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老人家买保健品)
本文目录一览:
- 1、离谱山东一老人因购买保健品卖房,老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购买保健品?
- 2、该如何解决家中老人老是买保健品?
- 3、社区附近经常有给老人推销保健品的,听课的老人会时不时领一些赠品,诸如羊奶片,红酒。
- 4、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面对社区老人经常被骗购买保健品的现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工作?
- 5、明明知道一些“保养品”没有用,为何老人还是频频上当?
离谱山东一老人因购买保健品卖房,老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购买保健品?
近年来,很流行保健品,人上了年纪,身体也会时常出现小毛病,所以有些人也会用保健品来帮助调理身体。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流行和跟风。
当父母跟自己的老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老朋友在吃保健品调理身体,有些父母也会考虑自己是否也要吃一些保健品来调养身体呢?这就导致父母也会去购买一些保健品,或者直接跟老朋友去联系卖保健品的人。
因为别人的父母都在保养,父母就会想自己的年龄也这么大了,应该也做一下保养。于是就会和老朋友一起来保养。
2、保健品销售员的推销。
很多做保健品的,会在社区来帮老人免费测量血压。老年担心自己的身体都会去测量血压,而且测血压也不需要出费用。
而当老年人去测量血压的时候,测量血压的人员就会告诉老人:您的血压有点高需要调理一下,这样身体才会更健康,可以享受儿孙的福。
刚开始老年人还不在意,但随着工作人员的言语暗示,造成了老年人内心的恐慌。这时候,老年人就会听信销售员的话语,进而相信自己的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需要赶紧调理。
3、老年人消息闭塞、内心孤独。
老年人很多都是自己生活,很多都是不跟子女在一起生活的。而老年人又缺乏子女的关怀,内心又渴望有人陪伴。而这些保健品的销售人员会对于老人嘘寒问暖,特别的关心和爱护。这就满足了老年人渴望别人陪伴,和爱护的那颗心。逐渐的老年人也会放松警惕,从而相信这个销售员所讲的话。这时候销售员销售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老年人所花钱购买。
其实,老年人就想要家庭和睦,子女能够陪伴一些,这样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也会更加的丰富和幸福。更多的还是父母缺乏子女的陪伴,所以身为子女还是要多花一些时间对老人的身心进行深度的关怀。
该如何解决家中老人老是买保健品?
老人老了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买保健品真是很正常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的一件事情,作为子女,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我觉得应该给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他们买一些有价值的保健品,比如说鱼肝油,但是对于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他们自己买的一些保健品,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他们这些保健品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如果想要健康,就必须要运动,合理控制好饮食,像我父母就是一直在运动,现在基本上除了我们买的保健品之外,自己不会买保健品。
社区附近经常有给老人推销保健品的,听课的老人会时不时领一些赠品,诸如羊奶片,红酒。
诈骗前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的热身作业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慢慢的你会知道他们的门道了!!!
我爸妈被骗了N回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我同他们吵了不知道多少次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甚至带了村里年轻人砸了一次骗子的场子你发现社区内有老人买保健品;没用,对付老人,他们更专业,爸妈被骗后多次反省,再次又会被骗。
我现在的方案是,你们若买超过500的东西,更我商量,其他的我不来说你们。
送的东西就丢了吧,吃了堵心....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面对社区老人经常被骗购买保健品的现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工作?
只要社区有老人死掉,你就说是吃某某保健品造成的。传播广了他们就不敢买了
明明知道一些“保养品”没有用,为何老人还是频频上当?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近年来成为屡被提及的社会热门话题。据悉,2017年老年人关于消费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器械的正式投诉数量,有明显增长。一面是媒体、消保委屡屡报道提醒,一面是不断有受骗的老人出现,其中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今天,市消保委发布《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指出子女对老人真实需求和健康状况不了解、保健品广告无孔不入、商家采取新经营模式规避监管等几大问题。报告认为,老人对保健品确有消费需求,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帮其甄别,同时应满足老人的情感、社交需求,以避免其因“孤独感”而轻信不法商家。
老人对保健产品确有需求
该报告由市消保委联合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对60岁以上的老年消费者权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形成。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老人面临健康问题,68.1%的老人一年内曾购买过保健品,说明老人对保健品的需求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54.5%的子女认为父母非常健康,仅有50.8%的子女曾为父母买过保健品或保健器械。此外,49.0%的子女表示自己与父母关系非常亲切,但仅有17.8%的老人这么认为。因此,不了解老人的真实健康状况、忽视老人的情感需要,成为子女易犯的两大错误。
老年人的实际消费,也超出了子女的估计。13.8%的老人一年内购买保健品超过1万元,与之相对应,只有9.8%的子女表示父母购买保健品年花费超1万元。据悉,25.3%的老人有过怕子女知道而把保健品藏起来的行为。
而保健品销售点和广告,可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来形容。89.9%的老人表示家附近就有销售点,主要集中在菜场周围(36.6%)、小区门口(23.3%)等。而信箱小广告成为最大的广告来源,占71.8%,其次为实体店体验(41.5%)。
设老人买保健品“法定冷静期”
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分为倾向非理性消费群和倾向理性消费群。随着年龄提高,非理性消费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从28.7%(61-65岁)飙升到95.2%(80岁以上)。
“非理性消费群体可分为六类,包括责任性(怕给子女添麻烦)、无知型(缺乏相关知识)、轻信型(有一定知识但易相信专家或过于自信)、社交活动匮乏型(缺乏兴趣爱好)、赠予型(子女关心较少)、贪便宜随大流型(缺乏主见,易受影响)。针对这六类人群,我们分别给出建议,如不要否认自己对子女的需要,不要参加非居委会组织的活动,不要相信小广告,不要给商家留下家庭地址和电话等。”消保委旗下的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总干事刘波称。
报告建议,借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穿透式监管机制”,激活针对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穿透机制。此外,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如60岁以上老人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而对向老人销售过期、三无或盗用批号特殊食品的群体,建议在退赔的同时,依照刑法追责。
多建睦邻中心满足社交需求
“对营销陷阱,消保委研究了很多年。国外市场0.5美元一支的营养补充剂,卖给国内老人的售价竟达600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卖保健品的风险比贩毒小,但动辄达到一二百倍的暴利,倒是直逼贩毒。”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正因保健品无法衡量疗效,因此很难通过比较来进行选择。在国外,类似产品被称为“营养补充剂”或“特殊食品”,名称较为中性。但国内的“保健”二字被认为是褒义,与中国“药食同源”的传统养生学契合,很容易受到老人的认可。
此外,保健品行业也通过新的模式来规避监管。比如体验店只维系感情、不卖产品,买产品必须拿条去门市部,造成“销售的人没骗你,骗你的人没销售”。再如销售点多具有独立经营资质,与保健品公司极力撇清关系。还有数据表明,保健品行业对每位顾客的营销费用达500-1000元,而消保委针对该群体的宣传提醒费用,折算下来人均只有0.2元。
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表示,去年上海老龄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达31.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有钱有闲”的老人存在消费需求,但社交圈子小、知识相对匮乏,易被免费旅游、讲座、义诊等活动诱导,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我们发现,常参加社会活动、社区睦邻中心建设较好、常参加群团活动的老人,以及配偶健全、与子女关系较好的老人,受骗几率较小。消保委呼吁并愿意搭建平台,全社会共同扩大宣传,为老人普及消费知识,提升他们的维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