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化工路怎么规划(贵阳化工路一期什么时候复工)
本文目录一览:
- 1、贵阳市规划的优缺点
- 2、贵阳市化工路多久拆迁
- 3、贵州发展设想
贵阳市规划的优缺点
一、以城市发展战略为核心,在更广阔的时空域中为城市发展准确定位
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贵阳市发展定位:
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贵州是一个没有大城市体系支撑的省份。全省除贵阳是城市人口超100万人的特大城市,遵义是城市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以外,其余城市不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难以起到带动辐射作用。贵阳不仅是贵州的省会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云、桂、川、湘、渝经济区域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在区域经济中对邻近五省、区、市具有强力辐射作用,又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特殊、作用特殊。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的部署,突出贵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做表率、走前列”,努力辐射带动全省发展,主动在区域经济中找准发展定位,突出比较优势加快发展。
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城市。贵阳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南地区陆上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贵阳至广州两条快速通道的加快建设,兰州经成都至贵阳的快速铁路抓紧立项,正在筹划和建设的黔渝快速铁路、黔滇快速铁路和滇黔高速公路将贵阳与重庆、昆明联为一体,形成了贵阳向北联结成渝经济圈通大西北,向西经昆明并联通东盟,向南至广西、广东至香港横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六条快速通道。三个经济区(圈)虽互不联通,但联通三大经济区(圈)的通道呈“十”字形交汇于贵阳,使贵阳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贵阳将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和交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大交通带大物流,以大物流促大产业,使贵阳市迅速崛起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特色产业中心。
中国避暑胜地及夏季旅游目的地。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气温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在14℃至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6%至83%左右。同时贵阳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中心城市之一,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青岩古镇、修文阳明洞、天河潭、息烽集中营、开阳南江大峡谷等景区(点)已在全国或者省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加上多彩贵州“公园省”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贵阳作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完全有条件依托城市气候及旅游资源、市场优势,倾力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旅游品牌,使贵阳成为中国避暑胜地和夏季旅游目的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
遵循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规划为谁”和“怎么规划”的根本问题。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民生、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快“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明确建设时序,建设项目一旦批准,应督促建设单位先行开工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首先开工沿路的建筑物,尽快形成城市街道景观。
把握分区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推进老城区稀化、美化,提升形象,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金阳新区按照“行政办公、居住、文化和高新技术为主”的规划加快开发建设,与小河、花溪、乌当等区域错位发展。三桥马王庙片区作为联接金阳新区和老城区的重要区域,进一步强化交通枢纽优势,使该片区成为全市第三产业新的发展中心。龙洞堡片区要以建设“临空经济区”和贵阳南大门为目标,形成继金阳新区后第三个中心组团。清镇、修文、开阳、息烽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特色经济,成为贵阳特色经济的主要基地。
突出地域特色,开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原则。要结合“拆除违法建筑”活动,加强高层建筑群、沿街建筑、城市广场、绿地、河道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明确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和城市主要节点的城市设计,使贵阳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以构筑现代化城市路网为龙头,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路网是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先导和龙头地位。在规划城市路网中除确定交通流量测算之外,还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从构筑贵阳城市经济圈的高度,确立综合立体交通城市的框架。当前,贵阳市面临省委、省政府实施通道经济的重大机遇,将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路网,为贵阳东进西出、南拓北连,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要抓住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与安顺、黔南、毕节等地州市加强合作,加快清镇到织金、修文到金沙、息烽到金沙、开阳到瓮安高等级公路建设,在经济圈内形成快速基干城市通道,构建一个空间形态有序、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共享、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体系。
立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强力推进城市路网建设。贵阳老城区目前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空间狭窄、道路建设总量不够、路网结构不合理。从城市空间上看,贵阳虽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但城市建成区仅129公里。从道路总量上看,贵阳道路密度为2.86公里/平方公里,还没有达到国家规范值3-4公里/平方公里的下限;从人均道路面积看,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不到10平方米以上就很难畅通,而贵阳只有5.44平方米。在结构上,没有形成通畅的内外循环系统,很多过境车辆要穿过中心城区,加之有像北京路、延安路这样的断头路,要素流动更加不畅。因此,我们首先要着力拓展城区面积。一方面要加快金阳新区建设,尽快形成“双中心”城市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在三环以内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区,形成4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区域和400万人的聚集空间。其次要按照“畅通工程”规划,尽快实施“三环线十六射线”城市骨干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油小线、贵金线、清金线、麦修线等道路,形成老城区、金阳新区与其他区、市、县联通的快速通道体系,构架支撑贵阳发展的完整的路网结构。
着眼于提升城市形象,探索建立城市生态交通模式。在贵阳市城市规划中,城市道路的类型、绿化方案和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协同度等都必须精心设计。当前,我们要做好机场路、一环路、花溪大道等城市主要出入通道和中华路、瑞金路、遵义路等重要城市干道沿线的街景整治、立面设计,对广告、绿化和交通进行整治,着力美化城市形象。
四、以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用地为要求,为贵阳未来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贵阳目前城市人口160万人,但中心城区土地面积仅8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2万人/平方公里,这样的人口密度在世界城市中都是少有的,但我们在规划中的集约、节约用地意识仍待进一步加强。像金阳新区以前的许多城市道路就设计了500米的绿化轴,对建筑物设置了12米的限高线,我们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绿化用地,增加了高层建筑用地。今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千方百计集约、节约用地,鼓励建设高层,为市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发展空间。
五、以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为旗帜,在建设和保护中焕发城市灵气和魅力
贵阳作为欠发达城市,应发挥后发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构筑独具特色的贵阳城市形象。
突出贵阳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贵阳已初步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体系,但由于城市面积过于狭窄,城市建筑挤占了我们的生态空间,使人有“身在林城不见林、身在山城不见山”的缺憾。以后我们要按照老城区稀化的原则,对老城区只拆不建、多拆少建,加大山体公园建设进度,努力抓好城市立体绿化、南明河长治久清等工作,使城市显山露水透绿,彰显生态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
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一个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贵阳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市区内的甲秀楼、文昌阁、忠烈宫、阳明祠等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比较专业的保护。今后要在继续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的同时,收集、研究、整理和恢复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中国避暑季系列活动,向海内外展示贵阳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同时,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式修整复兴。要高度重视民俗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通过建设一个项目,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改造一片城区,体现出贵阳的城市民俗文化特色。
全方位地设计贵阳城市的信息标志及识别系统。贵阳市近年通过评选并宣传市树、市花等,强化了城市信息识别系统。今后在城市建筑中,可结合贵阳石材丰富的实际,用石材代替瓷砖、玻璃幕墙等,形成贵阳城市建筑的特有风格。同时,结合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对城市信息标志及识别系统进行构筑,大到城市色彩,建筑风格,小到每一根电杆、每一个垃圾箱,都能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散发出城市特有的文化韵味。
六、以发展轨道交通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瓶颈”制约问题
贵阳受特殊地形的影响,城市道路的增加和拓宽比其他城市更为困难。而通过轨道交通进行主动引导,使城市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引导核心区的人口向新区聚集、向周边地区疏散,可加速边缘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核心区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已经完成了白云经金阳、老城区至龙洞堡、乌当经老城区至花溪的“X”型轻轨网线规划,下一步要设立专门机构,抓紧推进沿线土地控制规划编制、线网规划环评报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安排等准备工作,抓紧按程序报审,尽快启动实验段工程,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七、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工作目标,增强城市亲和力和凝聚力
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贵阳作为世界喀斯特地区森林资源保护最为完好的城市,应借鉴香港的做法,在城市规划中将山、水、森林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创造富于魅力、个性独特的景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遵从自然,遵从文化,将山水地形、森林景观与城市整体布局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系统及多种生物引入城市规划,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人工艺术与自然景观“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的境界。
营造贵阳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一是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按规划有序推进金阳新区文化山项目建设,配合抓好省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贵阳的硬件设施建设比较晚,但也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加科学地构筑现代文化设施。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我市正尝试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引进民营资本进行建设和经营。二是举办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定位,最终目标是打造城市形象。上海为了打造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影响力,目前正举全力筹备2010年世博会。贵阳通过举办避暑季系列活动,城市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从规划角度讲,我们举办避暑季活动时要与“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城市品牌形象有意识、有机、科学地结合起来;要让市民普遍受益,与推进城市景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要让民俗特色文化得到弘扬。
营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氛围。当前,我们要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计划体现在城市规划中,特别要加大“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满足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梦想。
八、以建设最适宜创业城市为发展追求,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生态产业体系
随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必须将产业发展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用地规划工作。
合理规划并预留城市产业用地。贵阳在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将第三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在城市规划中要留出金融区用地、文化产业用地、CBD用地、物流园区用地,促进服务业高起点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贵阳有较好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将二、三产业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重点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化工、生物医药等工业园区规划,做好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提前预留充足的工业发展用地,为工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努力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共进。从规划角度来说,工业区是由包括厂房、仓库、动力和市政设施、维修和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加工企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和卫生防护带等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的综合体,便于集约土地和集聚发展。苏州工业园不仅布局了工业上下游企业及辅助设施,还合理布局了房地产、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使工业区不仅是单纯的工业聚集发展区,而且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城市功能区。贵阳在城市规划中要借鉴这些做法,在推进高新区拓展、小河至孟关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对服务业、居住区等进行集约布局,使产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
九、以最严厉的环境保护为手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强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科学规划并明确城市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综合平衡各区域的发展。要以贵阳森林覆盖率达50%为目标,严格执行城市绿线保护制度,对一、二环城林带进行严格保护,对违法占用林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安全战略研究和规划的编制,加强“两湖一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及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多管齐下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结合城市规划修编,对三马片区、花溪、龙洞堡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污染企业进行用地调规,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要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规划和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对园区企业做到“不环保、不审批;不达标、不排放”,确保建设一批投资更省、效益更好、污染更少的优势项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十、以强化规划“刚性”为保障,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更是城市竞争的资源。为做好城市规划,当前重点要加强领导干部规划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借鉴中组部举办市长专题研究班等做法,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规划意识,提高决策水平,为增强规划前瞻性、科学性打好干部基础。要确立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通过,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同时,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客观上要求城市规划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贵阳市化工路多久拆迁
这个目前还在计划中,还没那块,可以当地的街道直接问下
估计是这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少出通知还要有四五个月的样子
最好是可以到当地的相关部门的网站问下最好了
这个上面可能你问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毕竟这个上面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开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备的了,以及以后的一个房子规划
等等,要运筹帷幄,到时候受手访脚乱就不好了。
贵州发展设想
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
贵州日报 2005-08-31 11:30:56
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思路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不仅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而且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意见》,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又快又好的道路。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科学规划,抓紧落实。
现状分析和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问题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资源能源大省特殊的省情,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不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贵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和重要条件,决定着贵州必然是一个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主要特征的内陆省份,也决定着贵州必然要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更决定着贵州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重化工的工业化阶段,也必然会带来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动了青山就可能没柴烧”成为贵州的特殊矛盾。通过计算,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到2020年,在经济增长实现翻两番的时候,所需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的排放量也将同步翻两番,这就可能使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环境灾难,发展可能中断,历史性跨越也难以实现。
其次,贵州能源资源消耗较高,浪费较大,大大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突出表现为“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从能源结构看,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占95%以上,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这一比例不仅比2002年有所上升,而且又要发展、又要降低,难上加难。从单位产值的能耗看,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3.91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2.73倍,在西部地区居倒数第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8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3.5倍,在西部地区居倒数第一。
第三,贵州建立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增加煤炭、水能的开发和电力及重化工的发展,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既不利于降低能耗、资源消耗,也不利于减少污染。据专家测算,仅“西电东送”一、二批次中的火电项目,将使贵州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29.44万吨。同时,这些项目一年需要电煤4140万吨,以一个煤矿年产100吨计算,就需要建设40个左右的煤矿,也将加剧对生态地质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四,贵州工业特别是高能耗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不仅现在污染严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全国和西部都是较为严重的,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仅为441亿元,只占全国总量的2.3%,综合利用量只占总产量的29.3%,比全国低26.5个百分点。
第五,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落后,生产污染呈现增长加快的态势。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到3.87亿吨,占全省总量的69.7%,污水处理率仅为2.8%;生活垃圾处理量224.8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只有26.1%。更为严重的是,食品的不安全性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大隐患。
按照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计算,贵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只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就可以在一定的发展周期中,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上升与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双赢。
要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环境曲线模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结构组合和新型的增长方式及新型的发展模式。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在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结合,将上一个环节的污染变成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尽可能延长这样的链条,并将其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和心理各个领域,实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污染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贵州重化工走上一条“高投入、高载能、零排放、综合效益”的文明发展路子。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避免“越发展、越污染”、“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历史性跨越。
需要着力解决的六个问题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共生耦合原则、技术先进原则、环境友好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为保证,以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和若干区域为重点,以形成若干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区域为内容,以实现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赢为核心,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同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县城以上城市供水的水量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力争煤、磷、铝、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基地和资源节约型城市,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3.发展框架。(1)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污染零排放。(2)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内的企业之间,围绕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煤电一体化、高能耗产业等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进行企业间产品的耦合共生,进行更加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促进相关企业的产业整合,实现废物的回收和利用。(3)在区域层次上,与社会、农业循环体系相衔接,使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返回生产、消费过程,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连接工业和社会消费体系,参与全国的经济分工和大循环,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
4.发展内容。贵州的资源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了全省工业目前仍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重点。因此,贵州“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实现贵州资源型工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使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围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工业规划,前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后者着眼于重点行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等深入具体的规划。
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点是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电一体化等产业;同时这也是贵州通过产业突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的内容应放在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上,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的建设。还有两个内容应当作出相应安排,一是作为全国试点的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二是兴义市纳灰河流域治理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5.发展安排。通过政府大力推进与市场有效驱动,按照“规划引导、突出重点、示范推动、持续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贵州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1)以规划引导。坚持“先规划,后治理”、“先治理,后污染”,把末端治理变为过程治理的循环经济要求,尽快制定“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各专项子规划。各市州地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结合贵州发展循环经济重点行业、阶段性目标和试点基地,组织编制各产业和区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
(2)分重点突破。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采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不同区域拓宽发展幅,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和城市垃圾等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理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耗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是要攻克三个难关,就是使磷渣、铝渣和煤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三大隐患。
(3)分阶段推进。在“十一五”期间,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和全省14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试点基地为重点,对区域范围的现有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重点企业实施改造,初步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企业和基地,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远期到2020年,为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建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生态保障体系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和制度创新建设基础,将贵州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资源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4)分层次示范。一是全力推进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全省重点选择山东兖矿、宏福公司、金元公司、水钢、开磷集团、赤天化集团等重点企业以及贵阳市的磷、煤化工企业作为试点,然后在全省重化工企业逐步推开。二是大力推进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初步考虑有: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遵义市坪桥循环经济型新材料生态工业基地、遵义市桐梓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贵州循环经济型铝工业生态工业基地、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六盘水市六枝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安顺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及资源产业化生态工业基地、黔南州瓮福循环经济型磷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龙里县循环经济型药业生态工业基地、黔东南州镇远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型安龙重化工基地及兴义2030工程、铜仁大龙、万山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毕节织金煤电磷一体化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等。三是区域层次抓好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贵阳市的试点建设工作。四是农业层面上积极探索兴义市纳灰河流域循环经济农业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建设。
(5)持续性实施。在抓好试点工作、巩固试点成果的同时,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打破行政区域束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发展幅,带动全省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培育循环经济型新兴经济产业和区域格局,逐渐在全省实现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6.发展保障。一是一体化安排。按照贵州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产业集群和区域安排上,必须走出一条煤电一体化的路子。煤电一体化是综合能源资源及深加工的概念,包括煤炭、电力以及用煤、用电各个产业。它包括“延长纵向产业链”————煤、电、焦化,煤、电、铝、磷延续发展。拓宽“横向发展幅”————产业集群、聚积人口形成基地或园区,发展城市、推动区域循环经济成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单纯的资源争夺将向煤炭多资源重组、市场多要素重组演变。这种延长纵向产业链和拓展横向发展幅的思路,就是要打造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和电力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形成区域的产业集群、支持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及城市化。这是贵州发展的战略总趋势和总格局,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经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节约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优惠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贵州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贵州实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议设立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型项目;国土、环保、财政、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紧密配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基地、城市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三是技术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着眼点,主要在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主要工业产品的规模标准,引导资金的技术流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指导相关技术的传播应用,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在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四是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完善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来推动和实施。要积极推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政策的制定,实现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以规范并限制与规划相悖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循环经济的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确立循环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政策手段;确立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积极推动全国循环经济立法。同时,要严格执行《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