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
本文目录一览: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呢?现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探索内容的的选择,把握探索时机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应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如水的系列活动,小班可让幼儿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大班则让幼儿做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等。总之,探索的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把握探索时机,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第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不要怕有争论,更不要怕有错误的看法,要让幼儿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沉浮的活动中,幼儿第一次操作后,我组织幼儿交流,你发现了那些东西沉在水底下?那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这时候幼儿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当幼儿有争论的时候,就让幼儿再操作一遍。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而得出结论,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概念清,不易忘记。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体现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
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导致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钓鱼、拉车和推车、送动物回家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个体差异性。
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些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而放弃活动。而能力强的幼儿在进行了一些操作活动之后就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提供较简单的材料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不会轻易放弃活动。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幼儿们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一些科学知识幼儿一下很难理解,因此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不能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操作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逐步达到教育目标。
3、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感知纸的特性活动中我提供了蜡光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各种不同的纸,让幼儿用这些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让幼儿将睡莲放在水面观察睡莲花开速度的不同,从而了解不同纸张吸水能力的不同。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既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善于提问,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掌握知识,而且要让他参与到知识泊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幼儿自己探索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幼儿思考对策。如在吹泡泡这一活动中,我首先提出问题: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是用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待幼儿有所发现时,我再问:如果我们用其它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来吹,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使幼儿的思维进一步地展开。在活动中,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例如:在磁铁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探究:如果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还能吸住它吗?然后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实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探索更加主动、积极,而在这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纸和海绵,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
第四,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有些科学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前面的磁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后得出了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纸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照样能吸住它。的结论,并发现合作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合作的欲望。
总之,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作者:肖小英 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中心幼儿园 编辑:ls)
如何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由于受接受式教育观的影响,教师一般采用“讲解演示——告知结果——反复训练——记住结果”的教学模式。这种接受式教学,把幼儿看成知识的容器,幼儿很少有参与思考、探究的余地,迫使幼儿依赖教师,失去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了自主性,同时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不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外部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活动,特别是探究式活动为中介的。然而我们的教育为了“高效率”的目的,经常奉行一个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告诉,忽视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应成为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让孩子亲自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都吸引着幼儿,激发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教学用的磁性教具非常感兴趣,下课时,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他们把这些磁性教具在黑板上重复地贴上去,取下来,不停地摆弄。于是,我组织了一次《有趣的磁铁》的科学活动,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磁铁,还给他们提供了纸、积木、石子、塑料及铁制玩具、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去玩磁铁,去发现磁铁的秘密。最后,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知道了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有的幼儿还发现了磁铁相互排斥的现象。我及时认可了他们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孩子们感到特别的高兴,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让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在主动状态下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做法,让幼儿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因此,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要使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树立自主教育观。自主教育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能力。教师只有树立自主教育观,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让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才能改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幼儿只有通过教师的灌输才能学到知识的状况。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淡化强制与约束,更多地给予幼儿启发、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探究。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一)在探究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错。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她们在探究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是合乎他自身逻辑的。幼儿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而且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判断幼儿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的认识水平的线索。 在幼儿出错时,教师不要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追问幼儿。因为追问会使幼儿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说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有部分胆小、内向的幼儿,会怕再次出错,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接纳幼儿的错误对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是不利的。教师从幼儿那里得到的回答总是成人式的,没有敢于作出诚实回答的勇气。幼儿不会显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了解不到幼儿的真实认知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很快就学会了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他们开始从教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究结果的事实中寻找答案。 (二)要正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时,在他们的行为与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在他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来点破坏性时,教师会急于批评或制止,有时还给幼儿一些错误的批评。在一次“认识时钟”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个时钟模型,让幼儿拨出整点和半点。有一名幼儿不跟着大家一起拨,而是把模型上的数字取下来,把时针和分针取下来,正在专心地转动中间的三个齿轮。当时我很生气,当众批评了他。下课后,我把他叫过来,问他为什么要把时钟模型拆开。他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三个齿轮为什么一个转动,其余两个就会跟着转”。原来他是在探究齿轮转动的秘密。 (三)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突出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与自然环境有关:“天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作为教师要让孩子感到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你是不是很忙,知不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孩子们所提的问题,有时教师也不知道答案,有时知道答案又不知如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我们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或回避。屡次得到消极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到老师不喜欢他提问,幼儿的问题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三、让幼儿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探究方式和活动材料 (一)引导幼儿自主决定探究主题。 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制定探究主题,可调动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往的科学探究中大多是教师定好探究主题,让幼儿围绕主题进行探究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游离于活动之外,自己玩自己的,不参与活动。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幼儿对教师制定的探究主题不感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决定探究主题,教师能了解幼儿真正想知道和了解的知识,就能从幼儿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二)引导幼儿自主决定探究方式。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有权选择探究活动的方式,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一次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水、积木、橡皮泥、铁钉、纸等材料,让幼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幼儿拿到材料后,积极地进行探索尝试有一名幼儿把铁皮拿起来,轻轻地放在水面,可铁皮落下去了。他又把铁皮变弯放入水中,还是落下去了。最后把铁皮做成了船,放入水中,终于浮起来。他又尝试着将铁钉放入船内,铁钉也浮起来了。在反复操作尝试后,幼儿知道了物体沉浮的原因。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虽然可能失败,但他们同样会获得知识和经验。(三)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这是《纲要》对科学教育的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利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方式和想法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助于他们把自己看成一个能产生思想,能支配时间的人,一个行动者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想要进行发现的要求。
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凸显"自主性
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 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幼儿园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活动。 我们从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入手,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并创设自然化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科学事物和现象,从不同方面入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技能;精心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学会表达。
在当前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由研究教师的“怎样教”转变为幼儿的“怎样学”已成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就是,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而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即以学定教,那么究竟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自主性科学探索活动呢?
一、体现主体性
幼儿是能动发展的主体,幼儿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幼儿从出生之日起,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幼儿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科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幼儿的双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体现于物质和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恰如其分地把幼儿推到“主体”的位置上,而幼儿的主体地位则体现于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如中班探索活动《有趣的洞洞》:刚开始让幼儿探索用一张纸如何变出洞洞的秘密和中间的环节利用大的羊角球来钻幼儿两个手臂变出的洞洞。刚听到要求时,很多幼儿都立刻发出“啊?”并摇头表示不可以,作为教师我推迟评价,让幼儿自主猜想、动手尝试,在等待幼儿验证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了自己的想法中。我发现幼儿在探索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主动参与性相当高。很短的时间,就有幼儿举手表示有办法了,接着,大部分幼儿都主动相互介绍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办法中班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在《种子的秘密》一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让幼儿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自己观察、记录去寻找它的秘密;大班《沉与浮》,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的玩具(如塑料、木头、铁钉、石头等)让幼儿自己一一放在水中,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什么东西沉下水底,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是自主的,以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尝试为主的学习方法,并能满足各种各样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的活动需要。
二、体现探索性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它对幼儿形成对周围事物世界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