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片起什么作用(安慰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安慰剂效应是怎么回事,为何那么神奇?
- 2、安慰剂效应是什么?
- 3、安慰剂是什么?
- 4、安慰有什么作用
- 5、安慰剂是什么
安慰剂效应是怎么回事,为何那么神奇?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外科医生只是把你膝盖上的皮肤割下来做检查,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实质性手术,但是你的膝盖疼痛正在减轻。你吞下的药片是假的,只是一些淀粉,但是你的偏头痛消失了,就像服用偏头痛药一样。通过注射盐水来减缓哮喘,效果和支气管吸入剂一样有效。
这些例子来自医学观察,它们都反映了安慰剂效应——吃“假药”的人和真药一样有效。过去,学术界认为安慰剂效应与真正药物的疗效有本质区别。因此,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应设立安慰剂组,排除安慰剂效应,从而确定药物的真实疗效。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上也是一样的,心理学家应该把安慰剂效应排除在心理治疗的真正疗效之外。
现在,科学家们对安慰剂有了一个新的态度:我们应该承认安慰剂也有疗效,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例如,过去有人批评说,几乎所有的心理疗法都只是安慰剂效应。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应该善于使用安慰剂效应。毕竟,疗效就是疗效,不用担心它从何而来。更重要的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安慰剂效应不是魔法或巫术。它对人体的作用就像一种真正的治疗方法,但对人脑却有特殊的作用。很难描述安慰剂的作用机制。它可能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但它的作用是无所不在的。
什么是安慰剂?安慰剂,英文名来自拉丁语placebo,原意是“我会快乐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安慰的词吗?安慰剂不是真正的药剂。就在你的脑海里。它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期望或你的希望。例如,每次服药时,让自己相信药物有效。也许这个想法比药物的实际效果更有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安慰剂无处不在,而且安慰剂不仅仅是特定的药物。
安慰剂效应是什么?
安慰剂效应安慰片起什么作用,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洽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安慰片起什么作用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有报告记录到大约1/4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使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方式进行,医生及病人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是安慰剂。
最近还发现,模拟手术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所以,有部分的外科手术技术必须进行安慰剂对照研究(极少会以双盲方式进行,原因很明显)。为了使测试得到支持,药物测试群组会比安慰剂对照群组获得更好的待遇。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可改善病情。
但是,一般研究项目都没有加设一个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群组作对照,因此很难推算出安慰剂效应实际的影响程度。“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的提出,已经50多年了,却仍然很明确地时常出现在实验的医疗情境里。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医病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性关怀”绝不能在医病沟通中缺席,医疗生态应该用心经营一个“信任及安心”的区块。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因为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这和安慰剂所起的作用大同小异。
作为全美医疗作假委员会的创始人,杜斯医生对安慰剂研究的兴趣始于其对医疗作假案件的调查。他指出,牙医和其他医生一样,有时用误导或夸大医疗需求的办法来引诱病人买药或接受较费钱的手术。为了具体说明“安慰剂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援引了美国医疗协会期刊刊登的有关末梢神经痛的研究成果。据悉,接受试验的人员分为4组: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四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实际上,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已相当悠久。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而病人还满以为有了希望。最后,在其中某些病例中,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有一个典型的“安慰剂效应”的试验,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猜猜发生了什么?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有时候,一些平常的东西会因为某种原因具有强大的威力。意大利图林大学的法布里齐奥·贝内代蒂在做上述实验时,在最后一天的生理盐水中加入了吗啡抗药物烯丙羟吗啡酮。出现了怎样的惊人结果呢?生理盐水抑制疼痛的能力消失了。几十年来,医生们都知道存在安慰剂效应,而烯丙羟吗啡酮的实验结果似乎显示,安慰剂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化反应。但除此以外,人类对安慰剂效应一无所知。
后来,贝内代蒂又证明,用生理盐水做成的安慰剂还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肉僵直症状。在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同时,贝内代蒂和他的研究组对病人脑部的神经元活动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随着生理盐水的注入,病人丘脑下部的神经核团兴奋程度有所降低,神经元的“应激兴奋”次数也有所减少:生理盐水显然产生了效果。
贝内代蒂说,研究人员对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大脑能够影响到身体的生化活动。他说:“对治疗效果的期待和实际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脑和身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模式。”
完全依赖于心理咨询中的实际效果,经实验证明很可靠和很有效的疗法之一是安慰剂效应。这种非常有力的现象凭借的是信念,即我们的健康好转是因为我们相信身体将要好转。
服用安慰剂“药物”的人相信那是真实的药物,因而果然能体验到疼痛或其他症状的显著减轻,尽管安慰剂并没有什么生物化学作用。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安慰剂药物和安慰剂医疗过程已证明对一大批病症有效,包括长期性病痛、高血压、心绞痛、抑郁、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这是20世纪对神秘魔术、巫术、用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等乱七八糟的疗法的实验继续。
安慰剂效应是我们心理预期能操控来自于身体的信号的明显例证。安慰剂只有在患者相信其作用时才会十分有效。如果心理医生说服患者相信这种治疗会使他们身体症状好转,或者提供安慰剂的方式能够增强其心理效果,安慰剂药物或医疗过程的效力会大大提高。举例来说,注射安慰剂比服用安慰剂通常效果要好,这是因为注射药物比吞服药片能产生更大的心理影响。研究发现,以药片的方式服用安慰剂时,其颜色、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其效果。
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相当复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大脑在紧张时释放的内啡肽等缓解疼痛的吗啡类化学物质所起的作用。其他科学家则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条件反射作用。不论产生安慰剂效应是哪种机制,精神作用无疑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现在,研究人员还需要识别安慰剂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能够发挥作用。也许安慰剂对某些疾病不会产生作用;也许在不同的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机理,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迄今还没有答案。
安慰剂是什么?
安慰剂(pIacebo)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人具有替代和安慰作用。
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因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叫自安慰片起什么作用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而起到镇痛、镇蘸或缓解症状的作用。
在临床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为观察糊种药物的疗效安慰片起什么作用,也常用于对照试验。
扩展资料:
安慰剂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作用安慰片起什么作用,对有心理因素参与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的影响较大。
一、可以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
二、在新药研发时作为实验的空白对照,排除新药可能引发的安慰剂效应。
三、用于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慰剂
安慰有什么作用
总是看到生活中有人在哭泣,在绝望,在将自己的不快乐和痛苦赤裸裸地展露然后伤心流泪。
我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我从来不知道怎样安慰一个人,不是我不想,是我真的不会。因为我一直觉得安慰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存在价值的东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安慰,只能是这个人自我优越感的体现——甚至包含一些对于伤心的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我这么说并不是我狗眼看人低,像个愤青一样逮谁骂谁。我只是想表示,安慰是没有用的。
我不否认以上是我的片面之词,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需要安慰,他就认为安慰有作用,能平复自己的伤痛,那我也不会去和他争论。我甚至不否认会有这样的效果——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安慰对于我来说是没用的。我记得我曾说过“男人不需要安慰”,结果换来的是同学说我“强悍”。没什么不好,一个男人本应该强悍一些,不是么?
在伤痛的时候,想着谁可以来安慰安慰我,谁可以借我一个肩膀靠一下,谁可以和我一同分享我的悲伤——这是有些懦弱的人才会做的事。安慰只能带来暂时的缓解(或许这药效还不是很管用),有这功夫,何不自我反省,是什么引起自己伤心,是什么伤害了自己,或者自己哪一步走错而导致了现在的痛苦?有则改之,争取下次自己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总是想着有个人来安慰安慰自己,这就好像小孩子学步,摔倒了希望妈妈扶自己起来,那这样是永远不会健步如飞的。
更何况,安慰的人是否是真心的呢?我觉得真正想安慰你的人必定是骂你的那个人。而说些甜言蜜语缓解你的毒效的人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这在于不是你真正的朋友的人并不是想帮助你解决痛苦,只是为了安慰你而安慰你。而想让你真正摆脱痛苦的,是那个让你真正了解到你为什么会伤心的人。
所以我一直坚信——所有不快乐,永远都是你自找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快乐,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快乐。不要在受了伤害后哭哭啼啼地希望能有个人来安慰安慰自己。哪里失败的,就从哪里站起来。时间自然会平复你心中的伤,所以还是准备下一次的笑吧。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活着就是需要别人的人,当然包括安慰。很欣赏你的独立和自愈能力,但我的脆弱并不见得就来得没有价值。安慰与被安慰,需要安慰的人和安慰别人的人,也许有你所说的并不是出于真心,也许还有一些侥幸,但你不要忘了,你的悲伤并不会成为别人的悲伤,但芸芸众生之中,谁肯愿意停下脚步,问候一声:“你还好吗”,这就是朋友,不知道你为什么会那样想,但我尊重你所选择的活法,但请也为那些需要安慰和安慰别人的人鼓掌,因为他们告诉我,其实我真的关心你,虽然有时在你看来,并不见得有价值,看来如此虚伪,我无愧自己。
安慰剂是什么
安慰剂(pIacebo)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人具有替代和安慰作用。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但因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叫自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而起到镇痛、镇蘸或缓解症状的作用。在临床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为观察糊种药物的疗效安慰片起什么作用,也常用于对照试验。
扩展资料:
任何治疗都有安慰剂效应。病人对医护人员、药物有信心安慰片起什么作用,安慰剂效果就明显安慰片起什么作用;对治疗消极,则影响其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除科研用药外,医生应避免刻意地选择安慰剂。因为这种欺骗行为可损害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另外,医生也可能误解病人出现的症状,掩盖了真正的病情。
当有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参与诊治时,这种欺骗行为会加重病人的不信任感。然而,医生可以在如慢性疼痛的病人对镇痛药产生依赖性后试用安慰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慰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慰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