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过度融资预警怎样描述(过度融资判断标准)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判断融资企业存在过度融资
过度融资,也可以称之为过度负债。过度融资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有息负债规模,超过了企业的经营规模。由于企业过度使用财务杠杆,导致企业负债压力较大,债务到期无力偿还,企业经常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状况,更严重的是会存在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过度融资(负债)从财务角度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率过高。现实中,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没有固定的标准,但还是有一定的区间。我们知道,轻资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0%左右,有的企业更低或没有对外融资;而重资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有的企业达到了80%左右,主要是固定资产等项目融资贷款,且企业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的占比较大。
一般而言,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以上,有的企业更高,会被金融机构认定为高负债率,在融资的过程中会被限制;另外的判断指标就是资产利润率,即如果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低于5%以下,则企业也会存在过度融资的行为。
二、利息费用占借款总额比重较大。财务费用主要是指企业支付的借款利息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总额与借款总额之间的比例在一年期贷款利率之间上下浮动,如果企业长期借款占比金额较大,那么企业当期支付的利息总额就会高一些(资本化利息)。
企业支付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总额,如果高于一年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且高出很多,则说明企业的短期借款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民间借贷,或是影子银行等,那么这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借款企业就要承担较高金额的利息费用。如果企业支付了较高额度和高成本的利息费用,企业多半是出现了过度融资而导致的利息费用偏高的情况。
另外,不同的金融产品对企业财务费用的影响很大,如果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自影子银行,则债权类金融产品过多,比如信托产品、理财产品证券资管类金融产品等,这类金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则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
三、地方性银行或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借款的占比大。我们知道,由于不同性质的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是不同的,则提供的信贷资金的成本也是不同的。当企业的资信状况发生变化,使得国有股份制银行不愿意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时,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向当地的地方性银行和民间借贷公司进行借贷。
地方性银行或民间贷款公司的贷款条件相对偏低,贷款也就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企业借入的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用于借新债还旧债,由于高额的利息费用,导致企业的资金运行越来越困难,有的借入资金直接支付了贷款利息。
过度融资还有一个特征是,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很多,且多为地方性银行、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公司的占比较大,翻看企业短期借款明细账可见企业的借款机构真的很多,有的有十几家,有的甚至有二十几家。这种状况下,也说明企业存在过度融资的状况。
什么是过度融资,怎样判定企业存在过度融资?
企业过度融资是指企业融资超过一定企业过度融资预警怎样描述的数量,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从企业自身企业过度融资预警怎样描述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划分,过度融资主要分为两大类。
判定:
过度融资的主要财务表现。负债的杠杆应使得股东在筹集资金时偏好负债经营,但企业举债并不是无止境的。当企业过 度融资时,其财务表现因过度融资的类型不同而不同。
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主要是企业对到期债务不能正常的还本付息。依据企业对外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
扩展资料:
过渡性融资是筹款人在银团贷款或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过程中,由于银团的筹组(如编制贷款协议、资料备忘录)和债券发行准备尚需一段时间,而筹款人又需在银团贷款协议生效以前或收到债券款项以前使用一定数额的资金。这时可以筹措一笔过渡性贷款以应急需。
一类是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包括超过资本结构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超过收益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和超过现金流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
另一类是企业超过实际资金需求的过度融资。无论是哪一种过度融资都会导致企业承受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渡性融资
过度融资什么意思
即企业融资超过一定的数量,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
拓展资料
过度融资的危害
企业多头融资,除经济大环境、地方政府政绩观等因素之外,主要原因是银行在规模和利润压力下,管理者倾向于以粗放经营来获取短期利益,对借款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对信贷管理薄弱。企业多头授信、过度融资的危害显而易见。
一是过度融资为企业、为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制造风险。有数据显示,破产企业有大部分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政府行为是顺周期的,银行信贷更是顺周期的。如新余市2005年引进一家光伏企业,由于政府的力推,各家银行纷纷跟进,企业迅速扩张,7年左右时间,资产达300多亿元。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企业预期,企业难以适应。为消化资金,企业盲目上项目、盲目投资,企业一片“欣欣向荣”。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盟“双反”后,企业顿时限入了困境,致使当地经济金融倍受打击。该企业在本市的贷款占全市各项贷款的10%以上,有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对其贷款占本行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贷款逐渐到期无法偿还,仅欠息就达40多亿元。企业过度融资,庞大的债务把政府和银行拖入了泥潭。
二是企业过度融资为影子银行推波助澜。企业过度融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影子银行,这已是普遍现象。如一家钢贸企业,由于前几年钢铁市场行情较好,企业盈利丰厚,银行纷纷伸出“橄榄枝”,导致企业资金“消化不良”,为寻找资金出路,于今年注册成立了一家小贷公司。笔者对小贷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小贷公司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小贷公司众多股东的“集体”融资,将信贷资金引入小贷公司进入影子银行体系,再经过分解加工成由一系列影子银行参与的非常复杂的信贷流程,资金链越拉越长。尤其是贷款品质越差,经过的步骤越长。一旦经济波动、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温州现象”,给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带来极大冲击。
企业过度融资的危害,给银行和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各银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内控风险管理。笔者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对企业过度融资的监测与风险提示手段,采集辖内各银行机构授信企业融资信息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企业经营情况,通过设定指标、编制模型对企业的过度融资行为进行非现场监测,及时识别与预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超速”行为和“虚胖”现象,有效地防止银行对企业的过度融资需求的供给,及时发出警报,增强银行、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有人对企业过度融资进行监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一是企业融资额的变动情况,二是筛选出企业在N家银行发生业务额及其融资结构,反映融资集中度。三是各银行多头融资企业占比,反映银行对企业多头融资的容忍度。四是各行业融资结构。笔者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将企业分为钢贸、光伏、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涉农企业等行业,反映银行信贷政策倾向以及经营重点。五是重点企业融资情况,重点监测政府重视、发展速度快、涉及行业广泛的企业的融资情况。六是关联企业的联保、联贷情况等。
通过一系列较为成熟、固定的指标与模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非现场监测进行预警,列出有过度融资迹象的企业,提示银行重点关注。同时,掌握每家银行信贷投向偏好、审慎经营趋势等,以便人民银行确定监管重点,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强化人民银行履职效果,切实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