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文章(贫困生心理辅导)
本文目录一览:
- 1、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 2、心理健康的征文400字左右
- 3、求篇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文章,演讲用
- 4、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5、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 6、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3大心理问题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健康的征文400字左右
现在有许多的事情影响着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最近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如今的升学压力……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就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我认为应该不要分什么名校,如果说哪个孩子上的是名校,就认为他很好,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而恰恰相反的,如果哪个孩子没上名校,就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这是肯定的吗?我们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犯罪,犯罪分子不就是人们心目中从小长大的小天才吗?而没拥有知识渊博的人,不也照样成为英雄吗?因为有了什么名校,父母都希望我们将来有出息,也不管我们愿不愿、适不适合,给我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小学生的周六、周日已经成了正常的上课时间,让我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双休日也成为了我们小学生痛苦的两天。好希望不再有什么培训班,还给我们自己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我们没有了压力,学得轻松,成绩一定更优秀。
求篇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文章,演讲用
楼主,给你参考资料。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贫困生成才的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以利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好助学帮困工作,完善助学帮困工作机制,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生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家庭的压力都大于一般学生。他们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观念相对较落后,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在家长托负心理和自己报恩心理的驱使下,往往把学习成绩看成是提高自尊的途径,一旦学习上受挫、成绩不尽人意,他们的自信心就极易受到伤害,导致出现逃避交往、焦虑、抑郁自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及时给予辅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和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学业压力大。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尽管生活贫困,但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赞赏和尊重,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入高校以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显著变化,学习变成了个人自己管理的“主动自由型”方式。由于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他们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荡然无存。大多数贫困生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往往刻苦坚持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敬而远之。单一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压力,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
2、经济压力重。贫困生的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诱惑与一般学生相同,但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条件。因此,他们心理上感到自己与真正的大学生活格格不入,会对现实自我感到不满意,总想尝试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但这种努力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一定成功。一旦尝试改变自己的努力遭遇挫折,或因勤工助学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那么他们的自尊心就会遭遇重创。面对现实,他们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愧对父母,心理上产生内疚感无助感和失落感。这种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3、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择业问题上有了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恰当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人才市场的游戏规则极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的坏风气正盛。贫困生经济上没有优势,父母不能依赖,加上许多贫困生在校期间,因忙于挣钱,参加活动不多,学校的许多奖励与他们无缘。用人单位对“优秀”的诠释及其高傲的态度和苛刻的录用条件,无形中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一部分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贫困生,感情用事,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甚至把家庭地位低下,自身条件不足看成是社会不公造成的,错误地认为素质高不如关系硬,没后台学习再好素质再高也枉然。这种消极的择业心理导致他们在择业时缺乏自信,甚至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希望。
4、人际交往复杂。实践表明,大多数贫困生都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对同学和集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主要表现在: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和交流②自卑心理重,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人交流③经济拮据限制了贫困生的交际圈④逆反心理重,不能善待自己,包容别人。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自卑、自轻、自贱。贫困生多数来自贫穷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偏僻封闭,经济落后,信息不畅。这些贫困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极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自轻、自贱等自我意识偏离。
2、敏感、逃避、封锁。部分贫困生不愿意多接触周围的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别人洞穿自己心理的不安和难堪,以逃避的方式避免自己自尊心受挫,经常郁郁寡欢,自闭一隅。他们往往将同学、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资助看作是对自己的施舍和怜悯,心理上敏感而多疑。
3、焦虑、不安、抑郁。贫困生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都较重,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忧虑自己在学校的消费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焦虑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无着,另一方面大多数贫困生焦虑自己的前途,他们对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或找到好工作而忧心忡忡。
4、排斥、嫉妒、仇恨。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抛锚,失衡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是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深恶痛绝;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更是冷漠排斥;对父母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是他们无能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样偏激的心理,往往衍生歇斯底里的发泄,轻则使贫困生旷课、出走、偷窃,重则导致不应有的悲剧发生。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
1、经济上给予资助。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大压力,要使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就要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学校要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助学制度和措施。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让贫困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经济上的负担,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一对一”助困活动,发动学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一对一”解困帮助。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机制,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社会资助和校内奖助学金相配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走出经济困境。
2、心理上进行疏导。要从根本上使贫困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机制,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的教育和疏导。首先要从培养健全人格,强化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抓起。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使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另外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演讲、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不仅是贫困生,广大同学也能获益其中,形成健康、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另外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组织培训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是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使之往健康方向发展。心理咨询机构应广泛调研,结合贫困生的实际,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设计相应辅导方案,以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形式,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及时给予经济资助和心理支持,在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改善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鼓励贫困学生参加,使他们在活动中挥他们的特长,结识更多的同学,打破人际交往的心理屏障。积极发挥学生党、团委,社团,班级,宿舍作用,开展各种爱心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应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引导,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杜绝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学校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校园环境,这将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应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
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订法斥盒俪谷筹贪船楷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启动高校“危机干预”措施。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农村女生的逆境独白
不久前,马加爵成了各大报纸和杂志上的热点。他因为杀害了四名同学而闻名全国,也给全国人民留下了面目狰狞的杀人犯形象。作为一个普通人,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文章我痛恨他的极端行为,但作为同是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我理解他曾经有过的一些境遇和心情。 幸运的是,经过了种种磨砺和挣扎,我走出了困境,就像趟过冰冷河水的人终于上岸。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是一场磨难,也是不可多得的心灵财富。就在关于贫困生心理问题被热烈讨论的今天,我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也许能给在校的贫困生、农村生一点启示。 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 我考上大学那年,是全县的文科第三名。我们村已经十多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连邻居婶婶大娘都为我高兴。乡亲们特意送来红包表示祝贺,村头的奶奶给了我20元钱,直夸我有出息。 进了大学校门,头一个感受就是新鲜,我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我没见过火车、没见过大海,没见过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楼房。初进校门,我惊呆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文章:比家里墙上的画还要漂亮呀!校园依山傍水、建筑物起伏有致……我一屁股坐在校园门口的一棵树下,再也不愿意站起来。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处闲逛。第一次去肯德基是陪一位同学结算暑期工的薪水,那杯加冰的可乐真好喝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肯德基是世界著名的快餐店,心里特别羡慕同学,心想,要是自己有机会来这里打工就好啦! 因为觉得新鲜,所以也很愿意表现自己,主动认识同学,争取给老师多帮忙,但就在表现的过程中,我陷入了尴尬境地。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即便再使劲儿表现也无济于事。上课时,老师带来投影仪,我坐在前排,老师随便点了我过来帮忙,可我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旁边,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学校开了电脑课,这是我头一次瞧见电脑长啥样儿。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旁边的同学熟练地开机、打字、做图。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被人取笑的“土”———我真的很土! 学生会要招新人,我满怀信心地报了两次名,要知道,从中学起,我一直都是班干部。可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被拒收。原因是我无任何特长,书法、唱歌、跳舞、排球、网球,哪样都不灵。我想,要是我长得漂亮一点,或者衣服再光鲜一点,也许他们会让我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吧!可我是个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孩子。我头一次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了全面怀疑。我忽然发现,除了考试,我居然什么都不行。 就连我上医院看病,都被医生数落一番。在校医院,我紧张得不知道该怎样向医生讲自己的病情!还是一个同学帮我向医生讲述症状。我至今记得那个医生的轻蔑眼光:“看看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文章你,再看看人家,差得多远!还是大学生呢,连话都不会说。” 我像被重棒猛击了一下!恨不得一头扎进地缝里。在那天的日记本里,我狠狠宣泄着耻辱感,恨自己的不争气,居然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我愤怒地写道:谢谢你(指医生)告诉我这一点!我发誓,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直到现在,那一页的日记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泪痕。 日常生活中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所有的遭遇仿佛在时刻提醒我,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身上打着农村的烙印!这个烙印带给我太多的不平、委屈,甚至是怨恨。我只能默默忍受,一点一点努力改变。但是,从哪儿下手呢?日常生活中我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因为我口音浓重,连食堂的师傅都会责怪我说不清“四”和“十”。宿舍的同学也经常拿我开玩笑,尽管没有恶意,但次数多了,我心里很别扭。 我找来词典,把可能会发音错误的字和拼音抄在本子上,一个个地纠正。没人的时候反复练,每天讲话之前都要先想想再说,这样一直坚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我去做家教的那家家长说:“真奇怪啊,你是从农村来的,却没有口音。”听到这话,我真想大哭一场。 同宿舍还有一个农村来的女生。有时候,我们经常悄悄相互提醒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培养城市生活习惯,避免丢人。 一天中午,只有我们俩在宿舍,我正在吃饭,她突然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以后你吃饭不要弄出这么大声音。”我当时真想跑到我妈面前质问她:这些知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后来放暑假时,我还真问我妈了。她很惊讶,因为她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学来的技能好像从未让我感到自信 在大学,同学们的价值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中学,只要你学习好,老师同学就喜欢你。可现在同学们比较的是谁会玩、谁能出风头、谁见多识广、谁有组织能力,甚至是谁的家庭背景好、谁的衣服贵、谁有钱,而这些,我都没有。 为了跟同学们玩在一起,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城里同学都会“转笔”:在做作业、思考问题的时候,手指灵活一翻,玩出各种花样。大家还暗暗比较看谁玩得好。为了学会“转笔”,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在宿舍练,为此摔坏了好几支笔。 宿舍里有个同学的姐姐是商场收银员,这个同学因此会点钞。看她点钞,大家都觉得新鲜,都跟着学。我突然发现这项技能是个普遍的“空白”,大家起点都一样,我就拼命练。直到现在,我点钞还是又快又准。 我还学过打响指、报名学电脑。为了跟上大家时髦的话题,我特意记住了很多名车的牌子,像奔驰、宝马、本田、丰田等。 但是,这些好像都没有让我感到过自信,因为我总在学别人早已熟知的知识。而且“生活方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它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并溶入血液的过程,我学得很累,也很生硬。就算我掌握了很多,可我的独特性在哪里? 整个大一上半年,我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恐慌,经常一个人发呆。实在烦闷之极,就躲在宿舍使劲打被子。我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该来上什么大学。 应当说,我人缘儿还不错,有几个谈得来的好朋友。但我很少求助于别人,宁愿自己摸索、摔打。 一篇作文让我找到扬眉吐气的感觉 我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是在大三。那个教我们应用文写作的、脾气古怪的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小学的作文题目,很多同学觉得与课程无关,草草了事。可我写得很认真,我从小学起,作文成绩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没想到讲评课上,那个老师竟大肆表扬了我一番,这可是“怪老师”从未有过的。他说我有“慧根”、有思想,如果以后好好写作,会成绩斐然,并建议大家传阅我的文章。 同学们纷纷来借我的文章。我想自己当时一定脸红了,但心里美滋滋的。我这个默默无闻的人,第一次被人重视起来。从此,班里、系里的同学都知道我的文章写得好。 不久,系学生会需要一个秘书长,辅导员问我愿意不愿意担任。我当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因为学生会的工作,我认识了更多的人。跟其他同学、老师逐渐熟悉起来。后来,我参与并组织了多项活动,比如矿泉水的市场调查、中央电视台的居民收视情况调查、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等。在日益丰富的活动中,我锻炼了能力,性格也更开朗了。最重要的,是我逐渐找到了“自我”。 在矿泉水调查活动中,我认识了现在的“老板”———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在调查中的表现得到了他赏识,他主动问我愿意不愿意以后到他的公司工作。也正因为后来加盟到他旗下,我开始接触趣味盎然的管理咨询、职业咨询和心理学。 因为追求成长才会遭遇阵痛 考上了研究生,并学习了心理学之后,回过头来看待那段心态不平衡的岁月,感慨良多: 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怨恨自己、怨恨我的出身。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我与城市同学的差别是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既不是我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如今看来,磨砺中的压力和焦虑都是我的财富。应当说,当环境转换、压力增大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换句话说,因为你追求成长,所以才会遭遇这么多阵痛。 而且你会发现,所有快乐和幸福感都来自你一步步地成长,而不是你目前是什么水平。我从一个起点很低的地方走来,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满足,这是条件优越的同学体会不到的。我是个空瓶子,给我一点儿水,就觉得是收获。而有的人本身就端着盛有水的瓶子,遇到点波折就叫喊:“哎呀,我的水没有了!”不容易产生幸福感。 我还学会了宣泄。以前我认为流泪是不好的,常常躲起来哭。现在我认为,哭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我哭完,也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另外,当你烦闷的时候,找一个信任的朋友聊聊天,或痛快地打一场球、购物,都比一个人生闷气强。 最重要的是积极储备、耐心寻找机会。我常常想,“作文”是我的一个机遇,但是不是我特别幸运呢?不见得。关键在于,我们虽然承受痛苦,却依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我相信,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机会一定会青睐于我。每个人都有优势,只要努力,肯定会有展现自我的那一天。 我至今深深怀念和感谢的,是我们宿舍友善可爱的姐妹们。记忆中的温馨片段是我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剪影。我的很多的“第一次”都是和她们一起度过的,第一次吃海鲜、吃荔枝、坐电梯、学游泳等等。我的第一件棉外套也是在她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下买的,她们怕我不认识路,不会砍价,特意陪我去……这件衣服我穿了整整四年。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那个城市,但我仍然认为那里是我的半个家,因为曾经的岁月,我的同学们、朋友们曾扶持、陪伴我一起走过。
参考资料:
回答者:还能问吗 - 初
看看~~~~~~~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
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
[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
[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
[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
[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
[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
[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