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对父母的建议(儿科护士个人给科室的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新生儿该如何护理?你有哪些良好的建议献给新手妈妈?
宝宝刚出生儿科护士对父母的建议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儿科护士对父母的建议,如果妈妈们照顾不好宝宝儿科护士对父母的建议,那么宝宝就很容易生病。我们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科学的对宝宝进行护理,让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平常妈妈们一定要多学习,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1、新生婴儿应该如何护理
新生婴儿的护理是包括多个方面的,像是喂食、疫苗、保暖等等,都是家长需要注意的事情。在给孩子喂食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母乳,母乳里含有一定的抗体,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孩子在小的时候身体比较脆弱,用母乳喂养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孩子在出生之后要接种疫苗,有些需要在一个月后接种第二针,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最后就是孩子的保暖问题,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无法适应外界的温度,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调节室温。
2、新生婴儿护理的建议
在照顾新生婴儿的时候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在这里有几点建议献给新手妈妈。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最好不用让孩子喝完最后一口奶,容易让孩子吃进空气,可能会造成呕吐的现象。吃奶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拍孩子的背部,帮助他们进行顺奶。另外给宝宝穿的衣服也要注意,不要穿得特别厚,参照大人的穿衣量就可以,不要给孩子裹得太严实。
新生婴儿的身体是很脆弱的,作为家长一定要特别注意,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孩子。没事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宝妈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儿科护士穿刺失败,家属生气,你作为护士长怎么做?
养育孩子,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但其实婴幼儿却经常需要去医院,因为她们抵抗力还比较弱小,尤其在这种冬春交替之际,更容易生病。所以通常而言,去医院打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过由于婴幼儿经脉非常细小,打针难度相对较高,所以经常会出现反复扎针的情况。
一位宝妈在自己微博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带孩子去医院体检,看到旁边一位护士在给一名幼儿输液,连扎三针都失败了,虽然没出血,但是娃哭得厉害,结果那名孩子父亲怒火上头,打了护士一巴掌,你认为应该吗?”
网友们对此也是看法不一,有人支持这位父亲的做法:“谁家孩子被来回针扎,都会心疼的吧,如果医护人员技术不过关就不应该上岗,被扇耳光活该。”
也有不少人为这名护士打抱不平:“婴幼儿本来血管就细,即便是有经验的护士也不一定一次扎的准,这打人太不应该了。”
在此我们先暂且不讨论各方观点的对错,客观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多次扎针不准或可致感染
小孩子血管难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幼儿被反复扎针会不会存在健康风险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每次针筒的进出,对于皮肤而言都是一次创伤,反复多次,轻则会导致皮下淤血或损伤血管,重则会使多处皮肤破损,形成交叉感染。
每位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都说孩子的事无小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出于担心变得情绪激动,也确实能理解。
扎针失败,到底是血管难找还是护士技术差?
不少人觉得要正确处理这样的纷争,首先得明确区分责任。那扎针失败到底是客观原因还是人的能力问题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判断了。江苏省妇幼的护士长王娟曾这样表示:“儿童的血管细小,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穿刺技巧和丰富的穿刺经验才能成功,如果碰到一些肥胖和手上肉多的儿童,穿刺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而婴幼儿不仅血管细,还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配合,这也加大了护士的扎针难度。所以网友们将矛头指向技术不佳的护士群体,其实也是考虑欠妥,多数情况下两种原因可能是并存的。
家属指责护士,最终受伤害的是宝宝
有一位网友的回复非常现实,她说自己也是一名护士,给婴幼儿打针基本很难一次性成功。如果旁边有家长盯着,甚至是发出催促、指责和埋怨的时候,会加剧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越扎越不准。这样看来,家属的情绪化变现,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宝宝,想必父母们都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小手上布满针孔。
碰到反复扎针失败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做?
相信不少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有一些护士专业技能不够优秀、责任心不强,给孩子输液的时候连续扎针都会失败,着实让父母心疼。但无论什么原因,动手打人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强烈谴责。
你用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自家的孩子是个宝,难道护士的安全和尊严就不值一提吗?医疗资源本就宝贵,如果每位家长都因为一点不满的情绪而大打出手,岂不是凉了医护人员的心。看看这次特殊灾难面前,多少白衣天使前赴后继守卫着我们的健康,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那么碰上宝宝被反复扎针的情况,家长难道只能自认倒霉吗?当然不是,如果确实是护士的失责,你可以选择去医院服务中心进行投诉,由单位对当事人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回过头来看,其实出现这种纠纷情况,关键还是在于两方立场不同,所以矛盾就闹大了。家长们仔细想想,哪个护士会无缘无故给你孩子多扎几针,这又不是玩游戏,根源还是因为确实难扎。谁都想一次扎好,所以说年轻护士的扎针技术可以改进,但必须建立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为我们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何当好一名儿科护士
儿科,是小儿生病住院的科室,而以婴幼儿住院居众所周知,婴幼儿因其年龄小,不会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又名“哑巴科”;加上儿科平常护理工作量且繁琐,家属不易理解等原因,使得众多护士不愿意或根本不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认其余哪科室都比儿科好。儿科护士真的么难当吗?不,笔者从分配至今,在儿科工作了整整16年,根据经验所得,浅谈以下4点体会。 1 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 由于是儿科,液体量少而组多,许多药计量难算;婴幼儿好动,液体渗漏多,工作量大而繁琐,往往是这边刚加药,那边又肿了,不滴了,到处都在喊你,且又是一样的着急……往往从上班忙到下班,一刻钟也没停过,甚至到下班时所有护理记录都没来及写。久而久之,容易使护士产生厌倦、不满情绪,觉得儿科护士太累了,跑断了腿,有时还要受家属的气。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消极应付的想法,觉得工作永远也没可能干完、干好,只要当班时没出问题就算了。针对这情况,笔者认为护士首先必须要有热爱儿童护理事业的思想,要有坚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坚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因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而热爱,关心儿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从内心热爱这个专业,一切都以患儿为中心,处处为患儿着想,不做有损患儿的事情。只要从内心热爱儿童护理事业,才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才能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才能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才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 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 许多护士不愿在儿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是“小宝贝”、“小皇帝”,一但生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一大群人呼后拥,就怕宝贝遭罪。一针没扎到血管,就骂你,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把你气得难受、憋闷,还不能发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来看待,考虑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要采取宽容与忍耐的态度,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嘛!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 3 勤学苦练,有过硬的穿刺技术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上面的第二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 行的,“一针见血”在儿科显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身上嘛!而许多护患纠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只要我们肯下苦工夫,多学多看多练,头皮穿刺也是容易一次成功的,而能做到“一针见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4 努力学习,能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并发现病情变化 前面已讲了由于是儿科,又称“哑巴科”,许多患儿是有口难言,一切的病情都有待于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勤于、善于观察,才能及时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使病儿能转危为安,从而有利于治疗和护理。而要做到善于观察,就要求护士必须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患儿的疾病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减少不必要的疏忽。因此护士在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患儿服务。综上所述,要把儿科的护理工作做好,护士必须要有热爱儿童护理事业的思想,能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和善于观察病情变化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 作者单位: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