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体育新闻 > 正文

体育新闻

娱乐至死epub(娱乐至死epbg)

hacker2022-06-11 06:53:35体育新闻55
本文目录一览:1、《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本文目录一览: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斯曼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s4cq  

书名: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豆瓣评分:7.9

作者: [美]尼尔•波斯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副标题: 文化向技术投降

原作名: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19-4-1

页数: 312

内容简介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作者简介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独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著作和译作共80余种,约2 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 900万字)。代表性译作有《理解媒介》《数字麦克卢汉》《裸猿》《媒介环境学》《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软利器》《菊与刀》《群众与暴民》《乌合之众》等。

《娱乐至死》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娱乐至死》([美] 尼尔·波兹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娱乐至死epub

链接:

 提取码:kl7t    

书名:娱乐至死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章艳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5-5

页数:224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娱乐至死epub;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epub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娱乐至死epub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作者简介: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章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士,任教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发表、出版论文译著数篇。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美国] 尼尔·波兹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w1vu  

书名: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章艳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5

页数:317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你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其中 《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技术垄断》([美]尼尔•波斯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rlcf

书名:技术垄断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

译者:何道宽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4-1

页数:312

内容简介: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娱乐至死》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娱乐至死》([美国] 尼尔·波兹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5af9

书名:娱乐至死

作者:[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章艳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6

页数:188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对 Kindle 十分的称赞或者偏好

目前在使用的是Kindle Touch,购于2012年7月份。非常喜欢Kindle Paperwhite(因为没有床头灯,Kindle配套的LED灯要二十刀总觉得很贵)。前天看到新西兰这边一家电子产品店的广告,二月中旬Paperwhite就要到货了。虽然是穷学生一个,但Kindle的价值确实不是它的售价可以代表的,多辛苦打几周工吧。

Kindle是我出国留学后入手的第一个电子设备。

当时在一家Dairy店打工,工作还算得上轻松,属于那种熬时间的工作,按小时支付工资,有客人就接待一下。但也正是这个特点让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工作,当做在外的第一份兼职。

7,8,9,10,11,12,1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与Kindle朝夕相处的七个月。我打工比较拼命,在上学的同时每周都要干5天左右,每天6—8个小时。

以下是我这七个月的阅读书单,全部使用Kindle Touch。

《英雄志》 (中)孙晓

《隆庆天下》 (中) 孙晓

《潜规则》 (中) 吴思

《血酬定律》 (中) 吴思

《明朝那些事儿》 (中) 当年明月

《暗时间》 (中) 刘未鹏

《白夜行》 (日) 东野圭吾

《嫌疑人x的献身》 (日) 东野圭吾

《恶意》 (日) 东野圭吾

《黄金时代》 (中) 王小波

《万历十五年》 (美)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美) 黄仁宇

《资本主义与21世纪》(美) 黄仁宇

《娱乐至死》 (美) 尼尔波兹曼

《传习录》 (明) 王阳明

《菊与刀》 (美) 本尼迪克特

《红楼梦》 (清) 曹雪芹高鹗

《昆仑》 (中) 凤歌

《沉思录》 (古罗马) 奥勒留

《悟空传》 (中) 今何在

《论语译注》 (中) 孔子——杨伯峻

《西方哲学史》 (英) 罗素

《沉默的大多数》 (中) 王小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中) 曹天元

《白马啸西风》 (中) 金庸

《平凡的世界》 (中) 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 (中) 路遥

《人生》 (中) 路遥

《丑陋的中国人》 (中) 伯杨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 钱穆

负责任地讲,这些书几乎为我重建了一个世界,而他们的载体是:Kindle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都应该感谢印刷术,因为是它让这些人类精华得以流传后世。在Kindle之前,我们以纸张为智慧的载体。每每阅读完一本直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书后都会将书捧在手中婆娑许久,我知道我不仅爱上了书中的智慧,也爱上了这叠钉在一起的纸。

对于书如此,Kindle亦然,所以我称赞她。

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百度百科)

所以说如果我们谈到优越感,就必须清楚它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因此,题主所提到的“知乎上的很多人使用Kindle有一种优越感”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作为个人,可能且仅可能知道的,是自己对于某个事情有没有优越感。至于别人对于这件事情有没有优越感,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与其说我们认为他人对于某件事情有优越感,不如承认我们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有自卑感。

而自卑感的来源有二。

1. 题主问题中所提到的拜物崇拜;

2. 对于知识的“自卑感”。

第一个似乎很好解释,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人在拥挤的北京地铁10号线上手拿国产电纸书阅读器。拿在手里略略有些大,外形也不是很好看。读了5分钟后翻页键不太好用,于是1秒钟内猛击此键数次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引得众人侧目。然后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摔在了地上,慌忙捡起后发现原本就不太漂亮的外边框磕掉了几块漆,机器也已经自动关机了。重启后机器已经完全不记得主人刚才读到了哪本书的哪一页,愣愣得像一个陌生人。机主拼命点翻页键,2分钟后终于翻到了刚才读到的那一页。

然后竟然黑屏了!

当然,这次并不是因为什么技术原因,而是机器确实没电了……

以上的内容固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下面的几句话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打工店的老板,Marketing专业硕士,读书爱好者,原来使用一国产阅读器。后来看了我在用Kindle看书,自己拿去体验了一会儿后毅然换了一个Kindle,而且说把手里的Kindle 4玩熟练了就去买个Kindle DX。

相比于其他电子阅读器,Kindle自然有一定的“拜物崇拜”,因为它确实比很多竞争对手要美观、方便。但不同于Apple产品的是,国内对于Apple产品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环境因素。IPhone和IPad已经成为了一把衡量一个人收入水平甚至社会地位的标尺,所以Apple系列所承载的崇拜,才是真是的拜物崇拜,也就是对物质、金钱、资本的崇拜。

而Kindle不是,人们对于Kindle的“崇拜”,更多的是来自对于知识的自卑,也就是上文中自卑感的第二个来源。

评价一个产品,要先抛开一切人文因素,从纯技术层面进行分析。

这个产品的视觉设计是否出色?

这个产品的功能是否易学易用?

然后,就要将产品带入现实社会,看其是否可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中的任何一支。而毫无疑问,IPhone在国内的火爆正是符合了现在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还未富起来的这个最大趋势。

当某些概念还未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需要用一个物品来代表他们想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Kindle又代表了什么呢?

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么下一个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神层次上的需求。而求知与探索,正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

所以Kindle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现在这个追求还仅仅属于那些不仅先富了起来,而且还对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更高要求的人,所以Kindle也并未像IPhone一样变得妇孺皆知。

你和刚刚吃饱饭的乡下人谈Kindle,那是徒劳。

你和刚刚洗完桑拿的土大款谈Kindle,也是徒劳。

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能够在这种自卑中形成对知识的崇拜,然后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至于营销方式,我相信一个伟大的产品是不需要大面积疯狂营销的,它需要的仅仅是发布这款产品,种下这颗种子,剩下的就留待消费者和时间去检验好了。

似乎IPhone没有像山寨手机那样做“998,只要998”的电视广告。

Kindle也一样。

亚马逊在业界的影响力不亚于苹果,贝索斯在发布会上宣布了Kindle的发布,这就是Kindle最大的营销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方面来讲,我开始提到的电子产品商店每周的宣传页上总有一页是留给Kindle的。

最后,我想再描述一个场景,一句话。

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自家的草坪前,左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右手端着一杯仍冒着热气的咖啡。

这样的场景在国外随处可见,而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Kindle不需要做大面积粗放式营销的根本原因吧。

亚马逊只需要让人们相信,Kindle并不比他们手中的实体书差就行了。

而在国内,我们需要先把实体书塞到人们手上。

任重而道远,与诸君共勉。

Copyright © 魏畅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野欢徒掠(2022-06-11 09:40:06)回复取消回复

    何一支。而毫无疑问,IPhone在国内的火爆正是符合了现在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还未富起来的这个最大趋势。当某些概念还未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需要用一个物品来代表他们想要表达的想法。那么Kindle又代表了什么呢?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解决了基本

  • 森槿空名(2022-06-11 10:06:28)回复取消回复

    。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

  • 边侣栖迟(2022-06-11 10:25:45)回复取消回复

    兹曼媒体及专家评论: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

  • 双笙七禾(2022-06-11 08:43:28)回复取消回复

    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

  • 依疚颜于(2022-06-11 08:34:45)回复取消回复

    十刀总觉得很贵)。前天看到新西兰这边一家电子产品店的广告,二月中旬Paperwhite就要到货了。虽然是穷学生一个,但Kindle的价值确实不是它的售价可以代表的,多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