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体验馆设计方案黄梅戏(民俗文化体验馆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湖北首批lt;非遗特色gt;村镇、街区,你知道多少呢?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创造了多元的文明成果。当古老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化和 旅游 融合、谱写唯美新篇章。
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发布《省文化和 旅游 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以下10个村镇街区为 湖北省 首批 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
1、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
吉庆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与汉口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相邻,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提到吉庆街,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 齐追航 ,武汉音乐人、影视与大型活动导演,是在创建吉庆街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人。
吉庆街夜市大排档宽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到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正如武汉女作家 池莉 笔下的《生活秀》,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有一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
2009年3月,吉庆街开始改造。改造后已于2011年11月23日开街,12月28日试营业。 吉庆民俗街提档升级后,涵盖餐饮、休闲、商务、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五大功能,包括以非遗 美食 、特色夜宵为主的餐饮功能,以汉派民俗、非遗传统技艺等为主的文化体验功能。
吉庆民俗街集合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武汉杂技、木偶戏、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汉绣、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戏、武汉相声、武汉剪纸、合记老福庆和牛肉粉制作技艺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常驻或经常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如今,“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重要景观,深受武汉市民和游客喜爱。
2、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
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琚湾镇,因琚姓聚居而得名。 琚湾镇因琚姓聚居在沙、滚两河交汇拐弯处而得名琚家湾,简称琚湾。
这里是已有两百多年 历史 的名食“琚湾酸浆面”的发源地,2013年,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先后入选襄阳市级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有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龙灯舞、锣鼓、花鼓戏、蚌壳舞、扭秧歌、办故事、打莲响、踩高跷、玩旱船等传统民间文艺。
琚湾镇通过举办“舌尖上的琚湾·千古帝乡——枣阳琚湾酸浆面 美食 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组织民间文艺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汇演,一批传统文艺节目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随着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原材料生产在琚湾深深扎根。倾力打造非遗文化事业, 探索 出一条文化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先后建成非遗 美食 街、非遗文化展厅、非遗文化广场、非遗美丽乡村,为全镇人民平添一份精神食粮。
3、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位于秭归县主城区秭归县文化馆,占地1500平方米,可设展馆30间,从规划立项、开工建设到正式开市,历时3个月。
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介绍,“建设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旨在打造在本区域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培育扶持和开发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非遗文化商品和 旅游 体验产品,拓展非遗及文化 旅游 商品研发、孵化和销售功能,推动全县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屈原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屈姑食品、秭归薅草锣鼓、三闾刺绣、九畹丝绵茶、古法酿酒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项目、670余件非遗手工制品和商品正式入驻非遗巷,开展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多种非遗体验活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给市民游客带来独特体验。
生态文化 旅游 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为主题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增加文化内涵,把秭归县丰富的 历史 文化、民俗文化与屈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巴风楚韵的文艺、戏曲、表演和饮食,拓展和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 娱乐 活动和 旅游 服务项目;同时开发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 历史 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富的 旅游 产品。
有着屈原故里八怪之说;端午户户挂香艾、牛不用绳听人摆、丧葬均用红棺材、古井当作梳妆台、石洞书声千古在、男女老少赶诗赛、屈原当作神仙拜、无鼓鼓声向天外。
4、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1年6月经 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管辖联合街办、滩桥镇、沙市农场和岑河农场,辖区面积约209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国家级荆州开发区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湖北省实施“壮腰工程”的主战场、荆州“工业兴市”的主平台。
2011年12月,随着荆州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成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
2012年4月,荆州开发区再次扩容,托管江陵县滩桥镇、岑河原种场以及沙市区岑河镇四个村、资市镇三个村等区域,由此成为 全省同类城市中区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位于湖北省荆州开发区幸福村,是民间美术技能传承基地,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家AAA级 旅游 景区。建有大漆文化展、荆河戏剧院、荆楚文化体验馆等12个场馆。有楚式漆器饰技艺、荆楚刺绣、雕花剪纸等非遗项目。在技能传承院里还有非常多的技艺体验馆,可以亲身体验非遗项目。
荆州开发区坚持“四大立区”理念,即:产业立区、环境立区、文化立区、廉洁立区。
产业立区: 产业立区就是要真正转方式、做底盘、增速度、抢项目,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提升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企业。
环境立区: 环境是品牌,是比较优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作为培育产业和项目的最大红利。真正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开发区,实现开发区的功能化和人文化。
廉洁立区: 廉洁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优势和招商引资最好的环境。开发区的干部要常怀忧患之心,常思振兴之责,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文化形象、能力形象、廉洁形象,彰显开发区的纯洁风范。
文化立区: 文化是开发区腾飞的翅膀,荆州开发区应该是发展文化最兴盛、思想观念最解放的地方。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重商的文化、担当的文化、责任的文化、干事创业的文化、节俭的文化、认真的文化、学习的文化、让利双赢的文化,发挥文化的经济助推效能。
5、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
沼山镇,隶属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地处梁子湖区北部,东与大冶市保安镇相邻,南与太和镇相连,西与梁子镇隔湖为邻,北与梁子镇、东沟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梁子湖区政府18千米, 区域总面积64.6平方千米。 沼山镇属丘陵滨湖地区,地形从东向西倾斜。主要山脉有沼山、东山、马鞍山等山脉。
最高山峰凌宵峰位于沼山山脉,海拔418.5米,是全市最高山峰之一;最低点位于东井大围排水港,海拔14.5米。
沼山镇 历史 文化遗址也有关帝庙、鄂王台、龙凤寺、 藏经洞 、茗香居。
传说一千多年前,那时沼山还没有名字,在那海拔418.5米的群峰深处藏有一座古庙,当地人叫它“大寺”。大寺内佛堂中央坐着一尊涂金抹彩的大金菩萨,其身材魁梧,大手大脚,特别是一双浓眉大眼闪着耀眼的金光,传说这火眼能看透人们的心灵,识别清官和贪官。这菩萨有个怪脾气,如有贪官来这里,他那火眼直射贪官,好像在说:“你这贪官走远些,莫玷污我这佛门圣地。”如有清官来了,他那大脚会左右轻轻摇动,那是向清官表示:“本寺欢迎你。”香客和百姓来到寺庙,他那双大脚就不走动了。
人们称呼会走动的金菩萨为“走山菩萨”,那寺庙叫“走山大寺 ”,那座无名山,人们就叫它“走山”。新任知县说:“走山,这名字好听,但欠文雅,菩萨能走,山不能走,改个同音字就叫它‘沼山’吧。”知县的意见,得到老方丈的赞同,当即令小僧端来文房四宝,知县挥毫写下“沼山大寺”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从此,“沼山”的山名、“沼山大寺”的寺名正式被取用,一直沿用至今。
2021年11月,沼山镇(张体书法、穿花龙舟)被湖北省文化和 旅游 厅确定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6、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2010年12月,羊楼洞被国家住建部和 国家文物局 授予“ 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距离市区26公里,羊楼洞地处湖北省南部与湖南省北部交界的丘陵地带上,三面环山,北面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东面为马鞍山,位于山顶可鸟瞰古镇全景。
楼洞古街位于松峰港以西,由庙场街、复兴街和观音街组成。庙场街段和复兴街前段街道依据松蜂港走向呈现曲线形。古镇上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道上。街道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复兴街前段是整个街区的转折处,在这里整个街区向西有一个偏转,道路两端各有一个丁字路口。复兴街后段在 抗日战争 时期部分被日本人烧毁,战事平定后又重建,街道上保留有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物。
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
古镇建在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地势略高于附近的崇阳、通城、临湖等茶叶产区,利于茶叶的储藏。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整体分布:依松峰港呈南北走向,现存古街全长约1000米,街道最宽处6米,另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采用硬质的青石板铺设,街道路面中间均设下水道,宽约1.2米,用青石板横铺,下水道通至古街东侧的松峰港,下水道两侧竖铺条石,条石之间均留有缝隙,用于通下水。
庙场街和复兴街道路在道路中心横铺一条石板,作为道路的中心线,两侧对称纵向布置石板,纵向的石条相对尺寸较短。这种铺设方法是为了适应街道的弯曲。
明清时期运输的主要工具为独轮车,在青石板上多处保留有寸余深的车辙痕迹。
街道两侧保留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住宅、商铺三百余栋。房屋结构均为砖木结构、有一进二重、三重式,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商铺,前店后宅,墙体为砖结构,中间设置天井,上层为阁楼,穿梁式木结构。
7、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
五祖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地处黄梅县北部,东连停前镇,南接杉木乡,西依苦竹乡,北靠柳林乡,镇人民政府距黄梅县城区13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89.6平方千米。
五祖镇因辖区内 佛教名刹五祖寺 在辖区内而得名。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 历史 悠久,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的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五祖镇在这里孕育着和传承着,如黄梅小调、黄梅花灯会、太极纯功、楹联习俗、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岳家拳、采茶戏、文曲戏十余种非遗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87年,建五祖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五祖镇境域属黄梅县。1912年设东山镇、1945年改隶张林乡、1949年属土桥区、1958年建百胜公社后屡更其名、1978年改蔡田公社、1981年更名五祖寺公社、1984年设五祖区、1987年建五祖镇。2020年6月,五祖镇被评为湖北 旅游 名镇。2020年7月29日,五祖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听说这株古稀青檀, 俗称油朴树,一共六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粗四围,高28米,覆盖面积近1亩。
8、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
长胜街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又称号“杨殷街,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 。
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
在巍巍天台山下,清清倒水河畔,座落着一条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明清古街,它因厚重的 历史 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而闻名于世,它又因是 鄂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而引来游人如织。
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 旅游 观光好景点,每年前来 旅游 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先后拍摄了《 五更寒 》、《 大别山上红旗飘 》、《黄麻惊雷》、《 大进攻序曲 》、《 铁血红安 》等10多部影视剧目。堪称“鄂东之最”,“湖北之最”,是名副其实的“鄂东第一街”、“荆楚第一街”。
1926年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随后又成立了我党 历史 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 鄂豫皖 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
1927年在长胜街的南庙成立革命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第一法庭;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在长胜街48号建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队伍的重要集结点。轰轰烈烈的 黄麻暴动 在七里坪掀开了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最早武装暴动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 黄麻起义 ”策源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诞生地, 鄂豫皖 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9、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 娱乐 消费中心和 旅游 集散地。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土家女儿城合理且精心的谋划了整体建筑风格,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完美的体现了土家族的民风民俗。一句”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在当地广为流传。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灰色角砾岩铺就。
女儿街是女儿城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同时也是恩施市区商业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土家女儿城整体布局为南北朝向,光线利用充分,城区各个街区相互贯通,交通便利,十分便于游客游玩。囊括了恩施州八县市土家民风民俗,是全国土家文化的雏形。
她们的民俗文化,主要有 摔碗酒、摆手舞、土家女儿会、土家十大碗、土家哭嫁 等在当地甚为流行。土家女儿会 被誉为 东方情人节 或土家情人节。
最令人着迷的便是 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来源于当地民间节庆及办酒席时惯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半荤半素、一菜两味、油而不腻,餐桌上看不到盘子,吃饭及装菜全部是蓝边大口碗。据说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时又爱面子,但由于以往生活贫困,无力安排好足量的菜肴。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数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荤菜下面用素菜垫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举办红白喜事时固定菜式。
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给宴席取名为“土家十大碗”。
10、潜江市浩口镇
浩口镇,隶属于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潜江市西部,东接后湖农场,东南临龙湾镇,南与张金镇接壤,西南临运粮湖农场,西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增镇毗邻,西北、北与积玉口镇相连,东北与广华寺街道相望。
浩口镇因明代,该地盛产青蒿,临近渡口,故称蒿子口后逐渐演变成浩口。
浩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距潜江市区23.6千米。 区域总面积170.9平方千米。
1954年3月,原属江陵县龙湾区的方嘴、宋场、雷场、艾桥、洪场、永兴、同心、莲子垸8个村、划入潜江县,由浩口区管辖。1958年成立浩口公社。1984年5月撤公社成立浩口区公所。1987年9月撤区设镇,正式改为浩口镇。
2019年1月9日,秉承了非遗文化保护的活态传承母体属性,相继建立了“潜江民歌”“高台舞狮”“江汉皮影”等多个非遗重点项目的传习基地,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率先挂牌授予的“非遗传承基地”。有张裕钊书法、穿花龙舟、采莲船、玉连环、木雕等非遗资源,桥柯村牌子锣队、桐油村穿花龙舟队、东井村复兴艺术团、鄂州青年楚剧团、梁子湖春蕾楚剧团等13个艺术团队、32个打击乐队。浩口镇凭借民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1年,沼山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每年开展舞龙舞狮展演、“非遗传承人闹元宵”、“百科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成功申报浩口年货、凹粑子、鳝鱼炒饭等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 美食 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陈列馆、体验馆,逐步打造“浩口非遗小镇”,通过“非遗+ 旅游 +活动”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全面振兴。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一些,10个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的一些简单介绍。
欢迎下方评论自己的去过或者听过,亦或者一直居住过,这些地方的感受。欢迎分享留言。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非遗黄梅戏源于何方?
黄梅戏在之前主要流传在江淮两岸的城市和乡村。解放前在皖西也有黄梅戏的职业剧团,黄梅戏跟一般的地方戏剧一样,他是长于民间又为劳动人民喜爱的曲艺表演形式。在农村中喜庆季节如插秧、秋收以及各类庙会、酬神等活动,就有黄梅戏的大型演出活动。
在较早的时期皖西一带把黄梅戏又称为香火戏,据考证黄梅戏是从湖北以东地方发展而来,黄梅戏最早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来自湖北的黄梅戏。但是在流传到皖西地区的时候,音腔方面就变成了桐城怀宁中心的地方土音了,之所以从湖北以东传到皖西主要是因为两者都是大别山脉的关系。
传说中在鄂东一代闹饥荒,人们四处逃荒到皖西一代的饥民,在沿门乞讨的时候,唱他们的地方乡土戏,所以刚开始的黄梅戏在皖西一带还被称为化缘戏。后来随着黄梅戏从乡村发展到城市,艺人曾经命名黄梅戏为皖剧,意思是安徽的戏剧。
黄梅戏的剧本其实很多,比如反应劳动生活的刘凤英捡柴、点大麦、卖老布、打猪草、打豆腐。现在的剧本已经突破了刚开始的三十六本了,达到几百种之多。黄梅戏一般按照剧目的分类,分为悲剧、喜剧、情剧三种。比较著名的悲剧的孟姜女、荞麦记,喜剧的有金钗记、瞎子闹店、二姑娘观灯。
黄梅戏之所以从乡村走向世界,获得大众的喜爱,还有以下的优点:
词句通俗易懂,一听就懂,入门门槛低比如天仙配中的董永卖身,为了父亲病倒无钱请医生的唱词,都是普通的白话文。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一同进京赶考的情形,路上边走边唱,祝英台唱:前面走的是梁公子?梁山伯唱道:后面走的是祝秀才?词句没有其他地方戏剧难懂或者难以捉摸。
2.曲调比较简易,大家都能唱
黄梅戏的曲调不像京剧那样程序化,比如各个角色老生小生青衣等唱腔基本相似,另外黄梅戏比较有特点的是有神仙调和阴魂调,属于比较难唱的调法了。记得在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中的一期何炅和谢娜、欧阳娜娜就通过一期简短学习黄梅戏,表演了《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三个曲目。
3.布景简单,搭个台就行,配用锣鼓打一遍就会
因为之前很多黄梅戏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对于布景要求很低,有利于节省开支,脸谱也很简单。黄梅戏中的文武戏没有京剧那样复杂,京剧中文场有西皮、二黄,武场有急急风、水底鱼等,初学者需要不断学习。但是黄梅戏一般用锣鼓或者二胡进行替代,没有特殊的调门,只要顺着腔调进行伴奏即可。
4.黄梅戏兼容越剧和京剧
黄梅戏的句子多少三三六的唱法,像京剧《临江驿》、越剧《梁山伯祝英台》,歌剧《白马女》都非常容易改成黄梅腔。
黄梅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演艺术,深得观众喜爱,也作为中国文化元素走向世界,吸引着更多的曲艺和音乐爱好者传承它创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