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医内科名家临床经验集)
本文目录一览:
- 1、长沙有什么儿科方面的老中医比较有名?
- 2、山西太原哪里有有名的老中医?
- 3、北中医在儿科方面有哪些成就
- 4、钱乙是中医史上最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的学术内容有哪些?
- 5、古代儿科的成就和特点
- 6、北京模式口中医医院的重点科室
长沙有什么儿科方面的老中医比较有名?
养天和中医馆儿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钟凤英是主任医师儿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教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 专 业。潜心中医临床研究40年,在小儿外感风寒、风热、感冒咳嗽、厌食、发育不良方 面 很 专 业。
山西太原哪里有有名的老中医?
山西省中医院。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
“名老中医”是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省中医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西街与青年路交叉路口,成立于1957年,三级中医(综合)医院。
医院设有肿瘤科、脾胃病科、肾一科、肾二科、肾三科、妇科、肝病科、风湿免疫科、心一科、心二科、内分泌科、肺病科、脑病科、血液科、老年病科、外科、乳腺科、胸科、介入血管科、肛肠科、疼痛科、皮肤科、骨伤科、骨关节科、推拿科、针灸科、内科、儿科、康复科、急诊科。
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科、脊柱外科、儿科、男科、口腔科、眼科、营养科、综合检查科、放射科、病理科、药剂科、检验科、麻醉科等临床及医技科室。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山西省中医院
北中医在儿科方面有哪些成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科室,具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设门诊、急诊、病房及儿科教研室,名老中医工作室。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学会牵头单位,徐荣谦教授担任理事长,刘弼臣教授担任名誉理事长,王俊宏副教授担任常务理事。曾主编、副主编《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分册》、《中医儿科治疗大成》、《中医儿科学》、精品教材立项《中医儿科学》等教材、专著。
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课题攻关课题、部局级及校级课题多项。主要对肺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病毒性心肌炎、厌食证、抽动秽语综合症、儿童多动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的协作建设单位,参加编写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疗常规的编写;并系统进行了中医儿科学的传承研究,进一步弘扬刘弼臣教授“少阳学说”与“调肺学派”的学术思想。是刘弼臣教授名医工作室挂牌建设单位。以刘弼臣教授名医工作室为基础,进行“培养新一代中医儿科名中医”的研究。将刘弼臣教授名医工作室进一步充实,以刘弼臣教授所代表的“少阳学说”和“调肺学派”为基础,深入开展“燕京医学”中“中医儿科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学术研究。
多年来研制了多种儿童制剂,如复方玄参清解合剂、麻杏止咳合剂、玄芪养心颗粒、复力颗粒在临床应用多年取得很好疗效。
儿科近年来开展了多项特色疗法,主要有:伏九贴敷疗法,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拔罐疗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感冒咳嗽、胃痛、腹痛腹泻、落枕以及肺炎恢复期;小儿脾胃病中医推拿疗法,适于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同时还可以保健;敷脐疗法,采用参苓白术散、保和丸、葛根芩连汤等加减研末敷脐,根据中医辨证,分别适于脾胃虚弱、伤于饮食和湿热蕴脾泄泻,还可用于遗尿;穴位中频电疗法适于腹痛、呕吐、遗尿等证;电超导经皮穴位给药治疗,根据疾病不同,选用不同穴位,具有一定疗效。
钱乙是中医史上最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的学术内容有哪些?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关于钱乙的学术内容有很多,像我们现在用的那个六味地黄丸这个东西,其实就是钱乙他根据当时一个小朋友他的肾脏虚而开的方子,而这个方子他就经过千年的流传到了今天。
钱乙他的学术内容,首先是五脏辩证法。他反复读了《颅囟经》这个书中有对小儿脉法还有病症的诊断,各种方法有记载,所以钱乙他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还用于当时的诊断治疗中,所以他是根据这本书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得到的五脏辩证法。
然后钱乙他对小朋友,他其实是主张保养养生法的,而且在后世的时候这一个办法他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因为钱乙觉得小朋友的内脏是十分娇弱的,所以小朋友消化的功能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所以吃东西的时候只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如果小朋友他不愿意吃饭就不用追着喂,如果小朋友他自己饿了的话,他会自动自己愿意吃了,所以钱乙他觉得对于小朋友的成长的话,当然不必太过的去强迫小朋友做什么,不用穿得太多,不用吃得太饱,也不用对于他们喜欢吃的东西而给的太多,所以这个办法其实对于现在很多小朋友也是有用的。
还有钱乙的面部诊病法,钱乙他通过观察小朋友的脸和眼睛来判断他的五脏的疾病,所以通过这种办法钱以他可以更好地对小朋友的病来进行整治,这一个办法其实在现在也是有进行延用的。
古代儿科的成就和特点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此外,对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钱乙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深得钱乙嘉许,并为之写序。该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本专著。其后,南宋的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为痘疹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集宋以前各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烧灸脐带,再用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小儿给药开辟了新途径。
金元时代是中医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元代儿科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代,中医儿科学又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步入成熟阶段,儿科专业人员激增,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儿科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集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证治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较完备的著名儿科专著,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护理、疾病诊治均予汇集说明,其中对面部和指纹的望诊论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10卷,列问论述,详究小儿病源与证治,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共论证200余种。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提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是儿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断脐不洁感染所致,采用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对各类小儿外科病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约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万氏就不同阶段的小儿,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同时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幼科发挥•调理脾胃》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疾病的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已见,内容广博。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内容极为丰富,适合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长期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广泛流行,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麻、痘专著,如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仁端录》、万全《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聂尚恒《活幼心法》、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吴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力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样的处理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制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这种“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残,但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进行。在中医儿科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与《钱氏儿科案疏》、陈守真《儿科萃精》、曾志斋《福幼奇书》等;还有一些医家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有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恽铁憔《保赤新书》、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当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京模式口中医医院的重点科室
“银屑平颗粒”来自于民间经验方,采用先进工艺加工而成的纯天然中药制剂,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未见毒副反应;药理研究、毒性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丹青愈银丸”是我院在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下,根据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体征,新开发研制出的纯中药制剂,目前已通过临床前研究,显示它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以与“银屑平颗粒”相媲美,起到互补的作用。
我科正在进行的有关皮肤病方面的科研工作有:
1. 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和银屑平颗粒治疗银屑病分子学方面的机理探讨
2. 不忌口方式治疗皮肤病的文献及实验研究
我院科室人员通过总结、归纳诸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出“银屑病一方辨证不忌口”的治疗体系,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方面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健骨蠲痹胶囊”和“雪茸风湿药酒” 均来自于民间经验方,采用先进工艺加工而成的纯天然中药制剂,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未见毒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
我科正在进行的有关的关节疾患方面的科研工作有:
1. 骨病的发病机理和健骨蠲痹胶囊治疗骨病分子学方面的机理探讨
2. 不泡热水脚治疗骨病优势的文献及实验研究
我院科室人员通过总结、归纳诸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出“补肝肾祛邪气”的辨证治疗体系,在中医药治疗骨病方面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1、 我院中医内科基底较好,广集多位中医内科名老中医,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
2、 疗效显著,许多皮肤病患者都慕名而来,口碑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患者遍及海内外。
3、 疑难杂病的治疗有奇效:对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西医认为的终身性疾病和生存期限极短的癌症都有惊人的疗效。许多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经过我院中药治疗后,停用西药也能将血糖、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使患者摆脱了终身服药的痛苦;许多被西医判了死刑的癌症患者,经过我院中药治疗后,生存质量显著改善,生存期限明显延长。我院的治疗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4、 脉诊一绝:以祁爱菊主任为主的名老中医,对脉诊有独到的见解,不但能确切地诊出患者已确诊的疾病症状,还能诊出未被察觉的潜在性疾病,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即将流失的宝贵财富——脉诊。
5、 儿科微药显效:以郑师方主任为主的儿科名老中医,对儿科生理病理了如指掌,对儿科疑难杂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微量药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 医患关系融洽、医院环境优美,在患者群中拥有较高的信誉,利于科研观察及疑难杂病研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