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管鲍之交告诉我们什么交友之道)
本文目录一览:
“管鲍之交”的精神内涵?
“管鲍之交”的精神内涵:不计较个人私利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有宽以待人的胸怀,有至真至诚、甘愿吃亏的精神。也就是告诉任何人之间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化害为利,化敌为友。宽容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毕竟人心不是靠力量可以征服的,宽容大度可以感化一切心灵的坚冰。
管鲍之交:[ guǎn bào zhī jiāo ]
详细解释
1. 【解释】: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3.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拓展资料
1,我和他是管鲍之交、任何的中伤都不能把我们分开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
2,他和老张的交情,有如管鲍之交。
3,同窗六年,我和小小成了管鲍之交,现在她有事,我一定会帮她分担的。
4,管鲍之交,从古到今都难得到,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5,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为被历代传诵的佳话。
管鲍之交,不可是非,凡恶意猜度者,口舌生毒.
管仲和鲍叔牙同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贤臣,他们一起忠心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齐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共同的事业中,他们建立了生死之交的情谊。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领兵出征,出兵时管仲任后队,回兵之日他又抢着当先驱。有人笑管仲胆小怕死,鲍叔牙为其辩解说:“管仲因有老母在堂,他爱惜自己是为了奉养母亲。”又一次,他二人一起经商,分红利时管仲多得一倍,有人为鲍叔牙不平。鲍叔牙说:“不是管仲贪财,是因为他家贫,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知道后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管仲和鲍叔牙原分别为齐襄公的长子公子纠与次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的太傅,齐国叛臣政变时他们各护其主先后逃亡到鲁国和莒国,在争先入齐夺取君位时,管仲为拥立纠而与小白结下了一箭之仇。齐桓公抢先入国继君位以后,大败鲁国,迫使鲁将管仲押送回齐,要报一箭之仇。鲍叔牙挺身而出为管仲讲情,在桓公面前盛赞管仲之才,并竭力荐举管仲为相。数十年后,管仲积劳成疾,生命垂危,桓公于病榻前问其万一不幸后,是否委国政于鲍叔牙。管仲却说:“鲍叔牙是个至诚君子,但他不适宜执政。”为此,有人到鲍叔牙面前挑拨,说当初管仲是您举荐的,如今他却不推荐您而推荐隰朋,真可谓知恩不报。鲍叔牙听后鄙夷地笑了笑,义正辞严地回答:“正因为管仲是这样的人,当年我才推荐他。他忠于国,不私其友,有何不是?”
管仲与鲍叔牙毕竟是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幕僚,他们竭力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最终理想不过是辅佐其主称霸诸侯,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但管鲍之交,真可谓君子之交。他们交往之深之切之公之洁,仍是今人交友的典范,他们无私的交友原则和精诚协作、虚怀若谷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目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在少数领导班子内部,争名争利,嫉贤妒能,无端贬毁别人以抬高自己的有之;自私狭隘,斤斤计较,干一点事就炫耀,吃一点儿亏就闹破天的有之;不讲原则,无视德才,为一己私利而千方百计安插亲信的有之;整天不琢磨事,专琢磨人,善于玩弄权术,拨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有之;还有那些无视党纪政纪,徇私枉法,行贿受贿,拿权力作交易的腐败分子,其行径较之奴隶社会的管鲍,不是相去甚远吗?
试想,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成员,都能像鲍叔牙那样,不计较个人私利,有宽以待人的胸怀,有至真至诚、甘愿吃亏的精神;在同事有某种过失或对不住自己时,不恶意相讽,而善意相讳,同时又不为小人谗言而左右;能像管仲那样,在公事国事上尽职尽责,在原则问题上不以恩报德,不私其友,刚正不阿;如果互相之间都能够情同管鲍,多一些理解,多一点真诚,那么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就会少一些,实现“两个超过,两个提高”的目标任务就会容易一些。
这也许就是管鲍之交给我们的启示吧。
管鲍之交的意思
综述:
管鲍之交(拼音:Guǎn Bào zhī jiā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列子·力命》。
"管鲍之交"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该成语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含褒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之交什么意思
管鲍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管鲍之交的故事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zhū)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jìng)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jiū)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裤腰,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 。
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扩展资料:
管鲍之交人物简介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据说管仲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鲍之交不与什么人交友;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
鲍叔牙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