组、综合研究组、专家组。另外,还按照专题需要成立了实地核查组、报告及图件编制组、图册编制组,数据库研发组。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07年10月,部开发司常玉刚处长(左二)带领全国项目办人员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调研
煤航进入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组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前期项目立项调研,先后赴浙江省长兴县、重庆市南川区、云南省个旧市、山东省临沂市和济宁市等地考察了矿政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浙江省长兴县调研时,还进行了矿区控制点、开采工程测量工作。通过调研,和发展研究中心一起初步形成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思路,共同编写完成《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有关专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总体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和技术要求合理、简单、可行,并考虑了与储量利用调查等相关专项的衔接,符合我国矿政管理的实际情况。
总体实施方案通过后,煤航紧接着在发展研究中心安排下,再赴一些省市联合调研,制定《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指南与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因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实践上完全是空白,因此专家们研究了很多有关资料,做了很多考察。为了加强可操作性,专家们决定这本操作指南既要保证技术精度,又要实用简单,因此写作中力求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话。初稿完成后还找了许多矿山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书也逐渐由厚到薄,通俗易懂,就是外行也能依照使用。几易其稿完成出版后,根据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补充修改,再印发修订版。为了检验《技术要求》的实用性,专家们在山东平邑选择了一个小区独立进行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试点,共完成8个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试点过程充分证明了《技术要求》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各地方项目办的良师益友
为了协助各省搞好矿业权实地核查培训工作,保证核查人员正确理解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工作目的、任务、技术流程、实测方法以及数据整理要求,煤航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先后为4次全国性技术培训会议和20多个省(市)的27期技术培训班开展培训活动,重点讲解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组织实施措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要求;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同时,还参加了12个省的技术交流工作,专家们亲自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野外实测、查看分析成果资料,及时解决技术问题,从而推进核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2009年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全面展开后,煤航又派出专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一起,分赴各省检查矿业权实地核查野外实测工作。专家们在各地不仅认真听取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进展和质量控制情况汇报,还详细查阅月报统计数据和部分矿业权实地核查原始记录和成果资料,并实地抽查了若干个采矿权(井下、露天矿和砂石粘土矿)野外实测工作。在检查过程中,专家们与省国土资源厅、省项目办、核查承担单位的管理和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各省存在的特殊情况及时反馈到全国项目办予以解决。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工作人员用全站仪进行工程实测
全国承担矿业权实地检查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能在现场看到煤航专家们的身影,得到他们热情细心的帮助,而且可以通过现代通讯及互联网平台,随时得到他们的远程指导,进行各种讨论和信息沟通,了解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软件使用的详尽细节。大家欣喜地感到,专家们就像最好的老师和朋友,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提供最好的帮助。
他们特别能战斗
各省项目办对煤航专家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特别能战斗”。
得确,从开始参与制定《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到培训骨干、现场指导、研发数据库、检查验收各个环节,煤航的专家们用他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彰显出他们特别能战斗的风格。
为了给各省培训骨干,他们往往日夜兼程,从一个省赶到另一个省,有的省还去过多次。课前要认真准备,课后与学员们相互交流,大到软件使用,小到如何画图,不厌其烦地无私传授,常常通宵达旦。
赶赴现场指导,无论是炎炎夏日、飒飒寒风,他们总是和现场同志们一起,认真讲解分析问题,把饥饿、疲劳、艰苦的环境置于脑后。
研发数据库,他们为了攻克难关,常常持续不间断地工作,完全忘记了休息日、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也无暇顾及家庭和亲人。
检查验收,他们从不敷衍塞责,坚持必须抽查到规定的比例,有时一晚上要检查200多个矿业权,待到实在无法再坚持时,抬头已是旭日临窗。
老专家孙炳旭在井下实测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启动以来,作为老共产党员的孙炳旭被返聘到煤航遥感院参与核查工作。作为技术专家,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研究中有多项重要贡献,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他身体力行,从技术要求的制定,到各省的培训,再到项目后期数据的验收,几乎跑遍了全国主要省(市)、自治区。60多岁的他,曾两进西藏、两赴新疆、三上青海、四到江西,克服了各种困难。从最热的杭州到最冷的哈尔滨,经历了从零上38摄氏度到零下24摄氏度的冰火两重天。在昆明验收,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他夜以继日、通宵作业,很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有一次因工作需要,当时还在浙江做嘉兴测绘项目的他,带着借来的一箱重达45斤的航空照片,从杭州赶到贵阳,任务完成后又从贵阳带回西安,为了万无一失,照片从不离手。三年来,从东部平原到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从内蒙古大草原到广西、海南,都印满了他不辞辛苦的足迹。这些足迹代表着孙炳旭三年来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和默默贡献。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10年6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康高峰院长、孙炳旭专家等在湖南验收成果数据
许多领导和专家们都说: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技术支撑合作伙伴,发展研究中心选上煤航、可谓珠联璧合,是真正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