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欧冠足球 > 正文

欧冠足球

然诺体育厦门(厦门卓威体育用品)

hacker2022-06-09 11:50:22欧冠足球44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英雄事迹2、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英雄事迹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号明俨,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川氏女,明崇祯三年,成功七岁,自日本加国,在安平求学,取名森。其十五岁入南安县学,为廪生,二十一岁入南京国子监,取字大木。明弘元年五月,弘光政权夭折,六月,芝龙等拥唐王朱奸键为帝,改元隆武,八月,郑森随父朝见,深得器重,赐姓朱,名成功,取号明俨,清顺治三年六月,封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大将军印。永历元年,成功与其叔郑鸿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带重创清军。翌年三月,攻克同安。兵力发展到四万,控制漳泉至广东一线。十一月,永历帝封为延平公。永历四年,清军大举南进,成功亲率大烟,大败清军于揭阳、澄海。翌年初,厦门失陷,成功师厦门,安定金厦后,出师围漳州城达八个月,翌年二月,清军劝隆未果。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十年四月,清军济度水师出泉州遇风暴,成功乘势进击,大败清军于海上,十二月,攻取罗源、宁德。翌年二月,攻取台州,永历十二年正月,封成功为延平郡王。永历十五年,成功见金、厦弹丸之地,终难以持久,决计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自已统率大军25000人,战舰3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翌日至灰澎湖。于四月初一发动进攻,并声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自应归还原主,并通谍荷军24小时内投降。荷军见大势已去,四月十日宣布投降,赤嵌被光复。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发动总功,荷兰总督揆一势穷力竭,于十二月初三投降。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台湾为安平镇,并以此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爱国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

回答者: 梦天柳枫 - 二级 2008-9-21 13:02

郑成功(1624-1662年)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详细内容:

回答者: 月漫清游 - 四级 2008-9-21 13:05

郑成功(1624-1662年)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编辑本段效忠君国 抗击满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晋王李定国

若说郑成功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与西南抗清领袖李定国的关系。

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

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

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郑成功起兵以后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地。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但他的意图却是希望把潮、惠地区据为自己的粮饷、兵员补给地,而在郑军和永历朝廷之间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辖区,打掉这座隔火墙对郑氏集团不利。于是,他在李定国心急如焚的情况下,一味采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经说过,李定国部署二次入广战役在半年前就已经把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了广东义师,决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郑成功。

四月间定国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达厦门后,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谈”,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景为使者来到定国军中,定国的回信中说“兹不谷已驻兴邑”(广东新兴县),据为定国治病的陈舜系记载,他在八月十六日随定国大营往广、肇(新兴属肇庆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以后,信中所说“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是说他四月派出使者预料五月可得回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姗姗来迟,带来的消息又不明确。定国的回信除了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情绪,仍抱有会师的极大希望,“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真可谓语重心长。

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①。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①

郑成功这次出军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师正提督可谓独具慧眼,永历朝廷初立之时正是这位林察拥立绍武政权,大打内战,这时让他统军接应永历朝廷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佳人选”。第三,郑成功是一位久历戎行的统帅,在给其弟世忠信中也说自己“用兵老矣”,何况郑军同清军作战时几次因救援不及时而失城丧师,他当然明白“胜负之际,间不容发”的道理,那么,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国谆谆嘱咐的十月十五日为郑军到达指定位置的信后,为什么要拖到十九日才调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郑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国东西夹攻,一举恢粤的计划,其间定国还再三遣使催促他领兵接应。

在帆船时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风影响较大,无疑是事实。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决不能用“风信非时”来解释,否则,郑、李使者又怎么能往来海上?何况,上年(1653年)六月至八月郑成功曾经率领舟师南下潮州、揭阳;下年(1655年)八月郑成功又曾派舟师南下广东,九月占领揭阳、普宁、澄海三县,证明秋季并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说,顺治十年(1653)李定国计划次年东西合攻广东之时,具有丰富海上经验的郑成功如有会师诚意,也应当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时间通知李定国,以便定国确定东西会师打响的月日。明眼人不难看出郑成功的态度暧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郑成功派出的援师行动极其缓慢,有大造声势之形,无实际作战之心。

从清方档案来看,十月初一日郑成功发牌调集兵将,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亲临铜山(今东山县)视察兵丁、船工,“授辅明侯林察为正提督,闽安侯(周瑞)为副提督,管辖一百艘大船,派往广东与西部贼兵会合”①。十月二十二日,清广东水师副将许龙报告,“上游有数百只船集结,闽安侯周瑞、辅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势。盖于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广东”。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于南澳扎营,“商议军务”。铜山距南澳不过百里,郑成功信中说“兹届孟冬,北风飙起”,正值顺风,一天可到。郑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铜山阅兵命将,一个半月之后才停泊南澳扎营商议什么军务。又过了一个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领的舟师三百余艘进至广东海丰磡寨村(当即瞰下寨,在海丰县南海滨)。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领船只四百余号、士卒三万余众进抵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队白艚船驶抵大鹏所(与平海隔大亚湾)征输村寨粮米,在这里遇着了广东沿海义师李万荣、陈奇策的队伍,据清方侦察,李万荣曾以猪、酒犒劳郑军。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余艘驶至佛堂门外(在虎门南面二百余里处,距广州四百余里)①。

上文已说过李定国在新会战败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只到大鹏所同李万荣、陈奇策义师相遇的那一天。当时李万荣等只知新会正在激战,不可能知道定国败退,几乎可以肯定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劝说,林察才在一天内即从平海进至佛门堂。大约几天之后,他们必定从广东义师处得到定国大军战败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观望了很长时间(其中必有派人向郑成功请示之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厦门。

明、清双方留下的档案和记载都表明,郑成功虽然派出了军队,却没有参战意图。清闽、粤两省高级官员非常注意郑军动向,向朝廷报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动颇为详细,却没有任何交战之事内容,也就是说林察、周瑞部决不是遭到清军阻击不能早日到达定国指定位置;从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两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方纪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战痕迹,给人印象似乎是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南海旅游,对组织这次改变明、清战局的战役的李定国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手段,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台湾外纪》卷四记林察、周瑞返回厦门后报告“舟师次虎头门(即虎门),侦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兵,还师”。郑成功玩弄权术,责备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尔等合心畏避,当尽正罪”。随即下令将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林察等人降级有差。在给李定国的信里写道:“客岁蘧使遥来,同仇同袍之订,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楼船,方刻程期,而敝员李景复以台命至,展读再四,知殿下内急君父之忧,外切仇雠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已先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

谁知道TVB小生林峯的家世背景?

林峯的祖父--

林梦飞(1909—1994),出生於台北,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曾任福建省第四专署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等职。解放后,历任厦门感光化学厂厂长、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副董事长,民革第六、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委常委,第六、第七届省政协副主席。

林峯的父亲--

林华国:林梦飞的儿子,排行第三,厦门市首批“荣誉市民”。现为诺林(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担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名誉会长、厦门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名人之后

林华国是林梦飞的儿子,作为名人之后,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由衷感慨:做名人难,做名人的后代更难。他这样解释作为名人后代的尴尬处境,“你做出点东西,人家会认为你沾老子的光;您一事无成,人家则嘲笑那是纨絝子弟意料中事。总之,缺点都是自己的,功劳都是老爸的”。也许正是这无形的压力,使林华国自强不息,在房地产界树立起自己的名望,而把同样的感慨留给了正在香港影视界打拼的儿子林峯……

林家的后代似乎都在选择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领域,创造出各自的精彩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不管各自的枝头绽放出怎样的花朵,他们都系念著为枝干提供养分、水分的主干。林华国说,“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什麼钱财,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

“铁血将军”的柔情

[林梦飞-这位曾经吒叱风云的将军却与小孩子极投“缘”。在林家常能看见林梦飞与小孩子下军棋,有时为争一棋半子,小孩子急得指著林伯伯的鼻子说话,他却不以为忤,反而呵呵而乐……]

林华国对父亲的立体印象,是在旁人的一遍遍讲述中逐渐清晰起来的,知道的越多,他心中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就越深。

父亲林梦飞一生犹如传奇,他参加过北伐战争,是声名远播的叶挺“铁团”中的一位连指导员。他曾经孤身深入匪窝赴“鸿门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分化土匪阵营,平定武平喧嚣多年的匪乱。后来,由於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极其失望,这位国民党少将策动了国民党驻闽325师陈言廉副师长起义,弃暗投明;并“利用职便”解救了不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解放厦门的炮声响起之前,林梦飞巧妙摆脱军统特务头目毛森的追捕,投奔解放区,成为解放厦门的有功之臣。

可惜身为家中的老三,林华国无缘见证父亲那一段吒叱风云的岁月。在他童年的印象中,家中的“统治权”是掌握在“番仔嬷”(林华国的外婆,具有西班牙血统)手中的,他们兄弟姐妹一大群孩子在“番仔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被训练得像一个个音符,活泼却有规矩。父亲虽是军人,却极和蔼可亲,母亲也总是温言细语,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讲寓言故事或者一些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在其中明辨是非,品味真、善、美。

林家的民主作风让华国的夥伴们很是羡慕,他们都喜欢上华国家串门,听林伯伯讲故事,和林伯伯做游戏。“跟著我们姐弟喊‘爸爸’的小夥伴有一大串。”至今提起往事,林华国仍充满自豪之情。

苦难中的财富

[当林华国挑起一百八十斤的担子,踩著窄窄的田垄健步如飞时,他想起了四个字:脱胎换骨。]

事实上,因为林梦飞曾是国民党少将的身份,在“文革”动荡的岁月裏,他的儿女们没少吃过苦。

在那一段岁月,林梦飞被隔离审查,林华国和其他知青一样早早便投入了社会大熔炉,摸爬滚打。他当过农民、做过电工、钳工,跑过供销,还曾到永定五中教过两年数学……上山下乡当农民期间,当这位被人们鄙视为“少爷”的年轻人屡经锻炼,终於用他并不健壮的肩膀挑起180斤的担子行走在田垄上时,连老农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可由於父亲的身份,回城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就是没有林华国的份。

尽管现实是晦暗的,但林华国的心中始终亮堂著一盏灯,他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埋头苦读的身影……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林梦飞脱下了军装,他重新拿起书本,攻读化学。对他而言,这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只能从化学元素开始一个一个辨认,再由浅及深理解、演算化学公式。他房间的蜡烛常常通宵达旦地亮著,时间久了,桌上点蜡烛的地方居然烧出了个洞。凭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已是不惑之年的林梦飞开起了“飞达照相纸厂”(厦门感光厂的前身),并在新行业中游刃有余。林梦飞以自己的实践告诉儿女们,只要肯吃苦,行行都可以做出业绩。

能不能“吃苦”成了林家儿女们比志气的一个指标。华国的二姐华星最早到香港,她拼命打工,积了点资产后自己开了家小制衣厂,有一次她的脚被机器严重压伤,当时是中午,怕耽误加工的活,便自己胡乱包扎了一下挨到傍晚下班才上医院。医生一看,脚趾骨都压碎了,她却咬著牙硬是没喊过一声苦。

华国刚到香港时,便是在二姐的制衣厂裏帮忙,他清楚地记得那一整年,他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

父亲的三条忠告

[林梦飞临终前两天,惦记的还是别人的事,他叮嘱华国帮助一位护士解决家中孩子上学的困难。这竟成了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遗言。]

林梦飞的七个儿女,最后大部分走上了从商之路,这是他所没想到的。但这位开明的父亲对儿女们的选择并没有横加干扰。他只给他们提出了三条人生忠告:其一,诚信待人,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其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关爱别人;其三、各自去开辟一片天地,不必拘於同个企业,但手足之情不可忘,困窘之时要相扶携。

父亲的忠告成了影响林华国一生的做人处事原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林华国带著一腔爱乡之情回厦门投资兴业,创办了诺林(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誉第一、精诚服务”成了公司的宗旨。在开发“名仕御园”时,连会所的石头都是他亲自去义大利挑的,目的就是留下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虽然重然诺也曾被人钻了空子,反累自身受损。但林华国却表示“我心无悔”,人无信不立。

受父亲热心助人的影响,林华国也十分热心公益事业,这二十多年来他捐建双十中学梦飞图书馆,捐赠各地教育、慈善、社会团体等累计近千万元。

TVB当红小生林峯是林梦飞的长孙。

林峯 步上灿烂星光道

林峯是香港近几年新腾现的一颗影视新星,痴迷他的“粉丝”削尖脑袋打探他的身世,却总是所获甚少。殊不知,他就是林梦飞的长孙,林家的第三代。

林峯,走的又是一条与父亲林华国迥然不同的路。林峯出生於厦门,小时候听到音乐就忍不住起舞,在厦门大学读书时,曾荣获校园十大歌手之冠。对於这个长子,林华国原希望他子承父业。林峯在美国留学时选读的是建筑系,但只完成了一年级课程,便回香港投身娱乐圈了。这多少令林华国有些失落,但他很快以父亲的宽广心胸包容了儿子的选择。

他只对儿子提了个要求:既然是自己选择决意要走的路,就不要怕吃苦,一切从最底层干起。地基打不牢,哪能起高楼?

林峯在香港无线从跑龙套起步到演主角,到在TVB台庆上夺得“我最喜爱的飞跃进步男艺员”奖……一步步走来,靠自己的汗水、实力打造出了灿烂的星光大道。他在《美味情缘》、《寻秦记》、《流金岁月》、《大唐双龙传》等电视剧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成了香港无线力捧的当红小生。

提及这个儿子,林华国脸上满是欣慰、怜惜之情,“他拍电视剧时,一天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有一次我看到他骑在马上打盹,真担心他会掉下来,他却说这是见缝插针的补充睡眠法,早习惯了……”

尽管努力以实力证明自己,但“名人之后”的身份还是给他带来了一些无奈,他曾坦承,“入行以来最不开心的是,别人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我的家庭背景,忽略了我的努力。”

林华国沿用父亲讲故事的方式化解了儿子的委屈,他给林峯讲了一则小故事:有个诗人到乡间采风,一天他走进一个树林,看见一群孩子围成一圈就朝著一棵树扔石头,走近一看原来那是一棵柿子树,而且只有它的树上仍挂著不少果实。“果实招来了石头”,林华国以此告诉儿子,“有人攻击你,那证明你已经开始结果子,成功在望了”。

如今林峯所享受的鲜花与掌声远比父亲多,家中出了个明星,全家出游都不方便,时常要避人耳目。但身为父母最高兴的不就是自己的儿女有出息嘛,看来林家身罩“名人光环”也是一种“痛,并快乐著”,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郑成功占领了哪些地方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所以,应该是1650年,清军收复被郑成功占领的相关地域,除了厦门。后来郑归顺清朝,开始收复台湾。

TVB林峰身世?

当名人难,当名人的后代更难(林家三代的名人光环) 林峰的祖父林梦飞(1909—1994)然诺体育厦门,出生於台北然诺体育厦门,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曾任福建省第四专署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等职。解放后,历任厦门感光化学厂厂长、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副董事长,民革第六、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委常委,第六、第七届省政协副主席。 在儿女们的眼裏,林梦飞是慈祥的父亲。瞧,多幸福的一家子! 林峰的父亲-- 林华国:林梦飞的儿子,排行第三,厦门市首批“荣誉市民”。现为诺林(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担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名誉会长、厦门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名人之后 林华国是林梦飞的儿子,作为名人之后,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由衷感慨:做名人难,做名人的后代更难。他这样解释作为名人后代的尴尬处境,“你做出点东西,人家会认为你沾老子的光;您一事无成,人家则嘲笑那是纨絝子弟意料中事。总之,缺点都是自己的,功劳都是老爸的”。也许正是这无形的压力,使林华国自强不息,在房地产界树立起自己的名望,而把同样的感慨留给了正在香港影视界打拼的儿子林峰林家的后代似乎都在选择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领域,创造出各自的精彩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不管各自的枝头绽放出怎样的花朵,他们都系念著为枝干提供养分、水分的主干。林华国说,“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什麼钱财,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 “铁血将军”的柔情 [林梦飞-这位曾经吒叱风云的将军却与小孩子极投“缘”。在林家常能看见林梦飞与小孩子下军棋,有时为争一棋半子,小孩子急得指著林伯伯的鼻子说话,他却不以为忤,反而呵呵而乐……] 林华国对父亲的立体印象,是在旁人的一遍遍讲述中逐渐清晰起来的,知道的越多,他心中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就越深。 父亲林梦飞一生犹如传奇,他参加过北伐战争,是声名远播的叶挺“铁团”中的一位连指导员。他曾经孤身深入匪窝赴“鸿门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分化土匪阵营,平定武平喧嚣多年的匪乱。后来,由於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极其失望,这位国民党少将策动了国民党驻闽325师陈言廉副师长起义,弃暗投明;并“利用职便”解救了不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解放厦门的炮声响起之前,林梦飞巧妙摆脱军统特务头目毛森的追捕,投奔解放区,成为解放厦门的有功之臣。 可惜身为家中的老三,林华国无缘见证父亲那一段吒叱风云的岁月。在他童年的印象中,家中的“统治权”是掌握在“番仔嬷”(林华国的外婆,具有西班牙血统)手中的,他们兄弟姐妹一大群孩子在“番仔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被训练得像一个个音符,活泼却有规矩。父亲虽是军人,却极和蔼可亲,母亲也总是温言细语,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讲寓言故事或者一些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在其中明辨是非,品味真、善、美。 林家的民主作风让华国的夥伴们很是羡慕,他们都喜欢上华国家串门,听林伯伯讲故事,和林伯伯做游戏。“跟著我们姐弟喊‘爸爸’的小夥伴有一大串。”至今提起往事,林华国仍充满自豪之情。 苦难中的财富 [当林华国挑起一百八十斤的担子,踩著窄窄的田垄健步如飞时,他想起了四个字:脱胎换骨。] 事实上,因为林梦飞曾是国民党少将的身份,在“文革”动荡的岁月裏,他的儿女们没少吃过苦。 在那一段岁月,林梦飞被隔离审查,林华国和其他知青一样早早便投入了社会大熔炉,摸爬滚打。他当过农民、做过电工、钳工,跑过供销,还曾到永定五中教过两年数学……上山下乡当农民期间,当这位被人们鄙视为“少爷”的年轻人屡经锻炼,终於用他并不健壮的肩膀挑起180斤的担子行走在田垄上时,连老农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可由於父亲的身份,回城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就是没有林华国的份。 尽管现实是晦暗的,但林华国的心中始终亮堂著一盏灯,他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埋头苦读的身影……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林梦飞脱下了军装,他重新拿起书本,攻读化学。对他而言,这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只能从化学元素开始一个一个辨认,再由浅及深理解、演算化学公式。他房间的蜡烛常常通宵达旦地亮著,时间久了,桌上点蜡烛的地方居然烧出了个洞。凭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已是不惑之年的林梦飞开起了“飞达照相纸厂”(厦门感光厂的前身),并在新行业中游刃有余。林梦飞以自己的实践告诉儿女们,只要肯吃苦,行行都可以做出业绩。 能不能“吃苦”成了林家儿女们比志气的一个指标。华国的二姐华星最早到香港,她拼命打工,积了点资产后自己开了家小制衣厂,有一次她的脚被机器严重压伤,当时是中午,怕耽误加工的活,便自己胡乱包扎了一下挨到傍晚下班才上医院。医生一看,脚趾骨都压碎了,她却咬著牙硬是没喊过一声苦。 华国刚到香港时,便是在二姐的制衣厂裏帮忙,他清楚地记得那一整年,他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 父亲的三条忠告 [林梦飞临终前两天,惦记的还是别人的事,他叮嘱华国帮助一位护士解决家中孩子上学的困难。这竟成了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遗言。] 林梦飞的七个儿女,最后大部分走上了从商之路,这是他所没想到的。但这位开明的父亲对儿女们的选择并没有横加干扰。他只给他们提出了三条人生忠告:其一,诚信待人,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其二、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关爱别人;其三、各自去开辟一片天地,不必拘於同个企业,但手足之情不可忘,困窘之时要相扶携。 父亲的忠告成了影响林华国一生的做人处事原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林华国带著一腔爱乡之情回厦门投资兴业,创办了诺林(厦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誉第一、精诚服务”成了公司的宗旨。在开发“名仕御园”时,连会所的石头都是他亲自去义大利挑的,目的就是留下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虽然重然诺也曾被人钻了空子,反累自身受损。但林华国却表示“我心无悔”,人无信不立。 受父亲热心助人的影响,林华国也十分热心公益事业,这二十多年来他捐建双十中学梦飞图书馆,捐赠各地教育、慈善、社会团体等累计近千万元。 TVB当红小生林峰是林梦飞的长孙。 林峰 步上灿烂星光道 林峰是香港近几年新腾现的一颗影视新星,痴迷他的“粉丝”削尖脑袋打探他的身世,却总是所获甚少。殊不知,他就是林梦飞的长孙,林家的第三代。 林峰,走的又是一条与父亲林华国迥然不同的路。林峰出生於厦门,小时候听到音乐就忍不住起舞,在厦门大学读书时,曾荣获校园十大歌手之冠。对於这个长子,林华国原希望他子承父业。林峰在美国留学时选读的是建筑系,但只完成了一年级课程,便回香港投身娱乐圈了。这多少令林华国有些失落,但他很快以父亲的宽广心胸包容了儿子的选择。 他只对儿子提了个要求:既然是自己选择决意要走的路,就不要怕吃苦,一切从最底层干起。地基打不牢,哪能起高楼? 林峰在香港无线从跑龙套起步到演主角,到在TVB台庆上夺得“我最喜爱的飞跃进步男艺员”奖……一步步走来,靠自己的汗水、实力打造出了灿烂的星光大道。他在《美味情缘》、《寻秦记》、《流金岁月》、《大唐双龙传》等电视剧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成了香港无线力捧的当红小生。 提及这个儿子,林华国脸上满是欣慰、怜惜之情,“他拍电视剧时,一天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有一次我看到他骑在马上打盹,真担心他会掉下来,他却说这是见缝插针的补充睡眠法,早习惯了……” 尽管努力以实力证明自己,但“名人之后”的身份还是给他带来了一些无奈,他曾坦承,“入行以来最不开心的是,别人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我的家庭背景,忽略了我的努力。” 林华国沿用父亲讲故事的方式化解了儿子的委屈,他给林峰讲了一则小故事:有个诗人到乡间采风,一天他走进一个树林,看见一群孩子围成一圈就朝著一棵树扔石头,走近一看原来那是一棵柿子树,而且只有它的树上仍挂著不少果实。“果实招来了石头”,林华国以此告诉儿子,“有人攻击你,那证明你已经开始结果子,成功在望了”。 如今林峰所享受的鲜花与掌声远比父亲多,家中出了个明星,全家出游都不方便,时常要避人耳目。但身为父母最高兴的不就是自己的儿女有出息嘛,看来林家身罩“名人光环”也是一种“痛,并快乐著”,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拥嬉沐白(2022-06-09 16:20:41)回复取消回复

    叱风云的将军却与小孩子极投“缘”。在林家常能看见林梦飞与小孩子下军棋,有时为争一棋半子,小孩子急得指著林伯伯的鼻子说话,他却不以为忤,反而呵呵而乐……] 林华国对父亲的立体印象,是在旁人的

  • 余安夙月(2022-06-09 12:53:06)回复取消回复

    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

  • 冬马常安(2022-06-09 14:30:11)回复取消回复

    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

  • 馥妴二囍(2022-06-09 20:08:31)回复取消回复

    ,他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埋头苦读的身影……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林梦飞脱下了军装,他重新拿起书本,攻读化学。对他而言,这是全然陌生的领域,只能从化学元素开始一个一个辨认,再由浅及深理解、演算化学公式。

  • 掩吻里予(2022-06-09 15:29:55)回复取消回复

    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