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11 > 正文

分类11

中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方式研究(中国煤炭企业的发展现状)

hacker2022-06-14 18:01:32分类1168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障碍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障碍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

、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

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

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

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

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

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其一,出口进一

步扩张难度增大。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

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

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自

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

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

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

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

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

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目

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

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

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我国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企业

管理的差距还很大,其中在战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现状堪忧,是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战略制胜的观念淡薄

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

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研究制

定企业发展战略中有很大差距。

(二)战略管理仅限于远景性规划,缺乏有效事实方案

在调查中,有77.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有经营战略,但多数是书面性战略或远景性战略,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方案流于形式。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还停留在战略规划时代,没有真正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性起点。调查发现,我国碱业的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劣势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上,而是一味模仿成功企

业的战略管理经验和做法,甚至照搬,最后把本企业的特色给丢掉了。当今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就是例子。大部分企业的战略还不是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调查显示,已有竞争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分别占调查企业的38.4%和36.93%,而制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只占24.67%;另外,企

业战略规划还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战略规划调整周期在两年以上的企业仍有31.28%。

(中)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有56.2%的企业考虑

到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

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分别。组织层次多、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常见。同时,战略联盟、虚

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

二、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尽快树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思想

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变化相适应,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愈来愈来迅速,愈来愈复杂。我国企业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影

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企业应将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尽快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地位是通过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来确定的。企业应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

,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要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分分工,实现结构综合化。

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加快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

3.采用适应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目的。目前我

国采取这种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企业的只占6.61%。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

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

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

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

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相互合作

我国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主要需要增强经济实力,人才优势跟管理优势,促进企业软实力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品牌效应,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支持一个企业就算做的再好再全面也都是徒劳无功。再者就是要培养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一个企业的服务人员就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充分的思考消费者的想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抓住消费者的心里去更好的培养企业的服务人员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企业需要自主创新,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之后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审时度势,通过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来及时更新最新的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变化,这样更能够促进企业变大变强。

我国企业需要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国企业必须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国企业可以借助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建立起全新的经营体制,减少那种计划管理机制,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因为现在许多企业以为可以在海外独立发展,所以自然忽略了母公司在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母子公司管理机制,这样海外子公司也可以在母公司的保护下更好的发展,在此同时母公司要促进子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把企业经营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还需要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企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吸引人才,而且企业也可以联合搞笑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需要组建雄厚的企业集团,促使企业集团化,通过横向一体化联合或者兼并同一行业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实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再者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企业在供,产,销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总的而言就是各个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避免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样很容易被国外企业给击垮。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优秀人才以及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企业的管理机制要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如果只是让员工处于应付状态,那么这个企业面临倒闭或被兼并也将会是迟早的事。但是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不能指关注普通的员工而忽视高层管理人员,在此同时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充分挖掘有潜力的人才,通过企业的培训让这一类人才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达到人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的状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综合起来确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还要完善分配制度,根据不同的人才对象实行不同的分配激励制度,建立起员工经济收入与物价水平相协调的分配制度,对于能力较强,高科技人才,尖端技术研究人才要有更优惠的待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

(三)完善法律投资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还不够完善,缺少有效合理的法律体系,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参照其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外投资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原则,政府与企业权利与义务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然后再与相关国家相互讨论建立投资保护协定,保障企业免受战争,汇款限制,贸易壁垒等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促进缔约国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利用多边投资担保公约保护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利益。在此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企业在华投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自主的微观的商业活动,一般有企业自主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目标。但是企业的投资还是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制约,而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干预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这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还是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政府与市场之间能够分工明确,保障对外投资的发展。在一国市场出现波动过大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增加干预力度,在市场发展平稳时需要当好调控者的角色,这就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我国政府与企业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努力,促进“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四)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应对对策

首先,对于不同的投资环境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可以设立鼓励政策,建立海外投资基金等,这些都可以降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也可以引导我国企业顺利走出去,避免发展道路上出现过多的偏差。但是政府的鼓励政策需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成为那些经营不善,管理不当,经济收益差的企业的依赖,要适当的取缔这些企业。其次可以建立起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建立起更多的海外投资机构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管理,使海外投资有计划,有秩序,更高效的发展。在建立起海外投资机构的同时就要求这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促进优势企业扩张,更好的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要是管理政策透明化,提高管理效率。再者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投资部门,用于收集,处理,转化,更新信息,从而达到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目的。在国内设立起海外投资研究中心,时时研究国外投资动向,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更好的发展。最后还需要我国政府进步一完善海外金融投资体系,因为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也完全靠自身能力来实现企业融资,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我国在海外建立起相应的融资机构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减轻部分压力。

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可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不能过于保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提升国民收入。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遇到的困难

(一)企业投资结构不够完善,自身实力欠缺,国际竞争力差

从我国企业投资状况来看,中国企业的投资结构并不够完善,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并没有能够充分进军世界各国这个大型市场,许多的企业仅仅局限于周边国家的投资,从而忽略了海外投资的良好机会,所以说亚洲吸引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而且我国的跨国投资的行业也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忽略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因素大大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扩大与发展。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所以我国政府一直在提倡需要自主创新,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相比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我过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发展速度缓慢,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缺少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核心,从而在同一个行业中我国企业就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就有着一定的难度。也就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完全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所以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增强自身实力。而且在企业的发展中劳资问题也是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因素。例如在欧美等国家福利水平一般都是比较高的,而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必然会带来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地区的本国企业。再加上中国产品和劳务工对当地就业市场也形成了冲击,遭到一些国家的报复打击。

(二)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的投资主体对国外一些投资企业管理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也不够,而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领导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决策有时候不够全面,出现决策的失误,据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海外中国投资企业只有1/3的企业发展状态较好,还有1/3企业处于基本维持的状态,剩下的1/3则已经快陷入亏损停产的局面。而且一部分企业管理不健全,导致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还有就是企业激励政策不到位,许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公司运作缓慢。还有很重要的是海外管理人才的匮乏,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前进,所以就要求企业需要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企业国际化规模,也可以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人才确实十分的缺乏,也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对境外投资信息不能做到更快更高效的了解。

(三)企业过于迷恋国际化品牌,盲目收购

仔细看我国跨国经营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发展历程,海尔,华为等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自我创新,在公司前进的路程中充满了艰辛,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领头军。但是自从TCL以“低价”收购了德国传统的品牌产品施耐德开始,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似乎发现了一条别人为发现的捷径。所以中国许多企业纷纷效仿,投入大量资金收购国外一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知名度来发展自身,但是可想而知的是这样一来中国许多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依赖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会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能力,也就会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最终还是会面临被收购或破产的命运,产生恶性循环。

(四)企业之间经营比较分散,缺少横向合作关系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分散经营直接使得各个企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资本与资源上得不到及时的互补与共享,甚至还会出现企业之间的内部竞争。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显现出了中国企业还未能够

适应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者建立合作联盟的手段来提升自我的这种经营模式。而且在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下很可能使得其他国家企业趁虚而入,占据有利优势,从而阻碍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避免海外企业孤军奋战。

(五)海外投资立法不健全

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立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速度,最主要的还是我国企业还是缺少法律的保障。海外投资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有管理、技术、宏观调控等,而且还是具有跨国性、实体性、控制性和高风险性。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建立其严格的海外投资管理法,建立起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使得企业的海外投资过程中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促使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稳定性。建立其完善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减少与国外被投资国家的一些劳资纠纷等不必要的问题,减少因文化差异等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策

一、用整体观念指导跨国投资决策

中国既不属“资金饱和型”国家,也不是技术创新领先国家,当前推出“走出去”战略旨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市场和技术不足,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竞争,借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讲,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必然选择。对具体企业而言,是否进行跨国投资,则须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进行整体考量。企业决定“走出去”之前,必须回答“以什么为投资目的,是否经济可行,如何选择目标区域,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既要考虑跨国投资的长远战略意义和价值,也要关注中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风险。

折衷理论认为企业跨国投资主要有三种收益回报,即获取资源、占领市场与获得非市场化的资产。以获取资源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以更便利地利用东道国及其周边廉价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以占领市场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实现当地生产,以规避可能的贸易壁垒,降低运输成本,以更好开拓东道国及其周边市场。以获得非市场化资产为目标的,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获得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转让,只存在于东道国本地文化制度环境下的资产。这些非市场化资产对于企业发展、提升核心能力极具战略性,如技术、工艺、创意、管理等知识型资产。企业决定是否需要“走出去”,首先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跨国投资目的。如果资源是企业发展瓶颈,而跨国投资获取资源的成本低于其他途径,就可考虑以资源获取为目的。如果拓展市场是企业发展关键,而通过跨国投资开拓市场的效率高于其他途径,就可考虑以市场开拓为目的。如某种境外非市场化资源关系企业发展前景,就可考虑以获取该项资源为目的跨国投资。

“走出去”跨国投资是否经济可行,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竞争优势。若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自身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

二是内部化优势。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

三是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

优势分析需整体考察与三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考察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所具优势相互作用带来的综合收益增加,足以弥补境外投资劣势造成的成本增加,企业才可考虑进行跨国投资。

二、根据投资目的选择跨国投资对象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国家层面上,“走出去”战略面向全球,需针对不同区域确立不同目标,制定对外区域投资战略,做好对外区域投资规划。对企业而言,一旦确定“走出去”,就需根据投资目的,结合自身优劣势,按照政府对外区域投资战略与规划,合理选择投资对象。

对于中国企业,投资美、欧、日最好以技术等非市场化资产获得为目的,不宜以市场占有和资源获取为目的。中国与美欧日之间虽存在一些壁垒,但货物贸易总体上是通畅有效的。而美日欧环境保护和工资福利标准高,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生产商品或者开采资源形成的成本增加远远高于因此绕过壁垒所带来的收益,故此以市场开拓、资源获取为目的对美欧日投资经济上不可行,以贸易方式开拓市场更为便利和经济。需要提及的是,随着欧债危机应对改革深入,欧盟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下降,以市场开拓为目的对欧(特别是东南欧)投资经济可行性上升。另一方面,美日欧技术创新能力领先全球,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外部技术来源。但与货物贸易总体通畅的现状不同,美欧日为保持自身技术创新领先地位,对华设置了种种技术转让壁垒,而技术本身又具有很强的非市场化资产属性,中国企业很难通过贸易获得这类资产,只能通过在当地投资的方式来获取。

东南亚、非洲、拉美都属于不发达区域,都属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富集区,潜在市场空间广阔。比较而言,东南亚劳动力更为富集,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劳动生产率更高,以获取廉价劳动力为目的对该地区投资,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助于绕过欧美日对华贸易壁垒,具备较高经济可行性。拉美、非洲自然资源更为富集,开采成本更低,对其进行投资,可以缓解国际资源能源贸易市场波动的冲击,有助于提升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可作为企业“走出去”重点促进领域。其中,拉美较之非洲更为稳定,制度更为健全,更值得中国企业投资。此外,拉美经济整体水平较高,市场空间较大,而拉美与中国距离遥远,运输成本高昂。在拉美投资设厂,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不仅有助于更好开拓当地市场,还可以就近开拓北美市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拉美上升,使得在拉美投资设厂更加可行。

前苏联、中东地区是中国企业另两个潜在的“走出去”投资目标,二者都是全球主要能源供应者,其中前者还是矿产资源出口大国。单纯从经济来讲,对俄罗斯、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投资无疑是可行的。但是,中东地区面临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俄罗斯对华经济政策多变,对中东、俄罗斯投资将面临巨大的非市场风险,需要认真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中亚国家安全风险相对较小,对华经济政策基本稳定,同样是能源资源富集区,以资源获取为主要目的对其投资风险较小,经济上也具备可行性,可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促进区域。

三、建立根据地助力企业“走出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发展初期,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不熟悉,缺乏必要境外投资经验积累,跨国投资成本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走出去”面临很多困难。与此同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玩家,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将冲击既有利益格局,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难以避免既得利益者的猜忌、遏制和打压。面对诸多内外部不利因素,可考虑根据对外区域投资战略与规划,选择一些国家作为“走出去”突破目标,建立一批企业“走出去”根据地,为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管控投资风险和成本,并借此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圈。采取建根据地的方式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动作较小、涉及面窄,较之大张旗鼓地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方式风险低,受既得利益者的干扰也较小,相对容易取得突破。

对于企业而言,根据地作用明显:根据地是航空客运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之间、根据地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直航,实现人员往来便利化;根据地是物流储运中心,将成为中国销往该地区及周边商品的储运分销中心以及该地区及周边准备运往国内的物资储运中心,各种物资储运障碍因此得以消除;根据地是金融服务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间直接汇兑与结算及通过根据地与周边地区间汇兑与结算,保障资金安全、迅速流动;根据地是信息中心,将实现中国与根据地及其周边信息及时传播与交换。显然,一旦根据地建设成功,中国与根据地及其周边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将会减少,企业投资成本和风险也将因此而降低。对国家而言,根据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中国经济高度一体化,实现二者间货物与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实现贸易与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或者建立货币同盟,实现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同。随着海外投资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立于美元体系的经济圈,中国经济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双边经济合作可能从贸易自由开始,逐步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人民币结算、政策协同,最终成为经济货币联盟。

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与战争年代根据地建设相似,选择经济落后国家“走出去”相对容易。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家需要外来投资,戒备、防范心理较小,接受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意愿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家往往发达国家投资少,受关注程度相应较低,推进与这类国家经济一体化受既得利益者的干扰相对较小。除此之外,根据地目标国家选择还应坚持以下条件。一是目标国家应有一定发展潜力。没有发展潜力就没有作为根据地的基础,因为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二是目标国家应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没有区位优势就无法实现辐射周边商品和资源市场,而这正是建立根据地的目标之一。三是目标国家与我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没有合作基础,对华不友好,彼此缺乏信任,就很难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更谈不上实现高度经济一体化。

资料出处: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我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继续推进“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同时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企业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外部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使得它们有参与国际跨国经营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走出去”应当首先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从管理、技术、融资模式上有所创新,步步为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第一,初期考虑在小规模市场中实施并购,待积累一定和相当的并购能力之后再进入较大规模的市场。第二,优先从合作伙伴中选择并购对象。如果没有合作伙伴就不要急于并购。第一步必须要做好内向国际化,与外国企业合作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当合作伙伴较多时,收购机会出现的概率就大。第三,优先以获取技术为收购目的,选择规模实力相对较小、存在盈利状况的业务为收购标的物。如果收购资产能达到目的就不必采取股权收购方式。第四,有效利用国际化专业团队的能力,尤其是公共关系公司。还可考虑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完成并购交易。第五,并购是一种必须亲身历练才能获得的能力,稳定的核心人物是关键。这个人选必须在并购初期就确定并且全程主持、参与交易过程和交易后的经营管理。第六,要调动目标公司原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如升职为董事)。不要一味追求“主人”的感觉,把未经全球市场检验的中国企业“真经”传至各地。

面临煤炭企业困境,对“本人”的要求及对企业发展有何建议

企业的建议:

一是限产限量。

严格落实煤矿产能登记及公告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禁超能力生产。

二是推进电煤价格并轨。在“市场煤、计划电”的定价机制下,电力价格的形成明显有悖市场规律,继续加强对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煤炭期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推进电煤运输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公开公平的运力配置机制。

三是改进煤炭交易方式方法。参考山西煤炭交易模式,设计涵盖交易、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体系,为交易商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交易实行即时交易和远程跨时空交易,各方可不必花费大量精力谈判就直接快速进入实质性交易过程,并且“一对多、多对多”自主交易、定价、议价,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更加透明、直接;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接受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

四是下调煤炭出口关税。业内营销人士分析认为,焦炭出口关税取消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目前国内钢铁业景气度持续下滑,焦碳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降。如果取消出口关税,我国焦炭出口量将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这将利好目前处于困境的我国焦炭、焦煤企业。

五是减少煤炭进口数量。由于国内近两年产能持续释放,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海外煤炭相比以往吸引力下降,尽管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煤炭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煤炭市场。即便远离沿海地区的内地,自国外煤进口开始,逐年增多,虽然不足以改变市场形势,但煤炭企业明显感受到进口煤的冲击。尤其是在传统市场,进口煤的大量进入,已经部分省市的煤炭在与当地电厂的价格博弈中居于明显的被动地位,因此恢复煤炭进口关税,限制劣质煤进口,减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六、减少相关税费或减免增值税。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加上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性收费,如铁路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等,在地方政府的运作下一再保留,继续成为煤炭企业的刚性支出,煤炭企业更是负担沉重。

七、进一步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针对目前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不出省的弊端,要在更大范围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使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路、运一体化经营,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世界级的能源集团。

八、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目前中国煤炭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且各企业之间很不平衡。大量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装备落后,核心技术缺乏。因此,必须加快提升煤炭开采洗选等装备制造和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九、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看,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和环境压力的加大,煤炭需求的增长会不断降低,煤炭替代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煤炭行业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可以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市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煤耗和水耗,减少资源污染,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同时,针对煤化工投资大、成本高的问题,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规模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煤炭工业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高效、清洁、减量化的原则,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规模适宜的矿区内,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煤层气等资源,发展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煤层气利用等产业,建设煤-电-化-建材、煤-电-铝-建材、煤-焦-电-建材等多模式的循环利用。要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变害为利,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总之,面对长期的市场不利局面,政策调整是外因,最主要的是煤炭企业不能继续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必须利用这种外部压力,利用好各种政策,积极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煤炭工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

个人建议:

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技能。

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5年我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着重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重要领域和产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与中国企业能否真正“走出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近期结束的亚洲博鳌论坛上,中国向世界宣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降低门槛”的“引进来”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走出去”相结合,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两个支柱。

2017年世界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达到3%,较2016年的2.2%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上看,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未能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加上自2016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政策上的反弹,全球贸易面临巨大挑战,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太稳定。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我们既要积极扩大开放,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有所选择地引进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外资外企,也要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技术水平。

2017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一定的回调,并获得了相应的巩固。从长远看,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加快在海外落地发展,不但可以通过落地投资来帮助所在国就业稳定,从而减少投资阻力,而且可以帮助平衡中国与部分国家的贸易,减少中国的贸易压力。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显示,海外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劳动纠纷风险、安全审查或政府阻挠风险等,是中国海外投资者面临的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加强在这些领域的防范和应对,是保证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采取“集群抱团”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利用规模优势实现在海外的成功落地和发展。例如,我国正在通过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的方式,来构建企业“抱团出海”模式。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36个国家建海外园区77个,其中56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另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谋求在全球产业链的顶端获得一席之地。中国企业要倾向于获得设计、研发、营销、服务这些高端的生产要素,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中的地位。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积极参与制定中国企业“世界标准”的过程。2015年10月,我国发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能否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

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例,它制定的2万多个标准,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截至目前,中国承担了ISO的50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积极参与626个ISO技术机构的活动,占所有技术机构的89%。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较之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我国GDP总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国际标准化参与度却名列第六,与GDP总量居世界第四、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位列第一的德国形成鲜明反差。

此外,谋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寻求在第三国发展的一条“捷径”。通过与这些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合作,可以有效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毕竟相比中国的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经营了数十年,甚至有一些是百年老店。

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还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当前,国际化人才不足是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我们一方面应继续放开国际人才政策,为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具备国际化人才意识,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掌握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行业规则的专业化人才,重构传统的人才培养战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慵吋清晓(2022-06-14 21:55:55)回复取消回复

    跨国投资主要有三种收益回报,即获取资源、占领市场与获得非市场化的资产。以获取资源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过投资东道国,以更便利地利用东道国及其周边廉价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以占领市场为目标,投资者旨在通

  • 竹祭厌味(2022-06-15 01:10:56)回复取消回复

    上还是干预我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这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还是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起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政府与市场之间能够分工明确,保障对外投

  • 痴者池虞(2022-06-14 21:00:57)回复取消回复

    此绕过壁垒所带来的收益,故此以市场开拓、资源获取为目的对美欧日投资经济上不可行,以贸易方式开拓市场更为便利和经济。需要提及的是,随着欧债危机应对改革深入,欧盟劳动力成本开始大

  • 野欢殊姿(2022-06-15 02:28:23)回复取消回复

    国投资决策中国既不属“资金饱和型”国家,也不是技术创新领先国家,当前推出“走出去”战略旨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市场和技术不足,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