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科普】吃降压药最好先做基因检测,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用药
2022年6月17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健康知识:《吃降压药最好先做基因检测,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用药》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患病率、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基因表型相关,基因表型不同,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就存在显著差异,如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阿替洛尔的降压疗效相异。
最新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 2 版)》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内容,明确指出精准的用药指南就是要将个体的基因型考虑在内,量身定制用药方案,避免用药不当,真正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用药。因此,为取得最佳降压疗效,临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基因型,选取合适的降压物。
1.高血压诊断标准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1mmHg= 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家庭自测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进一步就诊。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有多种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点。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高钠、低钾饮食:高钠、低钾饮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摄入钠盐过多不仅会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还会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降血压,同时也可以提升降压药物的疗效。
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独立、首要的危险因素。发生高血压的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都有一定关系。。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不仅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会使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风险升高。
长期精神紧张: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会使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从而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外,《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年版指南还指出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大气污染、年龄、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
3.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少数高血压患者可能有头晕、乏力或流鼻血的表现。有些患者收缩压达到200mmHg或以上,患者也可能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但此时其心脑肾血管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情发展,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会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外周血管闭塞、动脉夹层破裂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4. 日常如何预防高血压?
(1)坚持运动
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游泳、快走、广场舞、太极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2)健康饮食
控制食盐摄入: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少吃高油脂高糖食物: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3)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 高血压发病情况
中国工程院发布“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其中高血压排在第二位。高血压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也就是说,大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并且患病率仍处于上升态势,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但在临床上,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导致高血压控制不良、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不稳定,遗传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等。导致血压的控制率得不到显著的改善,控制达标率仅达到15.3%。
6.高血压安全用药基因检测适用人群
(1)高血压患者;
(2)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
(3)曾有药物不良反应的人群;
(4)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人群;
(5)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人群。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安全用药、规范治疗。因此患者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更好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