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9 > 正文

分类9

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hacker2022-06-10 03:51:23分类946
本文目录一览:1、化疗期间如何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或化疗药外渗?

本文目录一览:

化疗期间如何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或化疗药外渗?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第二方面为机械因素如操作技术不当,针头固定不好,病人躁动等。第三方面为病人本身的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如血管条件不好、长期缺血缺氧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充盈不够或输液量过多等。药物外渗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烧灼样疼痛,有些药物当时即使没有外渗,在输液后第2-3天也会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外渗初期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局部静脉触之疼痛有条索感,也可能局部出现缺血、溃疡或坏死,严重的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全身感染。了解静脉炎或输液外渗的原因和表现有助于病人和家属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及时处理。

建议:预防静脉炎或输液外渗,输液前病人可用温水泡手以利血管充盈;输液过程中带液肢体尽量减少活动;主动配合护士选择血管,如输入化疗药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双上肢交替使用,乳腺癌术后患肢不宜输液;化疗间歇期,多做肢体活动,按摩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如果肿胀则应抬高肢体以促进回流;如果输液已经渗出应及时报告护士,予以处理以免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不可自行冷热敷或自行外用药物。

另外,化疗周期长,经深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输入化疗药是比较安全的途径。下一篇:深度减轻肿瘤放化疗毒副作用医用级灵芝孢子粉

如何预防药物外渗

您好!

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

1.1药物本身

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据报道,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约0.1%-6%[1]。

1.2机械性损伤

药物输注过程中针头刺破血管,静脉加压时压力过大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反复在一条血管上穿刺,局部有疾患等都可导致外渗。

1.3血管条件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的病人,乳癌患侧手臂静脉受压,血流受阻,输液局部血管痉挛,消化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差,血管硬化、弹性差,多疗程化疗使静脉脆小、硬化都会增加外渗的危险性。

2 外渗的预防

2.1热敷

用药物局部热敷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加快液体流速,是临床经常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

2.2加强培训

从事化疗的护士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反映,正确掌握给药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症及药物外渗。

2.3 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合理选择血管,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多次穿刺,重复或长时间输液,用头皮针建立静脉通路,用0.9/NS首建静脉通路,确认静脉回流良好,没有渗出,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痛情况,确保静脉通畅后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2.4 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注意识别不典型外渗

2.4.1早预防 掌握患者血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预见性护理。

2.4.2早发现 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做到检测的持续性。

2.4.3早处理 将上述措施制定成常规,谁发现,谁处理,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之能及时报告,以利我们在第一时间处理,避免严重后果。

2.5正确及时处理药物外渗

详细向病人交待输注药物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在输注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如发现药物外渗应做以下处理:立即拔针,停止用药;可用0.5%普鲁卡因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作环形封闭再冷敷或冰敷,切忌立即热敷,以免促使组织坏死。

2.6正确拔针方法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在拔针前要用少量0.9%Ns冲洗管道后再行拔针,以免在拔针时化疗药液随针漏出血管外,并用指腹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1~2分钟。

2.7加强护士工作责任性

护士应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的发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输液反应

输液是临床中常用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的治疗方法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如不注意则会发生输液反应,现将其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1 输液反应因素

(1)热原: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出现热原的原因是:①溶媒放置超过24h;②原辅料被污染;③活性炭吸附不彻底;④灭菌不完全;⑤输液器具清洗不净或者灭菌不完全;⑥大量输液。

(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病人输注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复合氨基酸、血浆等,或者配伍青霉素类、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磺胺药等易致过敏药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不溶性微粒:包括橡胶微粒、涤纶薄片、薄屑、色点、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以及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等,如果在制备时混入大输液中,于临床应用时就会引起输液反应。据报道,输液中如果含有大量大于12μm的微粒即可以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或静脉炎。如果异物侵入组织,可以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甚至引起死亡。

(4)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者灭菌不完全:有人对出现热原反应的25批液体连同输液器具进行检查,发现原液体均合格,而通过输液管的液体则热原反应阳性率达84%,说明散在热原反应主要与输液器具消毒不完全有关系,应引起注意。

(5)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原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原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h等,可以引起静脉炎;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液体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2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1)配制合格的输注液体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所用管道器具应清洗干净,溶媒原辅料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配制时应该严格防止污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灭菌应该完全彻底,并作有关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2)输液器具应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清洗消毒,尤其是管道部分。(3)输液前应严格检查,看有无瓶身或者瓶口受损松动,有无异物等。(4)输液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注射技术规范。(5)输液中加入其它药物时,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和配 伍禁忌。输液时尽量使用终端过滤器。输液瓶已经打开应该一次用完。(6)根据病情尽量减少输液。避免同时加入多种药物,否则易增加毒性、降低药效以及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如何处理

1.发热反应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继之高热,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处理:(1)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2)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3)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处理:(1)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果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稳定患者紧张情绪,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3.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处理:(1)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2)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

4.空气栓塞: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处理:(1)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3)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4)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输液反应后的处理

不管何种反应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立即停止输液。

1热源反应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可用抗组胺类药物和地塞米松、安痛定;

2 过敏反应 对症治疗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出现过敏性休克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考虑使用副肾素。

输液是临床中常用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的治疗方法,如不注意则会发生输液反应,现将其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1 输液反应因素

(1)热原: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出现热原的原因是:①溶媒放置超过24h;②原辅料被污染;③活性炭吸附不彻底;④灭菌不完全;⑤输液器具清洗不净或者灭菌不完全;⑥大量输液。

(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病人输注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复合氨基酸、血浆等,或者配伍青霉素类、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磺胺药等易致过敏药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不溶性微粒:包括橡胶微粒、涤纶薄片、薄屑、色点、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以及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等,如果在制备时混入大输液中,于临床应用时就会引起输液反应。据报道,输液中如果含有大量大于12μm的微粒即可以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或静脉炎。如果异物侵入组织,可以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甚至引起死亡。

(4)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者灭菌不完全:有人对出现热原反应的25批液体连同输液器具进行检查,发现原液体均合格,而通过输液管的液体则热原反应阳性率达84%,说明散在热原反应主要与输液器具消毒不完全有关系,应引起注意。

(5)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原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原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h等,可以引起静脉炎;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液体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2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1)配制合格的输注液体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所用管道器具应清洗干净,溶媒原辅料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配制时应该严格防止污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灭菌应该完全彻底,并作有关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2)输液器具应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清洗消毒,尤其是管道部分。(3)输液前应严格检查,看有无瓶身或者瓶口受损松动,有无异物等。(4)输液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注射技术规范。(5)输液中加入其它药物时,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和配伍禁忌。输液时尽量使用终端过滤器。输液瓶已经打开应该一次用完。(6)根据病情尽量减少输液。避免同时加入多种药物,否则易增加毒性、降低药效以及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输液反应。

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只影冬马(2022-06-10 14:19:20)回复取消回复

    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可用抗组胺类药物和地塞米松、安痛定;2 过敏反应 对症治疗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出现过敏性休克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考虑使用副肾素。输液是临床中常用儿科门诊输液外渗预防方案的治疗

  • 只影苍阶(2022-06-10 15:31:48)回复取消回复

    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2)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3)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