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分类四 > 正文

分类四

大环内酯的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可抑制)

hacker2022-07-12 13:43:31分类四79
本文目录一览: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特点2、

本文目录一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特点

1.机制:可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位移酶活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2.适应症:白喉带菌者、空肠弯曲杆菌肠炎、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衣原体;

3.特点:①.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作用较差;

②大环内酯类在 除 脑组织和脑脊液外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广泛分布;

③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肺炎宜选用阿奇霉素;

4.目前临床常用: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各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主要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氟红莓素、泰利霉素,这些药物都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具有抗感染的作用,主要治疗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革兰性阴性杆菌以及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特别是治疗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效果非常好。阿奇霉素一般使用3-5天,总量1500mg,每次使用500mg,一天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 antibiotics,MA)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12-16 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通过阻断50s 核糖体中肽酰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快速抑菌剂。 主要用于治疗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某些厌氧菌以及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抗菌作用外, 还具有其他广泛的药理作用。

中文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外文名

macrolide antibiotics,MA

分类

快速抑菌剂

快速

导航

抗菌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新一代抗生素

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现有上市药物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14至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类衍生物、乙酰螺旋霉素等)。而实际上,广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包括:14至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4元或31元大环内酯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他克莫司tacorolimus和西罗莫司sirolimus,免疫抑制剂)、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和喷他霉素(pentamycin),抗真菌抗生素)以及18元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达霉素fidaxomycin,艰难梭菌感染治疗药物)等。

通常所说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基本的内酯环结构,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尤其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有较强的作用。按其内酯结构母核上含碳数目不同,可分为14元、15元和16元环大环内酯抗生素。上市的大环内酯抗生素主要分为三类,即红霉素类、麦迪霉素类和螺旋霉素类。红霉素及其(酯)衍生物(如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属于14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由红霉素衍生得到的阿奇霉素则为首个上市的15元氮杂大环内酯类(氮杂内酯类)抗生素,而麦迪霉素及其衍生物,以及螺旋霉素及其衍生物则属于16元大环内酯类。此外,国外新上市的酮内酯类(ketolides)产品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 也属于14元大环内酯类。

所谓的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红霉素及其酯类衍生物,产品包括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硬脂酸红霉素、红霉素碳酸乙酯、醋硬脂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等。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品种则包括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等。而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市品种仅有泰利霉素。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ide)类抗菌素。对上呼吸道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在超过四十年的时间内被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红霉素活性降低被认为是其6位氢氧根、9位羰基、8位氢相互作用的结果,故而在胃酸中不稳定,很快降解为无活性的副产物。这种酸不稳定性使红霉素失去了抗菌活性且生物利用度大为降低。因此,对这些位点的结构修饰、克服其酸不稳定性成为了19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热点,由此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应运而生,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上市,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索具有以下特点:

(1)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且持久;

(3)血浆半衰期延长,除罗他霉素、米欧卡霉素的半衰期与红霉索接近外,其余均较红霉素长,其中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8.4~15.5 h和48~72 h,使患者的依从性增强;

(4)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也较轻。[1]

抗菌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能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现认为大环内酯类可结合到50S亚基23SrRNA的特殊靶位,阻止肽酰基tRNA从mRNA的“A"位移向”P“位,使氨酰基tRNA不能结合到”A“位,选择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或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结合,导致核糖体结构破坏,使肽酰t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体上解离。由于大环内酯类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相同,当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可发生相互拮抗作用。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会产生耐药性,本类各药之间亦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耐药通常由质粒编码,机制可能是:

①抗生素进入菌体量减少和外排增加,如革兰阴性菌可增强脂多糖外膜屏障作用,药物难以进入菌体;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泵作用增强,药物排出增加,或细菌产生了灭活大环内酯类的酶,如酯酶﹑磷酸化酶及葡萄糖酶;细菌改变了与抗生素结合的核蛋白体结合部位,使其结合能力下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机制: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核糖体的特殊靶位及某种核糖体的蛋白质结合,阻断转肽酶作用,干扰mRNA位移,从而选择性抑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由于细菌细胞核糖体与动物细胞核糖体不一样,因此不会对动物细胞造成损害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是()

答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透过细胞膜直接进入菌体内与细菌70S核糖体和50S亚基结合,结合的部位在核蛋白体的供位(P位),此位点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链延长阶段所必须,正在延长中的肽链与肽链相连接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每接受一个新的氨基酸都是在受位(A位)接受后移至P位。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竞争与P位结合,阻断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了肽链自A位移至P位,从而阻断肽链延长,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A)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抗菌机制,与青霉素类的区别。 2. 大环内酯类与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原理的区别。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是抑菌剂;青霉素的机制主要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是杀菌剂。

2 大环内酯类能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特殊靶位,阻止肽酰基tRNA从mRNA的“A"位移向”P“位,使氨酰基tRNA不能结合到”A“位,选择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点在细胞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rRNA解码区的A部位。很显然二者作用靶点是不同的,而且前者为抑菌剂后者为杀菌剂。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世味只酷(2022-07-12 19:37:37)回复取消回复

    霉素、氟红莓素、泰利霉素,这些药物都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具有抗感染的作用,主要治疗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革兰性阴性杆菌以及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特别是治疗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效果非常好。阿奇霉素一般使用3-5天,总量1500mg,每次

  • 可难末屿(2022-07-12 20:36:49)回复取消回复

    乳糖酸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等。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品种则包括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等。而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市品种仅有泰利霉素。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

  • 痴妓蓝殇(2022-07-12 18:16:26)回复取消回复

    霉素长,其中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8.4~15.5 h和48~72 h,使患者的依从性增强;(4)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也较轻。[1]抗菌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能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现认为大环内酯类可结合到50S

  • 弦久原野(2022-07-12 18:07:28)回复取消回复

    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应运而生,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上市,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索具有以下特点:(1)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且持久;(

  • 蓝殇抌妤(2022-07-12 15:31:18)回复取消回复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应运而生,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上市,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索具有以下特点:(1)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