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8 > 正文

分类8

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创新建议(医疗中的创新)

hacker2022-06-10 09:21:29分类870
本文目录一览:1、如何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医患关系发生的明显变化,都与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及人们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有着密切关系,大体有4个方面。

(一)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90年代以来,医学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使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大医院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的诊治手段普遍被采用,医生通过机器、仪器、设备等高技术服务设施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并且具有敏感度高、精确、迅速等特点,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二)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有卫生资源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状况,在供需矛盾的情况下,也实行了宽松政策,如允许多种形式办院、试行点名手术、业余有偿服务等,缓解了“三难”,满足了群众的一定需求。然而,在一些地方事实上出现了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在医患关系上有经济化趋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已渗透到医患关系中,甚至出现了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

(三)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生要求患者主动配合诊治,医患关系应该是“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在层次上、档次上也有差别,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有的患者追求优质服务,要求高档病房甚至非医学需要服务;有的患者仅要求基本的医疗保健;有的患者连最基本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 (四)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主要依靠道德,然而当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制化时,医疗秩序就更为完善了。当今,医患双方的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为卫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另外,高技术的临床应用引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也迫切需要卫生立法解决,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带来的家庭道德、社会问题;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这已是势在必行了。 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一)医患的医疗观: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的健康观、

医疗观发生了重要变化,然而,有些医务人员仍坚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诊治的影响,加上高技术应用,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助长一些医务人员单纯技术观点,而广大人民群众、患者则按照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履行其职责,势必造成医患彼此期望值上的较大落差,影响了医患关系。

(二)医患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双向的,医生要讲医德,患者也要讲就医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表现在:对分科界限不清的疾病或复合性疾病的患者,相互推诿,以致延误诊治;对急诊患者或疑难患者怕担责任,一推了之;对患者态度生硬,无视患者就医权利等,尽管是少数却直接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影响了医患关系。少数患者不讲就医道德,不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尊严,稍不如意就指责、谩骂甚至出现殴打医务人员现象,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医患关系。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微观管理角度,医院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医院管理思想不够端正,对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不力,存在着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或不必要检查等经济化倾向,增加了患者不合理负担;医院管理不够科学,各项制度落实不力,医疗质量不高,医疗缺陷乃至医疗事故尚未控制住,与优质服务相差一定距离,致使医院和医生在群众中的可信度降低,也影响着医患关系。

从宏观管理角度,卫生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规范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的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尚未出台,这对调节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文明行医与文明就医是不利的。

三、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社会环境:要把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对医务人员讲医德、患者讲就医道德,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卫生改革:过去由于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医疗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物质基础。今后,在深化卫生改革中,国家将逐步增加卫生资金的投入,解决医疗卫生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等矛盾,缓解“三难”状况。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拓宽办医的途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端正办院方向;认真总结、落实和完善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抓好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钻研医术,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到优质服务,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处理好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经济效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淡化问题。要在医院建立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自我发展机制是以改善医患关系、优质服务为宗旨,增强自我补偿、激励的动力;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精神自律、规章调控、法纪监督、社会监督等,旨在落实医德规范,改善医患关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监督、检查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问题,把医德医风建设深入下去。

(四)完善卫生法规:调节、协调医患关系,一方面运用教育、疏导的道德方式,这是主要的,也是经常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其冲突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高新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医事法、医用高技术实施法等,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对维护正;

常医疗秩序、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强化法治,惩处违法乱纪行为,这对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的、良好的医患关系都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有哪些?

卫生部部长陈竺最近撰文提出了全民健康十二年的“三步走”规划,即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国情的选择,不过针对医改核心问题,我们建议分两步六年进行:

第一步(2008~2010年):定预算、搭框架

第一步可以先制定《卫生法》,确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级政府分担比例;加快目前的复合型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所有农村

(1)制定《卫生法》,确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级政府分担比例。教育有立法,也在文件中确定了政府预算等投入占GDP的比重。卫生牵涉到每一个人,投入应该更多,可明确从现在的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GDP的0.85%分步提高到5%。

(2)加快目前的复合型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所有农村。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覆盖所有城市居民(而非现在预计的到此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目前新农合重点应该从覆盖面扩大转到提高政府支付比例和报销比例上,否则,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因无力自付而使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会大幅下降,这几年初步建立起的新农合制度面临风险。同样地,对城市社区也应更多补贴需方,不能让初步建立起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设备空置,只要有病人,少补点供方都是可以的。这些改革可以通过国债、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配套办法解决,划定最低线,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多补,差的地方由补贴达到基本线。

(2)公共卫生体系核定人员编制、项目,实现全额财政拨款,充分利用中央和各省级转移支付,实现部分项目免费制,如生产、部分慢性病、重大疾病和传染病。

(3)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专门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管理区域内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领导和财务都由该委员会确定,并对人大常委会负责。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责任,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等不再通过卫生行政机构或投资方,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听证制度。

(4)改革税制,提高直接税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减少间接税所占比例。即减少地方政府对大量医药企业流转税的依赖,而引导他们关注企业利润,进而从根本上整合目前数量超常但效益不高、创新不足的医药企业。

(5)基本药物制度、非营利性医院的考核制度、医保支付和约束机制的调整等在这一阶段也应逐步建立或深化。

(6)减少政府直接的定价和采购,改革目前基本药定点生产和医疗器械统一采购制度。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定点生产“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的企业,卫生主管部门回收医疗器械采购权。不过这一制度未必会有好的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定价下,即便企业因为有优惠而愿意生产,但统一配送成本也非常高,必将致使很多地方没有这些基本药品,于是其他药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而如果定价过低,则这些基本药就会越来越少地被生产;另一方面,政府很难统一成本标准、认定生产厂家,市场公平可能被打破。另外,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医疗器械采购权看似应对市场高回扣和无序状态,其实很可能加剧公立医院的任意采购(因为基本还是由它们上报采购申请的)、医药采购成本增加、将现实利益更多地向行业管理的卫生部门转移,进而职责更加不清,管办难以分离。而这些都会加重医改的体制障碍。

其实,基本药物的生产完全可以鼓励已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企业竞争,不定点生产。同时可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对基本药物费用的给付比例。而医疗器械的行业监督除了集中采购外,更重要的是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和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改革。不能让上述这些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再任意干预企业和市场行为,否则就是良好的愿望也很可能带来更大更复杂的问题。政府负责采购决策和监管;委托企事业机构执行。政府官员不得参与执行,以防以权谋私。

第二步(2011~2013年):开放市场、完善法律

(1)在政府继续加强复合型医疗保险体系资金投入的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各类保险机构的参与,争取让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分担比例达到25%、35%和40%(目前为18%、30%和52%)。特别是大力提高对城镇非就业居民和中西部农村居民保障中的政府出资比例。

(2)改革公费医疗制度,适当降低政府对需求者的出资比例,增大个人出资。改变目前政府卫生预算中1/4用于公费医疗,使其出现部分过度消费的局面。减少的出资用于上述部分。

(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专门人士按区域整合制定卫生资源规划,并初步指定现有公立医院留存的比例,如70%留存并成为非营利性医院,15%转为社区卫生机构,15%许可社会资本兼并整合。并以法律和条例等方式确认各级、各地政府对这部分非营利医院的最低财政投入,并保证逐年增长。

(4)对非营利医疗机构实行预付制和总额控制,在各级人大专门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而非仅仅是政府主管下的收支两条线。对收支规模过大的三级医院要在年初减缩其业务收支规模的预算收支核定数;对于收支规模过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在年初扩大其业务收支规模的预算收支核定数;对于二级医院要按照惠民医院模式改造,接受改造的二级医院可以核定较大的业务支出数和较小的业务收入数,核定的收支差额由政府预算补助。

如果实际业务收入大于核定业务收入,超收部分上缴国库;如果实际业务收入小于核定业务收入,政府没有补助的责任;如果在实际业务收入等于或少于核定业务收入的情况下,实际业务支出小于核定业务支出,经过收支挂钩检查合理,减支部分留医院使用无需上缴。

(5)实现主要公共卫生项目的免费制。

关节点:“魔鬼在细节中”

以法律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实施过程中的软化。如果只是多部门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门不同的想法,最后出来的文件可能“削足适履”

目前进行的工作和上述我们的建议中,有下面一些关节点必须注意:

1.目前仍有约4亿城乡居民没有纳入医保体系,在坚持目前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必须加快政府投入,减少个人负担比例,否则初步建立起的城乡医保制度面临危机。

2.前几年虽然在新农合和社区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对卫生资源的“挤动”效应有限,应着力分步进行体制改革,不可迟疑。

3.通过改革部门预算制定体制推动政企分离和管办分离。把公立医院的人事和财务权从卫生行政机构分离出,全国已经作了些探索,不通过卫生行政机构任命公立医院领导和不通过其取得财政拨款是根本解决方式,目前应深化部门预算体制,把这部分资金从卫生行政部门预算分离出来。目前管办分离的一些试点中,医院管理公司和卫生部门实际上是两张桌子、一班人马,此做法的有效性值得讨论。

4.对于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常规性项目可按服务对象数量来编制预算;对于传染病等突发性项目可建立专项准备基金予以支持,如医疗救助基金和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准备金。从“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转变,降低提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资金效率。

5.以法律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实施过程中的软化。据悉“两会”代表曾多次建言,应尽快通过人大程序确定。如果只是多部门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门不同的想法,部门协调政策带有妥协性,最后出来的文件可能“削足适履”。

1997年和2000年中央的几个相关文件和十六届七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是立卫生法大法的基础,包括医疗怎么服务、是什么体制、医院是什么样的架构、架构之间各是怎样的关系、互相之间属何种性质的竞争,以及转诊体系是怎样。还包括如何筹资、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谁来办、有何规定、各个部门有怎样的权益与责任等,特别是各级政府间职责和筹资负担比例,都急需以法律形式落实下来。

6.急需对公共财政体制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各省筹资卫生资金的结果很不均衡,这与目前税制有关,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不与居民收入多少相关,而与居民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筹资能力受各地消费档次和数量直接影响。其造成的结果是,虽然贫穷家庭在卫生支出绝对数上不及富裕家庭,但在所在家庭收入比例上却远高于富裕家庭。从这个角度看,地方税制必须从间接税为主逐步转向直接税为主。另一方面,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省以下财政体制基本还延续着以往的包干制,且任务数直接受上级政府影响,这不但造成经济上的中央地方矛盾,往往也因责权不一而不愿承担自己的公共产品提供职能,一些地方甚至出现GDP和财政收入高涨,而某方面公共产品人均增数下降的状态。

7.适当提高医疗价格有必然性,但其前提应该是针对扭曲体制性改革基本完成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否则要么如一些地方试点的那样难以落实,要么最终无法达到解决看病难与贵的目标。

8.医疗卫生行业有较强专业性,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就是政府监督强有力,控制费用快速增长也不容易。各种形式的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应该起到更好的平衡和自律作用,仅从医改方案争论来看,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得还很有限。

医改能否成为新经济增长方式突破口?

2008年,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虽然改革阻力仍存,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深化,它也能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公共产品提供增强的一个推动力和突破口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存在,利的方面在于财政等资金相对充足、医疗改革形成一定共识、领导认识冷静而充分;不利的方面在于各部门、各阶层存在利益固化和分化趋势、社会表达机制尚不通畅、非理性的声音时常过分渲染、对如何保持政策延续性和协调能力还有不足等。

人们良好的愿望自然是政府补贴得越多越好,可是一则短期补贴增长速度很难大幅提高,二则补贴不是免费午餐,必然有成本付出,必然有财政出处,最终仍是百姓之财。所以,补需方时不仅要注意卫生费用分配,更要从根本上尽快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分配格局,扭转目前压低劳动力、资本和资源价格成本而换来高利润,进而更多依赖出口和投资增长的不良方式。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流向百姓的份额增大,这同时也可以改变过分依赖政府资金的投资体制,促进产业升级,为政府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卫生等公共产品铺平体制道路。这也根本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

本质上看,我国长期的医疗卫生供给不足也跟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不但财政支出偏向工业投资,比如我们很多的国债项目也将大量资金偏向滞后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这是现实的选择,成绩也不小,但一方面这些领域长期有明确效益,可以采取市场化或社会化运作完成,另一方面导致对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其实健康、教育是一个国家利润最高的领域,能大大推动一国内需提高和社会发展,而人民获得健康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难找到理想的模式,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换种角度看,医改实际上也是中国政府行政体制和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建立一个完整社会政策体系的一部分。目前的首要问题:一是政府通过法律明确承担的公共责任,二是政府支持和制定“市场机能扩张性政策”,三是尽力避免部门利益,增加协调和透明机制。目前,医改方向和基本路径已定或延续而动,更需要关注的一是方案能否再思考再论证,增加更多理性而深入的意见,二是2008年“两会”后政府各部门的具体政策走向,有时细节决定成败。

2008年,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虽然改革阻力仍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深化,它也能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公共产品提供增强的一个推动力和突破口。我们并不寄希望于一揽子解决方案,但不可否认,在现有物质、人力和智慧下,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应该能做到方向正确、统筹得法、策略得当,或小步快走,或可大步时不犹豫。

要从哪些方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期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强调,要着力加强三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主导责任、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形成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治理格局。

二是加强全过程监管。要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严格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监管,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要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业秩序监管,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健康产业监管,建立健全包容审慎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是创新监管机制。要完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对重点机构加大抽查力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加强信用记录应用;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开相关信息;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发现问题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形成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方式;建立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机制,统筹运用监管结果。

未来出行如何改善医疗

新的出行生态系统可以扩大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但避免事故的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意味着空无一人的急诊室。出行的未来将为卫生保健部门带来巨大的变化:供应商、保险公司和其他人应该如何适应?

简介:上门和救护服务

美国人寻求和接受医疗保健的方式似乎经常改变,很难跟上。提供者正在为人们承担财务风险,正在评估改善访问和结果的方法,并将消费者体验作为优先事项。

在外部,通往医生办公室,变化可能会更加剧烈,因为人和物从A点到B点的行进方式将朝着以共享、自主和无缝集成的移动性。这些转变的融合可能会对患者、提供者和更多的人产生非常实际的影响,这可能会改变健康管理和社区组织的方式。

即使美国卫生保健利益相关者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做出反应并做出规划,他们也应该考虑考虑和利用流动性的趋势。设想这样一个未来:

随着部分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日益成为主流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减少,对创伤护理的需求下降;

随着消费者获得与现有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新选择,以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发出可让他们与消费者接触的移动网络,客户对医疗保健的访问权也在增加;

随着灵活的运输网络的建立和现有模型的破坏,医疗供应链的动力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实现了更高效的供应网络。

在这个新世界中,业务模型不太可能保持稳定,医疗机构现在应该开始适应这些变化。据德勤的分析表明,到2030年,美国行驶的里程中有10%以上可能是共享自动驾驶汽车。

本文探讨了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以及医疗保健提供者和支持者如何在以自主和共享出行为基础的健康生态系统中定位自己。我们考虑了变化的迅速性质及其对医疗保健的潜在影响,探讨了移动性向更加无缝、集成和多模式未来迈进的方式。最后,我们着眼于这些变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变医疗服务的关键领域,从更少的事故到改善的供应链,并研究卫生系统如何准备利用流动性的未来。

出行的未来

一系列技术和社会力量——包括互联、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转变,已经开始深刻改变人们和货物的出行方式,从而影响许多行业。正如私人汽车的兴起促进了医疗保健的整合一样,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汽车也有望推动医疗保健的下一个重大转变。新的流动性生态系统可以支持采用分散护理模式,并改善了长期以来为人口健康带来混合结果的流动性模式。

随着这些趋势的发展,可能会在一个新的移动性生态系统中出现四个并发的“未来状态”,这源于谁拥有车辆和谁操作车辆的交集(见图1)。

私人驾驶:在未来的愿景中,随着消费者选择拥有车辆所带来的隐私、灵活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私人所有权仍然是常态。在结合了驾驶员辅助技术的同时,这种未来状态假设全自动驾驶不会完全取代驾驶员控制的车辆。

共享驾驶员驱动:未来的第二种未来状态,通过乘车共享和汽车共享,共享出行车辆的持续增长。经济规模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推动了共享车辆服务向新的地理区域和更专业的客户群的扩展。随着共享出行服务满足了当地交通需求的更大比例,多车家庭可以开始减少拥有的汽车数量,而其他家庭最终可能会完全放弃所有权。

个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被证明是可行的、安全的、方便的和经济的,然而私有制仍然占主导地位。驾驶员仍然喜欢拥有自己的车辆,但出于安全性和便利性的目的而寻求无人驾驶功能。在未来,高度定制的个性化车辆将迎合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或个人的需求。

共享自动驾驶:未来的第四种状态预计自动驾驶和车辆共享趋势将融合。出行管理公司和车队运营商可提供各种乘客体验,以不同的价位满足广泛的需求。这种未来的状态将首先在城市地区起飞,然后扩展到郊区,从而提供跨模式的无缝移动性,比现在更快,更便宜,更清洁,更安全,更便捷。

这四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存在,但总体趋势可能是朝着一种交通生态系统发展,该生态系统将提供共享的多式联运,而该共享多式联运由共享自动驾驶汽车实现(但不完全由共享汽车组成)。尽管如此,医疗保健组织和社区仍应该为这些未来国家中的几个做好准备并开展工作,也许同时进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含义。

为具有新移动性的提供者提供机会

即使随着机动性的未来发展,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在投资以改善健康结果和患者体验。流动性的变化有可能在许多领域影响医疗保健,下面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预期车辆事故的减少将影响对创伤护理的需求

减少的空气污染间接的影响健康

病人活动能力的改变,可能有助于解决未出现的问题

使临床供应链和采购管理更高效的机会

如果事故减少,那么需要外伤治疗的人就会减少

驾驶员驾驶车辆占主导地位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仅在2012年,就有超过250万人因汽车事故前往美国急诊室就诊,终生医疗费用为18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25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随着先进的防撞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越来越多地驶入美国的道路,事故率以及相关的财务、社会和健康负担可能会减轻。94%的事故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汽车制造商指望自动驾驶汽车消除了绝大多数事故。研究表明,先进的驾驶员辅助功能(例如车道偏离警告)可以将伤害事故率降低20%以上。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增强安全性的改进(例如互联基础设施)将与较旧的系统和车辆共存,安全利益的实现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一些研究人员预测,在此期间,道路安全实际上可能会恶化,但最终结果可能会更加安全。

随着事故的减少,对创伤护理的需求可能会下降。在美国,车祸和交通事故是到急诊室就诊的第二常见原因,约占所有与伤害有关就诊的10%,这个数字仅次于跌倒。这可能会放大医疗保健行业对促进整体人口健康和预防保健的关注重点。在有偿服务的世界中,对急诊室和创伤护理服务的需求减少会减少卫生系统的收入。但是,如果卫生系统与付款人分担了总医疗费用的风险,则他们应该从患者更好的健康状况中节省一些费用。

更清洁的空气和更短的通勤时间可以改善健康状况。

除了可能减少事故的最明显影响之外,电动车车队的增加还可以减少污染及其有害的健康影响,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根据来自大约3,000个城市的数据,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中有近80%暴露于空气污染中,其中大部分可归因于车辆排放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从而增加了罹患各种呼吸道疾病、中风和肺癌。仅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环境空气污染——约50%来自道路交通,在2010年造成700万年以上的生命损失。

研究人员将通勤特别是汽车通勤与睡眠不足、压力增加和疲惫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考虑了年龄、收入和职业等因素之后也是如此。研究还把长途通勤与肥胖、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高血压、自我报告的紧张情绪以及晚上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趋势,使通勤者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可以放开方向盘,以改善健康状况。

新的出行技术和模式可以帮助应对其中一些挑战。分析师预计,到2025年,插电式电动汽车将占美国轻型汽车销量的10%,随后,由于电池价格下跌,全球法规变化以及电动传动系统与自动驾驶汽车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更快的普及率。

加上更好的综合交通网络,使多式联运旅行成为可能,并鼓励积极的交通方式,结果可能是与依赖内燃机的长途通勤相关的慢性健康状况的减少,例如哮喘、高血压和肥胖症。

由于污染造成的疾病发病率可能会降低,卫生系统应该预见到患者状况和护理需求混合的潜在变化,这可能会影响从所需的呼吸专科医生数量到肿瘤学投资的所有方面。但是,由于由于较少的预期事故而对创伤护理的需求可能较低,因此,承担总护理费用的财务风险的卫生系统将从疾病发病率的降低中获得经济利益。

扩大患者流动性可以改善就医机会

患者缺诊仍然是卫生系统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许多大型诊所的预约错过率从18%到30%以上不等,造成了财务负担和效率下降。交通便利通常是获得护理的关键障碍,特别是对于需要定期预约的慢性病。正如最近对该问题进行的荟萃分析的作者所言:“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表明,交通运输的缺乏或无法到达可能与医疗保健利用率降低,缺乏常规医疗服务以及错过医疗预约有关,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较低的经济背景。”

在短期内,如果拼车和汽车共享更加普遍,老年人、残障人士或无车人士等弱势人群将获得更多的医疗服务。出行公司可以与卫生计划和提供者合作,以提供专门的交通服务,并改善点对点和最后一英里的共享解决方案,以使生活在交通沙漠中的人们更容易获得关键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医疗补助和其他保险计划甚至可能涵盖此类游乐项目。例如,Lyft已与健康保险公司合作提供非紧急病人运输服务,从而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每次旅行成本。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非营利医疗系统21医疗之星(21 MedStar Health)与优步(Uber)建立了合作关系,允许患者通过MedStar网站使用拼车服务,并设置医疗预约提醒。那些无法使用优步智能手机应用的人可以打电话给系统的健康倡导者安排交通。22(远程医疗是另一种帮助缩小医疗管理差距的方法,尽管它的前提是患者能够接触并适应联网技术,如计算机和宽带互联网。

将这种趋势与自动驾驶汽车和互联的汽车基础设施,动力系统或新兴参与者的力量相结合,可以创建可优化医疗专业巡回活动的移动式护理单位,将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派往偏远的护理地点或患者家中。不再需要根据驾驶员的需求进行设计,车辆内部可以使用其他新兴技术(例如增材制造,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来创建功能强大的自主移动护理单元,以完成曾经在医院进行的任务,例如3D打印定制当场投下骨折的骨头,进行活力测试,或与专家进行协商。

处于支持通过交通获得更好交通的最前沿的卫生系统,不仅可以减少未出现的情况,而且可以更好地协调护理并提供所需的服务。患者的体验也可能会得到改善,可能会导致更高的体验得分,因此不仅会提高绩效付款,而且可能会改善市场上的品牌。

移动技术可以帮助优化临床供应链和采购

患者将不会一个人从迁移率转换的人,在玛丽亚飓风损坏了波多黎各的一个关键制造工厂之后,最近全国范围内的静脉输液袋短缺,突出表明了医疗供应链的脆弱性。随着越来越多地获得更便宜、更快和更灵活的分销渠道,医疗保健系统将能够在其提供商网络中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交付临床用品。

由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动力的分销网络可以提高货物从供应商到患者或供应商的运输速度和可预测性。认知技术与实时分析相结合可以动态优化路线,并在整个运输系统中利用新的或未充分利用的资产。无人机技术可以帮助补充临床供应链,提供及时的紧急供应,如器官。3D打印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使供应商能够在内部快速生产临床用品,从而降低采购高优先级和时间敏感的用品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随着临床供应链管理人员考虑将重点转移到及时生产和交付上,可能会出现新的参与者。例如,亚马逊(Amazon)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28),已经开始为在价值4,00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展开竞争奠定房地产基础,而且它在医疗设备供应方面已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该公司可以利用其运营专长,成为医疗设备和药品交付的重要平台。共享移动服务,如优步货运,可能有助于填补临床供应链的缺口。30家公司已经开始在非洲的偏远地区试验无人机配送药物和其他物资。31拥有配送规模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效率和随需应变的消费者偏好,开始扰乱临床供应链市场。

出行方式的变化可以降低与这些机会相关的供应商合作的医疗系统的总体护理成本。对于现有的分销商,如果他们不利用这些可能性,他们就有被破坏的风险。整个医疗供应链中的公司应考虑移动性的未来如何影响其商业模式,包括潜在的意外后果。例如,如果自动驾驶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减少,捐献器官供应短缺可能会加剧。目前,五分之一的移植器官来自车祸受害者。供应商现在应该开始寻找替代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如3D生物打印和其他再生技术,以准备最终的减少。

为未来的移动医疗保健制定战略

本文提出了四种新的出行方式可以改变医疗保健的方式,但这仅仅是开始。许多医疗保健组织(包括提供者,生命科学公司和医疗计划)都感到有必要应对利润率压力以及购买者和消费者对他们提供更好的结果和消费者体验的期望。

组织可以从评估未来不同流动性状态对其当前定位的影响开始,以识别潜在的漏洞和机会。有些人可能会发现机会,将共享的机动性和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于当前的优势(例如强大的医师网络或可信赖的品牌名称),以探索专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治疗创伤的创新型低成本模型。但是,此练习可能表明组织必须重新考虑其战略才能保持竞争力。

例如,一些组织已经采取了与此相关的步骤,例如与乘车公司合作将患者带到约会地点。诸如此类的试点计划以及对测试新护理模式的公司的投资,可以使现有的医疗保健组织探索创新的治疗方法,同时满足当前患者的需求。当组织考虑在哪里投资时,他们应该努力了解:

我们致力于服务于哪些人群?

我们如何将服务的独特价值和价格溢价传达给医疗保健消费者和付款人,而不是可能提供更便宜,更方便的选择?

流动性的变化如何改变个人作为医疗保健消费者的行为,他们获得医疗保健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

我们提供的服务中的哪些服务可能会变得移动,转移到低成本护理站点,或者在未来的移动性中变得不必要?

当医疗保健组织寻求回答这些问题并测试新的医疗保健模型时,应将重点放在医疗保健消费者身上,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进行创新和原型设计,并且以数据为依据的强大决策至关重要。护理交付解决方案的设计应考虑自动驾驶车辆,共享出行和多式联运旅程。如果掌握了这些技术,变化的速度可能会很快,而定位于增量变化的组织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事件所克服。

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要了解设计更多内容,就留言联系我们吧!

译文来源:Ralph Judah、Josh Lee、Adam Hewson、Sarah Slater:New roads to the health care of tomorrow

-?服务内容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对于国家将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有什么意见建议

参考:

建议: 一、制定厦门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确定厦门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目 标,把健康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行业统计目录,为管理部门、 研究部门、企业提供决策所需数据等信息,保证健康产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二、制定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技术、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 把健康产业列入技术支持范围,在产品试制、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 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研发费用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增强产品的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 究开发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大量容纳就业的个体、微型、中小型健康服务企业 实行低档所得税率。鼓励风险投资投入健康产业领域。鼓励健康产业企业上市, 特别是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建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完善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尽快出台《健康产业管 理办法》,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等事项;出台健康服务业管 理办法,规范健康服务业,确保健康服务业有序发展。 四、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和规范健康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 行业自律;二是国家授权或委托行业协会参与基础标准、质量技术指标、标准测 定方法和协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出台;三是政府委托行业协会 进行行业统计、分析、发布行业信息,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四是政府对某些监督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 人才政策,尤其是人才住房政策要有更新更大的举措,生物医药港区内应规 划专属的居住小区。在房租或房价要实现真正的优惠,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是关 六、将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作为厦门健康产业新的方向要借鉴台湾、新加坡和国内的海南等地的先进经验,将厦门的健康资源和旅 游加以结合,发挥厦门医疗服务与环境优势,推动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 在园博苑、天竺山或汀溪镇等地设立养生园区,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来厦进行体 检、养生和保健,使厦门的滨海旅游、森林旅游、温泉养生和中医药保健旅游形 成品牌。 扶持发展健康管理、养生园区、健康家居等新兴产业。运用网络和云技术, 加快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推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延伸。发挥健康保险在健康管 理的作用,做强做大健康保险市场;强化健康居住理念,推动建筑和环境规划向 以人的健康需求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促进我市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建造和家 具产品生产的产业升级。 七、加强两岸在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 建立两岸卫生合作对接平台,鼓励台资来厦设立医疗机构,加强厦门和台湾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要利用厦门的对台区位和 政策优势,建设大陆中药材输台基地,争取国家食药监局同意部分台湾保健食品、 化妆品和科学中药通过厦门口岸进入大陆市场销售,吸引台商来厦投资,把厦门 建成为两岸医药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两岸行业合作。 八、举办厦门健康产业博览会。展会对产业推广和城市形象有很好的促进作 用。建议将中国(厦门)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拓展为厦门健康产业博览会(简称 “健博会”),从以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为主的交易展拓展为包括健康产业各个 门类的展示交易,同时配套举办论坛、演讲和公益活动,使“健博会”成为厦门 的又一个品牌展会,成为两岸健康产业和国际健康产业的交流交易平台。

石家庄市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发展的实施方案

石家庄市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18〕182号)要求,规范和指导“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健康石家庄”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不断扩展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和空间,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推动“健康石家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监管和保障体系持续创新,医疗健康信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之间共享应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智慧、精准,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1、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安全适宜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允许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服务,允许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出具电子签名处方。支持鼓励医院利用健康物联网设备、可穿戴式或植入式智能设备获取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开展移动护理、生命体征在线监测、家庭监测等服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监管系统严格准入和监管涉及线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核心业务,积极推动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非核心医疗服务繁荣发展。到2020年,市办医院至少建成2所互联网医院,县办医院建成1-2所互联网医院,鼓励民营医院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以省远程医疗中心为基础建设市级平台,整合市、县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对市、县两级远程医疗服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疗机构,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推进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医联体内要实现各医疗机构的影像、病历等信息共享和音视频通讯,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探索以医学影像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提升远程医疗诊治精准性。2019年,贫困县要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各县(市、区)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3、推进智慧健康便民服务。依托石家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公共卫生和生育健康服务等信息系统,搭建“石家庄智慧健康网”,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用药处方、健康档案、预防接种等信息的线上查询,以及预约挂号、生育证备案管理、母婴室导航、健康教育等信息惠民服务。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现为居民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和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二)推动“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1、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搭建公卫协同信息化平台,全面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资源。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孕产妇及0-6岁儿童和预防接种在线服务管理。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的审核、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精准做好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利用智能手环,电子标签等物联网设备,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实时监测。搭建生育健康平台,提供覆盖婚前、孕前、孕期、产后、儿童等时期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在保障健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面向社会和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服务,引导群众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向公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防治以及营养健康等卫生常识。(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2、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并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搭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服务互动平台,支持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处方延伸等服务。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提供慢性病在线管理、健康状况评估、监测预警、用药指导、跟踪随访等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重点加强对已签约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财政局)

(三)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

基于互联网开展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提升药品供应保障和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能力。探索实施网上诊断和出具处方等互联网服务。在互联网医院或医疗联合体内,医生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为复诊患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出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线上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可由医疗机构或药品经营企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配送。在有条件的医院探索推进“云药房”“智慧药房”建设,实现处方系统和药房配药系统无缝对接,方便群众及时取药。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提供中医药服务。(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工信局)

(四)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

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平台和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进一步优化支付流程,改善结算模式,逐步扩展覆盖社会保障卡支付、居民健康卡支付、银行卡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在线支付功能。推进“一站式”结算,探索实现多卡通用,脱卡就医,为患者提供多种在线支付方式和更加便利的服务。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严格医疗行为和费用监管。做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健委)

(五)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

建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医学在线课程和医学教育。逐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医疗工作者在线开展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病例探讨交流,提升业务素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围绕健康扶贫需求,重点针对基层和贫困地区,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推广普及适宜技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开展健康科普公益宣传,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医保局、市科协)

(六)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

1、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等,推进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医疗机构探索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支持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应用。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性病筛查、主动干预。(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顺应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趋势,提升医疗健康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积极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共享应用。支持研发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应急救援医疗设备、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等。(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

(七)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

1、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促进与省双活数据中心和各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共享。重点采集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方面数据,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医保局)

2、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市办三级医院到2019年底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四级水平,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大力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本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3、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按照“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在市级医院逐步安装部署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并全部接入医联体成员单位。医疗机构通过省、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推进区域120指挥调度系统、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通过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做好患者信息规范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财政局)

4、推进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到2019年底,在全部市办医院、17所县级医院和全部县办公立中医院间实现包括门诊和住院基本诊疗信息、费用明细、用药记录、检验检查报告、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在内的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同时,探索实现与2-3家省级医院间互通共享。到2020年底,全部实现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通共享。(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八)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系统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平台、智能医疗设备等数据应用服务的信息防护,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明确防护责任,制定防护措施,落实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和安全建设整改等重点工作,并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健康医疗数据法律、法规及保密规定,严格落实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严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户资料、基因数据等,对非法买卖、泄露信息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处。(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政策体系与行业监管机制。及时制定完善促进和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健全相关机构准入标准,减少准入限制。“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要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卫生健康行业“黑名单”制度,加强对互联网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和预警。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推行在线知情同意告知,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委网信办)

(二)建立沟通机制与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互通情况,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工作措施和任务的落实。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有关部门)

(三)完善多元化投资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项目投资运营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加强社会化资金统筹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和密切关系民生切实解决看病就医难点、堵点的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同时,统一项目规划、统一标准规范、备案管理、审计监督和评价体系,强化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倡导“互联网+医疗健康”集约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储备和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颜于烟柳(2022-06-10 20:39:18)回复取消回复

    建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医学在线课程和医学教育。逐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医疗工作者在线开展疑

  • 莣萳哀由(2022-06-10 12:41:39)回复取消回复

    医疗机构探索以医学影像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提升远程医疗诊治精准性。2019年,贫困县要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各县(市、区)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3、推进智慧健康便民服务。依托石家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院

  • 鸠骨冢渊(2022-06-10 16:16:59)回复取消回复

    能涵盖此类游乐项目。例如,Lyft已与健康保险公司合作提供非紧急病人运输服务,从而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每次旅行成本。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非营利医疗系统21医疗之星(21 MedStar Health)与优步(

  • 晴枙萌辣(2022-06-10 13:00:08)回复取消回复

    式的无缝移动性,比现在更快,更便宜,更清洁,更安全,更便捷。这四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存在,但总体趋势可能是朝着一种交通生态系统发展,该生态系统将提供共享的多式联运,而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