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铜陵经开区的发展)
本文目录一览:
铜陵未来发展怎么样
你是说城市,还是说工商业?按照产业来说,铜陵的第一产业发展前景不大;第二产业目前占的比重很大,但是铜陵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凤凰卫视也曾报道过铜陵;第三产业的话,旅游及其相关产业近乎空白有待开发,非公有制经济开发的倒是不错,看主干道长江路的步行街有多宽就知道了……我感觉城市未来的走向还是在主城区的开发上,感觉市领导想把铜陵打造成一个小而精的城市,可能是想往新加坡那类型的城市发展吧。城市虽小,但是不缺乏高档商品,铜陵人的消费观念和理念也跟得上潮流。工商业的话,因为矿产和地域问题,铜陵发展第一产业受限,第二产业也到了瓶颈,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第一产业上加大优势项目的比重(例如生姜凤丹等特色),在第二产业方面突破瓶颈(例如更新工艺),逐步转移到第三产业上,主打“山水铜都”这张牌,大力发展旅游业。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如何发展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确切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但又有较大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因此,资金、中高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
2.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十分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优势对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趋紧缺的发达地区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圈中的有利条件;
3.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性,但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中心城镇,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来看,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总体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稳固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积极引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该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改变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落后思想和陈旧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仍是能否赢得竞争的首位因素。例如,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境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生产商入园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工业园的东向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边的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如淮北、宿州的东南部等地工业园区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载体,借助江苏徐州经济圈和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迅速建立了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融入式。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与江浙等省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内。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进入到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式。在与江浙等省的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直接仿效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和借鉴其园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市综合工业园区、滁州市汊涧镇工业园区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地处安徽东南部,紧邻江苏省,贯通苏南、苏北,属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南京都市经济协作区域,其园区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工业园区。
2.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还是园区的规划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用适合该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为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设立的行政管理仍为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也开始注重发展多种管理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联合体,兴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和社团来安徽兴办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开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业混合型、企业管理型过渡。巢湖市富煌工业园由富煌集团自主领办,这种“企业管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进入园区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该区发展的项目企业进园;还有利于对企业在园内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内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内企业的沟通要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而这却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强项。此外,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的苏南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温州模式、进口替代型的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素材。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地进行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并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合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了江浙发达地区对皖的辐射功能,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在东向发展战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发达地区内部工业园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安徽工业园区发展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四周,东南部发展较快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32个分布在安徽东南地区及长江沿线,皖中地区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共有39个,其余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全省经济整体来看,东部的发展快于西部,南部的发展快于北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使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均。合肥地区和东南部发展较快,合肥位于皖中,贯通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并带动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庆以化工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地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等地区,与东部的江浙联系紧密,有着资金、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往往是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于本地区,鼓励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内,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连带效应,发展相关连带产业””。安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认真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区工业园依托阜阳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办好高新工业项目;宿州市符离镇政府于 2004年起开始兴建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以符离集烧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的相关产业,连带产生了养鸡业、饲料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连锁效应,先后有六家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升,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利润翻了几番。六安市山区面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来,六安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形成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等农特产品的分布点多面广。工业园区产业围绕着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连带效应,这是安徽各地的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我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制度逐渐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数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一年,大型项目也不会超过两年。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虽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也逐渐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地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贯守到了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向有效协作转变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内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凯立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著名企业,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建成初期,凭借其低成本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起步创造条件。但是,优惠政策毕竟有底限且极容易在短时间被其他地区模仿而具有暂时性,因此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维持的优势不是长久之策。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趋膨胀,要素价格也会持续上升,优势便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帮助企业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铜陵市的变化
铜陵市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最近,铜广场,晨练的叔叔兴奋地说:“今天,空气污染轻,蓝天多,花费在家里,它也是一应俱全敢拿草的太阳,再也不用担心硫磺熏蒸。“这是铜陵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2005年成为第一个在十月初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铜陵有色控股公司成为首批56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双试点”铜陵市迎来了循环经济的大发展的重大机遇。经过三年的努力,2007年,铜陵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68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创高;而硫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氧需求的排放控制都超过的年度污染削减任务,省委,省政府实现平滑发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的考核目标,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优越的天数达到两个320天以上,比去年更好,近500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万吨,输出资源利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15十亿人民币,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实践科学发展观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废液,废渣,浪费了大量的排放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几乎任何一个城市在破釜沉舟的领导交给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铜陵循环经济一直处于全省前列,2002年被列为试点城市,安徽省清洁生产和环保已成为全省唯一的工业基地。市政府早在2002年,逐步形成“双向治理”的思路,一方面,努力改善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模式,并积极开展“三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人民币2.073十亿污染控制,关闭了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五小企业,”钱在执行这样的金昌冶炼厂铜铜是主要的技术改造老企业,提前亚星焦化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和天然气利用项目。
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铜陵市,烟尘,粉尘排放量16500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2000吨,每年减少,减少了近50%,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开展了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资源,每年输出值城市的超过10亿元的输出值综合能耗下降5%,节约150,000吨标煤,综合利用发电容量150万千瓦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00万吨,铜冶炼及铜产品深加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从而形成了很强的相关性,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实现有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人际和谐的新的发展,该市从2005年3月开始设立市长为组长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制定行动纲要“,发展循环经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实验”,起草了一部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认定标准。为了获得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全市经省政府积极向国家争取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还积极申报国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过多年的操作和精心组织,精心准备,在2005年,铜陵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铜陵有色控股公司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成熟。
追求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铜陵工作引起了全国关注。由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的“圆形的经济在中国”,举行特别调查研讨会在铜陵,铜陵有色冶金控股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由全国人民代表国会环境和资源委员会作为国家的发展周期经济的典型案例加以推广。
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人所有的铜已经成为共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模式,铜陵人的眼睛看得更远,更清楚和目标。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重点实施“ 321“项目,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即:围绕铜矿,硫铁矿,石灰石三个大型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形成三条生态产业链;共生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冶金化工,纺织印染,印染,铜为主导的生态工业社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工业试验河滨公园;静脉产业集聚,重点建设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7年,铜陵市完成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申报和评估,以确定的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家,10个示范项目,科技攻关课题5。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9亿元,园区投资17.5十亿人民币项目协议;斯米尔诺夫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22平方公里,一直初步实现链接产业循环,新陈代谢,能源梯级利用和污染集中管理。规划面积约29平方公里的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基础设施投资4000万元,园区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
铜陵市未来的发展将向何方?
你是说城市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还是说工商业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按照产业来说,铜陵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第一产业发展前景不大;第二产业目前占的比重很大,但是铜陵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凤凰卫视也曾报道过铜陵;第三产业的话,旅游及其相关产业近乎空白有待开发,非公有制经济开发的倒是不错,看主干道长江路的步行街有多宽就知道了……
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我感觉城市未来的走向还是在主城区的开发上,感觉市领导想把铜陵打造成一个小而精的城市,可能是想往新加坡那类型的城市发展吧。城市虽小,但是不缺乏高档商品,铜陵人的消费观念和理念也跟得上潮流。
工商业的话,因为矿产和地域问题,铜陵发展第一产业受限,第二产业也到了瓶颈,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第一产业上加大优势项目的比重(例如生姜凤丹等特色),在第二产业方面突破瓶颈(例如更新工艺),逐步转移到第三产业上,主打“山水铜都”这张牌,大力发展旅游业。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关键。
2、现行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管理机制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铜陵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软肋”。
3、宏观谋划相对薄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4、园区企业生产链条短、集群效益不明显是制约工业园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
5、资金支撑脆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6、电价贵、用地紧、成本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难题。
7、融资难、招工难、服务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园区规划中存在哪些重大问题?
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产业园区规划普遍存在几个典型的问题。
一、我国产业园区规划都停留在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这一层面上。
二、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盲目追求布局的外观性,不注重时效性。
三、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的同质性现象较为严重。
四、我国产业园区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
五、我国产业园区规划多注重外表空间,轻内在产业,缺乏引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