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未成年心理疾病)
本文目录一览: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抓
找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着力点
研究部署下一步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抓
持续提升全市
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工作上档升位
深入推进巴中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等内容
开展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
要立足“治未病”理念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孩子的成长
用发展、欣赏、包容的眼光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育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同时,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
要积极构建
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的心理维护体系
让家长、教师都参与进来
另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
还要与心理教育、心理活动、
心理咨询、心理干预、
心理救助、心理治疗等工作结合进来
形成“六环相扣”的心理支持体系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如何做到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巧引导,让未成年人深入浅出地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比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灵格认
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
二、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创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否,与家庭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道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
师。”父母的心理健康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是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前提。
三、正确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要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首先要让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主动与未成年人交流,能更好的引导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育部应该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同时未成年人因心理健康而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教育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设立相关政策以推动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太过注重学生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而学校是未成年人主要与人交流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只有学校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我们才能很好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教育部应设立相关政策与学校一同将心理健康看为学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当在学校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并且可以获得心理健康帮助。
第二,鼓励并监督民间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未成年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必须得到专业人士的干涉和帮助。这一点,仅仅凭学校恐怕很难做到。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只有专业进行辅导和帮助,未成年人也才可以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但同时,教育部也必须对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不能让不专业的机构进入市场,这样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教育部应当合理地进行民间辅导机构建设和管理。
第三,应当向社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呼吁人们以一种良好心态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我国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很少,同时也并不注重心理健康。甚至,当身边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不仅察觉不到甚至选择忽略。这也让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未成年人感到绝望,从而走向错误的道路。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心态和足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