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13 > 正文

分类13

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平凉市发展潜力)

hacker2022-06-25 17:54:30分类1348
本文目录一览:1、煤炭资源2、资源潜力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煤炭资源

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是优势矿产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是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物资基础。但是,煤炭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少,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必须科学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和资源现状。�

(一)煤炭资源丰富、优势突出。�

第一、煤炭资源分布广泛,总量丰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保有资源量10202亿吨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根据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

第二、煤类齐全、煤质优良。煤类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以低变质烟煤为主,占33%;其次为中变质烟煤,贫煤无烟煤和褐煤。我国煤炭以特低硫、低硫煤为主,占56%;低中硫、中硫煤占33%。灰分中等,以低中灰、中灰煤为主,占查明资源量的76%,特低灰、低灰煤也比较丰富,占查明资源量的22%。发热量高,中高热值煤占92%,中低热值煤很少。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分布着丰富的优质动力用煤,其中特低灰煤占36%,集中分布在陕北和内蒙古东胜地区,是全球少有的优质动力用煤。�

第三,资源优势突出。我国煤炭资源在全球煤炭资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采储量为2040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煤炭具有其它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储量的90%。�

第四,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煤系地层中具有煤层气、锗、铀、高岭土等多种矿产,根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组织的《全国煤层气评价》表明,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近15万亿立方米,内蒙古胜利煤田查明锗资源量1600吨,占全国查明资源量近1/3。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煤田中含有丰富的铀矿。��

(二)煤炭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量仅占17%,绝大部分为普查找煤资源量,普查资源量中,地质工作程度极低、可靠性差的找煤和远景调查资源量达4000多亿吨,找煤资源量是一种勘探程度很低的资源量,不确定性很大,不能作为规划的依据。�

第二,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低。根据2002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公布煤炭资源储量数据,储量为1891亿吨,基础储量3341亿吨,资源量6861亿吨。储量仅占查明资源量的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生产矿井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十分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多矿井储量可能不经济。�

第三,煤矿点多面广,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已利用煤炭资源量3469亿吨,大型矿井占用资源量约680亿吨,中型矿井利用资源量300多亿吨,而小型矿井利用资源量达2500多亿吨,其中,乡镇小煤矿占用资源达2200多亿吨,而且很多是优质资源。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0%-15%左右,乡镇煤矿资源回采率仅10%,大中型矿井资源回采率也不高,资源浪费严重,触目惊心。�

第四,尚未利用资源中可供建井的可采储量严重不足。我国尚未利用资源量6563亿吨,其中,精查617亿吨,详查1086亿吨,普查1500多亿吨,找煤3400多亿吨,找煤资源量占50%。根据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资源量仅300亿吨左右;优等详查资源量约420余亿吨,精查勘探选择的余地不大,相应的普查资源也不足,资源外部开发条件差。�

第五,焦煤、肥煤、瘦煤等主要炼焦配煤稀缺,全国肥煤373亿吨,焦煤695亿吨,瘦煤445亿吨,三者仅占查明煤炭资源量的14%,而优质炼焦用煤则更少。�

第六,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比较复杂;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开发将可能导致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将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资源潜力评价

6.2.1.1 煤厚及稳定性

(1)目标煤层厚度。煤层厚度主要是指煤层的有效可采厚度,即开采煤层中剔除夹矸后满足经济开采条件的煤层总厚度。煤层有效可采厚度是控制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决定着开发区资源量的大小、煤层气井日产气量和生产周期的长短,是评价煤层气井的重要参数。一定厚度的煤层是煤层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它既提供气源,又提供储集空间,煤储层厚度越大,资源总量越多,相同条件下气井的单井日产气量和累计总产气量也越高,气井的衰减越晚,稳定生产周期越长,对煤层气开采越有利。

以沁水盆地为例,该区主采煤层为山西组的3#煤,太原组的9#和15#煤至今还未实现有效的商业化开发,因此暂不考虑,仅考虑单采3#煤的直井开发模式。沁水盆地3#煤厚度变化范围一般在5~7m之间,平均为6.2m,其中纯煤平均厚度约5.8m。根据区域内统计的气井和煤层气井产量的关系可知,高产气井的煤层有效厚度一般都在5m以上,而小于3m的煤层的含气量和气井产量明显降低。

考虑到上述因素,结合沁水盆地煤储层厚度分布情况,认为小于2m的煤层开发价值较小,大于6m的煤层具有最优的开发价值,综合确定目标煤层煤厚(Mh,单位:m)的隶属度函数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2)主煤厚稳定性。煤储层厚度稳定性是指煤储层厚度的变化程度和可采程度的总和。煤层可采性指数Km是表示评定区可采厚度所占总厚度比例,即: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n为评价单元内所有参加评定的见煤点总数;n′为见煤点总数中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

煤厚变异系数ζ是反映评价单元内煤储层厚度变化偏离平均厚度程度的参数,计算公式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S为煤厚均方差值;M为研究区平均煤厚;Mi为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厚;n为研究区见煤数。

依据《矿井地质规程》,在定量评价煤储层厚度稳定性时,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指数(Km)为主要指标,煤厚变异系数(ζ)为辅助指标,中厚及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ζ)为主要指标,煤层可采性指数(Km)为辅助指标。综合确定主煤厚稳定性的隶属度定量模型如表6.3所示。

表6.3 煤储层主厚度稳定性评价模型

6.2.1.2 煤的甲烷吸附能力

图6.1 中国重点矿区煤的兰氏体积分布箱图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气为主,因此煤本身的吸附量大小是决定煤层气资源潜力的关键。煤的吸附能力可通过对煤样在近似储层温度下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获得。一般用等温吸附实验获得的兰氏体积的大小来表征吸附量的大小,兰氏体积越大,吸附能力越高。

在确定兰氏体积的评价函数时,本书对我国华北和东北中、高变质煤区的18个矿区的73个煤样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分析。结果表明,兰氏体积值一般为8~24m3/t,而在一些高煤级煤区如红阳煤田和沁水盆地等地的兰氏体积一般大于24m3/t(图6.1)。这里以兰氏体积为8m3/t和24m3/t分别作为下限和上限值,综合确定兰氏体积(VL,单位:m3/t)的隶属度函数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图6.2 郑庄区块3#煤含气量平面分布图

图6.3 郑庄区块含气量与单井日产气量的关系

6.2.1.3 主煤层含气量

煤层的原位含气量用每吨煤的含气量的大小来表示,单位为m3/t。含气量是决定煤层气开发条件的最关键参数之一,含气量越高,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越高,产气量越高且煤层气开发难度越小。

在进行含气量评价时,不同煤阶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低煤阶煤孔隙度高,以中大孔为主,孔渗条件一般较好,因此对含气量要求较低,典型的盆地如美国的粉河盆地。相比较,高煤阶煤储层的孔隙发育较差,原始渗透率一般较低,因此对煤层含气量要求较高。沁水盆地南部主要开发的3#煤层的含气量主要分布在14~32m3/t之间。由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含气量分布(图6.2)可知,该区含气量主要集中在16~25m3/t之间,同时煤层含气量(干燥无灰基)越高,则煤层气井稳产后的平均日产气量(排采时间在2年以上的井)越大,两者呈幂指数关系(图6.3)。

综合目前我国商业化开发的主要煤层气盆地的数据,本书认为中高煤阶煤的含气量低于6m3/t已基本上不具备煤层气开发价值。由于煤层含气量越高,开发价值越高,两者呈幂指数关系,这里综合确定含气量(V,单位:m3/t)的隶属度函数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6.2.1.4 含气饱和度

煤储层含气饱和度是衡量煤层气井开始产气时间的参数,是煤层含气量、煤层解吸曲线和煤储层压力三个基本因素的派生因素,它与常规天然气的含气饱和度不同。煤储层含气饱和度是实测含气量与原始储层压力对应的吸附气量的百分比。含气饱和度可分为过饱和煤储层,即含气饱和度大于100%;饱和煤储层,即含气饱和度为100%;欠饱和储层即含气饱和度低于100%。

含气饱和度主要与煤层所经受的沉积和构造演化引起的煤层气生成和运移散失等因素有关。同一斜坡带,煤层气可产生层内运移和差异聚集,一般煤层气含气饱和度在上倾部位比下倾部位高,即煤层气上倾部位储层物性好,埋藏相对浅,在承压水封闭条件下煤层气富集。如沁水盆地南部潘庄—樊庄区,位于斜坡带上倾部位,煤储层含气量31m3/t,含气饱和度90%~100%,单井产气量最高达1.6×104m3;而在下倾部位靠近盆地腹部的地区煤层埋藏加深,含气量降低为12~23m3/t,含气饱和度降低为83%~87%,单井日产气减少,仅有2700m3。

这里,以沁水盆地煤层气含气饱和度与气产量的实际数据作参考,综合确定含气饱和度(Sg,单位:%)的评价隶属度函数为:

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为全面掌握、科学评估中国矿产资源潜力,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基础建设,国土资源部于 2006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总体目标任务是科学评价中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 25 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同时实现成矿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培养一批综合型地质矿产人才。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证实,中国待查明矿产资源量巨大,总体资源查明率平均为 36%。煤炭、铁、铜、铅、锌、铝土矿、金、钾盐、钨、锑等预测资源量至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 2 ~ 3 倍;锰、镍、锡、钼、磷等预测资源量是查明资源储量的1 倍以上。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老矿山深部及其外围和西部地区。青藏高原、西南三江、天山等将成为铜、铅、锌等矿种未来主要的资源勘查开发基地;长江中下游、南岭、冀东等东部重要成矿带深部及外围潜力巨大,鞍山-本溪、攀枝花、冀东、闽南-粤东等是铁矿新增储量的重点地区;晋中-晋北、豫西-晋南、黔北-黔中、重庆南部等是铝土矿新增储量的重点地区。

截至 2010 年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铁、铝土矿2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基本完成省级煤炭、铀、铜、铅、锌、钨、锑、稀土、金、钾和磷等 11 个矿种的预测区圈定、优选和资源量估算;在省级完成的 1∶25 万基础地质编图和建库基础上,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专业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深度开发,开展成矿信息提取与挖掘,圈定找矿预测区,定量估算潜在资源量。

铁矿找矿预测靶区 6081 个,预测 2000 米以浅铁矿资源总量 2642 亿吨,其中累计查明铁资源储量 715 亿吨,未查明铁资源量 1927 亿吨,探明率为 27% ;铝土矿找矿预测靶区 751 个,预测 1000 米以浅铝土矿资源总量 167 亿吨,其中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 32 亿吨,未查明铝土矿资源量 135 亿吨,探明率为 19%,尚有很大找矿潜力。

待查明铁矿资源集中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区(图2-3)。

图2-3 中国铁矿资源潜力分布示意图

待查明铜矿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冈底斯、班公湖、西南三江、新疆东天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和中东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

按照“边开展调查、边出成果、边广泛应用”的原则,全力进行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一是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阶段性成果为基础编制《中国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保障能力分析》,为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圈定的一批整装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在编制全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十二五”地质矿产勘查规划部署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得到充分应用;三是直接应用于地方规划编制中;四是直接应用于找矿实践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突破,辽宁鞍山 — 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示范区成果有望为扩大老矿区铁矿资源储量规模、扩大矿山产能提供资源基础。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一、煤炭资源评价概述

我国早期的煤炭资源评价主要渗透于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之中,如找煤、普查、详查、精查等勘探级别的划分以及煤层稳定性、地质构造类型、水文地质类型等的划分等,它们大多是定性的、经验性的。由于计划经济,一直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煤炭资源评价工作。

我国的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生产及煤田地质勘探有了很大发展,以概略预测煤炭资源总量及定性评估其可靠程度的两次煤田预测成果显然不能适应煤炭工业战略发展研究和煤田地质勘查中、长期规划的需要。因此,第三次煤田预测一开始就提出预测与评价并重,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一套适合煤炭资源特点、满足煤炭资源勘查与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需要的评价方法。在此期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王熙曾、李恒堂完成了“煤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煤炭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课题;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课题(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96);地矿部北方煤炭测试中心赵隆业等完成了“鄂尔多斯早—中侏罗世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评价”课题;中国地质大学吴冲龙研制了“煤炭资源的分类模糊综合评价系统(CRCVS)”;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韩金炎与江苏煤炭地质局煤炭地质勘探研究所及长春煤炭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了“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危急矿区(阜新矿区)煤炭资源综合信息统计预测”等课题。

基于地质评价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煤炭经济学研究者在对煤炭资源经济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如王立信(1996)提出了以煤炭资源价值为核心的煤炭资源经济评价理论,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刘海滨(1997)提出了以煤炭资源的勘探费用、开发投资、经营成本、外部成本和矿区煤炭价格为基础,评估煤炭资源资产价值的原理和方法。

现代煤炭资源评价的内容非常丰富,按照评价单元的性质,可以分为勘探阶段、建井阶段、开发阶段和闭坑阶段4类(汪云甲,1998);或开发型、勘探型、预测型3类(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96);按照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汪云甲,1998):

1)单因素评价,如构造复杂程度评价、煤层厚度等赋存条件评价等;

2)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包括基于勘探类型的评价、基于开发优序的评价、基于开采工艺的评价、基于矿井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基于矿井投入产出分析的综合评价等;

3)矿产资源条件与开发模式评价;

4)煤炭资源及其共伴生矿产可采性评价;

5)煤炭资源开发经济效益评价。

上述分类基本概括了煤炭资源评价领域的内容,对煤炭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煤炭资源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实质是从评价对象主体中提取其本质属性,使之转换成可量化的价值尺度,用以度量被评价对象的状态或行为。如果把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构成此系统的基本要素将分别是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模型(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方法)、评价群体和他们的偏好等。当评价对象(以勘探区、井田为单元的已发现尚未被占用的煤炭资源)和目标(开发建设可利用性的优劣程度)确定后,正确地选择评价方法模型和组织可靠的评价群体,综合他们的偏好,将是保证评价结果达到科学、实用、可信的关键。

用于综合评价工作的数学方法很多,有加权求和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也都有其局限性,选择单一的方法作为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系统的方法模型是不够全面的。

评价指标是评价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评价行为过程的基础。煤炭资源的本质属性比较抽象,只能用有限的指标去本质地刻画其多属性领域的主要部分,作近似的表述。各评价指标在评价(表14-1)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重要性不同,需要确定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权重,因此,合理选取设置评价指标和正确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将直接影响评价过程和评价的有效性。为力求全面、本质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建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体系的系统性、可操作性、通用性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力争达到简明、实用、相对合理的效果。

三、评价方法概述

任何科学及方法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定性到半定量、定量的发展过程。定量是必然的趋势,矿产资源评价亦是如此。无论是地质、开采技术条件还是经济评价,都是从早期的人为主观定性评价、专家经验定性评价,向客观指标定性半定量综合评价发展,最后发展到客观指标综合原理评价的最高水平。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评价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及科学性不断提高。

表14-1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及特征分级标准

(据毛节华等,1999)

在构造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时,组织可靠的评价群体、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选择合理的方法模型,是主要的基础工作和关键。其中,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又是重中之重。

目前,建立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神经网络、灰色理论、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由于上述方法涉及大量的运算,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则成为必然。现时可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非常丰富,如Visual Basic语言和Visual C ++等。

煤炭资源评价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因此也离不开数据库工具。目前常用的可视化数据库软件是Visual FoxPro。该软件具有强大的项目及数据管理功能和便捷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但其最大的缺陷是图形功能和空间数据功能极差,难以实现对大多具有空间特性的煤炭资源评价数据及表示评价成果的大量图件的科学管理。与之相比,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进行煤炭资源评价数据处理的最佳选择。

GIS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不仅能够存储、分析和表述现实世界中各种对象的属性信息,而且能够处理其空间定位特征,能将其空间和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空间和属性方面对现实对象进行查询、检索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各种直观的形式,形象而精确地表达出来。目前,GIS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和区域规划、地图测绘、市政设施管理、土地利用、环保、电力、通信、交通运输、石油及教育等领域(张大顺等,1994)。

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将GIS应用于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之中,必然使得评价工作始于一个更高的起点,它不但使评价工作得以与国际接轨,而且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精确,结果表达更加直观,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煤炭资源评价的任务与基本特点

煤炭资源评价是对影响开发开采效益及相关决策、与煤炭资源有关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内外部条件所做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全面评价。

一、煤炭资源评价的基本任务

煤炭资源评价属矿产资源评价的范畴。矿产资源评价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以地学、数学、经济学、技术学理论为基础的涉及基础地质、方法地质、经济地质门类的边缘学科。它以评估矿产的供开采可利用性及其潜在价值为主要内容,服务于国家或区域(地方)的社会发展规划,优选矿产开发建设项目。

煤炭资源评价不仅满足于对煤炭资源的预测,还必须在资源预测的同时进行煤炭资源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的评价,以便正确评估我国的煤炭资源潜力。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的工作任务:

1)研究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系统;

2)清理已发现但尚未开采的煤炭资源,确定评价单元,收集整理其全部评价指标特征值;

3)建立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数据系统,按优劣程度对评价单元分类排序,分析煤炭资源形势,以便为今后煤炭资源普查与勘探及中长期规划和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参考。

二、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的指导原则

1)煤炭资源综合评价为介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与资源形势分析之间的,以勘探区(井田)为单元的,对煤炭资源可利用性的优劣程度进行分类排序的定性定量评价。

2)力求符合煤田地质勘探实际,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从批准的地质报告中整理提取,地质报告没有包含的则依据区域资料进行类比或推断。

3)以现阶段煤炭工业和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经济条件为基本尺度,以现行的技术政策、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标准,确定指标特征取值、赋值标准及其分类界限。

4)分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特征取值、赋值以及方法模型全国统一,指标的重要度(权值)则根据各省(区)的资源特点和当地技术经济水平,通过专家意见调查分别综合制定,全国的指标权值按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区分别制定。

5)以勘探区(井田)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地域上不重复,不留空白。以不同勘探程度分类,但评价的实体模型是一致的,按照统一的煤炭资源赋存区划综合汇总。

6)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将是动态的,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煤田地质勘探的深入,不断更新、充实。

三、煤炭资源评价的基本特点

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煤炭资源开发的可利用性受自身的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条件及其外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选择合适、简捷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处理这些繁杂的因素。层次分析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为众多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工作者所采用。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煤炭工业起到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可供开采的后备资源不足;其次,在资源不足的同时,资源损失、浪费非常严重;第三,“三下”压煤量不断扩大。这就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迫切要求。

对煤炭资源的评价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人们除了从传统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这种“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其资源量(储量)及品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之外,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开采获益等。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据悉我国煤炭行业“十一五”期间将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将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现有煤矿、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生产能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矿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建设,这为我国矿山机械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了良好的机遇。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煤炭消费的趋势将有明显上升。在煤炭消费用户的构成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50%提高到2004年的84%,其中电力占51.8%,冶金11.64%,化工10.5%,建材10.06%。电力用煤的消费量从1990年占27%提高到2004年的51%,将近增长一倍。

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产煤9.9亿吨,2001年产煤11.04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7亿吨。2004年全国产煤19.56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4.3%,当年煤炭销售量为18.91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65%,均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煤炭产量达21亿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实现整体盈利,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些企业开始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形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如神华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我国煤炭产量急剧上升,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煤炭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煤炭生产大国,现在我国煤炭工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现代化综采设备、综掘设备和大型高效露天剥、采、运、支成套设备在大中型煤矿大量使用。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60%。大中型国有重点煤矿装备水平较先进,但设备老化程度较大平凉市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生产工艺落后,作业人员过多、效率低。

保障煤炭供应是国家加强煤炭工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重要措施。为此,只有大幅提高大中型煤矿产量,才能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下,遏制小煤矿发展和淘汰小煤矿,完成煤炭生产结构优化调整。1998年12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关闭了五万多处小煤矿,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生产形势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2.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约占60%左右,2005年计划关闭2000多家小煤矿。

300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青迟音梦(2022-06-25 18:27:12)回复取消回复

    关键参数之一,含气量越高,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越高,产气量越高且煤层气开发难度越小。在进行含气量评价时,不同煤阶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低煤阶煤孔隙度高,以中大孔为主,孔渗条件一般较好,因此对含气量要求较低,典型的盆地如美国的粉河盆地。相比较,高煤阶煤储层的孔隙发育较差,原始渗透率一

  • 澄萌偶亦(2022-06-26 05:48:18)回复取消回复

    量 135 亿吨,探明率为 19%,尚有很大找矿潜力。待查明铁矿资源集中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区(图2-3)。图2-3 中国铁矿资源潜力分布示意图待查明铜矿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冈底斯、班公湖、西南三江、新疆东天山

  • 断渊鹿岛(2022-06-26 04:07:28)回复取消回复

    带,煤层气可产生层内运移和差异聚集,一般煤层气含气饱和度在上倾部位比下倾部位高,即煤层气上倾部位储层物性好,埋藏相对浅,在承压水封闭条件下煤层气富集。如沁水盆地南部潘庄—樊庄区,位于斜坡带

  • 酒奴未几(2022-06-25 21:08:46)回复取消回复

    煤炭工业生产及煤田地质勘探有了很大发展,以概略预测煤炭资源总量及定性评估其可靠程度的两次煤田预测成果显然不能适应煤炭工业战略发展研究和煤田地质勘查中、长期规划的需要。因此,第三次煤田预测一开始就提出预测与评价并重,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