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的主要健康危害(多氯联苯的毒性)
本文目录一览:
- 1、多氯联苯毒水事件是怎么回事?
- 2、多氯联苯
- 3、多氯联苯是什么
- 4、N-亚硝基化合物、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
- 5、为什么把各种氯联苯划为多氯联苯?他们在化学性质、毒理学性质上都相同吗?
- 6、多氯联苯污染的毒性
多氯联苯毒水事件是怎么回事?
PCBs(多氯联苯)
1967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1979年,中国台湾油症事件
1986年,加拿大PCBs泄漏事件
历史上,多氯联苯曾经引起了三次重大的环境事件:1967年,日本米糠油事件,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患者一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心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严重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有的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达到13000人(图2)。用这种米糠油中的黑油饲喂家禽,致使几十万只鸡死亡;1978-1979年间为期6个月的时间里,台湾油症地区约2000人食用了受多氯联苯和多氯联二苯并呋喃污染的食用油。多氯联苯从热交换器漏入成品油中。一部分多氯联苯受热后降解产生了多氯二苯并呋喃和其他氯化物,造成了高达数万人的患者,病症有眼皮肿、手脚指甲发黑、身上有黑色皮疹。PCBs若由孕妇吸收,可透过胎盘,或乳汁导致早期流产、畸胎、婴儿中毒。一些受到影响的胎儿出生时,皮肤深棕色素沉着,全身黏膜黑色素沉着,发育较慢,很像一瓶可口可乐,被民间俗称为“可乐儿”。这样的后遗症还包括婴儿体重过轻,黄疸、眼球突出、头骨点状钙化,肝脾肿大,脚跟突出,皮肤脱落,眼部奶酪状分泌,免疫功能低下,都是“可乐儿”的畸型表现;1986年,加拿大一辆卡车载着一台有高浓度多氯联苯液体的变压器去废物储存场,途中在经过安大略省北部的凯拉城附近时,有400多升PCBs从变压器中泄漏,污染了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其它车辆,对当地的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PCBs的典型危害
皮肤和内脏器官受损,导致癌症、免疫力低下 ,孕妇如果中毒将影响胎儿,发育极慢
多氯联苯
多氯代联苯是一个类含有氯化的联苯分子、能形成若干同系物的化合物。多氯联苯(PCB)在联苯核上氯的数量(1到10)和分布有所不同。多氯联苯的化学式为C12H10-nCln。由于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能,它们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上。他们的应用范围从制造粘合剂、印刷、表面涂料、纺织品、塑料、润滑剂、冷却系统到电介质液体(电容器和变压器)、液压流体和阻燃剂。从1920年到1978年,多氯联苯在日本、欧洲和美国合成。意外泄漏、变压器泄漏的多氯联苯、工业多氯联苯废物处置不当造成了多氯联苯对各种介质的污染,范围从土壤和沉积物到河水和溪流。
多氯联苯是目前在世界各地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最广泛和最顽固的污染物。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几十年,这可以归因于微生物无法代谢这些化合物。它们的毒性和扰乱内分泌系统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20世纪70年代,多氯联苯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应用,由于其致癌、致突变、致畸和其他毒性,多氯联苯已被淘汰。多氯联苯很难降解,不容易被代谢掉,并易于在脂肪组织中生物积累,处于较高的营养等级。有几个因素与PCB生物富集有关,包括在环境中的浓度、暴露时间、污染物溶解性,以及物种的年龄、体重、摄食习性和脂肪水平、营养级的变化和吸收情况。
多氯联苯是什么
多氯联苯由联苯氯化而得,是一系列化合物,根据氯原子的取代位置和数量不同,共有210种化合物,统称为PCBs。这类化合物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用作绝缘材料、涂料等。PCBs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一旦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容易蓄积在脂肪组织中。PCBs属于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在自然界不易分解,可以长期存在而造成慢性而持久的危害。八大公害之一的日本米糠油事件就是居民食用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导致的,患者全身红肿、恶心呕吐、心肺功能下降,甚至死亡。PCBs也是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之一,现在应该已经停产了,对于仍然存在的PCBs,一般是用填埋、焚烧或者化学氧化来处理。
关于多氯联苯,还可以看这里:
N-亚硝基化合物、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
N-亚硝基化合物,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酰酸两大类物质,通常泛称为亚硝胺,具有很强的化学致癌作用。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与电子产业,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内,对身体的系统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影响,并有致癌性。多环芳烃是一组超过100种的化学物质的总称,由于煤、油、天然气、垃圾或其他有机物如烟草的不完全燃烧生成,是环境致癌化学物质中最大的一类。美国环保局在20世纪80年代把16种多环芳烃,确定为环境中的优先污染物,中国也把其中的7种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为什么把各种氯联苯划为多氯联苯?他们在化学性质、毒理学性质上都相同吗?
它们性质类似、危害相近多氯联苯的主要健康危害,结构具有规律性。
在环境科学上多氯联苯的主要健康危害,多氯联苯属于致癌物质,容易累积在脂肪组织,造成脑部、皮肤及内脏多氯联苯的主要健康危害的疾病,并影响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
多氯联苯污染的毒性
PCB可经动物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而为机体所吸收。消化道的吸收率很高,低氯化物剂量每公斤体重在100毫克以内,高氯化物每公斤体重在5毫克以内时,经口摄入量的90%可被迅速吸收。60年代以来,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家禽和人的PCB中毒,基本上都是由口侵入、 经消化道吸收后发生的。PCB被人或其他动物吸收以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脂肪中含量最多。PCB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按每公斤体重计算的半数致死量为:家兔8~11克,小鼠2克,大鼠4~11.3克。严重中毒的动物可见腹泻、 血泪、 共济失调、进行性脱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病症,甚至死亡。动物长期小剂量接触药物可产生慢性毒作用,中毒症状表现为眼眶周围水肿、脱毛、痤疮样皮肤损害等。中毒动物的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大,中央小叶区出现小脂肪滴和光面内质网明显增生。生化测定表明:PCB对肝微粒体酶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含氯量高的 PCB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动物繁殖试验发现PCB能影响大鼠的生育力。PCB对啮齿动物的致癌作用已在开展研究。
PCB的毒性因动物种属、性别、投给方式、PCB本身的化学结构,以及所含杂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人类可能是最敏感的种属,摄入少量的PCB就能导致曾在日本发生过的“油症”。
在急性和亚急性中毒实验中,小鼠口服KC-400的LD50(半数致死剂量)每公斤体重约为 2克,给药后1~4天死亡;腹腔一次注射2,4,3′,4′-四氯联苯的LD50为每公斤体重 2.15克。死因为急性肝功能不全。大鼠口服PCB的LD50约为每公斤体重4克(AR-1221)到11.3克(AR-1262);一次静脉注射AR-1254时,雌性大鼠的LD50每公斤体重为358毫克;死因主要为进行性脱水和中枢神经抑制。
多氯联苯对人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1968年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者食用被 PCB污染的米糠油(每公斤米糠油含 PCB2000~3000毫克)而中毒。病人有下列症状:痤疮样皮疹,眼睑浮肿和眼分泌物增多,皮肤、粘膜色素沉着,黄疸,四肢麻木,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到1978年底为止,日本28个县(包括东京都、京都府、大阪府)正式确认了1684名病人为PCB中毒患者;在1977年前死于此症的有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