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果丰硕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银保监会介绍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一系列成果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徐贝贝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了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一系列成果。对于下一步农村中小银行和城商行改革化险的重点工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持续加强和改进公司治理监管,推动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并将此作为防范化解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法人银行要进一步回归初心本源,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等领域。
2018年以来累计处置
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627家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稳妥处置一批风险点,守住了风险底线。农村中小银行整体实现了平稳发展,风险总体可控,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农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分别为45.7万亿元、42.2万亿元,均占银行业的14.1%,较2017年年末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各项监管指标总体良好,资本充足率12.4%,不良贷款率4%,拨备覆盖率122.9%。2021年年末,农村中小银行涉农和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13.3万亿元和12.9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的30%、27%。自2020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累计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等办理延期还本贷款3.4万亿元。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银保监会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风险处置属地责任,通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引进合格股东、吸收合并、重组整合、达标升级等多种方式,合力推进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处置。2018年以来,累计处置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627家,处置不良贷款2.6万亿元,金额超过前10年的总和。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创新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举措,向289家农村中小银行注资1334亿元。
同时,通过持续深入整治农村中小银行同业、投资、票据等业务,农村中小银行资金空转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回归主业态势进一步巩固。2021年年末,农村中小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5.2万亿元,占资产比例为55.1%,较2017年年末上升7.6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下降,特定目的载体投资降幅超过50%,表外业务总量保持在较低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至2020年,银保监会开展为期3年的股东股权专项整治,规范和提升农村中小银行股东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对违规持股、操纵机构正常经营、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突出问题加大惩治力度,累计对4000余名股东限制表决权、责令转让股权60余亿股。严格审慎开展公司治理评估,对存续问题整改不力、新增违规问题的100余家农村中小银行下调评估结果。
此外,农村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破题。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和超过一半国有控股村镇银行已实行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制度。
“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总体可控、整体收敛。但从存量看,部分地区历史积累的风险体量较大,需持续加大处置力度;从增量看,疫情冲击、经济转型及行业变革等带来的风险将逐步显现。农村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谈及下一步改革化险任务,上述负责人表示,压实农村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主体责任,依法让股东和债权人承担风险损失,严防道德风险。将鼓励优质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参与并购重组农村中小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落实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支持政策,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和区域整合。
五年间
城商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万亿元
自1995年城信社改制组建城商行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商行已经成为金融服务城乡居民、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128家,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在全国设立营业性网点近两万家,县域以下网点逐年增加,已接近6000家;全行业从业人员49万人。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46.7万亿元,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占比为15.5%,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为13%,近年来基本保持这一比例。城商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定位,超过六成的贷款投向中小微企业,余额合计14.4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1万亿元。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自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监管部门持续督促和引导城商行坚守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持续整治金融乱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发展更趋理性。2017年至2021年,城商行资产年均增速9.8%,较2011年至2016年年均23.1%的增速下降13.3个百分点,基本回归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二是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城商行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从2016年年末的36%升至51.3%,投资资产占比由40.6%下降至35.2%,同业资产占比由11.8%下降至5.9%。三是金融乱象有效整治。2017年以来,银保监会处罚城商行2842家次,合计罚没12亿元;规范跨区域经营行为,清理异地非持牌机构478家,基本实现清零;累计压降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7万亿元;完成近3万亿存量不合规理财整改,保本理财全部清零。四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城商行制造业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8万亿元和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民营企业贷款余额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0.6%,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得益于监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风险防控化解工作,我国城商行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有相当一批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核心竞争力强,机构的健康度高。据上述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2021年,城商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8万亿元,是2011年至2016年累计处置量的5.2倍。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政策工具,已批复为13个省份39家城商行补充城商行资本方案金额累计1046亿元。
在推进改革重组方面,银保监会已先后批准组建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吸收合并了一些风险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抗风险能力。银保监会支持地方政府引入优质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重组高风险机构,例如,广东省、浙江省等地方政府,推动南粤银行、温州银行、宁波东海银行等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
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持续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城商行全部建立党组织,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建立重大问题党委前置研究机制。加大对股东的穿透审查力度,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公开重大违法违规股东,依法清退问题股东,例如,四川银行依法清理不合格老股东258户。
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型贷款余额
约占全国总量的51%
近年来,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服务、下沉重心,凭借人缘、地缘等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与政策性、大中型银行共同构成相互补充、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六稳”“六保”、服务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截至3月末,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型贷款余额(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达到11.9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51%;涉农贷款达到18.0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9.5%。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路径。做好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运行发展的必要途径,也应当是长远的战略方向。在金融服务实践中,真正坚守定位、专注主业、深耕本地市场的银行,不但在普惠金融领域探索出了很多有特色、有成效的做法,也为自身优化业务结构、厚植发展土壤提供了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因此,地方法人银行要进一步回归初心本源,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上,这既是使命担当,又是化解风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一是要服务企业纾困。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纾困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加强信贷支持,对市场前景好但存在困难的行业企业给予无缝续贷,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二是要服务创新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谈及如何提升地方法人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质效,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构建有效的机制。健全地方法人银行“敢贷、愿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内部机构建设、绩效考核、内部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要求。二是提升科技赋能。三是深化协同联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地方法人银行要融入各级地方政府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发改委、税务、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四是挖掘真实需求。加强与地方经信、商务、农业农村等产业主管部门联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名单共享,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