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足球联赛 > 正文

足球联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hacker2022-07-02 00:17:28足球联赛105
本文目录一览:1、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2、

本文目录一览:

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 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总之,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它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着区域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凸显了以人为本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思路。

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是怎么划

三大经济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划分

东部经济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十一个省、市。

中部经济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和四川中部、东部地区。

西部经济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宁夏、甘肃等七个省、自治区和四川西部地区。

三大经济带划分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划分了三大经济带。

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基础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看,大体是东部地带高,西部地带低,由东向西递减。

从土地、矿藏和水力等自然资源方面看,则大体是西部地带和中部地带丰富,东部地带一般较缺乏,由东向西呈递增趋势。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科学地划分经济地带,是合理布局我国生产力所必需。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

所谓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农村区域经济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不在是农村的主导行业,第二、三场产业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逐渐成为了支撑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形态下的不健康发展的形式,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装备水平的落后,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由于发展规划的不完善,不合理,一些优势资源的作用不仅没有的到很好的发挥,反而遭到了破坏。再加上农村局与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发展不够均衡,而且这种不均衡的情况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这些都是影响大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主导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非常久远,在当代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时代的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提示,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一些主要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加强了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关注。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经济

中国商贸经济区域

京津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1.北京

2.天津

3.唐山

4.石家庄

辽中南:

1.大连

2.沈阳

山东半岛:

1.青岛

2.济南

3.烟台

长江三角洲:

1.上海

2.南京

3.杭州

4.苏州

5.宁波

四川盆地

1.成都

2.重庆

珠江三角洲

1.香港

2.广州

3.澳门

4.深圳

闽南

1.台北

2.高雄

3.台中

4.厦门

5.福州

独立商贸经济城市:

武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西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哈尔滨,乌鲁木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具体如下:

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

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⑤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

1、区域经济是需要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相关部门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相关部门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假欢晕白(2022-07-02 07:34:42)回复取消回复

    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 拥嬉青朷(2022-07-02 01:43:50)回复取消回复

    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

  • 野欢岛徒(2022-07-02 00:45:45)回复取消回复

    1.成都2.重庆珠江三角洲1.香港2.广州3.澳门4.深圳闽南1.台北2.高雄3.台中4.厦门5.福州独立商贸经济城市:武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西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 青迟俗野(2022-07-02 03:09:22)回复取消回复

    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农村区

  • 莣萳逐鹿(2022-07-02 10:35:44)回复取消回复

    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