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亚洲象30年间增加了一倍(野生亚洲象寿命)
本文目录一览:
- 1、专家分析:亚洲象大范围迁徙今后还可能出现,你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吗?
- 2、千亩大象食堂将营业,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 3、云南宁洱出现24头野生亚洲象,野象会攻击人类吗?
- 4、about亚洲象
- 5、为什么亚洲象会走向灭绝
专家分析:亚洲象大范围迁徙今后还可能出现,你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吗?
这个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呀,因为本身迁徙对于亚洲象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行为,曾经的亚洲象其实在整个黄河流域和云贵高原都是有分布的,对于这个物种来说,迁徙能够帮助它们寻找到更多的栖息地,同时也可以让这些亚洲象去开展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对于亚洲象的生存来说,其实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其实大象的智力本身就特别的高,绝大部分的大象都是有着自己的思维能力,而这些亚洲象在迁徙的过程当中对自己所走过的路线可以形成一个记忆地图。另外亚洲象其实适应能力也是特别的强,在不断的迁徙当中,亚洲象可以成功的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而且在迁徙的过程当中,这些亚洲象需要翻越高山,需要跨过很多的桥梁,而这些对于亚洲象的传承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另外专家其实也是表示亚洲象的迁徙扩散是无法避免的,不过现如今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得利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去对亚洲象的活动区域进行管控,应该尽量把这些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控制在适合亚洲象生存的区域之内。
实际上最近这几年亚洲像这个种群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首先呢就是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多年以来,云南地区也是出台了很多政策来保护这些亚洲象,所以野生亚洲象的数量也是直接增长到了300多头。其次就是亚洲象的种群扩散比较明显,在2020年底的时候,亚洲象已经扩散到了云南省的三个州市,在很多自然保护区里面都能够见到亚洲象的声音。最后就是亚洲象的习性也有所改变,以前的亚洲象特别害怕人类,而现在基本上已经不会那么害怕了。
千亩大象食堂将营业,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云南千亩大象食堂即将开业野生亚洲象30年间增加了一倍,这对于大象来讲野生亚洲象30年间增加了一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既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象群数量增加,说明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变好。同时象群增加的数量,也需要适宜的栖息地,以及充足的食物,才能够维持象群生活。
想要让象群远离人类生活,二者不再有交集,仅仅依靠保护大象,并不能够杜绝这样情况发生。还需要为大象制造,属于它们的乐园,让它们在丛林中,就能够自在的生活,而不是需要到农民的田地里找食物吃。
象群数量增多,对于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下面这两个影响。
一、意味着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
野生动物的数量,同人类的保护,以及环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曾经生态环境恶劣时候,大量的野生动物绝迹。随着环保工作开展,野外生态环境,也在慢慢变好,这样情况下,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慢慢的增多。
大象的数量变多,说明环境的保护正在增强,而且人类保护大象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二、还需要培育更多大象食堂
此次培育的大象食堂,一共有1000多亩面积,其中包含了大象最喜欢吃的食物。这样一个做法,是为了给大象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让大象远离人类生活。伴随着大象数量增多,我想这1000亩食堂,不足以养活整个象群,想要让大象不打扰人类生活,还需要更多这样的食堂才行。
大象能够安居乐业之后,它们挑事的机会,也就会减少很多,这样大迁徙的情况,就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
象群的繁荣昌盛,也间接说明了我们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同时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美好的体现形式。
云南宁洱出现24头野生亚洲象,野象会攻击人类吗?
云南省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称,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辖镇有一群野生大象出没。象群从普洱市江城县进入宁洱县境内。林业局提醒村民不要太靠近象群,也不要利用障碍物和噪音驱赶。野生大象警惕性很高,如果它们受到惊吓很可能会攻击人类。
一只发怒的大象一只脚就能踩扁一辆小汽车,而这里有24头大象,如果真的发起冲突,造成的破坏力难以想象。所以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林业局也专门派人监看象群的活动轨迹。及时通知村们回避,避免正面接触惊扰象群。如果发现大象伤人或者有人试图伤害大象要第一时间通知林业局和当地派出所。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野生亚洲象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已经超过300只。从2017年到现在,云南总是会发现有野生大象出没,而是到访数量最多的一次。大象貌似最喜欢云南。因为那里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雨水也充足,野生动物的食物非常丰盛。
野生大象虽然生活在雨林里,但是它们也很喜欢人类的食物。当自然界的食物不足时,它们就会前往人类居住的地方觅食。据说它们非常聪明,能够记住哪里有食物,知道什么季节最为丰富。
大象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象一天就要吃180-270千克的食物 。所以它们所到的地方,农作物基本已经被它们收割完,因为体积庞大,动作也略微笨重,所经过的地方农作物也会大范围被破坏。村民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林业局为了避免村民因为保护庄稼而跟象群发生冲突,已经令当地政府统计损失,给村民们补偿。
about亚洲象
亚洲象的身躯高大威武,性情温顺善良,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它的身长为5—7米,肩高为2.5—3米,尾长为1.2—1.5米,体重3000—5000千克。通体为灰棕色,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其最高点位于头顶,但它的脑却很小。头盖骨很厚,虽然骨骼内充满了气孔,可以减轻重量,但颈部的负担仍然很重。背部向上弓起。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指,后肢4趾。小跑时,总是同时提起同一侧的前后肢,而不是象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在对角线上的两肢同时离开地面,这种的步法被称为“溜蹄”,并使其产生一种奇特的摇摆动作。
它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实际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长体,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摆来摆去。它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像手指一样的突起,这个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在动物园中,训练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钉子、解绳子,甚至能捡起地上的绣花针。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进行雄兽和雌兽之间的调情。
亚洲象雄兽的嘴里还长着一对终生不断生长,但永不脱换的长大门齿,称为象牙,长度为2米左右,单支重30—40千克。雌兽的门齿较短,不突出于口外。象牙的作用很大,是掘食的工具,也是搏斗时的武器。它的犬齿不发达。臼齿上、下颌的每侧共有6枚,而且很大,呈块状,但并不是同时生出,而是分成六批,轮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补者”在后面半隐半现,等前一批磨损消耗得不能再用时才逐渐发育出来,以致于在同一时间里,每侧上、下颌只能有1个完整的或者2个不完整的臼齿在起作用。每一个臼齿在使用时,齿根能够继续生长相当长的时间,以此来抵消磨损,但磨损仍然比生长的速度快。当齿冠磨平之后,齿根就不再生长,而被吸收掉,这样后边的牙齿就顺质序生长出来,并沿着颌部向前扩张。这六批臼齿可供其使用一生。
亚洲象的耳朵也很大,宽度近1米,有利于收集音波,所以听觉非常敏锐,彼此之间常用次声波进行联络。由于耳部的褶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体温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地,还能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亚洲象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共分化为大约4个亚种,我国仅有大陆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勐腊、景洪、江城、西盟、沧源、盈江等地。它喜欢栖居在气温较高,空气湿润,靠近水源,植被生长茂密的热带地区,一般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长有刺竹林或阔叶林的缓坡、沟谷、草地或河边,常常是大树遮天蔽日,直入云宵,各种中、下层植物盘根错节,千姿百态。它的皮肤虽然厚达3厘米,但身上的毛却比较稀少,所以既畏寒,又要避开热带地区白天烈日的曝晒,常躲避于山谷间的林荫之处,觅食的时间也多在气温稍低的清晨和傍晚。食物主要是董棕、刺竹、类芦、棕叶芦、仙茅、白茅草、葡榕和野巴蕉等植物的嫩枝和嫩叶。在进食时,先用长鼻子把植物卷上,再把它们从土地上连根拔起,在腿上或树干上拍打掉上面的泥土,然后才送进口中。有时折断树干和竹枝的声音在寂静的森林中“啪,啪”作响,传遍整个山谷。它的食量大得惊人,每天要吃大约100千克的新鲜植物,因此在野外需要占据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活动或取食的领域。为了吃到足够的食物,象群还要经常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边走边吃。象群走动的速度很快,奔跑起来时速可达24公里,一次可以跑400—500米。喝水时,它先是把水吸到鼻子里,再把鼻子放进口中,然后再把水喝下去,一次大约要喝上60多千克。虽然它的气管和食管是相通的,但是在鼻腔后面的食道上方生有一块软骨,当它用长鼻子吸水的时候,水就进入了鼻腔,同时咽喉部位的肌肉进行收缩,使食道上方的这块软骨暂时将气管的口盖上,水就会由鼻腔进入食道,而不会进入气管,更不会进入与气管相通的肺中。当它把吸进鼻腔中的水放到嘴里以后,这块软骨又会自动张开,以保证呼吸的正常进行。
亚洲象很喜欢水浴,常在河边或水塘边洗澡、嘻戏、用长鼻子吸水冲刷身体,还喜欢将泥土涂满全身,以便除去身上的寄生虫,也防止蚊虫叮咬。它还是游泳的好手,可以连续游上5—6个小时,渡过很宽的河流。游泳的速度也不慢,时速可达1.6公里。
亚洲象在野外单独活动时,被称为孤象,往往都是老年的雄兽,性情异常凶猛。但这种情况很少,通常大多是三五成群,或是结成几十只的大群。每个群体都是由一个“家庭”或多个“家庭”所组成,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与其他群居动物不同的是,领头者均为成年雌兽,其他成员都按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排列秩序,不幸受伤的个体常常被伙伴们夹在中间,一起前进。如果有的个体死亡,群体成员还会用推倒或卷翻的树枝和小树,一层一层地盖在死者的身上,形成一个很大的倒木堆。领头者在群体中的作用最大,由它指挥整个群体的行动路线、时间安排、觅食场所、休息地点等日常活动,也承担着保卫群体的重要责任。如果领头者死亡,群体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再选出一个新的领头者,继续统一指挥群体的行动。
亚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期,雄兽与雌兽交配时,总是双双躲进僻静的密林深处进行。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不惧怕任何动物的威胁,但也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连睡觉也是站着。亚洲象的繁殖率较低,大约5—6年才能繁殖一次,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雌兽产仔于秋末冬初,每胎只产一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重为70—100公斤,大小同小牛犊差不多,鼻子不算太长,也没有长牙,全身为棕红色,没有毛,出生几个小时后,就可以跟随群体四处活动了。幼仔的哺乳期大约需要2年,14—15岁性成熟,完全长成则在18—24岁。亚洲象的寿命较长,一般可以活到60—70岁,也有能活到100—130岁的说法。
在过去的30年里,亚洲象的数目已经呈灾难性下降,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亚洲象在不久就将绝迹。目前亚洲象在世界上还生存着36000—44000只,数量最多的是印度,大约有17500—22000只。由于人们的猎捕和热带森林的砍伐,生活在各国的亚洲象的数量都在不断减少。尤其是雌兽被捕和被杀以后,幼仔得不到雌兽的抚养和照顾,也难以顺利地生长。斯里兰卡的一些具有卓见远识的动物学家有鉴于此,于197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亚洲象的“孤儿院”,先后收养了12只失去母爱的亚洲象幼仔,使它们在人类的关心下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为拯救世界上逐渐减少的亚洲象作出了贡献。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亚洲象的出生率不断下降,而它的死亡率则超过出生率的四分之一。这所奇特的“孤儿院”的建立,就成为挽救亚洲象的有力措施之一,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颂扬和支持。
目前我国亚洲象的总数大约有214—254只,其中勐腊有150—180只,景洪有50—60只,沧源有14只左右,而分布在西盟、盈江等地的已经灭绝,因此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由于象牙质地坚硬,洁白高雅,常被人们雕刻成各种贵重、精美的工艺品,也被偷猎者将其与犀角、虎皮和阿拉斯加棕熊皮等一起当作“四大珍宝”。
我国历史上曾是一个亚洲象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有一半的国土上都曾经有亚洲象的踪迹。在3000—3500年以前,亚洲象分布的北限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而且河南的简称枣“豫”字,就是一个人手牵亚洲象的形态,从象、予声,即以产亚洲象而得名。当时还曾经有大禹用亚洲象耕田的传说,也有将其驯养为家畜,用作骑乘、耕作、搬运和用作战争工具的记载。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关于亚洲象的记载,如“今夕其雨,获象”、“以象侑(佑)祖乙”等。殷商时代河南一带的气候尚较温暖,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在安阳就曾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象牙饰物。以后气候转寒,亚洲象也逐渐南迁。在唐朝时,它还广泛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直至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一带。但从那时起,在人的压力下,亚洲象的分布区就开始缩小,逐渐南移。闽南的亚洲象绝灭于12—13世纪,岭南和广西的亚洲象绝灭于17世纪。
亚洲象在我国广大地区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捕杀,其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亚洲象会走向灭绝
自己选择点抄吧
中国亚洲象保护和人象冲突随想
很多报刊文章或者某些学者发表的文章中都说中国的亚洲象数量在过去30年增加了多少多少,随着人象冲突报道的增加,也有很多人说中国野外大象的数量已经有300多了,所以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做得太好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数量的问题了云云。我从10年前开始从事亚洲象栖息地和行为生态的研究时起,也一直对我们的保护工作充满信心,毕竟很多地方野生动物出现的频率多了,至少是人和动物冲突的报道多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事实并非人们想得那么简单。8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象的数量的确是增多了,一方面可能是自身种群的增长,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周边国家比如老挝、缅甸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造成象的栖息地大量丧失,特别是缅甸;以及猖獗的盗猎压力,如老挝,因此造成很多跨界象群最终栖身我国境内。即使如此,通过我们研究组10年的工作,包括传统的野外观察和分子标记重捕的方法我们估计的野外象群数量也仅有160-210头之间,远没有某些人所估计的那样多。
但是在野象数量增加的同时,栖息地内人口的数量也明显地增加了。西双版纳自治州未来,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16%,显著高于我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1.07%。目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常驻人口已经超过3万,保护区内的人口数量达到2万多人。保护区周边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搬迁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此外,由于人类耕种的粮食作为营养成分普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取食容易等因素使亚洲象更偏好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因此与保护区边缘相接壤的耕作区成为亚洲象时常光顾的取食地,而给当地群众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换句话说,不论老百姓搬到哪里,森林周边只要有耕地大象就是会来光顾的。同时,随着毁林开荒、毁天然林种橡胶林等人为活动的干扰,野象适宜栖息地的不断被蚕食,也使得人象冲突不断加剧。
在亚洲,很多国家视象为神灵。人们虽然对象神顶礼膜拜,但是在对大象损害庄稼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面前,对象的崇拜与景仰也就荡然无存了。在印度,象被人们供奉在庙宇之中,每年还为象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但据统计,每年大约有200人被大象踩踏致死,每年也大约有200头象因人象冲突而被猎杀。在亚洲其他国家,人象冲突的情况也随处可见。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已经使得亚洲象的分布区变得支离破碎。而仅存的象适宜的栖息地也被大片的农田和各种经济林木所包围。
过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可以在新开辟的农田上种植粮食,而其他土地可以进入轮歇状态,但是它的前提是人口数量小,可利用耕地的面积大。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已经成为及其有限的资源。人们只能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精耕细作,以实现更多的产出。但这也增加了由于大象取食而造成损失的扩大。据统计,仅版纳州1991年由于大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6万美元,到2002年象损额达到297万美元。可见,搬迁不可能解决人象冲突的问题。此外,保护区周边很多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大面积种植橡胶、柑橘、茶叶和砂仁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一方面不断蚕食仅存的原始森林,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阻断了亚洲象正常的迁徙通道,使象被迫寻找新的路径迁徙,而往往造成踩踏庄稼、毁坏林木等新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失额更大。此外,固定耕地、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已经很难改变,这也使亚洲象对耕地的位置和所耕种的粮食适口性产生了行为适应。每当不同的作为成熟的时候,象群就会光顾固定地区大肆取食。在云南思茅市,玉米成熟从南往北有一定的时间差,当地长期游荡的一群野象也会按照玉米成熟的时间从南向北一直吃下去,结果造成当地老乡只能与野象竞争,赶在象群到来之前提前收获。在某些地区由于象群密度较大,往往还可能造成颗粒无收。
面对日益升级的人象冲突,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某些人认为保护区仅保护了森林,却忽视了象的问题,建议把保护区内的森林适当采伐,以改造成适合象栖息的环境。我认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主要是中国仅存的季风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也就是说除了亚洲象以外还保护着该地区季雨林生态系统中的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砍伐森林的做法是不合法、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并不能从更本上解决人象冲突的问题。人象冲突的更本并不向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不仅仅是由于森林演替造成的,而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活动占据了原本是野象栖居的环境,使象适宜的栖息地减少了。而保护区周边很多原来适宜野象活动和取食的干热河谷已被开垦成农田,种上了象喜欢吃的农作物。作个比喻就象在大象的家门口支起了餐桌,难怪人家不来吃。但是,在链接西双版纳破碎的野生动物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上通过栖息地改造、适当的林火管理(开展计划烧灼),以改善生态廊道的栖息地质量,从而为象群在保护区间迁移创造条件是非常必要而可行的。
也有人提出以象养象,就是捕捉野象来进行人工饲养,通过人工饲养繁育的方式扩大人工种群,来保护亚洲象。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首先,亚洲象是社会性动物,每个群体内一般每个个体彼此间都有亲缘关系,是基于家族血缘建立起来的群体。如果利用人工繁育的方法可能可以增加个体的数量,但是如何解决饲养种群的个体间彼此的社会性联、如何建立较为自然的社会性群体,仍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另外,亚洲象的繁殖周期较长,雌象的妊娠期在22个月左右,一般从出生到性成熟参与繁殖要12~14年。这样一个较长的繁殖周期,加上人工饲养中较高的成本,都给人工饲养亚洲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在亚洲其他国家,所谓的家象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驯化的亚洲象,而是从野外捕捉到野象家养的结果。虽然很多圈养亚洲象都可以繁殖后代,但这些圈养繁殖出来的个体,几乎没有成功回归野外的先例;而且版纳在过去的20年间没有一例成功将捕捉的幼象养到成年的先例,救护或从野外捕捉的幼象无一幸免地都早早夭折。更重要的,在人类长期圈养下的亚洲象个体往往会产生对人的依恋,同时也缺乏野外规避危险和其他野外生存的一些重要行为,而可能会首先选择人类活动区附近活动,取食庄稼等农作物,造成新的人象冲突,这在印度、缅甸、泰国等有着长期驯象历史的国家都很普遍。更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们的研究,野生亚洲象的繁殖在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野外种群中,经常可以看到带着小象的母象群。在自然种群中,小象可以跟母亲学习很多生存的技能,同时收到整个象群的保护;同时幼象之间的游戏行为又可以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进一步加强未来象群的社群关系。因此,保护亚洲象的关键还是对栖息地的严格保护,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人象冲突,以及加大力度防止日益猖獗的不法盗猎活动。
关于人象冲突的解决可以参考我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上发表的文章。总之,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一个可以更本解决人象冲突的办法。传统的防象沟、电围栏等希望把人和象彻底分开的做法实践证明并不是完全行之有效的。同时,任何试图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割开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本着如何通过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替代经济和提供生活水平的办法,争取他们参与到保护亚洲象的工作中来。同时,在研究了解亚洲象的生态习性等科学的前提下规划生态走廊带,保护现存栖息地,在适宜的地方以退耕还林的方式开辟野生食物源地来吸引象群远离人类聚居区。更重要的,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特别针对野生动物造成农民损失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以经济补偿结合基金和技术扶贫等措施来解决野象分布区及其周边社区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我和版纳当地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只提供救灾款和补偿资金是不够的,那将是个无底洞,政府是补不过来的。重要的是如何将国家有限的保护经费和补偿经费资助解决当地群众替代农业生产的途径,这才是缓解人象冲突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